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籍期属于子部之医家类,大都为病理及方剂配合之实例医籍。至存目卷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682卷,与右表所例之714卷计,实相差32卷,盖计算有误也。杨家骆氏著《四库全书通论》,其统计表为190部,与实数相差1部,而谓有“无卷数”之著录书1部,据总目提要,固皆有卷数者,其卷数之计算,尤为错误。究其实汉以前之医籍,《四库全书》中并未搜及,如其与《黄帝·素问》《灵枢经》二书列入上古中,实为唐王冰之注本,非原书也。......
2023-12-03
(1964年4月)
一、《金匮要略方论》概况
(一)《金匮要略方论》的发现
《金匮要略方论》在宋以前无所闻,约在宋仁宗时(公元1023~1063年)翰林学士王洙于馆阁中发现,书凡三卷,叫《金匮玉函要略方》,上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载方药及疗妇人病诸法。林亿等校印医书时,以这书论“伤寒”部分过于简略,不如十卷本(即《伤寒论》现行本),便从中卷论杂病以下,到“服食禁忌”,共25篇,略加校订,仍分作三卷,去掉“玉函”二字,更名为《新编金匮要略方论》。其实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曾说:“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而现行《伤寒论》仅有十卷,其中并无杂病,可见杂病部分,确是亡失了。现在把《伤寒论》叫做“玉函”,把杂病叫做“金匮”,都是尊称之义。
(二)《金匮要略方论》的主要内容
《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608条,226方,附方28首。除第一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属于绪论性质,第二十四《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五《果实菜谷禁忌并治》两篇叙述各种饮食禁忌,以及中毒、解毒,第二十三篇为杂疗方外,所有21篇,分别列述了44种病证,计:痓病、湿病、中暍、百合病、狐惑、疟疾、中风、厉节、血痹、虚劳、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奔豚、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疝、宿食、五脏风寒证、积聚证、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黄疸、惊悸、衄血、吐血、下血、瘀血、呕证、吐证、哕证、疮痈、肠痈、浸淫疮、趺蹶、手指臂肿、转筋、蛔虫、妇人妊娠、妇人产后病、妇人杂病等。因此,它是张仲景阐发杂病证治的专书。
(三)《金匮要略方论》与《伤寒论》的关系
从王洙所说:“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相当于现在编书,上篇总论、中篇各论、下篇附方,同一组织形式。再从内容的实质来看,《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有许多相同的条文,不必说了,就在各个疾病里,亦贯通了总论(《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精神,试举出几个例子来说明。
《伤寒论》91条说:“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凡是里虚甚而有表证的,总得先温里,后解表。这是辨认表里虚实、轻重缓急的原则之一,任何疾病,只要符合这种情况都适用。而《金匮要略》第14条亦说:“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曰: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与《伤寒论》条文两相比较,组织的形式尽管两不相同,但精神实质可说都无两样。
《伤寒论》136条说:“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这是表里两实证,所以用大柴胡汤来通里达表,但是仅有“热结在里”一句话,没有具体的症状可以征验。而《金匮要略》135条说:“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才把“热结在里”的具体内容,完全补明白了。因为心下满痛是大柴胡证,而腹中满痛是大承气证,里实则一,部位悬殊。
二、运用《金匮要略》方药的体会
(一)小建中汤和黄芪建中汤
两方出《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90条云:“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91条云:“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伤寒论》亦说:“阳脉涩,阴脉弦,心中烦悸,腹中急痛,小建中汤主之。”
现用本方于胃脘痛(溃疡)效果良好,首先是腹痛应以不拒按为准。《苏沈良方》云:“小建中汤……治腹痛如神,然腹痛按之便痛,重按却不甚痛,此只是气痛。”属于虚寒型的腹痛。其次是“里急”证状,即里虚拘急,病人自诉为“纠结感”,为阴阳营卫两虚,经脉失养所致;又其次是:脉来弦细,也就是“阳脉涩,阴脉弦”。余用两方常加山楂、陈皮、清半夏、乌贼骨、伏龙肝。总之,宜于虚证,不宜于实痛。两方之不同点,即气虚甚者始用黄芪,溃疡久者尤不能不用黄芪,以黄芪主痈疽,为疮家托脓圣药。
(二)射干麻黄汤
此方出《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101条云:“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肺病令人上气,兼胸膈痰满,气行壅滞,喘息不调,以致咽喉中作水鸡声响。换言之,即肺中饮邪,上入喉间,与呼吸之气激荡而成。方用射干、紫菀、款冬利肺气,麻黄、细辛、生姜发邪气,半夏降逆,又以五味敛肺,大枣安中,是澄本清源之法。
现用于治支气管炎、支气管喘息。运用的要点:一是上气;二是水饮。麻黄、细辛、半夏、五味子,为小青龙汤治水饮的主力药,加以紫菀,尤有助于利水饮,其中除缺茯苓外,还有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是治冲气的,所以它能治上气。麻黄宣发,射干肃降,两相配合,于肺尤宜。
(三)温经汤
此方出《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387条云:“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血)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温经汤是调经主方。以麦冬滋胃液,人参补胃气,生姜行胃气,半夏和胃气,胃气既顺,则水谷之精微易于消化。阳生阴长,而血液可充。更以阿胶补血之不足,芍药、甘草,酸甘相合以助之。当归、川芎以行血之停滞,丹皮以泻血中之伏火,桂枝以和营卫,吴萸以和肝胃。全方注重阳明,一寒一热、一滋一燥、一补一行,不使偶偏,故凡经少能通,经多能止,子宫虚寒者能孕。
现用于功能性子宫出血,热甚去桂枝、吴萸,寒甚去丹皮,气虚重人参,血虚重归芍,血多去川芎,加侧柏叶、藕节,淋沥不尽重参去芎加白术、茜草,腹痛加醋灵脂、炒蒲黄,低热加白薇玉竹。
(四)栝蒌薤白汤(共三方、附二方)
1.栝蒌薤白白酒汤
此方出《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116条云:“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寸口脉沉迟,阳气衰微也,关上小紧者,胃以上有阴寒结聚,阳气痹而不用,上下不相顺接,则喘息咳唾、短气,胸背痛。总为阴邪占居,阳气不通之证。方用栝蒌开胸结,薤白宣心阳,白酒敞痹通阳,行气血环转周身,仪前后上下之气贯通无碍,则痹消矣。今用以治冠心痛,憋气而痛不甚者。
2.栝蒌薤白半夏汤(www.chuimin.cn)
117条云:“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胸痹不得卧,肺气上而不下也,心痛彻背,心气塞而不和也,比前条痹着尤甚,多见于痰饮证,故加半夏以涤饮降逆。今用于支气管喘息证。用生半夏定痛较捷。
3.枳实薤白桂枝汤
118条云:“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胸痹本是阳微阴盛之证,今上下痰饮水气郁积于胸,而见以上诸证,则用枳实、厚朴泄痞,行留结,降抢逆,得桂枝化太阳之气,胸中之滞塞自开,三药与薤白、栝蒌配合,阴湿邪气,一泄无余。本方治支气管炎实证。
人参汤方,即人参、甘草、干姜、白术四味,亦即理中汤,所以治脾胃虚寒证,人参白术所以益脾,甘草干姜所以温胃,中气强则痞气自散。本方加三七粉治心前区痛。
4.乌头赤石脂丸
122条云:“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心背彻痛,连连不休,为阴寒邪盛阳光欲熄之候。用附子之温,乌头之迅,佐干姜行阳大散其寒;佐蜀椒下气,大开其郁;复佐赤石脂入心以固涩,无虞阳气之散失。本方治心绞痛(剧痛)。
(五)半夏厚朴汤
此方出《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383条云:“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凝痰结气,阻塞咽嗌之间所致,用半夏、厚朴、生姜辛以散结,苦以降逆。茯苓佐半夏以利饮引涎,紫苏芳香以宣通郁气,俾气舒涎去,则病自愈。
(六)甘麦大枣汤
此方出《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384条云:“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脏,心脏也。静则神藏,躁则神不能安,便神不自主而悲伤欲哭。方用小麦养心液,和肝之客热,且能消烦利溲,故以为君;生甘草泻心火而和胃,大枣调胃以缓躁,则躁止而病自除。于甲亢、心动过速有显效。
数欠伸,肝之病也。子能令母实,盖病本于血,心为血主,肝之子也,心火泻而土气和,则胃气下达;肺脏润,肝气调,躁止而病自除。
三、《金匮要略方论》注本介绍
(一)《金匮玉函经二注》
此书凡二十二卷,明初赵以德衍义,清吴门周扬俊补注。赵氏《衍义》流传甚少,从周扬俊补注成为《二注》后,知道《衍义》的才渐次多了。赵氏本着仲景撰用《素问》《九卷》之旨,据《内经》以阐发《金匮》各篇的理论,这与成无己注《伤寒论》颇有类似之处。因而阅读赵氏《衍义》,可以帮忙我们如何运用《内经》理论于临床实践。至周扬俊补注,则多本于喻嘉言,喻氏于仲景书的研究是较有心得的。看了《二注》,对于许多病证的理解,以及辨证的分析,都大有裨益。
(二)《金匮要略心典》
此书凡三卷,清吴门尤在泾集注。尤氏于平心研读时,随心所得,笔之于书,积久而成,故名曰“心典”。徐大椿对本书的评价说:“条理通达,指归明显,辞不必烦而意已尽,语不必深而旨已传。”反映了这部书的特点。
(三)《金匮要略方论本义》
此书凡三卷,清杨乡魏荔彤释义,注《金匮》而议论风生、发明最多的,要算这本书。
以上三本书,各有特点,读《二注》可以丰富我们的基本理论,读《心典》可以扼要地掌握各篇的内容实质,读《本义》可以启发我们深入分析疾病的方法。近人曹颖甫的《金匮要略发微》亦可读。
总之,无论看任何一家注解,都必须结合临证实际进行研究。例如:362条“妇人怀妊,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371条:“产后腹中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绞痛是由水湿邪气侵犯营分而痛,故用川芎、当归、芍药以和营,白术、茯苓、泽泻以除湿,水湿去而营血和,其痛自愈。绞痛是由元阳不足,营血虚寒所致,故用当归以温经,羊肉以补虚,生姜以散寒,其痛亦愈。但其虚实悬殊。
有关任应秋论医集的文章
医籍期属于子部之医家类,大都为病理及方剂配合之实例医籍。至存目卷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682卷,与右表所例之714卷计,实相差32卷,盖计算有误也。杨家骆氏著《四库全书通论》,其统计表为190部,与实数相差1部,而谓有“无卷数”之著录书1部,据总目提要,固皆有卷数者,其卷数之计算,尤为错误。究其实汉以前之医籍,《四库全书》中并未搜及,如其与《黄帝·素问》《灵枢经》二书列入上古中,实为唐王冰之注本,非原书也。......
2023-12-03
平脉辨证,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主要方法,所以仲景在自序中便开门见山地说:“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我于《伤寒论》中有关脉法的研究,亦曾经下过一番工夫,早在1941年就写成《仲景脉法学案》一书,由复兴医药杂志社发行。兹就《伤寒论》中所述种种浮脉之证,列举如下。......
2023-12-03
精为气所化生,神藏于血液之中,因此,精神还是来源于气血。甚至可以说,气血是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基础,这是相同的;而气和血的功能却大不一样,这是相异。因此,气和血之在机体,不仅是一个物质的概念,而且是一个功能的概念。凡属机体生理方面的气,统叫做真气。1.血的生化《灵枢·决气篇》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营气为血中之气,具有阳火之性,阳气之化生阴血,固为临床之所......
2023-12-03
(一)沿革《难经》是《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简称,仅次于《灵枢》《素问》的古医经之一。如《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辑释》《通志·艺文略》《郡斋读书后志》《宋史艺文志》等均称之。于此,秦越人著《难经》之说,便几乎成为定案了。(三)注家祖国医学古典医籍中注疏最早的,莫过于《难经》。我们学习《难经》,似不能不首先备具这样一个集存汉唐宋的五家注本。......
2023-12-03
《黄帝内经》在2000多年中,流传的情况怎样呢?可惜的是,向来注释《内经》诸家,鲜有精于校勘者,而不知医的,于《素问》《灵枢》的校勘,反做出一定的成绩。(一)林亿《新校正》即宋臣林亿等校《素问》时所作的校勘,今存于《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澍精小学,故其校勘,法度谨严。......
2023-12-03
注《黄帝内经》最早的,当推梁全元起所注的《黄帝素问》八卷,又叫做《素问训解》。王冰以母为应时旺气,张介宾以母指病因,马莳以母指为五脏相乘之气,高士宗谓母为病本。把母解释为胃气,是符合临床经验的。(二)全注《素问》《灵枢》诸家1.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杨上善的《太素》,实为《素问》《灵枢》的混合改编本,其改编的方法,容后再谈。......
2023-12-03
但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期间,不仅中医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完全停顿,而且原有线装古医书和铅印、影印的古医书亦损失惨重。历代医家和封建王朝对中医古籍的整理出版,都曾做出巨大的成绩。为了做好中医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我认为首先应该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全面规划,这个规划应该是根据实际需要,按先后缓急来制订。......
2023-12-03
我对于医学史这门科学的知识,只是一半的又一半。因为医学史应该包括中国医学史和世界医学史两个部分。1957年又写成《通俗中国医学史话》,这是应科普单位的要求,写成故事性的。今天有这个大好的机会,我向同志们汇报由于我对中国医学史的酷嗜而产生的一点认识,敬请指正!希望今后的医史学会应该在这方面大作宣传,坚决维护医学史这门科学的科学性,一定要尊重史实,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医学史和中国医学史的研究。......
2023-12-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