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胆石症中医辨证分型施治,利胆、溶石、排石,止痛

胆石症中医辨证分型施治,利胆、溶石、排石,止痛

【摘要】:内有胆石,必形诸外,临床有全身症状可循,本病确诊后,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施治,可收到利胆、溶石、排石、止痛之效。用于胆石症引起的黄疸。未发病时一些虽无明显症状,但结石大于1cm或结石较多者,或胆囊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胆囊功能不良者,或经常出现症状,影响日常工作生活饮食者也应采取择期手术治疗。

一、概述

由于胆道内存在结石引起的症状称为胆石症。临床上患者常感右上腹隐痛,犹如针刺样疼痛或胀痛,尤以晚餐后更明显,或放射到右肩背部。伴胸闷嗳气、厌油腻、恶心呕吐、口苦、咽干易烦躁或伴低热,右上腹部或胆囊区有轻压痛,由于饮食不节可引起急性绞痛发作。胆囊结石主要是胆固醇结石,还有极少数是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结石。结石形成的原因较复杂,但以物质代谢异常引起的胆汁成分及理化特性的改变为其主要原因。其次还有黏多糖、黏蛋白作用,脱落的上皮细胞等形成的核心作用,以及胆汁淤滞等因素,促使结石的形成。

本病属中医“胁痛”、“黄疸”、“胆胀”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胆为六腑之一,以通降下行为顺,与肝相表里,内藏胆汁。胆汁为肝之余气所积而成,能助胃消食。若情志不舒,或饮食不节,或蛔虫上扰等,均可伤及肝胆。肝郁则疏泄失常,胆失通降,胆液排泄不畅,蕴生痰浊,煎熬凝成胆石。内有胆石,必形诸外,临床有全身症状可循,本病确诊后,采用中医辨证分型施治,可收到利胆、溶石、排石、止痛之效。

二、辨证论治

1.肝胆气滞

主症:右胁胀痛,窜至肩背,腹胀纳呆,嗳气频频,情绪忧郁则症状加剧,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弦。

治法:舒肝利胆排石。

例方:疏利排石汤。

用药:枳实10g,白芍15g,柴胡10g,甘草6g,金钱草20g,郁金10g,鸡内金10g,茵陈15g,威灵仙15g,木香10g。

加减:胁痛较甚者加川楝子10g、延胡索15g、白芷15g、五灵脂10g。

2.肝胆湿热

主症:发冷发热,右胁疼痛,口苦尿黄、便干,或见黄疸,舌质偏红、苔黄燥或黄厚腻,脉弦滑而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腑降逆。

例方:清利排石汤。

用药:大黄10g,枳实10g,黄芩10g,赤芍15g,金钱草20g,郁金10g,鸡内金10g,茵陈15g,虎杖15g,芒硝6g,金银花20g,蒲公英30g,川楝子10g,甘草6g。

加减:见黄疸者,重用茵陈,加栀子。

3.肝肾阴虚

主症:右胁隐痛,纳呆,腰酸口干,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弦。

治法:滋阴柔肝,通降排石。

例方:滋阴排石汤。

用药:生地黄10g,北沙参15g,当归10g,枸杞子30g,麦冬15g,川楝子10g,金钱草15g,郁金10g,白芍10g,女贞子15g,枳实10g,大黄10g,决明子10g,石斛10g。

加减:胸胁痛甚加鳖甲、牡蛎。

4.气滞血瘀

主症:右胁刺痛,固定不移,面色灰暗,舌质青紫,或有瘀点瘀斑,脉沉弦或沉涩。

治法:活血通瘀排石。

例方:通瘀排石汤加减。

用药:金钱草20g,莪术10g,青皮10g,五灵脂10g,枳实10g,丹参15g,桃仁10g,赤芍15g,延胡索15g,郁金10g,王不留行15g,鸡内金10g,山楂10g。

加减:疼痛明显加延胡索30g、枳壳10g、香附10g。

三、单验方

1.金钱草50g,柴胡15g,大黄10g,芒硝10g(冲),延胡索10g。共煎成汤剂,每日早晚各服1次。

2.茵陈、车前草、玉米须各30g,水煎服,日2次。用于胆石症引起的黄疸。(www.chuimin.cn)

3.茵陈40g,姜黄、郁金各20g,水煎服,日2次。

4.金钱草250g,水煎服,日1剂。

5.龙胆90g,苦参90g,猪胆4只。制成片剂,每日3次,每次4片。

6.消石散:郁金粉0.6g,白矾末0.45g,火硝粉1g,滑石粉1.8g,甘草梢0.3g。以上为1日量,分2次吞服。适用于气郁型病人。

7.玉米须50g,茵陈25g,蒲公英25g,金钱草30g。水煎服,日1剂。

8.海浮石60g,生甘草60g,共为细末。每服3g(饭前服),日3次。

9.金银花、连翘、金钱草、郁金、茵陈各30g,木香18g,黄芩、枳实各12g,大黄20g,芒硝6g。水煎服,日1剂。

四、中成药

1.利胆丸

组成:茵陈12g,龙胆、郁金、木香、枳壳各9g。

主治:胆石症。

用法:共研细末,加猪胆汁和羊胆汁500g(先将胆汁熬浓到250克),拌入药面中,加适量蜂蜜成丸,每丸重9g,早晚各服1丸。

规格:丸剂,每丸9g。

2.金钱草膏

组成:四川大叶金钱草30g,茵陈、芦根、蒲公英、乌梅各15g,柴胡、白芍、牡丹皮、郁金、木香、香附、陈皮各5g。

主治:胆石症。

用法:以上诸药水煎去渣,浓缩,每5kg药熬成1.5kg,加蜂蜜适量。每日2~3次,每次20ml,口服。

规格:膏剂。

3.消石颗粒

组成:虎杖根30g,金钱草、茵陈、川牛膝、海金沙各30g,大黄15g,鸡内金15g,柴胡、郁金各9g。

主治:胆囊及胆管结石。

用法:上药煎成浸膏,加白糖精、砂糖适量拌匀焙干,制成颗粒状冲剂。每次20g,日3次,饭后开水冲服,2周为1个疗程。

规格:颗粒剂。

五、西医治疗

1.手术治疗 急性发病时如胆囊结石合并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坏疽性胆囊炎、胆囊颈部结石嵌顿致胆囊肿大或积液甚至穿孔、胆管结石梗阻,出现黄疸、腹痛、高热寒战症状的急性胆管炎等,往往需要急诊手术。未发病时一些虽无明显症状,但结石大于1cm或结石较多者,或胆囊结石合并慢性胆囊炎,胆囊功能不良者,或经常出现症状,影响日常工作生活饮食者也应采取择期手术治疗。

2.非手术治疗方法(包括中西医结合治疗) 它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溶石疗法:主要适用于胆囊结石(胆固醇类结石),常用药物为熊去氧胆酸、鹅去氧胆酸等,但其使用时间需半年到2年,溶石率仅在1/3左右,服药期间还需定期检查肝功能,如不正常则需停药,即使经过服药结石溶解,停药后几个月就会复发新的结石,因此这类药物在临床的应用并不十分广泛。

(2)排石治疗:适用于胆囊结石小于1cm者(胆囊收缩功能良好)、部分胆管结石(主要为肝外胆管结石)。药物以中药为主,如胆道排石汤等,临床还有一些利胆排石的中成药,这类中药的作用首先通过疏肝利胆,祛除胆囊、胆管的炎症,缓解临床症状;其次可以使一些较小的结石经胆道排入肠道,从而达到排石的效应。临床还有一种胆石总攻疗法,特点是在短时间内集中中西医药物和针灸等方法,快速达到排石,主要应用于胆总管结石者(但前提是胆管下端无狭窄),以避免造成结石梗阻而引起胆管的炎症。

(3)此外还有体外碎石、仪器经络排石等方法,但因疗效问题,属于临床没有形成常规性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