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在2000多年中,流传的情况怎样呢?可惜的是,向来注释《内经》诸家,鲜有精于校勘者,而不知医的,于《素问》《灵枢》的校勘,反做出一定的成绩。(一)林亿《新校正》即宋臣林亿等校《素问》时所作的校勘,今存于《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澍精小学,故其校勘,法度谨严。......
2023-12-03
我国早在春秋时代已有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元素论。企图以阴阳五行来说明世界万物的成因。《黄帝内经》作者吸收了这一思想后,一方面固然以之贯彻其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另方面还从中体现了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首先认为人类生命变化是按照阴阳的对立原则进行的,因而人体本身就是个阴阳对立的统一体。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身内与身外,是相互对立的,故有内必有外。人身诸阳经之脉皆行于背,故背为阳,诸阴经之脉皆行于腹,故腹为阴,背与腹是相互对立的,故有背必有腹。五脏主生精而内藏,六腑主传化而外泄,阴脏阳腑亦是相互对立的,故有脏必有腑。这身内身外,背腹脏腑,尽管它们是阴阳对待不同的两个方面,但统一起来却发挥其相反相成的作用。对立统一的协调,就能维系人体生命的健康,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也。假使对立统一遭到了破坏,生命的活动就会发生病变,亦所谓“阴阳离决,精气乃绝”也。
其次,它还指出阴和阳的对立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所以两者之间,经常会表现为互相蕴涵,不可截然分割的关系。正如《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说:“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
这就告诉我们辨识阴与阳的对立,都不能绝对化。阴阳的两个方面,总是永远互为其根的,如截然分开,便失其对立统一的意义。既以白天为阳,夜晚即为阴了。但中午以前为阳气之最盛,中午以后为阳气之渐衰,故前者为阳中之阳,后者为阳中之阴;夜半以前为阴气之最盛,夜半以后为阴气之渐衰,故前者为阴中之阴,后者为阴中之阳。既以背腹分阴阳,而五脏都属阴矣。但心和肺脏均位于膈上而系于背,故为背之二阳脏,唯心以离火为用,肺以清金治节,因之又有阳中之阳与阳中之阴的区别;脾和肝肾均位膈下而系于腹,故为腹之三阴脏,唯脾属中土而主运化,为阴阳上下之枢,因称之为“至阴”(至即上下往复之义,如冬至节一阳复始,名之曰至;夏至节一阴复生,亦名之曰至,其义均同);肾属水而藏阴精,是曰阴中之阴,肝属木而同少阳,是日阴中之阳。凡此阴阳中又分阴阳,无论在自然界,在人体,都是一个样,而没有绝对的阴或阳。
又其次,阴与阳两个对立面,在其运动过程中,往往是互为转化的。如《灵枢·营卫生会篇》说:“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
这是言人身营气、卫气的运行,白天黑夜,阴经阳经,是相互转化的。营气的运行,始于手太阴肺经,尽历六阴经,而复会于手太阴肺经,都在夜,是为“太阴主内”。卫气的运行,始于足太阳膀胱经,尽历六阳经,而复会于足太阳膀胱经,都在白昼,是为“太阳主外”。平旦之时,由阴转阳;日入以后,由阳转阴。人身营卫气运行,这种阴阳转化的规律,与大自然界的阴阳转化规律,殊无二致,是谓“与天地同纪”。自然界的阴阳转化,最显明的,莫如气候的变易。《灵枢·论疾诊尺》说:“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
阴寒阳热是阴阳的正气,但寒之至极而生热,是从阴转变为阳的征象。在四时,则秋冬尽而春夏生,热之至极而生寒是以阳转变为阴的征象,在四时,则春夏去而秋冬来。这种寒暑互易的阴阳变化,正所谓“物极谓之变”也。邵康节说:“动之始则阳生,动之极则阴生;静之始则柔生,静之极则刚生。”都是在说明物极必反,阴阳两个对立面,运动而至于极点,必转化而为相反的一面的道理。
以上是《内经》以元素论、朴素的唯物主义阴阳学说为基础,结合当时的自然科学,应用于医学科学,足以说明事物两个方面的对立统一。而两个对立面又是互相蕴涵的,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两个对立面在发展过程中,到了一定的程度,必然互为转化,一变而为相反的一面。这种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比原有元素论实提高了一大步。
至于元素论的五行说,《内经》主要从其“生治”与“承制”两方面,来说明许多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而每一事物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水位之下,土气承之;土位之下,风气承之;风位之下,金气承之;金位之下,火气承之。……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外列盛衰,害则败乱,生化大病。”
从“显明之右”到“君火治之”,是言五行的相生,其顺序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又生火,以至往复无穷。为什么以这样为相生顺序?其间又如何相生呢?它是按照一年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的顺序变迁而立说的。如《素问·玉机真藏论》云:“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始生也……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秋脉者,肺也,西方金也,万物之所以收成也……冬脉者,肾也,北方水也,万物之所以合藏也……脾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傍。”土,虽然说得不够明确,但《素问·藏气法时论》却明白指出“脾主长夏”。全元起注云:“脾主中央,六月是十二月之中,一年之半,故主六月也。”王冰注云:“长夏谓六月也,夏为土母,土长于中,以长而治,故云长夏。”以此而知所谓木生火,即由春而夏;火生土,即由夏而长夏;土生金,即由长夏而秋;金生水,即由秋而冬;水生木,即由冬而春。如此五个季节,顺序相生,实为自然变化的规律所在。生即奉养之义,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秋之于冬,则曰“奉藏”;冬之于春,则曰“奉生”;奉之于夏,则曰“奉长”,此即相生之义也。一年五季,春木、夏火、长夏土、秋金、冬水,以次相生,则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便秩然不紊,所以叫做“治”。
“从相火之下”到“火气承之”,是五行的“承制”关系,一般称为相克,其规律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所谓克,即是克制,亦即制约。所以王履解释说:“承,犹随也。然不言随,而曰承者,以下言之,则有上奉之象,故曰承。虽谓之承,而有防之之意存焉。亢者,过极也。……其不亢则随之而已,故虽承而不见。既亢,则克胜以平之,承斯见矣”。(《医经溯洄集》)
为什么五者之间要这样相互承制呢?黄元御则谓:“相克者,制其太过也。木胜发散,敛之以金气,则木不过散;火性升炎,伏之以水气,则火不过炎;土性润湿,疏之以木气,则土不过湿;金气以敛,温之以火气,则金不过收;水性降润,渗之以土气,则水不过润。皆气化自然之妙也。”(《四圣心源·五行生克》)于此知道五行间的相互制约,主要是防其太过,以维系正常。如果是已经发生了太过的情形,也可以通过制约的作用,抑其太过,以回复正常。可见相生与相克,都是维系事物正常发展而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www.chuimin.cn)
黄元御还说:“其相生相克,皆以气而不以质也,成质则不能生克矣。”意思就是说,言生克的五行,已经是从认识事物的本质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而成为分析事物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不再是指五种实物的本体了,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以名命气,以气命处,而言其病。”如肝以柔和为佳,富含生发之机,便以能曲能直的“木”名之;脾以运化为事,为生化精气之源,便以化生万物之“土”名之。因此,虽言肝木,绝不能与松柏并为一谈;虽言脾土,亦不能与田地混为一事。这一点很关重要,言五行而不知此,势必穿凿附会,曲之为说,终不能得其生克的精义。
统一整体观,也是《内经》里主要学术思想之一。它首先认为人体内部是个统一的整体,体内任何一个或大或小的组织,都是互有联系,而不可能是孤立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这指出凡言人的形体、脏腑、经脉、气穴、溪谷等等,既要分别了解它们的所发、所属、所起,更要知道它们彼此间的内外相应,六合会通,逆从分部,表里关系之所在。所以尽管人体的一脏、一腑、一经、一络、一气穴、一溪谷,都有它不同的功能,而且都能正常地进行其不同的功能活动,首在于它们相互间的关系能够维持正常才行。故《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身则寿,殁世不殆……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
所论明确了三个问题:第一是十二脏腑各有专司,功能既不同,职责即互异;第二是十二脏腑之间,它们是相互为用的,也就是所谓“相使”,但其“相使”之间,各有“贵贱”,就是有大有小、有直接、有间接、有主要、有次要的不同区别;第三是十二脏腑不同功能的配合,竟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主要是由于“气化”的共同作用,尤其是阳气,所谓主明、主不明,就是阳气的盛或衰而言,心为离火,属阳中之阳,主明而阳盛,则气化正常,十二脏腑的作用,就能维持正常,“相使”不替,主不明而阳衰,则气化不足,十二脏腑的功能,可能要生故障,以致“相使”常乖。关于这三点,赵养葵颇有发挥。不过他强调“君主”为命门而已。
同时,人这个整体与外在环境又有密切的关系。外在环境无时无刻不是在变化之中,而人体内的生活功能,一方面需要外在的变化来帮助体内的功能活动,另方面如外在变化有不利于功能活动时,体内却能相应的发生种种活动来与之适应。正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自然界五气的变化,曰:臊、焦、香、腥、腐。臊气入肝,焦气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腐气入肾。五味的变化,曰:酸、苦、甘、辛、咸。酸味入肝,苦味入心,甘味入脾,辛味入肺,咸味入肾。五气五味入于人体,或从肺以及于诸脏腑,或从胃以及于诸脏腑,都能有助于生活功能的正常进行。所谓“神”,即指脏腑功能的高度活动而言。
不仅此也,自然界一年几个季节中的气候变化,对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都有不同的帮助。仍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谓:“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禀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出入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夏季火热最盛,有助于心的阳宣;秋季金气正隆,有助于肺的肃降;冬季水寒凝固,有助于肾的蛰藏;春季木气和畅,有助于肝的生发;长夏(土)是一年当中百物盛长、变化成熟的季节,有助于脾胃等器官的消化传导诸作用。这些合适的资助,即所谓“通”也。
又如《灵枢·五癃津液别篇》说:“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天气变得过于暑热和严寒,对人体都有一定妨碍,但体内的生活功能,尤其是阳气的活动,便因之而产生两种不同的适应性变化。太热了,阳气便充分放散,使肌腠松弛而多排汗;太冷了,阳气便充分内蓄,使肌腠致密而少排汗,必须排的,亦使多从小便而出,这便同样维持了人的常温,而不致于病。甚至在一天的气温变化当中,体内生理功能无时无刻不是在与之做相应的变化。《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在一天之中,阳气总是负担起卫外的作用,从平旦到日中,是阳气由弱而强的阶段。自日西而薄暮,是阳气由强而渐次转向衰的阶段。所以人们的劳动多在白昼,而休息多在晚间。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体生理密切相关,不完全是自然变化之适合,主要是人体功能善于适应它。故《灵枢·岁露篇》既谓“人与天地相参也”,而《玉版篇》又说:“人者天地之镇也,其可不参乎。”参即适合之义,其所以能适合,主要的是,在人这方面,并不是自然界的赐予。所以称“人为天地之镇”,镇即重要、主要的意思。
恒动观念,在《内经》的学术思想中,亦处处都可以体现到。它认为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整个人体,都是永恒地运动着而无休止的。《素问·天元纪大论》说:“所以欲知天地之阴阳者,应天之气,动而不息,故五岁而右迁,应地之气,静而守位,故六期而环会。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动与静,统为物体运动两种不同的形式。即是说,动固为动,静亦何尝不是动。所以宋人朱熹曾指示:“静者养动之根,动所以行其静。”不能把静理解为静止不动。天体属阳,以五行之气运于上,一年行一运,如甲年为土运,经过乙、丙、丁、戊到了己年,又是土运,经过庚、辛、壬、癸,又逢甲年土运,长此运行无已,这就是“五岁右迁,动而不息。”地体属阴,以六节之气运行于下,从大寒到春分,初之气厥阴风木;从春风到小满,二之气少阴君火;从小满到大暑,三之气少阳相火;从大暑到秋分,四之气太阴湿土;从秋分到小雪,五之气阳明燥金;从小雪到大寒,六之气太阳寒水,又交到第二年了。年年如此,毫不错乱。这就是“六气环会,静而守位。”天之运,地之气,这样永恒地有规律的运动,就成为宇宙变化无穷的根源。
自然界的运动,最显著的表现在升和降两个方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素问·六微旨大论》亦云:“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无论升或降,都是不同形式的运动,而升与降又是互为影响的。所以升降不止,运动无已。人这个物体,也和天地一样,是动而不息。所以《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一年四季的阴阳运动,影响到人体,血脉亦随之而上下运动。体内的血脉,它本来就是有规律的运行着的,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所云:“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润以太息,命曰平人。”但由于受到外界气候变化的影响,脉运动的规律,是要相应地发生变化的。
《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春日阳生,夏日阳盛,故血脉波动,而见不同程度的浮象。秋日阳衰,冬日更衰,血脉的波动,亦因之而现不同程度的沉象。
不仅此也,人体内的种种活动,《内经》称之谓“神机”。《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根于中者,命曰神机,神去则机息。”《素问·六微旨大论》亦说:“出入废,则神机化灭。”根于中,犹言人的生命之所以能存在,根源于体内种种功能运动,这运动,便是生命之根。如何运动呢?主要表现在呼吸出入方面。如果部分功能失常则为病,整个功能运动停止则死,即所谓“神机化灭”也。动既为生命的泉源,便不能有片刻的不动。就人而言:“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就物而言,“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因为气化升降,为物体运动的主要形式。无论人和物,它的运动都是永恒的。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谓:“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有期乎?曰:不生不化,静之期也。”运动是永恒而无期限的,惟有永恒的运动,才能变化无己时。假使静止而不动,则不生不化,生命便因之而毁灭了。
以上阴阳五行说、统一整体观、恒动观念论,贯穿在整个《内经》的各个部分。所以无论在藏象、病机、诊法、治则等理论中,都能突出地反映出来,而且是几千年来一直被历代医家奉为圭臬,在长时期的实践中获得了验证的。研究《内经》,不首先弄清这一卓越的学术思想,实无以探其奥义。
有关任应秋论医集的文章
《黄帝内经》在2000多年中,流传的情况怎样呢?可惜的是,向来注释《内经》诸家,鲜有精于校勘者,而不知医的,于《素问》《灵枢》的校勘,反做出一定的成绩。(一)林亿《新校正》即宋臣林亿等校《素问》时所作的校勘,今存于《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澍精小学,故其校勘,法度谨严。......
2023-12-03
注《黄帝内经》最早的,当推梁全元起所注的《黄帝素问》八卷,又叫做《素问训解》。王冰以母为应时旺气,张介宾以母指病因,马莳以母指为五脏相乘之气,高士宗谓母为病本。把母解释为胃气,是符合临床经验的。(二)全注《素问》《灵枢》诸家1.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杨上善的《太素》,实为《素问》《灵枢》的混合改编本,其改编的方法,容后再谈。......
2023-12-03
医籍期属于子部之医家类,大都为病理及方剂配合之实例医籍。至存目卷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682卷,与右表所例之714卷计,实相差32卷,盖计算有误也。杨家骆氏著《四库全书通论》,其统计表为190部,与实数相差1部,而谓有“无卷数”之著录书1部,据总目提要,固皆有卷数者,其卷数之计算,尤为错误。究其实汉以前之医籍,《四库全书》中并未搜及,如其与《黄帝·素问》《灵枢经》二书列入上古中,实为唐王冰之注本,非原书也。......
2023-12-03
据两书现存的内容看来,他们从成书到修订的过程中,是采用了不少当时还存在的若干古代文献的,甚至可以说这些文献就是《黄帝内经》成书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素问》成书的基础。《揆度》究竟是什么样的文献呢?而本篇又名《评热病论》,又引用了《热论》的文句,似乎旨在发挥《热论》中的精义者。三见于《疏五过论》,四见于《阴阳类论》,只是两论仅提到《上经》之名而已。据前三论所言,《下经》可叫做病症学或病理学。......
2023-12-03
(一)沿革《难经》是《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简称,仅次于《灵枢》《素问》的古医经之一。如《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辑释》《通志·艺文略》《郡斋读书后志》《宋史艺文志》等均称之。于此,秦越人著《难经》之说,便几乎成为定案了。(三)注家祖国医学古典医籍中注疏最早的,莫过于《难经》。我们学习《难经》,似不能不首先备具这样一个集存汉唐宋的五家注本。......
2023-12-03
但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期间,不仅中医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完全停顿,而且原有线装古医书和铅印、影印的古医书亦损失惨重。历代医家和封建王朝对中医古籍的整理出版,都曾做出巨大的成绩。为了做好中医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我认为首先应该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全面规划,这个规划应该是根据实际需要,按先后缓急来制订。......
2023-12-03
我对于医学史这门科学的知识,只是一半的又一半。因为医学史应该包括中国医学史和世界医学史两个部分。1957年又写成《通俗中国医学史话》,这是应科普单位的要求,写成故事性的。今天有这个大好的机会,我向同志们汇报由于我对中国医学史的酷嗜而产生的一点认识,敬请指正!希望今后的医史学会应该在这方面大作宣传,坚决维护医学史这门科学的科学性,一定要尊重史实,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医学史和中国医学史的研究。......
2023-12-03
例如《伤寒论》便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金匮要略方论》同样是“病脉证治”并提的,说明辨证就是要辨识某一疾病的证候,辨证的目的在于认识疾病、治疗疾病,所辨的证,就是某一具体疾病的证候,而不是其他的证。这就是在明确疾病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辨证。以上系以头痛为主症的辨证。......
2023-12-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