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息肉常与结肠息肉同时存在。约2/3的大肠息肉生长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其中腺瘤约90%以上分布在直肠。直肠息肉按其病理性质可分为四类①肿瘤性息肉。直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病,男多于女,一般把单个发生的称为单发息肉,多见于儿童;2个以上者称为多发息肉,多见于青壮年人。中医学称为“息肉痔”、“悬胆痔”等。肛门下坠,下血淡红,息肉脱出,不易回纳。......
2023-12-04
一、概述
甲状腺炎是指发生于甲状腺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病变。本病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所以一般认为本病可能是一种病毒感染,或为一种过敏或免疫反应,有时甲状腺的外伤和放射性损害也可致病。分为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亚急性甲状腺炎;慢性甲状腺炎,如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和慢性侵袭性纤维性甲状腺炎;以及罕见的特殊性甲状腺炎,如结核、梅毒等。
急性甲状腺炎为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间质炎或化脓性炎症,由于甲状腺对细菌感染抵抗力强,故很少见。亚急性及慢性甲状腺炎是独立的具有特征性病变的疾病。
亚急性甲状腺炎,又称肉芽肿性或巨细胞性甲状腺炎,一般认为病因是病毒感染,具有发热等病毒感染症状,曾分离出腮腺炎、麻疹、流感病毒,甲状腺出现疼痛性结节,病程为6周到半年,然后自愈。本病女性多于男性,多在30岁左右发病。本病初期,由于滤泡破坏甲状腺素释放增多,可出现甲状腺功能增高表现;晚期如果甲状腺有严重的破坏乃至纤维化,则出现甲低。
慢性甲状腺炎中的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亦称淋巴性甲状腺肿,或称桥本甲状腺炎。大多数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患者缺乏临床症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中年妇女(90%以上发生于女性)甲状腺呈弥漫性、无痛或轻度疼痛、轻度或中度的肿大,也可呈结节性肿大。甲状腺质地韧如橡皮是本病特征之一。随着甲状腺组织逐步被破坏,甲状腺可逐步缩小。多数患者表现为甲状腺功能减退,全身乏力,有非指凹性水肿,腹胀、尿少、动作迟缓、不爱讲话、对答反应慢、心率多在每分钟60次以下、声音嘶哑、皮肤粗厚、脱屑。大部分患者常有咽部不适,少数可出现心脏扩大,心包积液,或有冠心病表现。
急性甲状腺炎特点是结喉两侧结块,肿胀,灼热,疼痛,急性发病。可归属于中医“瘿痈”、“夹喉痈”范畴。病因病机多为风热、风火客于肺胃或内有肝郁胃热,以致气血,痰热凝滞于肺胃之外系、喉结部而成。病位在甲状腺,与肺胃肝脾关系密切。
二、辨证论治
1.外感风热
主症:甲状腺肿胀,疼痛较甚,并向耳枕部放射,同时伴发热畏寒,头痛咽痛,骨节酸痛,舌质稍红、苔薄黄,脉浮数等。
治法:疏风清热,和营消肿。
例方:银翘散加减。
用药: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各15g,牡丹皮、赤芍、牛蒡子各10g,柴胡、甘草各6g。
加减:发热高、头痛甚者,加荆芥、薄荷;咽痛甚者,加玄参、桔梗;甲状腺肿而有块者,加贝母、僵蚕。
2.肝胆郁热
主症:畏寒发热,多汗,口苦唇干,渴而欲饮,头痛咽痛,手颤心悸,急躁易怒,多食善饥,颈部肿痛,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细数。
治法:清肝养阴,消肿软坚。
例方:丹栀逍遥散加减。
用药:牡丹皮12g,栀子10g,柴胡10g.黄芩10g,知母10g,夏枯草10g,连翘10g,板蓝根12g,白芍12g,生何首乌15g。
加减:热盛加蒲公英10g,车前草10g;阴伤加生地黄10g,麦冬10g;血瘀加丹参10g,赤芍10g。
3.气阴两虚
主症:甲状腺肿胀疼痛反复发作,伴心悸,神疲乏力,五心烦热,易汗出或盗汗,夜寐不宁,舌质偏红、苔薄,脉细数等。
治法:益气养阴,活血消肿。
例方:生脉饮合四物汤加减。
用药:太子参、麦冬、五味子、川芎、当归、生地黄各10g,丹参10g,酸枣仁20g,茯苓、赤芍各12g。
加减:手抖者,加钩藤、珍珠母;性情急躁易怒者,加柴胡、黄芩、白芍;胸闷遏郁者,加郁金、川楝子。
4.阴虚火旺
主症:甲状腺漫肿疼痛,伴五心烦热,盗汗,失眠,心悸乏力,舌红苔少,脉细。
治法:滋阴降火。
例方:一贯煎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用药:生地黄12g,山药12g,山茱萸12g,麦冬10g,沙参10g,白芍10g,枸杞子12g,当归10g,泽泻12g,牡丹皮10g,川楝子10g。
加减:潮热盗汗加地骨皮20g,龟甲10g;心烦失眠加酸枣仁10g,丹参10g,柏子仁10g;颈项部肿痛加夏枯草10g,浙贝母10g;虚热甚加知母10g,黄柏10g;肝阳上亢加龙骨15g,牡蛎10g。
5.阳虚痰凝
主症:甲状腺肿胀隐痛反复发作,病程较长,或甲状腺肿硬,疼痛不甚,可伴面色白,形体畏寒,手足不温,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紧等。
治法:温阳化痰,消肿散结。
例方:阳和汤加减。(www.chuimin.cn)
用药:熟地黄、鹿角片、白芥子、麻黄、当归、党参、茯苓各10g,干姜、肉桂各5g。
加减:甲状腺肿硬者,加三棱、莪术、穿山甲(代);伴有浮肿者,加淫羊藿、泽泻;腹胀纳呆者,加木香、陈皮。
三、单验方
1.二香解郁汤:香附、木香、川芎、柴胡各10g,郁金15g。共研细末,每次3g,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2.柴胡10g,黄芩10g,忍冬藤15g,连翘10g,牛蒡子10g,夏枯草12g,浙贝母10g,玄参10g,板蓝根15g,海藻15g,牡蛎30g(先煎)。水煎服。
四、中成药
1.金黄散(膏)
组成:大黄、黄柏、姜黄、白芷、天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天花粉等。
主治:清热除湿,散瘀化痰,止痛消肿。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具有抑菌、抗炎、解毒镇痛、抗溃疡等作用,对溶血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兼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用法:适量,每日1次,散剂以酒或蜜醋调敷,膏剂摊敷料上贴患处。
规格:散剂,膏剂。
2.八二丹
组成:熟石膏8份,升丹2份。
主治:提脓祛腐。用于溃疡脓流不畅,腐肉难脱。
用法:撒于疮面,或制成药线插入瘘管,外用膏药或油膏盖贴。
规格:丹剂。
3.生肌散
组成:制炉甘石15g,滴乳石9g,滑石30g,琥珀9g,朱砂3g,冰片0.3g。
主治:生肌收口。用于疮疡溃后、脓水将尽者。
用法:撒疮面上,外盖膏药或药膏。
4.夏枯草膏
组成:夏枯草
主治:清火,明目,散结,消肿。用于单纯性甲状腺肿或甲状腺肿瘤属气郁痰阻者。
用法:口服,一次9g,一日2次。
规格:煎膏剂。玻璃瓶装。每瓶30g,60g,100g,120g,125g,240g,250g共7种。
五、西医治疗
1.轻症病例用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非甾体抗炎药即可以控制症状。阿司匹林0.5~1.0g,每日2或3次,口服,疗程一般在2周左右。
2.症状较重者,可给予泼尼松20~40mg/d,分次口服,症状可迅速缓解,体温下降,疼痛消失,甲状腺结节也很快缩小或消失。用药1~2周后可逐渐减量,疗程一般为1~2个月,但停药后可复发,再次治疗仍有效。
3.有甲状腺毒症者可给予普萘洛尔以控制症状。
4.如甲状腺摄碘率已恢复正常,停药后一般不再复发。少数病人可出现一过性甲状腺功能减退,如症状明显,可适当补充甲状腺制剂。
5.有明显感染者,作有关治疗。
6.放射治疗停药后如果复发,则予放射治疗,效果较持久。
7.亚急性和慢性甲状腺炎抗生素无效。
有关中医外科临证手册的文章
直肠息肉常与结肠息肉同时存在。约2/3的大肠息肉生长在直肠和乙状结肠,其中腺瘤约90%以上分布在直肠。直肠息肉按其病理性质可分为四类①肿瘤性息肉。直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病,男多于女,一般把单个发生的称为单发息肉,多见于儿童;2个以上者称为多发息肉,多见于青壮年人。中医学称为“息肉痔”、“悬胆痔”等。肛门下坠,下血淡红,息肉脱出,不易回纳。......
2023-12-04
本病祖国医学又称之为“席疮”。主要发病机制以内有气血亏虚、运行不畅为其本,外因摩擦伤染毒为其标,病机关键为气滞血瘀,蕴毒成腐。2.蕴毒腐溃主症:褥疮溃烂,腐肉及脓水较多,或有恶臭,重者溃烂可深及筋骨,四周漫肿。用于褥疮初起局部皮色紫暗但未破溃者。......
2023-12-04
随着第一次发作之后,血尿更为常见。膀胱结石的典型症状为排尿中断,并引起疼痛,放射至阴茎头和远端尿道。结石位于膀胱憩室内时,常无上述症状,而表现为尿路感染。前列腺增生患者,因尿潴留并发膀胱结石,其排尿困难更为加重,或伴感染症状。适用于肾虚型尿石症并肾积水者。......
2023-12-04
全身多处同时或反复发生疖者称为“疖病”。单一疖肿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但位于颜面危险三角区的疖肿在受到挤压后,容易并发海绵窦栓塞,引起颅内感染性败血症等严重后果。疖病常有发热、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包括有头疖、无头疖、蝼蛄疖、疖病。用于急性皮肤病、疖病等有红肿焮痒渗液者。......
2023-12-04
发生在齿状线以上者为内痔,两大主要症状是出血和脱出,其次尚有黏液外溢和肛门不适;发生在齿状线以下者为外痔,常见症状为疼痛,瘙痒及肛旁异物感;齿状线上、下同一方位出现肿物,括约肌间沟消失者,为混合痔,同时兼有内、外痔的症状。内痔嵌顿发炎和外痔皮赘者禁用。......
2023-12-04
患急性盆腔腹膜炎或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时,腹膜渗出的脓液或结缔组织化脓产生的脓液可积聚于盆底,形成脓肿。盆腔脓肿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症状有好转,可继续控制炎症,以后再行手术。......
2023-12-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