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受益一生的职场情商讲座

受益一生的职场情商讲座

【摘要】:第八章职场说话情商课智者曾说:“不要在一个不打高尔夫球的人面前,谈论有关高尔夫球的话题。”陈毅同志当外长时,曾主持过一次有关国际形势的记者招待会。会上陈毅谈到了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骚扰我领空的事情,并对此表示了极大的愤慨。陈毅同志回答的显然是一句错话。有一次,林肯在某个报纸编辑大会上发言,指出自己不是一个编辑,所以他出席这次会议是很不相称的。

第八章 职场说话情商课

智者曾说:“不要在一个不打高尔夫球的人面前,谈论有关高尔夫球的话题。”与人交谈时,彼此话不投机,往往会使人觉得非常尴尬,不知下一句该如何应付。从另一方面来说,交谈的话题对方不曾接触,也不曾感受过,不免会使对方认为你是在自我夸耀,无视他的存在或鄙视他的无知,如此一来,岂不是又加大了彼此间的距离吗?

自夸之话要慎言

俗话说:“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王婆做了个不花钱的广告,既省时又省力地把瓜卖了。而做人可不能这样呀,还是夸自己少一点为好,这样既成全别人的好胜心,也赢得一份尊重。

在这个社会上,有些人总喜欢夸耀自己,往往认为自己的学识、兴趣高人一等。遇亲朋好友就迫不及待地大肆吹嘘自己的心得、经验,却不知这样做常令一旁的好友不知所措。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视赌如命的人看到不会赌钱的人,很可能会揶揄他一番:“你不会赌博,那人生还有什么快乐可言?”这话传到他的耳里,必定不会让他感到喻快。

做事有“手腕”的人,每逢开口说话,不管是什么内容,都会常常提醒自己不要把自夸的话挂在嘴边。

一次,有人约了几个朋友来他家里吃饭,这些朋友彼此都是熟识的,主人把这些朋友聚拢来主要是想借着热闹的气氛,让一位目前正陷入低潮的朋友心情好一些。

这位朋友不久前因经营不善,关闭了一家公司,妻子也因为不堪生活的压力,正与他谈离婚的事,内外交逼,他实在痛苦极了。

来吃饭的朋友都知道这位朋友目前的遭遇,大家都避免去谈与事业有关的事,可是其中一位朋友因为目前赚了很多钱,酒一下肚,忍不住就开始谈他的赚钱本领和花钱功夫,那种得意的神情,连主人看了都有些不舒服。那位失意的朋友低头不语,脸色非常难看,后来他赶早离开了。主人送他出去,在门口,他愤愤地说:“老吴会赚钱也不必在我面前说得那么神气。”

主人理解他此时的心情,因为在多年前他也碰到过低潮期,正风光的亲戚在他面前炫耀他的薪水、年终奖金,那种感受就如同把针一根根插在心上那般,说有多难过就有多难过。

因此,与人相处时切记,不要在失意者面前谈论你的得意。如果你正处在得意期,要你不谈论不太容易,哪一个意气风发的人不是如此?所以这种人也没什么好责怪的。但是要谈论你的得意时要看场合和对象,你可以在演说的公开场合谈,对你的员工谈,享受他们投给你的钦羡眼光,更可以对路边的陌生人谈,让人把你当成神经病,就是不要对失意的人谈,因为失意的人最脆弱,也最多心。你的谈论在他听来都充满了讽刺与嘲讽的味道,让失意的人感受到你看不起他。当然有些人不在乎,你说你的,他听他的,但这么豪放的人不太多。因此你所谈论的得意,对大部分失意的人是一种伤害,这种滋味也只有尝过的人才知道。

一般来说,失意的人很少具有攻击性,郁郁寡欢是他们最普遍的心态,但别以为他们只是如此。听你谈论了你的得意后,他们普遍会有一种心理——怀恨,这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对你不满的反击,你说得口沫横飞,不知不觉已在失意者心中埋下了一颗炸弹,多划不来。

失意者对你的怀恨不会立即显现出来,因为他无力显现,但他会通过各种方式来泄恨,例如说你坏话、扯你后腿、故意与你为敌,主要目的则是——看你得意到几时,而最明显的则是疏远你,避免和你碰面,以免再见到你,于是你不知不觉就失去了一个朋友。

智者曾说:“不要在一个不打高尔夫球的人面前,谈论有关高尔夫球的话题。”与人交谈时,彼此话不投机,往往会使人觉得非常尴尬,不知下一句该如何应付。从另一方面来说,交谈的话题对方不曾接触,也不曾感受过,不免会使对方认为你是在自我夸耀,无视他的存在或鄙视他的无知,如此一来,岂不是又加大了彼此间的距离吗?

快言快语容易搞砸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我们常常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的,但在与人交往时,有时为了避免伤害他人,为了更好地赞美他人或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帮助等等,我们就必须在说话的方式方法上来点“手腕”,将要表达之意寓于其他话语之中,而不能做所谓的“直肠子”。快人快语,结果事情搞砸的也快。

陈毅同志当外长时,曾主持过一次有关国际形势的记者招待会。会上陈毅谈到了美制U-2型高空侦察机骚扰我领空的事情,并对此表示了极大的愤慨。有个外国记者趁机问道:“外长先生,听说中国打下了这架侦察机,请问是用什么武器打下的?是导弹吗?”只见陈毅用手做了一个用力往上捅的动作,说:“我们是用竹竿子捅下来的。”与会者无不捧腹大笑,那个记者也知趣地不再追问了。

竹竿子能捅下高空侦察机吗?陈毅同志回答的显然是一句错话。但却错得极妙!试想,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更好的回答方式呢?如实相告,就必泄露我国的军事机密,当然不行;但按一般方法说“无可奉告”,就会使会议气氛过于板滞、凝重,而“是用竹竿子捅下来的”这句错话,却听起来煞有介事,既维护了国家机密,又造成了幽默轻松的谈话气氛,真是一举两得、一箭双雕,怎能不叫人拍手叫绝!

可见,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将真话变为错话,曲折地说出来,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当有人求自己帮忙,但却又实在是办不到,此时若直言拒绝,一定会使对方难堪或伤害对方,那么该怎么办呢?

有一次,林肯在某个报纸编辑大会上发言,指出自己不是一个编辑,所以他出席这次会议是很不相称的。为了说明他最好不出席这次会议的理由,他给大家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次,我在森林中遇到了一个骑马的妇女,我停下来让路,可是她也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我的面孔看。”

“她说:

‘我现在才相信你是我见到过的最丑的人!’”

“我说:

‘你大概讲对了,但是我又有什么办法呢?’”

“她说:

‘当然你生就这副丑相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但你还可以呆在家里不要出来嘛’!”

大家为林肯幽默的自嘲而哑然失笑。林肯在这里巧妙地运用自嘲来表达自己的拒绝意图,既没让人难堪,还在愉快的氛围中使大家悟到了林肯的意图。

有时候为了避免直言相告,还可巧妙地寻找借口来为自己解围或是保全他人的面子。

舞会上别人邀你,你内心实在不想跟他跳,则可以说:“我累了,想休息一下。”既达到了谢绝的目的,又不伤别人的自尊心。

别人与你相约同去参加某一活动,但你却忘记了,未去赴约。直说出原因,将会影响别人对自己的信任,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一般情况下,失约的可能原因有身体不适、家中有事、客人来访等,你可挑选较合情理的一种作为事后的解释。

为了避免直言,运用各种暗示,以含蓄、隐晦的方法来向对方发出某种寓意自己真实想法、态度的信息,以此来影响对方的心理,使对方明白己的心意,这也不失为一个妙招。

一次,某乡党委为了加强机关干部管理,在工作考勤等方面作了一系列规定,决定由曾多年在乡属企业担任过负责人,不久前刚调到机关任传达室工作的一位老同志负责考勤登记。这位老同志认为这项工作易得罪人,不愿意干,说自己过去就是因为办事太认真,得罪了不少人,正在吸取“教训”。

听了他的话,乡党委书记委婉地讲了一个故事:某电影导演为拍某部片子四处寻找合适的演员。一天,发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便通知他准备试镜。这个人十分高兴,理了发,换上新衣,对着镜子左照右看,总感到自己的两颗“犬牙”式的牙齿不好看,于是到医院把牙齿拔掉了。后来,当他兴致勃勃地去报到时,导演一见到他就很失望地说:“对不起,身上最珍贵的东西,被你自己当缺陷给毁掉了,我们的影片已不再需要你了。

故事讲完后,这位老同志懂得了“坚持原则,办事认真”正是自己最好的品质,于是他愉快地接受了任务。

在与人交谈中,慷慨激昂,锋芒外露,固然是一种本事,但细语声声,婉言相告,也是必不可缺的一种“手腕”。

让陌生人变成朋友

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朋友圈,但是找陌生人办事,与陌生人打交道也是家常便饭。毕竟陌生人不比朋友,与之接触难免有拘谨感,这里教你如何消除见陌生人时的陌生感,拉近彼此的距离,让你在与陌生人轻松相处中把事办好。

要想让陌生人不再陌生,就要在说话上来点“手腕”,首先建议你先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你跟老朋友谈话不会感到困难?很简单,因为你们相当熟悉,相互了解的人在一起,就会感到自然协调。而对陌生人却一无所知,特别是进入了充满陌生人的群体,有些人甚至怀有不自在和恐惧的心理。你要设法把陌生人变成老朋友,就要在心目中建立一种乐于与人交朋友的愿望,心里有这种要求,才能有行动。

这里,我们以你到一个陌生人家去拜会为例:如果有条件,首先应当事先对拜会的客人作些了解,探知对方一些情况,关于他的职业、兴趣、性格之类的。

当你走进陌生人住所时,你可凭借你的观察力看看墙上挂的是什么,国画摄影作品、乐器……这些都可以推断出主人的兴趣所在,甚至室内某些物品都会牵引起一段故事。如果你把它当做一个线索,不就可以由浅人深地了解主人心灵的某个侧面了吗?当你抓到一些线索后,就不难找到开场白。

如果你不是要见一个陌生人,而是参加一个众多陌生人的聚会,观察也是必不可少的。你不妨先坐在一旁耳听眼看,根据了解的情况,决定你可以接近的对象,一旦选定,不妨走上前去向他作自我介绍,特别对那些同你一样,在聚会中没有熟人的陌生者,你的主动行为是会受到欢迎的。

应当注意的是,有些人虽然你不喜欢,但必须学会与他们谈话。当然,人都有以自我兴趣为中心的习惯,如果你对自己不感兴趣的人不瞥一眼,一句话都不说,恐怕也不是件好事。你可能被人认作是骄傲,甚至有些人会把这种冷落当做侮辱,从而与你产生隔阂。和自己不喜欢的人谈话时,第一要有礼貌,第二不要接触有关双方私人的事,这是为了使双方自然地保持适当的距离,一旦你愿意和他结交,就要一步一步设法缩小这种距离,使双方容易接近。

在你决定和某个陌生人谈话时,不妨先介绍自己,从而给对方一个接近的线索,你不一定先介绍自己的姓名,因为这样人家可能会感到唐突。不妨先说说自己的工作单位,也可问问对方的工作单位。一般情况下,你先说说自己的情况,人家也会相应告诉你他的有关情况。

接着,你可以问一些有关他本人的而又不属于秘密的问题。对方有一定年纪的,你可以向他问子女在哪里读书,也可以问问对方单位一般的业务情况。对方谈过之后,你则应该顺便谈谈自己的相应情况,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和陌生人谈话,要比对老相识更加留心对方的谈话,因为你对他所知有限,更应当重视已经得到的任何线索。此外,他的声调、眼神和回答问题的方式都可以揣摩一下,决定下一步是否能向纵深发展。

有人认为见面谈谈天气是无聊的事,其实,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一个人说:“这几天的雨下得真好,否则田里的稻苗旱死了。”而另一个则说:“这几天的雨下得真糟,我们的旅行计划全给泡汤了。”你不是也可以从这两句话中分析两人的兴趣、性格吗?退一步说,光是敷衍性的话,在熟人中意义不大,但对与陌生人的交际还是有作用的。

如遇到那种比你更羞怯的人,你更应该跟他先谈些无关紧要的事,让他心情放松,以激起他谈话的兴趣。和陌生人谈话的开场白结束之后,特别要注意话题的选择,那些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要尽量避免。为此当你选择某些话题时,要特别留心对方的眼神和小动作,一旦发现对方厌倦、冷淡的情绪时,应立即转换话题。

我们在与人聚会时,常常会碰到请教姓名的事,“请问你尊姓大名。”此时你要牢牢记住对方的姓名,在对方说出姓名之后,你应立即用这个名字来称呼对方。当你碰到一个可能已经忘记了的人时,你可以表示抱歉。

“对不起,不知怎么称呼您?”也可以说半句“您是——”。

“我们好像——”,意思是想请对方主动补充回答,如果对方老练,他会自然地接下去。

来点“手腕”,让陌生人不再陌生就变得如此简单。

做一个善于打圆场的人

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人们不仅要善于察言观色,而且还要善于打好圆场。在需要“圆”的时候圆通一些,便能在复杂的人情关系中,取得顺畅生活的通行证。这种做人的技术就是善于圆场,又称之为“打圆”,它的功能可概括为:调解纠纷,化解矛盾,避免尴尬,打破僵局。

“打圆场”是从善意的角度出发,以特定的言语去缓和紧张气氛、调节人际关系的一种语言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有着积极的意义。

“打圆场”要有技巧,从他人的“打圆”技巧中掌握“打圆”的艺术,会是让你掌握“打圆”技巧的最佳途径。

戈尔巴乔夫夫妇在结束对美国的访问时,被邀请赴白宫出席里根举办的送别宴会。途中经过一个闹市,他突然决定下车和行人握手问好。保安人员怕他有危险,急忙冲下车围上前去,为怕行人口袋里有武器,便喝令站在戈尔巴乔夫身边的美国人把手从口袋里抽出来,让行人一时不知所措。这时,还是戈尔巴乔夫的夫人反应灵敏,立即出来打圆场,并向周围的美国人解释说,保安人员的意思是要人们把手伸出来,跟他丈夫握手。顿时,气氛变得热烈起来,人们亲切地同戈尔巴乔夫握手致意。正是戈尔巴乔夫的夫人赖莎机巧应变、妙打圆场,才缓解了当时尴尬的场面。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的错处或隐私曝光于公众场合之中,若一旦被曝光,就会为此感到难堪或恼怒。因此,在日常交际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需要,一般应尽量避免触及对方避讳的敏感区,避免使对方当面出丑。如果真有此事发生,那就要运用自己的智慧来打圆场,如调侃自嘲、善用假设等,都是打圆场的最佳方式,必要时可委婉地暗示对方已知道他的错处或隐私,但不可过分,圆场只须点到即止。

陈树屏是清朝末年的一名知县,当时张之洞与抚军谭继询关系不和,而张之洞当时是湖北督抚,当他们两个发生冲突时,陈树屏常能巧妙处理,两头不得罪。有一天,陈树屏在黄鹤楼宴请张、谭二人及其他官员。来客中有人谈到江面宽窄问题,谭继询说是五里三分,张之洞却故意说是七里三分,双方争执不下,谁也不肯丢自己的面子,宴席上的气氛顿时紧张起来。陈树屏知道他们是借题发挥,对两个人如此举动很不满,也很看不起,但是又怕扫了众人兴。他灵机一动,从容不迫地拱拱手,言词谦虚地说:“江面水涨就宽到七里三分,而落潮时便是五里三分。张督抚是指涨潮而言,而抚军大人是指落潮而言。两位大人都没有说错,这有何可怀疑的呢?”张之洞和谭继询本来就是信口胡说,接下来由于争辩正下不了台阶,听了陈树屏的这个有趣的圆场,自然无话可说了。最后,两个人一起拍掌大笑,争论就那样不了了之。(www.chuimin.cn)

打圆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最不可少的行为,它所包括的范围很广。从主动的角度说,别人露丑了主动出面打打圆场,在他人陷入窘境时,主动解围,去给他找个台阶让他下得了台。从被动的方面讲,自己造成失误时,要善于补救,自圆其说;不幸落人社交僵局,通权达变,打破冷场坚冰;与人产生不快时,更少不了和和“稀泥”,让对方少丢些面子,保持体面,从而把事情摆平,甚至变坏事为好事,这也是圆场的最高技巧。

从前,有一个道台,他做事干练,办起事来面面俱到,令大小官员无不佩服。有一个外国人上街买东西,有些小孩因未看见过洋人,便追随着他。洋人很恼火,手拿棍子打那些孩子。有一个孩子躲闪不及,被打中太阳穴,竟然被打死了。小孩的家人一齐上来要捉外国人,外国人则举起棍子乱打,连旁边观看的人都被打伤了几个。这样,外国人激起公愤,大家一齐上前,拿绳子将他捆了起来送到衙门。人命关天,偏偏又是个洋人,令所有官员都感到十分为难,十分棘手。

官员在判定后,最后把这件事报到了道台那里,这位道台有丰富的为官经验,马上就将和稀泥的招数用上了。他知道湖南自古民风彪悍,如果此案办得不好,地方士绅聚众闹事,自己就骑虎难下了。不如先把官场上为难的情形告诉他们,请他们出来帮忙。同时,只要当地士绅百姓激起公愤,出面同外国领事硬争,外国领事见老百姓行动起来就会害怕,到那时再由官府出面去压服百姓,叫百姓不闹。百姓不怕洋人而是怕官,所以他们一定会听话。而外国领事见他压服了老百姓,也会感谢官府。于是,他马上去拜会几个有声望的乡绅,要他们齐心合力与领事争辩,倘若争赢了不但为百姓伸冤,而且为国家争了面子。此话传出去以后,大家都说道台是一个好官,能为百姓着想,能维护百姓利益。

之后,他又去领事馆见外国领事,告诉他们,如果案子判轻了,恐怕百姓不服。外国领事听他这么一说,又看看外面聚集的人群,果真感到害怕。道台又说:“贵领事也不必太害怕,只要判决适当,我尽力去做百姓的工作,不会让他们胡闹。”案子判了下来,道台却两面得到好处:抚台夸他处理得好,会办事;领事心里感激他弹压百姓,没有闹出事来,于是替他讲好话;而绅士们也一直认为他是为百姓考虑的,他是维护百姓的。

这位道台观察了两面的情况后,出面打圆场,成功地化解了一场动乱。

打圆场的目的就是为了息事宁人,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将事情处理到有冲突的双方都满意的程度。当然前提就是要会察言观色,分析自己所处的环境及要面对的状况,上面提到的道台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而言,学会察言观色,学会“和稀泥”,懂得“打圆场”,无疑让你在处理事情的方法上胜人一筹,比他人在社会中生存又多了一把必胜武器。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因意见不同而造成尴尬的气氛,这种情况该怎么打圆场呢?其实人有长短,面无厚薄。人人都有自尊,人人都要面子!一个有修养的人自不会把无关大局的事闹得沸沸扬扬,让别人丢面子。即使事情发生了,他们也懂得如何打好“圆场”。

“打圆场”不是不着边际的奉承,也不是油腔滑调的诡辩,它是一种说话的艺术。认真学习并掌握这门艺术,注意在特定的场合中“察言观色”,适时得体地“打圆场”,从善意的角度出发,以特定的话语去缓和紧张气氛、调节人际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掌握了“打圆场”的艺术,就能有效地摆脱尴尬和烦恼。

学会把逆耳的忠言顺着说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是一句人们耳熟能详的谚语,其中的道理也为绝大多数人所接受。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还是更喜欢喝不苦之药,更喜欢听顺耳之言。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把劝诫、批评别人的话说得更温和、更顺耳一些,效果或许会更好。

战国时期,齐威王是一个荒淫无度、不理朝政的国君。他好长夜之饮,由于上行下效,僚属们也全不干正事了,眼看国家就要灭亡,可就在这种情况下却没有人敢去进谏,最后只好由“长不满四尺”的淳于髡出面了。淳于髡并没有气势汹汹、单刀直入地向齐威王提出规谏,而是先和他搭讪聊天。他对齐威王说:“咱们齐国有一只大鸟,落在大王的屋顶上已经三年了,可是它既不飞,也不叫,大王您知道是什么原因吗?”虽然齐威王荒淫好酒,但是他却不是一个同夏桀、商纣一样坏到骨子里的人物,所以一明白淳于髡的隐语之后,他就被刺痛并醒悟了,于是很快回答说:“我知道。这只大鸟它不呜则已,一呜就要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即将冲天。你就等着看吧!”说毕立即停歌罢舞,戒酒上朝,切实清理政务,严肃吏治,接见县令长72人,赏有功一人,杀有罪一人。随后领兵出征,打退要来侵犯齐国的各路诸侯,夺回了被别国侵占去的所有国土,渐渐地齐国很快又强盛起来。

忠言既要考虑到别人的面子问题,使别人能“退”,另一方面又坚持自己的原则,使自己能“顶”。试想如果淳于髡一开始就气势汹汹、单刀直人地向齐威王提出规谏,齐威王有可能不但不听他的劝谏,还会降罪于淳于髡。所以说在实施批评的时候,要把动机和效果统一起来,把忠告以及批评的良言化作顺耳的善意规劝,使人如沐春风,如逢良师,茅塞顿开,心悦诚服,达到良药甜口,忠言顺耳。

秦朝末年,刘邦反秦攻进秦朝京都成阳后,看到金碧辉煌的皇宫、花枝招展的美女,眼睛都花了,再往秦二世的龙床上一躺,简直不知所以然了,刘邦执意要在皇宫住下来。他手下的猛将樊哙怒气冲冲地责问刘邦:“是想得天下,还是想学秦王,”气得刘邦高声怒骂:“滚出去,再嚎叫,我砍了你的头!”张良知道这件事后,规劝刘邦说:“要想得到这里的一切,必须和项羽决战,击败他,如果您长期住在这个城市,使军心涣散,我们被项羽打败了,那你就永远得不到这里的一切了。”张良的一席话,把利害关系说得清楚明白,且娓娓而谈循循善诱,使刘邦幡然醒悟,于是刘邦马上率军队驻扎到成阳城外,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

刘邦为什么听从张良的而不听从樊哙的呢?他们两个对刘邦讲的道理是一样的,均可谓治病的良药。但由于樊哙的话说得过于刺耳,使刘邦感到“苦口”,产生“抗药性”,不仅没达到规劝的目的,还几乎招致杀身之祸。张良讲究语言的艺术,把批评的话讲得“甜口”,使人愿意听、爱听,达到了规劝的目的,使刘邦心悦诚服,从而感激张良。张良就是因善于将“逆耳忠言”变为“顺耳忠言”,才达到了最佳效果。

要把忠言说得顺耳,又能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的确需要下一番功夫。因此,顺耳的忠言比逆耳的忠言技术要求高,人格要求高。当我们发现了别人身上的错误,我们不应该摆出一副圣贤的面孔,指手画脚地对着那个错误说长道短,相反,我们应该在心里与犯错误者来个角色互换,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耐心地给予机会,温婉地给予提示,不让犯错者在无地自容的尴尬中失尽纠错的勇气,不让旁观者在目击他人颜面受损的过程中滋生幸灾乐祸的心态。所以,因人而异的原则要求,把握好场合、拿捏好分寸十分重要。

有一家公司要举办一个大型的展览,承担任务的李、王两位业务骨干突击一夜,拟出了展览方案,不顾疲劳地去找部门经理汇报。经理粗粗看了看,觉得不满意,便信口数落道:“这方案不行,拿回去好好修改,要快!”二人请教:“哪些地方需要修改呢?”经理瞪了一眼:“哪些地方?自己不会动脑筋吗?真笨!”李、王二位一听,气得将方案往桌上一丢:“我们是笨,你聪明就自己干吧!’’事情闹到公司老总那里,他仔细地将方案看了一遍,然后把李、王二位找来:“你们的方案基础不错,思路对头,也很有创意。要说不足嘛,主要是重点还不够突出,面面俱到容易喧宾夺主。另外,你们挨了批评撂挑子也是不对的。好了,昨晚辛苦了,先休息一下,然后集中精力将这几处改一下,你们看怎么样?”一席话听得两人心头暖烘烘的,当即承认了错误,一再表示肯定抓紧时间将方案改好。

经理和老板同样是批评人的“忠言”,逆耳与顺耳的效果却是大不一样的。顺耳的“忠言”令人心悦诚服,逆耳的“忠言”则容易引起对方反感,甚至还会适得其反。所以说顺耳的忠言比逆耳的忠言更可取、更可信,也更容易让人接受。

作为一个批评者,该如何聪明、巧妙地表达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在批评别人时不必拘泥于“忠言逆耳”的格式,要知道,尽管批评有时会以“尖刻”的面目出现,但在本质上并非对抗性的行为。真正高明的批评,更多的是交流、引导和印证。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和颜悦色,无论于日常生活,还是于国家大事,都有无尽的好处。这里所谓的“良言”并非仅指好听的话,也指深得人心的话。批评旨在帮助别人改正错误,不断进步,因此,批评首先要使被批评者听得进去。倘若批评者不讲方式,简单粗暴,“耳”是“逆”了,却收不到好的效果,批评也就达不到“利于行”的目的,甚至会激化矛盾。可见,批评要使人愿听、爱听,使批评达到自我批评的目的。

“忠言顺耳”是十分必要的。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如果将这句格言改成“良药甜口更利病,忠言顺耳更利行”,便可收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要求良药甜口、忠言顺耳,是完全可以办得到的,在批评人时讲究点语言的艺术,把话说得更甜些,被批评者就会乐于接受了。

了解对方,才能搞定对方

孙武有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也可以作为我们说话办事的“手腕”,即在说话上也要做到知己知彼。说话不了解对象,不仅达不到办事的目的,往往还会伤害对方的面子。反之,了解了对方的情况,即使发表一些大胆的言论,也不会给对方造成伤害,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世说新语》中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个叫许允的人在吏部做官,提拔了很多同乡人。明帝察觉之后,便派虎贵卫士去抓他。

他的妻子赶出来告诫他说:“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让他向皇帝申明道理,而不要寄希望于衷情求饶。

于是,当魏明帝审讯许允的时候,许允直率地回答说:“陛下规定的用人原则是‘举尔所知’,我的同乡我最了解,请陛下考察他们是否合格,如果不称职,臣愿接受处罚。”

魏明帝派人考察许允提拔的同乡,他们倒都很称职,于是将许允释放了,还赏了一套新衣服。

许允提拔同乡,是根据封建王朝制定的个人荐举制的任官制度。不管此举妥不妥当,都合乎皇帝认可的“理”。许允的妻子深知跟皇帝打交道,难于求情,却可以“理”相争,于是叮嘱许允以“举尔所知”和用人称职之“理”,来抵消提拔同乡、结党营私之嫌。这可以说是善于根据说话对象的身份和喜好,来选择说话方式的绝好例子了。

与人说话,除了要考虑对方的身份以外,还要注意观察对方的性格。一般说来,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往往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谈举止、表情等流露出来,如那些快言快语、举止敏捷、眼神锋利、情绪易冲动的人,往往是性格急躁的人;那些直率热情、活泼好动、反应迅速、喜欢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开朗的人;那些表情细腻、眼神稳定、说话慢条斯理、举止注意分寸的人,往往是性格稳重的人;那些安静、抑郁、不苟言笑、喜欢独处、不善交往的人,往往是性格孤僻的人;那些口出大言、自吹自擂、好为人师的人,往往是性格孤僻而自负的人;那些懂礼貌、讲信义、实事求是、心平气和、尊重别人的人,往往是谦虚谨慎的人。对于这些不同性格的谈话对象,一定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在《三国演义》第六十五回中,马超率兵攻打葭萌关的时候,诸葛亮对刘备说:“只有张飞、赵云二位将军,方可对敌马超。”

刘备说:“子龙领兵在外回不来,翼德现在这里,可以急速派遣他去迎战。”

诸葛亮说:“主公先别说,让我来激激他。”

这时,张飞听说马超前来攻关,大叫而入,主动请求出战。

诸葛亮佯装没听见,对刘备说:“马超智勇双全,无人可敌,除非往荆州唤云长来,方能对敌。”

张飞说:“军师为什么小瞧我!我曾单独抗拒曹操百万大军,难道还怕马超这个匹夫!”

诸葛亮说:“你在当阳拒水断桥,是因为曹操不知道虚实,若知虚实,你怎能安然无事?马超英勇无比,天下的人都知道,他渭桥六战,把曹操杀得割须弃袍,差一点丧了命,绝非等闲之辈,就是云长来也未必战胜他。”

张飞说:“我今天就去,如战胜不了马超,甘当军令!”诸葛亮看“激将法”起了作用,便顺水推舟地说“既然你肯立军令状,便可以为先锋!”

结果张飞与马超在葭萌关下酣战了一昼夜,斗了二百二十多个回合,虽然未分胜负,却打掉了马超的锐气,后被诸葛亮施计说服而归顺刘备。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针对张飞脾气暴躁的性格,常常采用“激将法”来说服他。每当遇到重要战事,先说他担当不了此任,或说怕他贪杯酒后误事,激他立下军令状,增强他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他的斗志和勇气,扫除轻敌思想。

诸葛亮对关羽则采取“推崇法”。如马超归顺刘备之后,关羽提出要与马超比武。为了避免二虎相斗,必有一伤,诸葛亮给关羽写了一封信:我听说关将军想与马超比武比高下。依我看来,马超虽然英勇过人,但只能与翼德并驱争先,怎么能与你“美髯公”相提并论呢?再说将军担当镇守荆州的重任,如果你离开了造成损失,罪过有多大啊!

关羽看了信以后,笑着说:“还是孔明知道我的心啊!”他将书信给宾客们传看,打消了入川比武的念头。

虽然你的交际对象的情况有种种不同,如对方的兴趣、爱好、长处、弱点、情绪、思想观点等,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内容,但身份与性格无论如何是很重要的“情况”,不得不优先注意。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鬼谷子,曾经精辟地总结出与各种各样的人交谈的办法:“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卑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

“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

上面两段话的意思是说,和聪明的人说话,须凭见闻广博;与见闻广博的人说话,凭辨析能力;与地位高的人说话,态度要轩昂;与有钱的人说话,言辞要豪爽;与穷人说话,要动之以利;与地位低下的人说话,要谦逊有礼;与勇敢的人说话,不能稍显怯懦;与愚笨的人说话,可以锋芒毕露;与上司说话,须用不俗的事打动他;与下属说话,须用切身的利益说服他。

说话前,一定要识人,看清后再决定你说话的内容。

巧诈不如拙诚

“巧诈不如拙诚。”巧诈的人心怀鬼胎,而表面上却有目的、有意图地故意表现出某些能够吸引人、迷惑人的假象,这些都是他们极力掩饰自己内心想法的一种办事方法。乍看之下,机动灵活,善于应变,亦容易抓住别人的心,很有好处,好像是机灵的策略,但是时间一久,周围的人怀疑甚至远离的可能性就会提高。相反,拙诚是指心中没有恶念,诚心诚意地做事,从不欺瞒别人,行为看起来可能有些笨拙,但是却会赢得别人的信任。

刘晔是三国魏明帝时一个很不一般的侍中。明帝很器重他,刘晔也表现得很有胆识,看待问题常常能与明帝保持高度一致的意见。明帝准备讨伐蜀国,大臣们纷纷反对。刘晔入朝和明帝单独商议时,说“可伐”;出来和各位大臣讨论时,则说“不可”。中领军杨暨也是明帝的亲信,他为了说服明帝不伐蜀,在向明帝汇报思想时,抬出刘晔的“不可”意见,而明帝则说,刘晔明明认为“可伐”。结果,刘晔被他们叫来当面对质。面对二人的争执,刘晔保持沉默。事后,刘晔单独晋见明帝,以伐蜀是国家高级机密为由,责备明帝不该泄露自己的意见,明帝听后向他道歉。告别明帝,刘晔又找到杨暨,以“放长线钓大鱼”的理由,批评杨暨不懂得办事策略,为此,杨暨也向他道了歉。

这件事表面上来看,刘晔堪称是个“通吃”的大赢家了,让人感到高深莫测。然而,后来有人对明帝说:“刘晔为人不忠,善于察言观色,献媚迎合皇上。皇上不妨在和刘晔说话时全用相反的意思问他,如果他的回答与所问意思相反,则说明他是忠诚的,如果与所问意思一致,则说明他完全是在迎合。”明帝依计检验,果然发现刘晔平时纯粹是在迎合自己,从此以后,便开始逐渐地疏远他。

俗话说“人无信不立”。诚信是做人之本,与狡诈、欺骗、虚伪是天生的冤家对头。人最根本的修养便是以诚为本,以信为用。运用巧诈的手段办事,只适合做“一锤子买卖”,即打过一次交道后便各奔东西,互不相遇了。在这种情况下,施巧诈有时能够欺骗对方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获取利益。但如果交朋友施此巧诈之术,往往则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弄巧成拙。朋友不像别的关系,朋友之间相处的时间长,而巧诈往往带有欺瞒哄骗之举,这种巧诈一旦经过一段时间就会露出破绽,让人识破。鬼把戏被人戳穿之后,便失去了别人对自己的信赖,朋友们会唾而弃之,事业上的合作伙伴也会因此而终止与你的再次合作,甚至从此臭名远扬,最终非但获利不多,反而损失会越来越大。

诚实的人不管在任何时候,总是会以真实的一面展现在世人面前,所以诚实的人总能赢得普遍的信任。我们通常总是把“诚实”与“可信”连起来说,这其中“诚实”是前提,是原因。

“可信”是结果。关于人的美德,可以列举出很多。

“诚实”是一切美德的基石。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是讲诚实的巨大作用。诚实,表现在勇于承认错误、承担责任上,尤其显得难能可贵,这更需要一种勇气。樱桃好吃树难栽,不洒汗水换不来,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的日子等不来。不诚实有可能欺骗一时,但长期下去,尾巴肯定会露出来,而且从此失去人们的信任,得不偿失。

虽然做事显得笨拙的人,不能立即抓住别人的心,拙诚的人貌似愚拙,却因其诚而赢得别人对他的信赖,从长远角度来说,拙诚的眼前利益不大,但长远利益源远流长。“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只要坚持以诚待人,成功的那一天很快就会到来。

素以诚实著称的北宋大词人晏殊,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题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通过这两件事,晏殊不仅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且也赢得了宋真宗的充分信任。

诚实是成功的保证,在现今社会上,诚实给人的最大益处便是心境平和,而说谎者则要挖空心思编造一个又一个的谎言,然后处心积虑地圆谎,这样长期下来,心情紧张必定给说谎者增加许多心理负担。只有诚实,才能博得人们的信任和发自内心的尊重。对一个优秀的人来说,内在的自重和正直是必不可少的,有了这种品德是不可能撒谎的,除非是出于某种宽怀善良的动机。在世界的存亡攸关中,比财富和声望更重要的东西就是诚实。生活在相互欺骗、损害、仇恨的生活中是痛苦的,也是丑陋的。生活在诚实的人中间,互相诚实地相处,空气里充满真诚,这样的世界,这样的人生是美好的。因为诚实能使人变得美丽,使生活充满阳光,使世界变得更加和谐。

古人有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莘莘学子需要诚实,商人、企业家需要诚实,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诚实。诚实是立身之本,狡诈是害人之源。“笨拙的诚实胜于巧诈”乃亘古不变之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