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心理学探微:解除中职学生负面印象

心理学探微:解除中职学生负面印象

【摘要】:千万别看扁中职学生——访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俞国良教授[1]记者:在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和研究分析的过程中,您认为他们的心理状况与普通高中生相比,主要的区别在哪些方面?

千万别看扁中职学生——访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研究所所长俞国良教授[1]

记者:在对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和研究分析的过程中,您认为他们的心理状况与普通高中生相比,主要的区别在哪些方面?

俞国良:第一,中职学生存在一种较为明显的自卑情绪,而且是一种在极端自尊下掩盖的自卑。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自己瞧不起自己,但是自尊心又很强,如果其他人瞧不起他,他就感到非常伤心和难过。第二,学习动力严重不足。这与普通高中学生完全不一样,普通高中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升学,这种目标越清晰,给人带来的动力也会越大。第三,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感到迷茫。中职学生对人生价值、人生信仰、人生追求的思考都比较缺乏,尽管职业学校进行了一些职业兴趣、职业潜质、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教育,但他们对自己究竟喜欢做什么、将来能做什么不清楚,对未来的目标很不明确。

我把中职学生的心理状况归纳为三个词:无奈、无望、无助。一年级刚进入职业学校时对现状感到无奈;二年级时想要改变自己,但觉得毫无希望;三年级就业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又感到没有人能帮助他。换句话说,他们认为自己是“边缘人”,家长看不起他,他自己也看不起自己。

记者: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生的共同点又在哪里?

俞国良:应该说,他们具有这个年龄段的一些共同特性,如既有独立性又有依赖性,处于从儿童向成人过渡期,情绪情感容易动荡不安等。另外,中职学生较早地开始接触社会,生活圈子逐渐扩大,心理压力的来源也更加广泛。普通高中学生的压力来源于高考,而中职学生的压力不仅来源于学业方面,还有对职业前途的担忧等,他们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且这些问题可能在其走上社会后显现出一种消极影响。所以,中职学校要花更大的精力去关注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的品德修养。

记者:中职学生为何会产生这些心理问题?

俞国良:中职学生之所以产生心理健康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由于他们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受到老师、同学的歧视,没有得到一种成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另一方面,社会观念和文化背景作为潜在因素,对中职学生的价值判断产生着影响。家长、老师、学校和社会都偏向于认为,一个学生只要学习成绩好,就能掩盖其他的所有缺点,相反,如果学习成绩不好,人们关注的焦点就变成违反课堂纪律、师生关系冲突等等。他人的看法不断印证了中职学生对自我的一种否定认识,形成恶性循环,造成一些学生自暴自弃,认为“反正我上不了大学了,没希望了”。但是,作为十五六岁的青少年,要接受这种现实很困难,所以心理问题表现得较为明显。

记者:我们应该怎样看待他们?(www.chuimin.cn)

俞国良:千万不要因此把中职学生看扁。中职学生自身一定要树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想法。在终身学习的社会里,高中阶段只是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阶段,此后还要进一步学习提高,才能在职业生涯中有所发展。中职学生在智力水平上是没有问题的,只是从小学、初中积累下来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有问题,造成学习成绩不良。他们的问题主要是不进取,但这也不是其有意为之,而是我们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在传授知识时扼杀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中职学生要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助、自立的人生态度。世上没有救世主,遇到挫折时,必须依靠自己,凭借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走出困境。

记者:针对中职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您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和我们全社会应该做些什么,来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俞国良:第一,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是选修课,应该将其作为必修课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针对全体学生的教育,因为心理问题主要靠自我调适来改善,个别情况才需要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目前已经有很多省市都把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中职学校也应如此。

第二,学校要营造出健康的心理环境,通过活动和体验等方式,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工作,在学校的方方面面体现出来,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这也有利于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建设和谐校园。

第三,全社会要建设一个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校、家庭、医院、社会层面的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体系;心理疾病与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在西方国家,心理健康不仅是教育部门的事,而是司法、警察、妇女团体、民间组织等全部参与,形成一个政府层面的服务体系。实际上,上海、北京、辽宁等地在这方面已经有所作为,例如上海颁布了《上海市精神卫生条例》,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学校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违法的。

联合国专家曾经预言,21世纪最大的危机可能就是心理疾病。帮助中职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是学校的责任,家庭和全社会都应承担起责任来,形成合力,为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氛围。这对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谐社会的建设、以人为本理念的贯彻都将发挥重要作用。

【注释】

[1]载于《中国教育报》,2006年12月10日,记者刘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