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如何打造纯净校园:心理学探微揭秘

如何打造纯净校园:心理学探微揭秘

【摘要】:让“江湖”远离纯净校园[1]学校本是育人、求知的地方,怎么成了“江湖”?近来频发的“校园江湖”事件和无数人们还没有发现的校园暴力正在严重伤害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还校园一个纯净的环境?在学生中普遍存在俞国良:这里所谓的“校园江湖”也是一种校园内的非正式组织,相对于班级、小组这样的组织,它们是非正式的。从这一点来讲,这种“校园江湖”的提法我认为是不太妥当的。

让“江湖”远离纯净校园[1]

学校本是育人、求知的地方,怎么成了“江湖”?近来频发的“校园江湖”事件和无数人们还没有发现的校园暴力正在严重伤害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这种现象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还校园一个纯净的环境?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在学生中普遍存在

俞国良:这里所谓的“校园江湖”也是一种校园内的非正式组织,相对于班级、小组这样的组织,它们是非正式的。而且,这种非正式群体在中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它没有非常明确的规定,也没有非常严格的组织形态,而是中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发组织的。

非正式组织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不对学校、对社会造成破坏,就不能认为它的存在是负面的。从这一点来讲,这种“校园江湖”的提法我认为是不太妥当的。

形成的主要纽带是情感因素

俞国良:形成非正式群体,主要是因为有些学生在情感、价值观、兴趣、爱好、年龄、性格等方面有相似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有特定的生活环境,包括班集体的生活环境。这些群体中的学生往往在学校或者班级中不被认同,没有归属感。形成这种小团伙的主要纽带是情感因素,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因为喜欢或者不喜欢,就结合在一起了,形成了我们所谓的小群体。

现代大众传播媒体、互联网、武侠小说等等,都对他们产生了影响,在他们中间,大家更多的是讲究一种江湖义气。一般来说,小群体都会有一个领袖,参加团体的人会对他们所谓的“领袖”比较崇拜并做出模仿。

“校园江湖”讲义气、有凝聚力

俞国良:作为中学生,他们容易冲动,情感有不稳定性,但又渴望独立。这些都跟他们的心理特征有关系。因为这里面更多的是一些在学校里处境不良、比较边缘化的学生,他们在学校里属于弱势群体。你越是忽视他,他越要证明自己的力量,所以,他可能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

另外一方面,中学生也在不同程度上要求独立,要求自由,他们也在模仿成人,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小群体的特点是具有凝聚性,这些非正式的群体虽然在学校、班级里人数很少,基本属于边缘群体,但成员之间的联系比较多,交往的频率比较高,相互之间以情感、好恶取向形成的凝聚力比较强。他们甚至可以为了自己小群体的目标团结起来,去做违反学校规章制度的事情。(www.chuimin.cn)

另一个特点就是具有松散性,它的存在没有一些强制的要素,谈得拢就在一起,谈不来就散了。

改善微生活环境 加强情感疏导

俞国良:要看到,作为一个非正式的群体,它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所以,学校、班主任要积极地引导,加强学校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联系和沟通。

小群体的积极作用,指成员们总是由兴趣或者其他纽带联系在一起的,再就是,他们毕竟是同一个年龄阶段的,如果对他们这种凝聚力利用得好,引导得好,有利于调整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对小群体的“领袖人物”要积极引导。“领袖人物”是能产生影响的,群体内很多人对他是比较崇拜的。如果他转化得好,能够向班集体的目标靠拢,对整个班级工作是非常有帮助的。

当然,他们的存在更多的是带来一些消极因素,针对这些消极因素,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观念的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包括理想、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法制观念教育包括哪些是可以做的,哪些是不可以做的,哪些是法律允许的,哪些是法律不允许的等等,甚至可以强调法律的威慑的作用。

一个教育家说过,一个人在学校里面所受到的教育,跟他上学放学路上所受到的教育相比,后者的影响更加大、更加深刻。

因此,改善学校、班级等他们学习、生活的微社会环境是必需的。消除小群体不可能,只能引导。在引导、改善过程中,班主任及老师们怎么看待他们是很重要的。

【注释】

[1]载于《现代教育报》,2004年10月15日,记者张爱民、谢文颂。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