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娃娃——婴幼儿启蒙”丛书总前言[1]“泥娃娃——婴幼儿启蒙”丛书(30册)之一戈骆(俞国良)主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出版孩子是未来的主人,孩子的教育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重视,目前已成为中国家庭最关心的问题。为了给家长提供一套可借鉴的早期教育模式,给孩子提供一套科学有趣、赏心悦目的启蒙读物,我们编写和出版了这套“泥娃娃——婴幼儿启蒙”丛书。......
2023-12-04
为婴幼儿成长保驾护航[1]
您家里有没有不满六周岁的孩子?如果有,您一定非常爱他(她),而且您也一定期望着他(她)将来能成为一个出色的人才。很自然地,您会想到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如何才能使早期教育做到自觉化、科学化、“可持续发展”和不顾此失彼呢?如果这些问题也是您正在思考和探索的,那么“泥娃娃——婴幼儿启蒙”[2]可能会对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什么要编写“泥娃娃——婴幼儿启蒙”?
科学研究表明,婴幼儿不仅生长发育迅速,而且具有惊人的心理能力和学习能力。婴幼儿期,是人一生中智力和非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个体智力的60%在六岁前就已形成,人的社会化从出生之日起就已经开始了。婴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对其一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俗话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尽早按照科学规律对孩子进行教育,是现代父母们必须做的。
人的智力是多方面的,非智力因素对智力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对孩子进行全面培养,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孩子才会成长为有用的人才。那么,到底有哪些素质需要培养?在孩子某一特定的年龄阶段培养到什么程度?怎样培养呢?“泥娃娃——婴幼儿启蒙”这套书给家长们提供了一套可供借鉴的模式。
■集科学性、综合性、实用性、智趣性和可读性于一体的“泥娃娃——婴幼儿启蒙”
“泥娃娃——婴幼儿启蒙”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不在于书中教给孩子多少科学知识甚至是百科知识,而在于其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的科学和先进。“泥娃娃——婴幼儿启蒙”的智趣性和可读性主要是从形式上考虑的。孩子们喜欢听故事,热爱小动物,愿意看漂亮的画册,针对这个特点,“泥娃娃——婴幼儿启蒙”的作者采取了将动物拟人化,让它们和人类成为好朋友的方式编排了一个个故事,并用大幅画面和漂亮颜色精心绘制为画册的形式,以便使孩子们在赏心悦目、轻松活泼的阅读中受到良好的教育。
■开展“适合儿童发展需要的教育”
“适合儿童发展需要的教育”,是全世界儿童教育的大趋势。它的意思是:儿童教育计划应能满足儿童的各种需要,而不是期望儿童去适应某一特殊教育计划的要求。
为了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各个时期的各方面心理发展的特点,“泥娃娃——婴幼儿启蒙”列举了每周岁孩子心理发展特点的概要,供家长在培养孩子时参考使用。
■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并重
智力是一个非常迷人的词汇,一般人都将其理解为聪明,但其究竟何意,则谁也说不清。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加德纳博士提出了“多重智力理论”,在众多的智力理论中独占鳌头,影响甚广。加德纳认为,人类至少有七种智力,即语言表达智力、数理逻辑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节奏智力、人际交往智力和自我认识智力。
“泥娃娃——婴幼儿启蒙”提倡: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应该智力和非智力二者兼顾,不可偏废。
■“泥娃娃——婴幼儿启蒙”的内容是如何安排的?
“泥娃娃——婴幼儿启蒙”丛书全套共30册,按年龄划分为6套,每套五册,含10种能力(每册含两种能力)。每一种能力的内容设置为:该能力在本年龄段的正常发展特点(概要)和理想(超常)发展特点(概要),根据婴幼儿心理发展特点编写的故事和供家长为孩子记录的“成长记录”。
■如何看待“正常”和“理想”发展特点?
“泥娃娃——婴幼儿启蒙”丛书中的“正常”和“理想”发展特点,是全书内容的科学依据。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这些特点根据的是国内外儿童心理学专家们对儿童平均水平的研究成果,因此其代表的是一个平均水平,但婴幼儿的身体发育、心理发展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个体差异,作者希望家长不要过分迷信“理想特点”。其实,如果将每个孩子与这些特点相对照,您一定会发现几乎每一个孩子都会有一种甚至几种能力的超常或滞后表现。根据经验,孩子相对于“特点”的超常、持平还是滞后的表现,一般与孩子心理发展的顺序和家长的教养方法有关。(www.chuimin.cn)
例如,有的家长为孩子营造的语言环境很好,也经常对孩子进行良好的语言刺激,孩子生理发育也一切正常,但到了两岁,这个孩子还是不大会说话,而他对语言的理解能力符合正常的发展特点,那么这种现象的发生,可能是由于孩子自己的发展顺序与其他孩子有差异造成的,家长不必大惊小怪。
■看“泥娃娃——婴幼儿启蒙”——孩子听故事,家长学方法
“泥娃娃——婴幼儿启蒙”丛书将每个年龄段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能力的培养方法编成了一个个故事,并配以赏心悦目的画面,使孩子在娓娓道来的故事中受到教育,使家长在字里行间找到培养孩子的方法。
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每一个完整的故事实际上是由四个情节组成的,这四个情节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在0~3岁的故事中,16页的故事内容被平均分为四部分,即第1~4页是第一个情节……第13~16页是第四个情节。其中第一个情节是根据本年龄段第1~3个月的特点编写的……第四个情节是根据第10~12个月的特点编写的。4~6岁的20页故事中,第1~5页是第一个情节……第16~20页是第四个情节。这样的情节设置,一方面考虑到故事应贯穿孩子一年内的心理发展特点,另一方面考虑到孩子的精神可集中于某一件事上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年龄越小,时间越短,且孩子可将精神集中于阅读上的时间也存在着个体差异,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所讲故事篇幅的长短。例如,给精神集中于阅读时间较短的孩子讲故事时,一次只用几分钟,给他讲一两个情节,也同样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如何更好地发挥“泥娃娃——婴幼儿启蒙”的作用?
1.故事应在生活中再现
家长都是爱孩子的,那么爱他,首先就该尊重他。因此,“泥娃娃——婴幼儿启蒙”的故事,始终坚持的一条标准就是“尊重孩子”。这不仅体现在内容的深浅度适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同时也体现在表现形式上。
2.“方法”要在实践中发挥
在每一个能力中,作者都提出了若干条正常的和理想的发展特点。由于篇幅所限,作者只能把其中的一小部分编入故事中,作为该能力的培养方法举例,同时作为家长举一反三的参考。
3.在使用本书时,建议您不要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
对孩子进行的早期教育具有很大的潜伏性,孩子年龄越小,潜伏期越长。因此,建议家长不要盲目地要求孩子对书中的内容一学就会,一会就不忘。如果去追求立竿见影,对孩子来说就过于苛刻了。因为对大人来说不成问题的问题,对孩子来说却可能是难题,一个难题的解决,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
4.注意全面培养,避免顾此失彼
“泥娃娃——婴幼儿启蒙”从设计到制作,贯彻始终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全面培养,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作者建议家长,在对孩子实施早期教育时,应注意“扬长避短,全面发展”。
“泥娃娃——婴幼儿启蒙”提供给家长的是全面开展早期教育的一整套内容,建议您不要顾此失彼。
【注释】
[1]载于《中华读书报》,1998年5月27日,特约记者张虹霞。题目为著者所加。
有关为大众服务的心理学探微的文章
“泥娃娃——婴幼儿启蒙”丛书总前言[1]“泥娃娃——婴幼儿启蒙”丛书(30册)之一戈骆(俞国良)主编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出版孩子是未来的主人,孩子的教育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普遍重视,目前已成为中国家庭最关心的问题。为了给家长提供一套可借鉴的早期教育模式,给孩子提供一套科学有趣、赏心悦目的启蒙读物,我们编写和出版了这套“泥娃娃——婴幼儿启蒙”丛书。......
2023-12-04
诊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心理研究室 主任、博士生导师俞国良教授[1]近些年来,我国的各级行政部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重视。今年8月,教育部又就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下发了14号文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当前总体形势是好的,但也不容乐观。此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咨询,轻视心理辅导;重视调适性心理,轻视发展性心理;偏重学生个体,忽视学生群体。......
2023-12-04
别让孩子成为易爆品——中国人民大学心理所所长俞国良一席谈[1]记者:作为研究者,您对“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劣品,心理不健康是易爆品和危险品”的说法怎么看?多种心理危机包括心理成长问题、心理障碍问题和心理变态问题。......
2023-12-04
《为中职服务的心理学探微》自序我跻身中等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纯属偶然。这部《为中职服务的心理学探微》,便是这些年来我对中等职业教育研究“误打误撞”的结果,亦算是向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前辈师长和领导们呈交的一份作业。......
2023-12-04
《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前言《现代心理健康教育》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心理卫生问题对社会的影响及解决对策”的研究成果。《现代心理健康教育》俞国良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出版人类的文明进步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使人类的心理健康问题面临新的挑战。......
2023-12-0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任重而道远——访中央教科所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俞国良教授[1]编者按:《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颁布以后,我们陆续收到了许多读者的来信。但读者们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经过汇总,我们以书面的形式对中央教科所教育心理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俞国良教授进行了采访。......
2023-12-04
“心理自测”丛书序言我们正踏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21世纪的希望和荣耀属于正在茁壮成长的青少年一代。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自我发现”,哲学家则称之为“认识自己”。人能认识世间万物,然而认识自己并不容易。总之,这往往是一个变形了的“自己”。“自我发现”或“认识自己”不是一个简单容易的过程。认识自己有多种渠道,心理测验是一种可以借鉴的途径,它能为自我发现或自我认识提供咨询和服务。......
2023-12-04
事实上,孩子是很愿意和父母谈心的,只是因为父母不懂得如何和孩子聊天,反而把这扇亲子沟通的门给慢慢地关上了。父母和孩子聊天时,很容易控制不住地进入一个模式——立即纠正或立刻否定。那么,如何改变父母的这种“纠正”或“否定”的聊天方式呢?在这里建议父母,从表达同理心开始跟孩子进行交谈。现在很多父母认为,自己每天工作忙碌得很,孩子也是作业多得写不完,哪有什么时间和孩子聊天呀?......
2023-10-2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