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搞到与月球研究有关的美国航空航天局的资料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与美国航空航天局渊源甚深的老资格科学家来波特·理查德·路易斯却搞到了几份与月球密度有关的资料。在1976年出版的《阿波罗的宇宙旅行》一书中他写道“阿波罗”11号、12号宇航员带回的月面岩石标本的密度比地球岩石的密度要高得多,这意味着什么呢?科学家中以哈洛德·尤里博士为首的几个人认为,月球的平均密度较小也许是由于“重心”空虚所致。......
2024-05-13
我们是否真有资格做家长[1]
这周公布了高考分,搅动得众考生几家欢喜几家忧,而其他年级的学生家长恐怕又趁机给自己的孩子紧紧弦。学习、成绩可能是这周家长和孩子谈得最多的话题,也是他们最沉重的心事。
昨天上午,就在这篇报道发稿的同时,众多的中小学生家长到图书大厦向十余位心理学专家、教育学专家和医学专家咨询,焦点话题仍然围绕着高考。原定11:30结束的咨询活动,拖到12:00才勉强结束,意犹未尽的家长们还要求设相关的讲座。
这次咨询活动的起因是教育部师范教育成果的一个“副产品”——《“减负”后家长怎么办——素质教育家长课堂》这本书。此前一天,本报记者采访了这个课题组的组长、心理学教授俞国良博士。
■比考试成绩更重要的
我们完成的这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是研究家庭环境对学习不良的差生的影响。我们发现研究的结果很有意思,在发表专业性学术论文之余,就写成了这本《“减负”后家长怎么办——素质教育家长课堂》。希望我们的研究结果能为大多数家长所理解,也能给他们提供一些建议。
在调查的时候我们发现,家长最关注的仍然是孩子的学习问题。原来一个家庭有几个小孩,父母可以把宝分别压在几个小孩身上;现在家长把宝押在唯一的孩子的身上,把所有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他身上,很可能还把自己不能实现的愿望也放在这个孩子的身上,加上我们的传统是注重读书学习,社会经济、科技发展越来越迅速的背景,使父母更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这当然无可厚非。
但我个人认为,父母实际上应该更关心孩子的个性发展、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不是学习成绩,应该从做人上给孩子更多的指导。但是现实中情况恰恰相反。
一个人的智力因素、认知能力是和非智力因素有关的,比如有的孩子成绩特别好,但并不等于他喜欢学习、他有学习兴趣。我们说“减负”,就是让孩子觉得“我愿意学,我喜欢学”。这跟“家长、老师要求我学”是不一样的。
■未来生存,仅有智力远远不够
要适应未来的挑战必须具备几方面的综合素质,首先是要具备基本的智力。从认知的角度看,智力包括感知能力(特别是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能力、操作能力、思维能力等,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从智力的构成要素看,其核心要素是语言能力(主要是阅读、书写、听和说等方面的能力)、逻辑和数学能力(如计算和求证)、空间认知能力。对中国孩子而言,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尤其重要。另外特别要指出的是,一个人智力的高低不能只看智商有多高,还要看是否善于运用自己的知识和各种资源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智力高的人应该是“智慧”的,而不是智商很高的“书呆子”。
其次要具备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是否具备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是否具有良好的社会交际能力,直接影响着事业的发展和人生的幸福。具体到社会交往中,要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能客观地了解并关心他人,要善于沟通并保持自己人格的完整性。
再次,要具备健全的人格,包括丰富多彩的情感体验、稳定而灵活的性格、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合理的归因方式、适度的成就动机、正确的自我观念等。健全的人格最重要的是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地评价自我并悦纳自我,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监控,积极追求更加完善的自我。
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具备健康的身心,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态,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适应上健全安好的状态。
■最大的误区仍是老生常谈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很多误区,我们总结了“六多六少”、“六种无度”,就是“知识传授多,智力开发少;对学习关心多,综合素质培养少;脑力劳动多,体力劳动少;身体关心多,心理指导少;硬性灌输多,启发诱导少;期望要求多,因材施教少”。“无微不至地呵护、无节制地满足、无边际地许诺、无原则地让步、无分寸地褒贬、无休止地唠叨。”
我们对100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对50名学生、50名老师、100名家长进行了访谈,发现在家庭教育中,最大的误区还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就是过分注重知识,注重智力的开发,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放松,这些讲讲是虚话,但实际上是很实在的。
现在中小学教育教学大纲里也开始重视非智力因素,特别是一个人的人格特征。一个人很聪明但特别懒惰,你想他会成功吗?(www.chuimin.cn)
非智力因素很难量化,但我们可以培养。比方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的兴趣,这些是可以看到的;是他自己要学,还是父母亲强迫他学,这也是可以看到的。
■家长不必无所不能
家长要让孩子去体验,并不是告诉他一些道理就行了,为什么现在有的学生考试不好就跳楼自杀,老师批评他一句话,第二天就上吊了,出现这些情况都是因为心理上挫折承受能力很差。这本来在家庭教育里是可以培养的。
家庭教育要特别强调“身教”,道理要讲,但父母的榜样可能更为重要。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学生减负之后,家长加负了。家长自身也要强调学习,更新观念,有意识地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
我小时候生长在农村里,父母并没在学习上给我多少帮助,但在做人上给我的教育很多。那时我到学校要走3小时的路,星期天我还要参加劳动,一天挣4个工分,2角4分钱。这种教育培养了我勤奋的特点,这对我以后的发展帮助很大。
把问题归因于外部,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就比较低。孩子碰了椅子跌倒了,父母说是这地方不好,是这椅子可恶,这种情形在现实中极为多见。
上学后,考试不好就归因于“我上的学校不好,没有人考上大学”,这样虽然可以获得心理平衡,但对个人发展绝对是错误的做法。
■7岁到18岁是最重要的阶段
我们看到的现状是,小孩子是父母、老师要他学,不是他自己愿意学,是被动的。如果家里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小孩子主动爱学,那么父母的最大负担也就不是负担了。某种程度上说,学习兴趣可能比学习方法更重要,有兴趣他才会去研究、探索好的方法。
让孩子体验到成功,这也很重要,所有的事情都是失败的、受批评的,没有成功的体验,就不会有兴趣。家长、老师不要一味地去说孩子不行,也不要去比较。
“3岁看大,7岁看老”的说法不确切,我觉得7岁到18岁最重要,往哪个方向发展,发展的速度怎么样,是打基础的阶段。大多数人的智商是差不多的,但为什么有的人成功,有的人不成功?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非智力因素,包括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产生的效力。
■新世纪怎样做父母
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以后怎样在社会上生存。孩子们的智力条件等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可是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关键是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未来需要的人才不是“一”字形人才,知识博而薄,也不是“┃”字型人才,知识深而窄,而是强调“T”字型人才,既有知识面又有专业,而且能够创新。
有了孩子的父母并不等于就可以天经地义地当家长教育孩子了。21世纪的爸爸妈妈面临着种种挑战,孩子难以教养,家长又缺乏相应的家庭教育知识与能力。每个家长都该自问自省:我是不是真的有资格做家长?能不能承担起家庭教育的重担?
然而不论怎样讲,我们所做的仅仅是给家长提供建议,究竟怎样做才能针对孩子因材施教,还需父母们在家庭教育上下工夫。
【注释】
[1]载于《北京青年报》,2000年7月30日,记者谭璐。
有关为大众服务的心理学探微的文章
要搞到与月球研究有关的美国航空航天局的资料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与美国航空航天局渊源甚深的老资格科学家来波特·理查德·路易斯却搞到了几份与月球密度有关的资料。在1976年出版的《阿波罗的宇宙旅行》一书中他写道“阿波罗”11号、12号宇航员带回的月面岩石标本的密度比地球岩石的密度要高得多,这意味着什么呢?科学家中以哈洛德·尤里博士为首的几个人认为,月球的平均密度较小也许是由于“重心”空虚所致。......
2024-05-13
这样的题,一眼看去,大僧、小僧和兔子、鸡风马牛不相及,但若追寻它的计算的基本原理,放到大算盘上去却毫无二致。只得在小僧的头上去揩油了。不多不少恰好三分之八个。若要问,需要揩上多少小僧的油,其余的大僧才可以每人吃到三个馒头?那么用三分之八去除二百,得七十五,这便是小僧的数目。......
2023-11-24
因其中有“夫人君之政,执其辔策而已”之言,故以“执辔” 名篇。孔子主张“以六官总治”,而六官犹如马缰绳,天子要控制好六官,“与三公为执六官,均五教,齐五法”,对官吏要“考德正法,以观治乱”,并视之为“治国之要”。子曰:“以德以法。夫德法者,御民之具,犹御马之有衔勒3也。君者,人也;吏者,辔4也;刑者,策也。夫人君之政,执其辔策而已。”......
2023-11-01
第六章 革命。俄罗斯革命是按照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预言完成的。他对待革命的态度是极其悖论的。通常的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发生在表面。对于他来说,革命是彻底反动的。把单个的个人引向犯罪的道路会把整个社会引向革命。]〔/“革命”的性质的问题,对于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说首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他认为,社会主义的问题,是宗教问题,是关于上帝和不死的问题。“社会主义不仅是工人的问题,或所谓的第四阶......
2023-11-29
知识讲解一、游客对前厅服务的心理需要(一)求尊重的心理游客远途而来,一踏进饭店就希望获得尊重。这就要求前厅服务人员微笑服务、主动问候、热情真诚、耐心细致,以满足游客求尊重的需要。旅游服务易受到“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影响,因此前厅服务人员必须重视对游客的接待和送别服务,给游客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和最后印象。......
2023-11-26
辨禊泉者无他法,取水入口,第挢舌舐腭⑩,过颊即空,若无水可咽者,是为禊泉。汲日至,或取以酿酒,或开禊泉茶馆,或瓮而卖,及馈送有司。董方伯守越,饮其水,甘之,恐不给,封锁禊泉,禊泉名日益重。董方伯担任越地的地方官时,饮过这泉水以后,觉得甘甜可口,非常喜欢喝这泉水,但又担心供不应求,于是就下令封锁禊泉,没想到禊泉因此而更加出名。......
2023-10-09
第一节什么是应用伦理学一、应用伦理学的含义、形成与发展应用伦理学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将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则和规范应用于现实或未来重大社会问题而形成的伦理学理论形式。伦理学的这一本质特点,就是应用伦理学得以产生的理论根据。在中国古代,应用伦理学也一直是在一般道德思考中存在的。这被视为应用伦理学中的生命伦理学的最早表现形式。此后,应用伦理学,尤其是它的各分支学科得到了迅速发展。......
2024-06-05
气即是性,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气即是性”,即已落在一边,不是性之本原矣。然性善之端,须在气上始见得,若无气亦无可见矣。若见得自性明白时,气即是性,性即是气,原无性气之可分也。如果能很明白地看见自己的天性,那么气就是性,性就是气,原本是没有性和气之区分的。王阳明在这里明确提出了“气即性,性即气”的观点,反对性气分二。他认为,性善是本原,即性是本原,由性发出的四端之情则是气。......
2023-11-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