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教师心理健康提升教学素质

教师心理健康提升教学素质

【摘要】:教师心理健康有几个层面俞国良:首先是教师的行为层面,它包括基本教学行为、教育行为、人际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

让教师的心理更健康[1]

开坛语: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一直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它曾是无数孩子心中待圆的梦和瑰丽的理想。因而,当接连不断的体罚学生的事件被曝光,当学生的心理问题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追根溯源,许多矛头开始指向教师。许多人在追问:现在的教师怎么了?其实,无论教师的实际地位是否真的能够那样辉煌和荣耀,他们也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有着所有平凡人所具有的喜、怒、哀、乐,他们也会有压力有困扰,会面临或多或少的心理上的问题。所以,就让我们多给他们一份关心和理解吧。

特邀专家:

俞国良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

吴瑞华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

申继亮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

近半数的教师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申继亮:现在报纸、电视,还有一些杂志,多多少少都在谈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我手头也有一些这样的数字,有51.23%的,有48%、30%多的。这些数字的来源的真实性我不怀疑,它们都是通过量表和一些调查得来的。但是关键问题是我们怎么看这些数字,这些数字到底能说明什么问题,这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把这些数字绝对化,好像给人感觉是有这么多的人是有很大问题的,我始终不同意这种观点。

我认为这些数字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实际上,这些数字跟医学里其他疾病调查出来的数字的含义不同,它里面有很多没有确定的问题存在,比如标准问题,心理健康的标准是连续的,没有绝对心理健康的人,只有相对健康的。由极其严重到相对健康是一个连续体,我们现在非要划一道线,把一个连续体切开,这样是不科学的。另外,心理状态是一个变动的过程,在相对范围之内很有弹性。比如说生活当中遇到重大事件,如丧失亲人,情绪就会变得抑郁,一测肯定会不正常,但并不是说这个问题会一直影响下去,可能过了一段时间以后,经过调整,心理就会恢复原来的状态。它是一个相对时间段的感受,我们所描述出来的数据百分比是一个带有情境性、时间性的内容。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老师里确实存在有问题的人,任何一个正常群体里都有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二十的人有这样那样轻微的或严重的问题。老师也是正常人,作为一个群体,他们也有很多不良的习惯性的毛病。所以这些数字应该引起我们重视,但并不等于是害怕。

俞国良:教师心理不健康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比方说不能适应环境,作为教师不能够与学校环境协调一致;比方说对家庭背景不一样的学生不能够一视同仁;公开课失败了,迁怒于学生;对学习有困难、学习不良的学生,会说“你真笨”;对于班级里的差生,怂恿班级里的其他同学不理他,不跟他讲话;对于上课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会损伤他的自尊心;鼓励学生打小报告;学生不遵守纪律要加罚作业,包括体罚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因为教师对环境不适应,而心理健康一个最根本的标准就是能有效适应环境。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涉及教师本身一个系统的东西。最严重的是人格方面的一些缺陷,作为教师,人格特征是很重要的。比方说有的老师是一种强迫性的人格,比较追求完美,想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这是一种轻微的强迫性的人格特征;有的是冲动性的,动不动就训斥学生,或者是学生回答不出问题就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有的老师自身人格中有比较自卑的成分,自己看不起自己,这在他的行为里也会表现出来。

另外,若个体无法应付超出他个人能力或资源的工作,始终以一种应激状态去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他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我们提到的教师体罚学生,实际上并不一定是教师不喜欢学生或者说他是一个虐待狂,可能是在本来已经超负荷,已经非常焦虑、非常紧张的工作状态下,他又受到了刺激,所以心里比较烦躁,进而产生一些失去理智的行为。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逐渐增加

申继亮:现在教师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认为跟压力有关系。据我们调查,从压力强度上来讲,感觉有很大压力、比较大压力的人占了70%,国外相应的人大约有三分之一。压力的来源主要有几个。一个是考试压力,虽然说是不让排队,但老师报告上来后,排队还是头一位的。有的学校甚至实行末位淘汰,跟奖金挂钩之类的,这对老师造成的压力很大。再一个从老师的报告来看,现在老师的工作负荷比较大,尤其带毕业班的,工作超时。加上现在继续教育的要求,各种各样的会,各种各样的培训,现在都变成强制性的了。再一个就是家庭生活方面,现在医疗、住房等一系列制度在改革,但是工资很有限,尤其是广大普通教师收入很有限,所以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也很大。另外就是工作上对职业发展的期望,大家都想评职称,都想当先进,因而形成一些矛盾,一个是机会少,一个是自我提高的条件也不充分等等,学校评估又把很多这样的教学之外的指标加进去,这也构成了心理压力

俞国良: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我觉得有两个因素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是家庭因素,一个是个人因素。心理健康教育中宏观环境是重要的,但是起根本作用的是他个人的微观环境。另外,教师的角色本身是一种终身的身份,他所面对的对象同质性远远大于异质性,比如小学教师面对的就是6~12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这种职业特点本身可能就会导致一些心理行为问题,教师的一些压力实际上跟他面对的对象是有很大关系的,他每天面对的是单调的同一年龄段的对象。(www.chuimin.cn)

吴瑞华:现在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逐渐增加,第一,不光是教师,所有群体,随着竞争加剧,心理不健康的因素都在增加,这是大前提。第二,长期以来一个最大的问题是,老师的压力过重。由于教师的心理压力大往往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尤其老师对一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有偏见,这种偏见导致了学生的反抗,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师生关系对抗,这也导致了师生双方的心理不健康。第三,可能有的地方班级学生人数过多,有的地方拖欠老师的工资,经济上不去,这都是导致教师心理不健康的因素。

教师心理健康有几个层面

俞国良:首先是教师的行为层面,它包括基本教学行为、教育行为、人际互动、师生之间的互动。知识层面包括文化知识,我们更强调教师的条件性知识。条件性知识指关于教育学心理学等基本的知识,包括对学生心理情况的了解。我们要提供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而不是让我们的教育去选择学生。能力层面包括基本的智力和职业能力,但是重点是教师的教育监控能力。就是说,教师能够把教育活动本身作为一个意识对象来不断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调节、监控、检查、反馈,实际上这就是教师的反思能力。对于教师的观念层面,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很重要,但是我们更强调教师的教育效能观。因为教育实质上是教师对学生能不能学好,对自己能不能教好,自己能够教到什么程度,学与教两者之间关系的一种信念、一种期望。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涉及对自己的一种信念和期望,这个我觉得是比较重要的。教师心理健康层面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层面。

教师心理健康不但要符合一般人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出教师这种职业的特殊要求。

师源性心理伤害并不都是因为教师的心理问题

俞国良: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会对学生产生深刻的、长期的影响,所以说教师的心理健康比他的专业知识、教育方法更为重要。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教会学生在学会做人的过程中学会做事,在做事的过程中学会做人。这个目标怎么实现,我认为教师起着非常重要的示范和榜样的作用。这中间,我更倾向于示范作用。教师提供了一种范式,学生可以模仿,但是一个教师对自己的情绪不能自我控制,不能为人师表,自己的言行举止都违反了教师这种特殊职业的特点,那么这个示范只是一个反面的示范。

申继亮:老师出现的一些问题行为对学生造成的伤害,称为师源性心理伤害。这里我们要做区分,我简单来讲一个标准。如果是老师有一定计划,或是有一定目的,在头脑比较清醒的情况下对学生实施的惩罚,这一类的行为对学生造成的伤害,我觉得是严重的职业道德问题。第二类属于观念问题,出于好心,动机是好的,但是方式不适当,这类情况是大量存在的。还有一种属于心理层面,在一种严重的情绪亢奋的情况下做出失当行为,这属于心理健康的问题。一个老师人格真不正常或是有毛病只是极少数,更大量的是教育方式、教育观念上不适应时代要求所造成的。

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有心理健康的学生

俞国良: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有心理健康的学生,这是一个前提条件。所以,对教师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是很重要的。第一,我认为可以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工程,以及教师职业道德的范畴内,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对教师如何保持自己的心理健康,有条件的话,应该进行一些培训。第三,更重要的一个做法,师范大学招生中应该有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测试,我认为至少应该把新生中存在明显的严重的心理行为问题的、心理不健康者清除出去。有的人可能人格特征有缺陷,比较粗暴,容易冲动或者非常自卑,这些人至少可以排除在外。这样才能保证经过几年师范教育之后,教师队伍的素质有所提高。我们跟国外教师队伍的素质是有差距的,而这个差距应该追溯到成为老师之前他在干什么,不能光看现在,出了问题才开始重视。另外,师范大学自己教师的素质也是非常重要的。第四,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比方说制定对教师的工作量、教学效果的考评标准,解决教师的后顾之忧,比如教师工资、房子、聘任等。要保持教师的心理健康,我认为是一个系统工程

增进教师心理健康,从关心教师做起

俞国良:增进教师心理健康没有灵丹妙药。第一,解决认识问题。有一些心理问题是正常的,是可以解决的,并不是非常可耻或是不能跟人讲的一件事情。第二,要学习一些方法、措施,自己做好自己的保健医生。第三,要培养积极向上的情绪情感状态。第四,采用合理的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急事急办,重事重办,小事缓办,处理好学习跟娱乐、跟教学的关系。第五,要学会自己进行心理调适。

吴瑞华:第一,社会要爱护教师,切切实实解决教师的实际生活问题,给教师提供宽松的环境。第二,升学考试要淡化一点,对老师要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指标。班容量要适当地减少,要给教师算清工作量,不要让他们长期处于一种超负荷的状态。第三,教师要加强自己的修养,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威信。一个有威信的教师心理一定是健康的,提高教师的威信也是教师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内容。第四,教师要带着感情色彩爱学生,即使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也有可爱的地方。教师要热爱学生,热爱全体学生,这才是真正教育上的爱护学生。第五,除了教学以外,教师要学习一些恰如其分的教育方法,这是非常重要的。在火头上尽量不要处理问题,这对自己、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有利。对一些老师来说,要缓和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一缓和,其他的问题就相对好办一些。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很多体现在师生关系紧张上。

从老师这个角度来说,这几年我们对老师各个方面的关怀并不是很够。所以当老师出现一些行为问题时,应该弄清楚问题产生的背景,不要只是一味地批评。另外,学校的心理咨询员不光是接待学生,还要面向教师。教师心理跟学生心理是相关联的,教师心理不健康,一定会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在教育方法上体现出来。

【注释】

[1]载于《现代教育报》,2002年3月29日,记者谢凡。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