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任应秋论医集:《素问》《灵枢》书名和卷篇概述

任应秋论医集:《素问》《灵枢》书名和卷篇概述

【摘要】:《灵枢》名称的演变,大略如此。丹波氏虽持鄙视态度,而于《灵枢》实际的含义,仍不得其解。诸家据以解释《灵枢》的枢,也是正确的。《素问》《灵枢》两经的书名,大略如上所述。《甲乙经》皇甫士安自序和《隋书·经籍志》都说《素问》是九卷,看来《素问》最早的卷数就是如此。

《素问》之名,最早见于公元三世纪初期张仲景的《伤寒论·自序》,他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从此以后直到现在,1700多年来,这个名称都没有改变。为什么要叫做《素问》呢?林亿等人的“新校正”说:“所以名《素问》之义,全元起有说云:‘素者本也,问者黄帝问岐伯也。方陈性情之源,五行之本,故曰《素问》。’元起虽有此解,义未甚明。按《乾凿度》云:‘夫有形生于无形,故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苛瘵由是萌生。故黄帝问此太素质之始也。《素问》之名,义或由此。”意思是说具备气、形、质的人体,有生以来,便不免有种种疾病发生的问题,故为问答以发明之。看来杨上善早就是这样理解的,所以把他整理的《内经》,迳称为《黄帝内经太素》。把素作质解,这一意义是可取的。早在《管子》的《水地篇》也说:“素也者,五色之质也。”用我们现在的意思来理解,《素问》就是研究人这物质体生理病理的问题。因此,可以说《素问》的含义是唯物的。

《灵枢》共有三名,最早叫做《针经》,《灵枢》第一篇《九针十二原》自己便说:“先立《针经》”无异乎就是它的自我介绍。次又叫做《九卷》,即《伤寒论》仲景自序所云。到了晋代,皇甫士安又叫做《针经》。他在《甲乙经·自序》说:“按《七略》《艺文志》:《黄帝内经》十八卷,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到了唐代王冰才开始叫《灵枢》。因王冰注《素问》,在两处都引用《灵枢》“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几句话,在《三部九候论》引用时称“《灵枢》曰”,在《调经论》引用时称“《针经》曰”。于是“新校正”云:“详此注引《针经》曰,与《三部九候论》两引之,在彼云《灵枢》,而此曰《针经》。则王氏之意,指《灵枢》为《针经》也。按今《素问》注中引《针经》者,多《灵枢》之文,但以《灵枢》今不全,故未得尽知也。”(见《素问·调经论》“神气乃平”句)

《灵枢》名称的演变,大略如此。至其命名之义,因其书仅有九卷,故称之曰《九卷》书中的主要内容,是研究针刺的问题,故又称之曰《针经》。这两个名称都比较简单而易于理解。至于为什么要叫《灵枢》呢?马莳的解释是:“《灵枢》者,正以枢为门户,阖辟所系,而灵乃至神至玄之称,是书之功,何以异是。”(《灵枢注证发微》卷首)张介宾解释说:“神灵之枢要,是谓《灵枢》。”(《类经》一卷“类经名义”)王九达说:“灵乃至神至玄之称,枢为门户阖辟所系。《生气通气论》‘欲若(今本作“如”)运枢,’枢,天枢也。天运于上,枢机无一息之停,人身若天之运枢,所谓‘守神守机’是也。其初意在于舍药而用针,故揭空中之机以示人,空者灵,枢者机也。既得其枢,则经度营卫,变化在我,何灵如之。”(《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合类》)以上马、张、王诸家的解释,读之仍令人不得其要领,便引起日人丹波元胤的鄙视。他说:“今考《道藏》中有《玉枢》《神枢》《灵轴》等之经,而又收入是经,则《灵枢》之称,意出于羽流者欤!”丹波氏虽持鄙视态度,而于《灵枢》实际的含义,仍不得其解。据我看来,《灵枢》既名《针经》,而其主要内容亦确是研究经脉、俞穴、营卫气运行以及各种刺法的,因此它的命名可能是针法方面来考虑的多,这是合乎情理的。诸家的解释,除丹波元胤外,都抓住了这点,并都以《九针十二原》所说,为其解释的依据。如:“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覩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这一般确是讲的针法的枢机和机要,临床用针,手法能娴熟到这样得心应手的程度,确乎应该是个高明的针法大家。而且这一段把针刺的枢机亦描写得最微妙微肖。诸家据以解释《灵枢》的枢,也是正确的。只是他们解释得并不透彻反而神秘化了。它本来的取义,应该是:灵者,验也,针刺的疗效,至为灵验,但必须得其刺法之枢机而后灵,故名之曰《灵枢》。

《素问》《灵枢》两经的书名,大略如上所述。再谈谈两经有关篇卷的演变。

《甲乙经》皇甫士安自序和《隋书·经籍志》都说《素问》是九卷,看来《素问》最早的卷数就是如此。全元起的注本,宋以后就亡佚了,但据宋臣林亿等的“新校正”所注,仍为九卷,兹将日人丹皮元简据“新校正”所载全本的卷篇次第抄录于下:

卷第一(凡七篇):平人气象论、决死生篇(今“三部九候论”)、藏气法时论、宣明五气篇、经合论(今“离合真邪论”)、调经论、四时刺逆从论(从“春气在经脉”起至篇末,余在第六卷)。

卷第二(凡十一篇):移精变气论、玉版论要篇、诊要经终论、八正神明论、真邪论(重出)、标本病传论、皮部论(篇未有“经络论”)、骨空论(自“灸寒热之法“已下,在六卷“刺齐篇”末)、气穴论、气府论、缪刺论。

卷第三(凡六篇):阴阳离合论、十二藏相使篇、六节藏象论、阴阳脉解篇、长刺节论、五藏举痛(今、“举痛论”)。

卷第四(凡八篇):生气通天论、金匮真言论、阴阳别论、经脉别论、通评虚实论、太阴阳明论、逆调论、痿论。

卷第五(凡十篇):五藏别论、汤液醪醴论、热论、刺热论、评热病论、疟论、腹中论、厥论、病能论、奇病论。

卷第六(凡十篇):脉要精微论、玉机真藏论、宝命全形论、刺疟论、刺腰痛论、刺齐论(今“刺要论”出于此篇)、刺禁论、刺志论、针解篇、四时刺逆从论(仅“厥阴有余”至“筋急目痛”一段)。(www.chuimin.cn)

卷第七(缺)

卷第八(凡七篇):痹论、水热穴论、从容别白黑(今“示从容论”)、论过失(今“疏五过论”)、方论得失明著(今“征四失论”)、阴阳类论、方论解(今“方盛衰论”)。

卷第九(凡九篇):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阴阳应象大论、五藏生成篇、异法方宜论、欬论、风论、大奇论、脉解篇。

凡八卷,六十八篇。

全元起《素问训解》的卷目面貌如此,与今本大大不同,今本是由唐代王冰次注的,他在次注的时候,便改编为二十四卷了,篇目的次序亦大为更改了。世上还存在元代胡氏“古林书堂”的刊本,又合并为十二卷。还有明代正统年(公元1436~1449年)间刊的《道藏》本,又割裂成五十卷。所幸卷数虽然时分时合,而篇目的次第亦仍保持王冰之旧,没有任何变动。至于明清各注家的卷数或分或合,或多或少,就用不着研究它了。

《灵枢》原本最早亦止有九卷,所以曾一度竟把《灵枢》叫做《九卷》,《伤寒论》张仲景自序就是这样称呼的。为什么要叫它《九卷》呢?日人丹波元胤说:“先子曰:《灵枢》单称《九卷》者,对《素问》八卷而言之。盖东汉以降,《素问》既亡第七一卷,不然则《素问》亦当称九卷尔。”(《医籍考·医经五》)

到了南宋时候,才由史崧改编为二十四卷,他在自序中曾说:“家藏旧本《灵枢》九卷,共八十一篇,增修音释,附于卷末,勒为二十四卷,庶使好生之人,开卷易明,了无差别。”

至于史崧之所以要把《灵枢》改为二十四卷,他是针对着王冰的改订《素问》而来的。因以前《素问》只九卷,《灵枢》亦只九卷;现《素问》经王冰改为二十四卷了,势必将《灵枢》亦改为二十四卷,才与之相称,不然,就没有其他的意义了。至于《灵枢》的篇目,在《针经》和《灵枢》两种本子并存的时候,据《中兴馆阁书目》的记载,《针经》的首篇是《九针十二原》,而《灵枢》的首篇是《精气》。可惜现存的《灵枢》没有经宋臣等校过,以致篇目详细的异同,不可得而知了。到了元代胡氏“古林书堂”刊行《灵枢》的时候,又合并为十二卷了,因它刊的《素问》也是十二卷,这样才能两书相称,明刊的《道藏》本,又改订为二十三卷,仅及《素问》卷数的一半,可能是因为《素问》有注,量多。《灵枢》无注量少的原故。

总之,王冰改编的二十四卷本《素问》,是现存的最早本,是经过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高宝衡、孙奇、林亿等校正,孙兆重改误刊行下来的,所以它的书名全衔叫做《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史崧改篇的二十四卷本《灵枢》也是现存最早的一本,它的书名全衔是《黄帝内经灵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