诊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心理研究室 主任、博士生导师俞国良教授[1]近些年来,我国的各级行政部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重视。今年8月,教育部又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发了14号文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当前总体形势是好的,但也不容乐观。此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咨询,轻视心理辅导;重视调适性心理,轻视发展性心理;偏重学生个体,忽视学生群体。......
2023-12-04
“富二代”教育:德智不能倒挂[1]
“富二代”的共性是享有最好的教育资源和财富通道,但他们当中很多人身上却出现了许多典型问题,比如浮躁、奢侈、骄狂、自私……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富二代”品格的缺失?
俞国良:这里有许多原因,除转型期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外,主要是家庭教育的不到位。即“富二代”家庭道德教育缺乏积累和内化,它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失调。“富二代”的家庭道德教育基本处于盲目、放任状态,家长缺乏一定的道德积累,家庭内部更谈不上道德内化,其道德教育的质量、水平和效果完全取决于家长的道德自觉。但家长们通常整天忙于打理事业和交际,拜金主义者追求金钱,权力主义者追逐名利,根本无暇顾及孩子们的道德感受。即使有闲暇,也是抱着补偿心理,过分溺爱、娇宠孩子,只注意孩子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培养,特别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好,请家教送培训班不惜成本和精力,智力开发卓有成效,但道德教育极为缺乏,造成德智倒挂现象。更多的情况是家长想到了什么就教什么,往往是出现了道德问题再补救,处在一种自发和盲目状态。再加上家长往往以自己创业过程中的道德模式来塑造孩子,且期望值更高,于是导致了孩子道德上的逆反和滑坡。这种品格缺失又加剧了和学校德育的冲突,强化了家庭道德教育对学校德育的依附,孩子的道德品质无法在学校和家庭内化,社会负教育便乘虚而入,这又加剧了孩子的品格缺失,造成恶性循环。实际上,这种品格缺失在其他青少年身上也有,只是“富二代”的表现更醒目而已。
“富二代”的问题在一代,还是在社会?
俞国良:人们钦佩“富一代”,轻视“富二代”。然而,二代的问题,根在一代。所谓“子不教父之过”。家长的错误教养方式、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如粗暴的打骂、自私的袒护、不负责任的放任、随心所欲的管教、偏重物质的刺激、超乎寻常的娇宠等,都是造成“富二代”形形色色心理行为问题的根源。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富一代”父亲对孩子“娇惯宠爱多,严格要求少;物质满足多,精神给予少;期望要求多,因材施教少;身体关心多,心理指导少;学习成绩关注多,道德修养过问少;硬性灌输多,启发诱导少;个人利益考虑多,社会国家利益考虑少”。于是出现了“我爸是李刚”等怪现象。而有的母亲则是“无分寸地褒奖,无节制地满足,无原则地让步,无边际地许诺,无休止地唠叨”。再加上长辈们提供了过多、过细的帮助,过多地保护他们免受挫折,家庭内对孩子的教育意见更是各抒己见,莫衷一是,而孩子则无所适从。其结果是孩子的多种“问题”层出不穷,而家长则是惊慌失措,束手无策,总是感叹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无力自拔,更没有反躬自省。其实,千教万教不如言传身教。
江苏、广东曾开办过“富二代”论坛、培训班,甚至还有政府行为,你对这种方式怎么看?
俞国良:有点荒唐。这种方式迎合了“富二代”家长对孩子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和高要求,不仅劳民伤财,而且造成了“富二代”与同龄群体的情绪对立,事倍功半。“富二代”家长普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其期望值往往超过了孩子的天资、基础及其主客观条件,再加上其教育内容、方式欠妥当,反而使孩子失去学习兴趣而出现问题或走上“破罐子破摔”的道路。调查表明,有90%的“富一代”希望子女接班,而95%的“富二代”不愿意。这是一个明显的“剪刀差”。于是,“富二代”家长希望用另一种方式来加以补救,多种“富二代”论坛、培训班应运而生。殊不知,这种“特殊教育”不仅强化了“富二代”的等级观念和特权阶层、家国思想,以及依靠父母享受“荣华富贵”的观念,而且确有“欺贫傍富”之嫌。其实这是一些人的自私心理在作怪,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作为光耀祖宗的依靠;或把“富二代”作为社会资源以达到升官发财的目的。此外,上述做法还助长了有些家长“只生不养,只养不教”。对此,我们真应该学一学澳大利亚“富谁也不富子女”的家庭教育理念。
“富二代”问题不是今天才有,在中外历史中都出现过, 为什么在今天会令大家格外敏感?
俞国良:“富不过三代”的谚语,说的就是“富二代”的教育培养问题。可见,“富二代”问题不是一件新鲜事,古已有之,并且是一块难啃的“顽石”。今天的“富二代”更具有特殊性,他们正处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转型时期,这既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变化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会发生种种冲突,甚至会发生错位与振荡的时期。如目前贫富分化、干群对立现象日趋严重,财富分配不公、为富不仁现象屡见不鲜。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统计,中国目前占总人口20%的最贫困人口的收入只占国民总收入的4.7%,而占总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的收入却占国民总收入的50%以上。社会对“富二代”本身的成见效应也开始发挥作用,他们成为飙车、吸毒、堕落、炫富、享受和寄生虫的代名词,某市2010年11月抓获的45名吸毒犯均为当地“富二代”。再加上“富二代”那“至高至尊的心理倾向,自我中心的品行,懦弱脆弱的意志,桀骜不驯的性格”,特别是社会责任感缺失,其更容易与其他群体形成情绪对立。对“富二代”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敏感性,正是这种转型期无序、错位的反映。此时,如果“富二代”本身不注意约束自己,待人处世时过分任性、自私,对人不尊重,无责任感和历史感,缺乏合作精神,不勤劳、毅力差、耐挫力弱,便会招致民众群起而攻之。(www.chuimin.cn)
在国外,不少“富二代”都能独立自强,至少问题不像在中国这么突出,这是什么原因?
俞国良:如前所述,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我国的“富二代”大多具有独生子女一些不良特征的印痕,如自私、依赖、任性、孤独和自我中心主义等,表现为“鸡蛋壳”心态——心理敏感、情感脆弱、追求享受、经不起挫折,这种自我封闭心态是自立自强的天敌!因为自私利己排斥了社会性、利他性和责任感,依赖性排斥了自主性和创造性,任性排斥了理性和科学,孤独则排斥了对集体生活的参与和团队精神。而国外的“富一代”父母从小积极鼓励孩子主动、独立地探索世界和人生,特别重视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和责任感,锻炼孩子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生活富足,父母也始终不偏离培养孩子具有独立、勇敢、进取的品质和精神的目标。巴菲特就教育儿子“生下来嘴里就含着银勺子的人,最后可能变成背上扎着银匕首的人,因为他们容易产生权力感而鲜有成就”。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自尊、自立、自强,分享与合作,对人对己和对社会、对家庭负责;从小被灌输的观念是个人主义,崇尚自我设计、个人奋斗、独立思考、独立自强;兄弟姐妹构成的社会生活,也使其具有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的能力。这些能力与特征对于其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例如,比尔·盖茨既是“富二代”也是“官二代”,但他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这与上述能力与特征是分不开的。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富足家庭越来越多,家长最应该教给孩子什么?
俞国良:众所周知,未来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唯素质为重。因此,家长最应该教给孩子的是素质的提高。“德育为先,能力为本,全面发展”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即要学会做人,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并有能力为社会和大众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其前提条件是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具体表现为:积极进取,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坚定信念,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艰苦奋斗,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学习,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人格健全,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平等待人,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在上述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最为重要。“富二代”在很大程度上是脆弱的一代,经不起小小的风雨,更不要说大风大浪了。他们缺乏钢缆般坚强的神经,风雨一来,就杯弓蛇影,由盲目的夜郎自大变为消极的妄自菲薄,而在未来的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竞争中,强者和弱者的区别与其说是在于成就的大小,不如说在于对待失败和挫折的态度及承受能力。千万别让物质上的“富二代”成为精神上的“负二代”!
富足家庭应该留给孩子什么?
俞国良:“留给孩子太多财富,会剥夺他们自我创业、享受成功的乐趣。”这是犹太人关于财富教育的核心理念。富足家庭当然可以给孩子留下今后生活所需的物质财富,这无可厚非,但更重要的是要留下无价的精神财富。即父辈创业的宝贵经验、阅历和意志铸就的竞争意识、实力意识、平等意识和自我意识。树立和培养竞争的正当性、公平性和必要性的观念,以及与竞争相应的质量和效率观念、敬业和服务观念、民主和法制观念,提高竞争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竞争方式和方法,这是孩子必须学习的第一课。实力意识要求孩子抛弃依赖心理,尽快获得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意识与观念,包括各种必要的基础知识、现代科技的最新知识,审时度势的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工作和管理能力、实践和创新能力、心理承受和适应能力;求知、求新意识,自信自强意识,集体参与意识等;平等意识要求家长创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让孩子学会勇敢地维护正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能够自觉地要求与创造保障平等的条件和客观环境。自主意识强调独立性和自主性,能自主选择、自我负责,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要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家长必须抛弃包办包教的教育方式,淡化孩子的依赖心理。上述四种意识都需要家长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完成。
【注释】
[1]载于《中华家教》,2011年第12期,记者肖云。有调整。
有关为大众服务的心理学探微的文章
诊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心理研究室 主任、博士生导师俞国良教授[1]近些年来,我国的各级行政部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重视。今年8月,教育部又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发了14号文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当前总体形势是好的,但也不容乐观。此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咨询,轻视心理辅导;重视调适性心理,轻视发展性心理;偏重学生个体,忽视学生群体。......
2023-12-04
《差生教育》后记江南四月,时值踏春佳节。《差生教育》俞国良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无奈我已年届而立之年,深感学识浅陋,见闻狭窄,不免忧心忡忡,本该在去年完成《校园文化导论》后即行搁笔,投师深造,终因无“天时地利人和”之便,加上伙伴们的感情债时时压迫,挣扎中有了这部书稿的最初构架。然而,当我站在巨人肩膀上开始大量阅读差生问题的研究文献时,深感自己的渺小、无知。......
2023-12-04
自主自助:心理健康教育新视角[1]本期聚焦:“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劣品,心理不健康是易爆品和危险品。”因此,我们主张在德育的框架下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俞国良:在历经10年风风雨雨的探索后,我认为中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应包括自助系统、教育系统、咨询辅导系统和危机干预系统,其中自助系统是其他系统的基础,而目前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立足于自主自助的教育新理念与新视角。......
2023-12-04
智宣子不听智果的劝告,执意定儿子智瑶为他的继承人。智宣子去世后,这位有才无德的智瑶得意扬扬地当上了“一把手”。长话短说,最后各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智瑶,把智瑶的骄兵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最后不仅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智瑶的领土,而且将智瑶的头割下来,放在开水中煮,并在他的头盖骨上涂了漆,做了饮具。从智瑶的教训中,司马光认为德是才之帅,才是德之资。......
2023-08-26
别让孩子成为易爆品——中国人民大学心理所所长俞国良一席谈[1]记者:作为研究者,您对“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劣品,心理不健康是易爆品和危险品”的说法怎么看?多种心理危机包括心理成长问题、心理障碍问题和心理变态问题。......
2023-12-04
素质教育“加减法”——访教育专家俞国良[1]2000年伊始,教育部实施了“切实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政策,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些家长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彷徨、犹豫,不知所措。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全国师范教育科研项目的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俞国良建议家长们做好素质教育的“加减法”,在学生“减负”时,家长应当给自己“加负”。此情此景令俞国良忧心忡忡。......
2023-12-04
教师:别让“心病”绊住脚[1]本期点击的是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心理诊断常用的临床症状自评量表,简称SCL-90,目前被广泛用于教师心理健康测验。俞国良认为,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教师心理健康标准既包含一般人的心理健康标准,同时也具有教师职业的特殊标准。教师心理问题四大症状俞国良在研究中总结出了教师心理问题的四大症状:一是生理—心理症状。......
2023-12-04
《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前言《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心理卫生问题对社会的影响及解决对策”的研究成果。《现代心理健康教育》俞国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人类的文明进步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面临新的挑战。......
2023-12-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