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我国儿童创造能力低排名倒数第二,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性

我国儿童创造能力低排名倒数第二,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性

【摘要】:在学术的层面上把握[1]在国际上,我国儿童的创造能力曾被列为15个被调查国中的倒数第二名;在问及父母最关心的孩子的问题时,父母的回答是“如何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最有用的人”,而孩子的回答却是“父母只关心我们的学习成绩”;在问及老师“是否爱自己的学生”时,95%的老师回答是“爱”,但只有5%的学生认为老师爱他们。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以普通心理学的研究为依据,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进行专门的研究。

在学术的层面上把握[1]

在国际上,我国儿童的创造能力曾被列为15个被调查国中的倒数第二名;在问及父母最关心的孩子的问题时,父母的回答是“如何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最有用的人”,而孩子的回答却是“父母只关心我们的学习成绩”;在问及老师“是否爱自己的学生”时,95%的老师回答是“爱”,但只有5%的学生认为老师爱他们。

由此可见,家长及老师都自认为了解自己的孩子和学生,但实际上并不了解。而新近出版的“儿童心理与行为研究书系”旨在指导读者有效对待当代儿童的心理与行为——

在第28届国际心理学大会召开前夕,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心理学家沈德立教授主编的“儿童心理与行为研究书系”,这是我国第一套系统反映国内外“儿童心理与行为”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的专著型教材,基本上包括了目前儿童心理与行为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若干领域。其中,《实验儿童心理学》、《智力发展心理学》、《社会性发展心理学》可作为专业基础课教材;《创造力发展心理学》、《道德发展心理学》、《阅读发展心理学》、《学习能力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病理学》、《超常儿童发展心理学》可作为专业方向课教材。针对本套书系的出版目的、具体内容、特点等,记者采访了该书系常务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俞国良。

记者:心理学研究目前在我国发展的情况是怎样的?

俞国良:心理学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科学,它是用严格的科学方法对人的心理现象,以及社会、自然关系中的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门重要科学。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心理学的研究越来越深入,1999年,科技部把心理学确定为我国18个优先发展学科之一,200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将心理学确定为一级学科,今年,我国又将举办心理学界的“奥林匹克大会”——国际心理学大会。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心理学研究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从事心理学研究工作的人仅1万人左右,即13万中国人中,只有1名心理学工作者,按人口比率居于世界末位。人口只有我们六分之一的美国,却有20万心理学工作者,按人口比率是我们的130倍。因此,我们需要大力加强心理学的研究和普及工作。

记者:儿童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有何不同,其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俞国良: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儿童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的科学。重点是关于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青年)的心理发展的研究。普通心理学研究人的最一般的心理规律: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一般规律。两者均属于心理科学的范畴,儿童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分支,而普通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中概论性质的基础理论。儿童心理学的研究以普通心理学的研究为依据,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进行专门的研究。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能丰富普通心理学的内容。(www.chuimin.cn)

记者:为什么说这是我国第一套系统反映国内外儿童心理与行为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的书系?

俞国良:我国关于儿童心理学的普及读物不少,但学术著作并不多见,而且都是由各出版社零散出版,儿童心理学方面的专题研究目前尚是一个空白。在20世纪90年代初曾出版了由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主编的一套儿童青少年心理学丛书(8册,浙江教育出版社),这套书主要是从不同年龄阶段(如婴儿、幼儿、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等)的角度,来阐述儿童心理的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对于儿童心理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普及儿童心理学的知识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毕竟距现在已有十余年了。进入21世纪后,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竞争日益加剧,加上儿童心理发展的性质、任务、内容和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使得与儿童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重要课题又重新成为研究者关注的对象。比如,如何加深对儿童认知发展,个性、社会性发展的了解,如何有效解决儿童不断增加的心理行为问题,如何更好地认识、了解儿童的潜能和开发儿童的潜能,怎样使儿童成为适合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怎样更快更好地促进儿童的道德发展、学习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高,以及认识社会变革引起的家庭结构、功能、需要和政治变革对儿童的影响等。为解决上述难题,需要从儿童心理发展的专门领域,如认知发展、道德发展和个性社会性发展角度,学习能力、阅读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以及临床心理学、病理心理学、神经心理学视野,来讨论国内外研究者提出的儿童心理发展新思路、新思想和新理论,以此来迎接21世纪对儿童心理发展提出的挑战。

在国际上,我国儿童的创造能力曾被列为15个被调查国中的倒数第二名;在问及父母最关心孩子的问题时,父母的回答是“如何使孩子成为对社会最有用的人”,而孩子的回答却是“父母只关心我们的学习成绩”;在问及老师“是否爱自己的学生”时,95%的老师回答是“爱”,但只有5%的学生认为老师爱他们。由此可见,家长及老师都自认为了解自己的孩子和学生,但实际上并不了解,要想了解儿童,就需要从各个领域对儿童进行专门的研究,这套书系就是想提供适合儿童本身心理发展需要的教育模式,而这种教育是以对儿童心理特点、发展规律充分了解为前提的。

记者:编撰这样一套书系,我们借鉴了哪些方面的经验及成果?

俞国良: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专门领域编撰一套丛书,有很大的难度:一是迄今为止尚未见到从上述角度来讨论儿童心理发展的专著,无“鉴”可借;二是大多数领域,如阅读能力发展、学习能力发展和创造能力发展目前正处于开创性研究阶段,特别是临床发展心理学、发展病理心理学和认知神经发展心理学属于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如国外研究显示,儿童中的忧郁症、自闭症患者,具有攻击行为的儿童,其基因的排序与正常儿童的基因排序不同;三是各位作者都是各单位的学术骨干或学科带头人,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这些无疑给编撰工作增加了难度。但是,这项工作是为儿童所做,是神圣而光荣的,是历史和时代赋予的,每一位作者都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写好自己的专题,把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自己多年来的研究心得介绍给广大读者。

【注释】

[1]载于《科学时报》,2004年8月5日,记者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