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配穴方法详解,提供多种病证的治疗方案

配穴方法详解,提供多种病证的治疗方案

【摘要】:配穴方法是在取穴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临床治疗各种病证的需要,选择具有协同作用的两个以上的穴位配伍,即可组成针灸处方。表里配穴法,是针灸临床常用的一种配穴方法,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上下配穴法,临床上运用最广。上下配穴法,历来为针灸医学家所重视。

配穴方法是在取穴原则的基础上,根据临床治疗各种病证的需要,选择具有协同作用的两个以上的穴位配伍,即可组成针灸处方。配伍要在坚持少而精的原则基础上,根据临床情况选择适当的配伍方法。

一、本经配穴法

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循本经选取其局部与远部的腧穴组成处方。如肺病咳嗽,可取肺经局部腧穴肺募中府,同时循经远取尺泽、太渊。《灵枢·厥病》载:“厥头痛,项先痛,腰脊为应,先取天柱,后取足太阳”等,均为本法的临床应用。

二、表里经配穴法

本法是以脏腑经络的阴阳表里为依据。但不限于特定穴中的原络配穴法和主客配穴法。而是凡阴经有病同时可配相表里的阳经穴位,阳经有病同时也可配相表里阴经的穴位;脏与腑有病也同样可配表里经有关腧穴。《灵枢·口问篇》载:“寒气客于胃……补足太阴、阳明。”《灵枢·五邪篇》又说:“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取之涌泉、昆仑。”据临床观察:外感咳嗽,针合谷以解表,配太渊可理肺止咳;胃痛呕吐,针灸足三里配公孙则可止痛止呕;肾虚失纳之气喘,针灸肺俞配太溪则可纳气平喘;胸胁胀痛,针阳陵泉配太冲可理气止痛。从而说明经络脏腑表里经穴相配,具有较好效果。

表里配穴法,是针灸临床常用的一种配穴方法,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如《百症赋》说:“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宜追。”“梦魇不宁厉兑相谐于隐白”,“阴郄、后溪治盗汗之多出”、“女子少气漏血,不无交信、合阳。”又如《杂病歌》说:“腰连脚痛怎生医?环跳行间与风市”等等,都是表里经穴配伍。近代针刺麻醉也同样采用表里经配穴法。如肺切除术取三阳络透郄门、外关透内关等,也属于表里配穴法的范畴。

三、上下配穴法

上,指上肢和腰部以上;下,指下肢和腰部以下。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包括上肢)腧穴和腰部以下(包括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灵枢·终始》篇说:“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腘。”上下配穴法,临床上运用最广。《黄帝内经》中已经奠定了上下配穴、辨证分经施治的理论基础。如:咽喉疼痛、牙痛,上肢取合谷,下肢配内庭;急性闪挫、腰疼痛不能俯仰,上取督脉的人中,下配长强;脱肛,上取百会,下配长强,均有一定疗效。

上下配穴法,历来为针灸医学家所重视。《百症赋》云:“观其雀目肝气,睛明、行间而细推;审项强伤寒,温溜期门而主之。……项强多恶风束骨相连于天柱;热病汗不出,大都更接于经渠。委阳、天池,腋肿针而速散;后溪、环跳,腿痛刺而即轻”等等。现在临床上运用的八脉交会穴,也是前人总结上下配穴法的实践经验之一。就近代针刺麻醉配穴来说,临床施术也多采用上下配穴法。例如:胃部分切除术的针刺麻醉,上肢取内关,下肢配足三里或公孙,甲状腺摘除术,上取扶突,下配内庭等等,也都属于上下配穴法。(www.chuimin.cn)

如胃痛上取内关,下取足三里;脱肛上取百会,下取长强等。此外,八脉交会穴的配对使用,也属本配穴法的实例。

四、前后配穴法

胸腹为前,背腰为后。此法是将胸腹部与背腰部的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本法不限于特定穴中的俞募配穴法,而是属于《灵枢·官针篇》所载“偶刺”法的范畴。临床治疗脏腑疾患,多用此法。例如:失语,针哑门配廉泉;中风昏迷,针风府配人中;风火头痛,针风池配太阳;命门火衰、肾阳虚微、证见阳痿早泄,灸命门配关元或针灸并用;痛经,针次髎配、归来等等前后配穴,临床往往获得较好效果。

五、左右配穴法

是以经络循行借助于络脉纵横交错的特点为配穴的依据。加之经脉循行的左右对称,故左右配穴可加强治疗作用,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例如左侧面瘫,取患侧的面部穴位,又配健侧的合谷;再如偏头痛既可取患部胆经有关穴位,又可取健侧远端的阳陵泉、侠溪。当然,远端穴也可左右并用,例如内脏的胃痛,临床常用足三里、内关、胃俞等左右同用,疗效常可优于单用一侧穴位。

此外,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的缪刺和巨刺,既符合远部取穴的原则,又是一种左右取穴方法。缪刺和巨刺的区别就在于缪刺多用病邪在络而未深入至经,点刺络脉出血(如咽痛口干、心烦,点刺关冲出血),使邪随之而出,而巨刺是病邪深入至经,宜针刺对侧的经穴(如偏瘫、痹痛等证,舍患侧而取健侧的曲池、合谷和下肢的阳陵泉、足三里等),以调整阴阳气血,使正得扶而邪祛。

古之点刺浅部络脉出血,现称为刺络泻血疗法,仍普遍应用于临床,对瘀血、实热等证具有活血化瘀、清热止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