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系统化性教育读物演变为前台-心理学探微

系统化性教育读物演变为前台-心理学探微

【摘要】:系统化性教育读物走向“前台”[1]系统全面的性教育在我们的青少年教育中曾长期处于空白状态,对青少年进行系统全面的性心理、生理、道德、健康教育的读物在国内也一直难觅踪迹。近日,随着国内首部关于青春期性教育的系列读本在哈尔滨正式出版,系统化性教育读物开始浮出水面,走向“前台”,为目前社会上急需的青少年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提供了阅读依据。

系统化性教育读物走向“前台”[1]

系统全面的性教育在我们的青少年教育中曾长期处于空白状态,对青少年进行系统全面的性心理、生理、道德健康教育的读物在国内也一直难觅踪迹。近日,随着国内首部关于青春期性教育的系列读本在哈尔滨正式出版,系统化性教育读物开始浮出水面,走向“前台”,为目前社会上急需的青少年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提供了阅读依据。

据该系统读本的编写负责人、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研室教授王滨有介绍,这套系列读物共分3册,针对初中、高中、大学等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内容由浅入深,主要涉及青春期性发育、性心理特点和障碍、性保健和自我保护,以及性罪错和预防、性伦理学、婚恋期性教育、性生活避孕、性功能障碍等。与市场上不多的一些普及性、研究性心理学科普书相比,王滨有认为这套读本更加系统、全面,读者针对性更强,比起一般读物的课外阅读环境,这套书可以通过学校课堂这一更正规的渠道教给学生正确的知识,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就在黑龙江省推出国内首套用于课堂内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系列读本,并引起各路媒体关注的同时,北京出版社也推出了引进英国版权的《青春期预备手册——身体的秘密》。与前者相比,该书保留了原版全彩色印制、画面生动活泼的特点。据该书责编雷鸣介绍,与现有的国内作者编写的有关性教育的科普读物相比,《身体的秘密》一书对人体的生理结构、如何怀孕等问题毫不避讳,不给青少年读者造成神秘感。同时还用很大篇幅介绍如何培育孩子成长,并对生活细小方面都作了详细说明,也体现了国外多年积累的性教育读物出版经验。但他也承认该书也还存在读者对象细分不够,针对性不强的不足,在发行过程中,也遇到过与中国父母接受观念不一致的问题。因此,他们正着手与有关方面研究,准备推出一套根据读者对象年龄更加细分,适合学校课堂使用的性教育读物。(www.chuimin.cn)

中央教科所从事儿童心理方面研究的俞国良教授认为,我国的青少年性教育在学校和家庭都存在较大困难。有关读物内容大多比较片面,性心理、生理、道德、健康等内容含量较少。他介绍,国外的性教育大致与社会发展同步。西方性教育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而系统的性教育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如瑞典1942年开始分小学、中学、大学不同阶段对少年儿童进行性教育,1956年瑞典政府将性教育规定为中小学必修课;芬兰的性教育60年代开始进入中小学课堂;美国1967年开始施行中小学连续12年性教育;德国和日本也大多从70年代后将性教育引入课堂;此外,我国的香港,1971年设立中小学性教育计划,1986年开始正式编写中学性教育指导,1996年确定从幼儿园孩子到高中生都应是性教育的对象,将性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生物、伦理、家政、常识等各个学科课程中。俞国良教授认为,儿童和青少年的性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生理和心理知识外,性文化、健康、伦理、法律规范也应教给他们,性教育应从娃娃抓起,让他们学会保护自己,学校应正确引导并采取适当的方式。由此谈及国内性健康教育读物的出版,俞国良教授认为,目前国内此类图书编写出版缺少系统性,对知识的强调较多,性道德、伦理、文化、健康的内容较欠缺;引进版图书要考虑怎样与国内实际相结合;而国内编写的读物应考虑如何加强生动性、趣味性,发挥多媒体作用,形式更加多样,并注意考虑读者对象的年龄特征,加强针对性。

【注释】

[1]载于《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年2月8日,记者杨为民。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