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内的元气、元精、元神,也称为精、气、神,在养生学和中医学上被誉为人体的三大宝,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如果人体出现有漏精、泄气、走神情况时,很多疾病就会相继而来,对健康就造成了影响。人体三宝只能存在于体内,绝不可能流散到人体以外,而且这三者必须是并存,精与神的合一,称为精神;神与气的合一,称为神气;精与气的合一,称为精气。......
2023-10-17
一、病因
有疾病的存在,便有造成疾病的因子存在,决不会有无因的疾病。《灵枢·玉版篇》说:“夫痈疽之生,脓血之成也,不从天下,不从地出,积微之所生也。”
不过病因不是那末容易便可找到的。《灵枢·贼风篇》说:“其无所遇邪气,又无怵惕之所志,卒然而病者,其故何也?唯有因鬼神之事乎!曰: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
疾病既有病因存在,又当怎样寻求病的因子呢?《素问·移精变气论》云:“岐伯曰:治之极于一。帝曰:何谓一?岐伯曰:一者因得之。帝曰:奈何?岐伯曰:闭户塞牖,系之病者,数问其情,以从其意。”
把精力集中在病人身上。不厌其烦地查出疾病的原因来,这是唯物论者。疾病的原因虽多,但总的说来,不外几个方面。《素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这可说是最早的“三因论”。“风雨寒暑”即六淫的概括;“阴阳喜怒”即七情的概括;“饮食居处”犹后世之所谓“饮食劳倦”也。
(一)六淫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六淫为病,《内经》最重视“虚邪”的问题。《灵枢·百病始生篇》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
什么叫做虚邪呢?《灵枢·九宫八风篇》云:“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谨候虚风而避之。故圣人曰避虚邪之道,如避矢石然,邪弗能害。”月建居子,风从北方来;月建居卯,风从东方来;月建居午,风从南方来;月建居酉,风从西方来,皆为春夏秋冬的正气,正气旺,故曰实。冲,对冲也。后者,言其来之远,远则气盛。如月建在子,风从南方来,火反胜也。月建在卯,风从西方来,金胜木也。月建在午,风从北方来,水胜火也。月建在酉,风从东方来,木反胜也。气失其正,正气不足,故曰虚风、虚邪。虚邪与正邪,其危害于人,是大不相同的。《灵枢·刺节真邪论》说:“邪气者,虚风之贼伤人也,其中人也深,不能自去。正风者,其中人也浅,合而自去,其气来柔弱,不能胜真气,故自去。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
至于四时之气伤于人,则有其一定的特性。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痃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说明六淫邪气伤人,不必皆为表证,内伤及脏腑者,比比皆是。即如《生气通天》本篇还说:“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也是其中的一例。
(二)情志
《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故气缓矣。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恐则精却,却则上焦闭,闭则气还,还则下焦胀,故气不行矣。……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
情志原于五脏,心喜、肝怒、脾思、肺忧、肾恐,虽基本有所区分,然亦互通为病。如喜属心也,但亦有“肺喜乐无极则伤魄”之说。怒属肝也,但又说:“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思本属脾,而本篇则谓:“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恐本属肾,又有恐惧则伤心者,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本论乃不固守肝惊脾思之说,而概以“气”括之。盖气之在人,和则为正,不和则为邪,七情之变,皆由气之不和所致,知情志之属于气分,则得其要也。惟《灵枢·邪气藏腑病形篇》说:“忧愁恐惧则伤心”。又《灵枢·口问篇》说:“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可见心为脏腑之大主,而总统诸情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是五志惟心所使,只须善养其心,则五脏安和,情志不伤也。
(三)饮食劳倦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以酒为浆,以妄为常,以醉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二、病变
《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不是谈的病变,主要是讨论辨证的问题,所以它强调,“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踈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至于《内经》中探索病理变化,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诸种传变
疾病的传变多端,约而言之,有如下列:
1.由浅入深
《素问·缪刺论》说:“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
经中似此类的记载颇多,如《素问·皮部论》、《灵枢·百病始生篇》等。
2.表里相传
《素问·咳论》云:“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3.承制相传
《素问·玉机真藏论》云:“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弗治,病入舍于肺……;弗治,肺即传而行之肝……;弗治,肝传之脾……;弗治,脾传之肾……;弗治,肾传之心……;心即复反传而行之肺,……此病之次也。”
4.脏腑分传
《素问·气厥论》云:“五藏六腑,寒热相移,……肾移寒于脾,……脾移寒于肝,……肝移寒于心,……心移寒于肺,……肺移寒于肾。……脾移热于肝,……肝移热于心,……心移热于肺,……肺移热于肾,……肾移热于脾。”以上五脏相移。
又云:“胞移热于膀胱,……膀胱移热于小肠,……小肠移热于大肠,……大肠移热于胃,……胃移热于胆,……胆移热于脑。”以上六腑相移。
5.生制相传
《素问·玉机真藏论》云:“五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故死。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
6.一日传变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云:“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黄帝曰:其时有反者何也?岐伯曰:是不应四时之气,藏独主其病者,是必以藏气之所不胜时者甚,以其所胜时者起也。”
7.生阳死阴传变
《素问·阴阳别论》云:“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已。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
(二)阴阳病变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曰:法阴阳奈何?曰: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态也。”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这是病变的必然趋势。“阳胜则热,阴胜则寒”,这是阴阳盛衰病变的结果,是必然反映。故《素问·痹论》以痹病为例云:“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
(三)虚实病变
虚实所以分邪正,故《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精气即正气,凡气血精液神志等皆属之。
1.阴阳虚实
《素问·调经论》云:“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不知其所由然也。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阴虚生内热奈何?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阳盛生外热奈何?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阴盛生内寒奈何?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写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阳主表,其气热;阴主里,其气寒。所以阳虚则寒,阳盛则热。阴虚而阳盛则热,阴盛而阳衰则寒,阴阳虚实病变的规律固如此。阳虚而外寒者,则多由寒气在外,阻遏阳道,卫气不温于表也,多见于外感证。此所谓阴虚生内热者,乃太阴脾气虚损,不能运转于中,以致胃腑热郁于内所致,非同于阴虚之阳亢证也。阳盛外热者,即伤于寒而病为热之表实证。阴盛内寒者,乃阴寒之邪积于里,阳不足以化阴,寒疝,阴水之类是也。
2.五脏虚实
《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脾病者,身重,善肌肉萎,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腨胻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
五脏虚实的表现,主要决定于各脏的性质、部位,经脉循行等。如《素问·调经论》所谓:“神有余有不足,气有余有不足,血有余有不足,形有余有不足,志有余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就是从五脏的特性提出来的,盖神属心,气属肺,血属肝,形属脾,志属肾也。
3.虚实并见
《素问·刺志论》云:“愿闻虚实之要?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何如而反?曰: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4.五实五虚
《素问·玉机真藏论》云:“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曰:五实死,五虚死。愿闻五实五虚。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其时有生者何也?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虚而胃气犹存,则虚者可活,后天之本在也。实而邪得去路,则实者可活,邪去则正可复也。
(四)寒热病变
1.阴阳盛衰变为寒热
《素问·调经论》云:“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此实指外感内伤、阴阳偏胜所生之寒热。如所谓外寒外热,均指由外感而生之寒或热。
(1)外感之寒
《调经论》云:“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卫气不固于表,寒邪自外而入,客于肌表之外寒证也。
(2)外感之热
《调经论》云:“阳盛生外热奈何?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伤于寒邪,上焦肺卫之气不泄越,以致发热,亦伤于寒而病为热也。
(3)内伤之寒
《调经论》云:“阴盛生内寒奈何?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寒邪厥逆于中,乃由于阳气之早衰于里所致,实阳衰而阴盛之证。
(4)内伤之热
《调经论》云:“阴虚生内热奈何?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因劳倦而伤太阴脾气,水谷精微不能运化,以致胃中郁而生热,非同于精伤水亏而相火独亢之热也。
2.厥逆寒热
厥逆之病,轻则见于四肢,重则猝倒暴厥,昏不知人,但其为阴阳气的厥乱则一。故《素问·厥论》说:“厥之寒热者何也?曰: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凡物主生气,必自下而升,故阴阳之气衰于下,则为寒热厥之所由。(www.chuimin.cn)
(1)寒厥
《厥论》云:“寒厥之为寒也,必从五指而上于膝者何也?曰: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寒厥何失而然也?曰:前阴者,宗筋之所聚,太阴阳明之所合也。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此人者质壮,以秋冬夺于所用,下气上争,不能复,精气溢下,邪气因从之而上也。气因于中,阳气衰不能渗营其经络,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肾和胃的阳气先伤,不足以温养血气,最是造成寒厥的关键。
(2)热厥
《厥论》云:“热厥之为热也,必起于足下者何也?曰:阳气起于足五指之表,阴脉者集于足下而聚于足心,故阳气盛则足下热也。”“热厥何如而然也?曰: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此人必数醉若饱以入房,气聚于脾中不得散,酒气与谷气相搏,热盛于中,故热遍于身,内热而溺赤也。夫酒气盛而慓悍,肾气日衰,阳气独胜,故手足为之热也。”
3.寒热内生
(1)烦热
《素问·逆调论》云:“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岐伯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
又云:“人有四肢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肢者阳也,两阳两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
(2)中寒
《逆调论》云:“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又云:“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骨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
三、病位
疾病的变化总是多端的,但无论其变化如何复杂,它总是有发生的部位所在。尽管科学发展到现在,有不少仪器可以探知人体的内在情况,但人体仍属于“黑箱”范围,许多疾病的部位,并不是那么容易可以了解的。古籍的记载,所谓“如见垣一方人”,所谓华元化的《内照法》,都是在不断的临床实践中,摸到一些较有规律的经验而已。《内经》中许多记载都足以说明这一点。
《灵枢·刺节真邪》云:“有一脉生数十病者,或痛或痈,或热或寒,或痒或痹或不仁,变化无穷,其故何也?岐伯曰:此皆邪气之所生也。”以下文中列举了许多不同部位的病变。如:内搏于骨则为骨痹,搏于筋则为筋挛,搏于脉中则为血闭,搏于肉为寒为热,搏于皮肤之间为痒为痹为不仁,发为偏枯脉偏痛,内伤骨为骨蚀,有所疾前筋发为筋溜,结于肠为肠溜,因于骨则为骨疽,中于肉则为肉疽。文中最后总结说:“凡此数气者,其发无常处,而有常名。”“发无常处”,是病的变化多端,“有常名”,是病邪所在有一定的部位,因部位以为名,便有常名。也就是《灵枢·百病始生》“气有定舍,因处为名”之义。这充分说明病位的问题,早为前人所重视,而且还在不断总结经验,有所提高。
《灵枢·百病始生篇》云:“喜怒不节则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其淫泆,不可胜数。”
如何去寻找发病部位的规律,古人首先是从病邪的特性来认识的。百病始生,无非外感内伤,而复有上下表里之不同部位。喜怒不节,情志之病,内伤于阴,而有肝心脾肺肾之不同。清湿风雨,统属六淫外伤之邪,易伤人之表。但清湿为阴邪,伤表而常起于下之位,风雨为阳邪,伤表而常起于上之部位。尽管它的淫泆之变,有不可胜数,“三上中外,分为三员”这一发病部位的规律,是可以通过临床验证的。
(一)五脏病位诸症
兹就《素问》“风论”、“刺热”、“欬论”、“痿论”、“刺疟”诸篇所述列举如下:
1.肺
“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欬短气,昼日则瘥,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风论》)
“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热争则喘欬,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刺热篇》)
“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疟》)
“肺欬之状,欬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欬论》)
“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着,则生痿躄也。”(《痿论》)
以上是风、热、疟、咳、痿五种不同的病,但因其病位都是在肺,所以有许多具有共性的临床表现,如肺通皮毛主表,所以风、热、疟三病都有表症,风、热、咳三病都有咳喘、气短等气分的症状。它如色白,诊在眉上,痛走胸膺背等,均为肺的特征。
2.心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焦绝,善怒吓,赤色,病甚则言不可快,诊在口,其色赤。”(《风论》)
“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刺热篇》)
“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疟》)
“心欬之状,欬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欬论》)
“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住地也。”(《痿论》)
色赤、烦心、心痛、咽肿、言不可快、脉厥等,均为心病的特点。
3.肝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风论》)
“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刺热》)
“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刺疟》)
“肝欬之状,欬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欬论》)
“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痿论》)
色苍、善怒、狂言及惊、胁痛胠满、口苦、筋痿等,均为肝病的特点。
4.脾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其色黄。”(《风论》)
“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俛仰,腹满泄,两颔痛。”(《刺热》)
“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疟》)
“脾欬之状,欬则右胠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欬剧。”(《欬论》)
“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痿论》)
身体怠惰,四肢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诊在鼻上,欲呕,腹满泄,腹痛肠鸣,右胠下痛,肌肉不仁等,均为病位在脾的明征。
5.肾
“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风论》)
“肾热病者,先腰痛,胻酸,苦渴数饮,身热,热争则项痛而强,胻寒且酸,足下热,不欲言,其逆则项痛员员澹澹然。”(《刺热篇》)
“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疟》)
“肾欬之状,欬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欬涎。”(《欬论》)
“肾气热,则腰脊不能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痿论》)
面庞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诊在肌上,腰痛胻酸,目眴眴然,腰背相引而痛,咳涎等,均足为病变在肾的佐证。
(二)六经病位
言经脉病位的反映,当以《灵枢·经脉》、《素问·脉解、厥论、热论、四时刺逆从论》诸篇,最有代表性。试以《经脉篇》所云为例:
“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则交两手而瞀,此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喝,烦心胸满,臑臂内前廉痛厥,掌中热。气盛有余则肩背痛风,汗出中风,小便数而欠。气虚则肩背痛寒,少气不足以息,溺色变。”
病位既在经脉,即当以经脉所反映之病症为主。如肺脉起于中焦,循胃口,上膈属肺,故病则首先出现肺胀满,膨膨而喘咳。肺脉近于缺盆,由中府出腋下,行肘臂间,故病则缺盆中痛,两手木痛不仁而臂厥。肺脉之别,直入掌中,故不仅臑臂痛,而掌中尤热。肺之筋结于肩而系于肩背,故肩背痛。肺经之病如此,它经之病,亦无不随其经脉之循行部位而有所反映,即此已足以窥其全,而不用备列了。
《素问·调经论》云:“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经脉是脏腑的交通要道,是气血流行之所,故脏腑气血之有病变,无不各因其经而有所反映,故识得经脉的循行大体,对于病位的了解更加容易了。
四、病症
《内经》中的病症,是极其广泛的,从大的病类来分,最少在40多种以上,若论小的病症,最少亦在300种以上,在几千年对病症便有这样广泛的认识是惊人的,而且还将许多重要的病列为专题讨论了,如《素问》的《热论》《疟论》《气厥论》《欬论》《举痛论》《腹中论》《刺腰痛》《风论》《痹论》《痿论》《厥论》《灵枢》的《寒热病》《癫狂》《热病》《厥病》《周痹》《胀论》《论痛》《水胀》《痈疽》等都是。
按照秦伯未的《内经类证》的初步统计如下(凡44类):
中风病类凡17病症。伤寒病类凡7病症。温热病类凡6病症。暑病类凡1病症。湿病类凡4病症。霍乱病类凡3病症。痉病类凡6病症。疟病类凡15病症。寒热病类凡10病症。气病类凡4病症。血病类凡6病症。虚弱病类凡8病症。咳嗽病类凡11病症。喘病类凡3病症。失眠病类凡4病症。汗病类凡2病症。癫狂病类凡4病症。消渴病类凡4病症。噎膈病类凡4病症。呕吐哕病类凡9病症。痢疾类凡4病症。泄泻病类凡6病症。胀满病类凡15病症。水肿病类凡4病症。积聚病类凡6病症。黄疸病类凡3病症。厥逆病类凡13病症。痿病类凡6病症。痹病类凡21病症。头痛病类凡9病症。心痛病类凡7病症。胁痛病类凡3病症。腰痛病类凡8病症。肩背痛病类凡4病症。腹痛病类凡4病症。疝气病类凡11病症。前阴病类凡6病症。遗精病类凡2病症。小便病类凡4病症。虫病类凡1病症。五官病类凡14病症。口腔病类凡13病症。外疡病类凡23病症。妇科病类凡7病症。
有关任应秋论医集的文章
人体内的元气、元精、元神,也称为精、气、神,在养生学和中医学上被誉为人体的三大宝,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如果人体出现有漏精、泄气、走神情况时,很多疾病就会相继而来,对健康就造成了影响。人体三宝只能存在于体内,绝不可能流散到人体以外,而且这三者必须是并存,精与神的合一,称为精神;神与气的合一,称为神气;精与气的合一,称为精气。......
2023-10-17
省心六淫之邪,其来自外,务调摄所以却之也。凡人心有所欲,往往形诸梦寐,此妄想惑乱之确证。故妄想不可有,亦不必有,心逸则日休也。少年热闹之场,非其类则弗亲。至于二三老友,相对闲谈,偶闻世事,不必论是非,不必较长短,慎尔出话,亦所以定心气。食但慊其心所欲,心欲淡泊,虽肥浓亦不悦口。注此段主要介绍了若使心安定,则应情定。老年人肝血衰弱,凡事要耐心应对。......
2024-02-24
是曰“五运”(主运,甲为干首,故先土运。其运行自首丁壬木,每年木火土金水,各七十二日零五刻;运位相次,万年不易也。客运,如甲己年土运:土为初运,金为二运,水为三运,木为四运,火为五运,以相生序。如子年君火天、金地,则地左间太阳水,为初气;天右间厥阴木,为二气;司天君火,为三气;天左间太阴土,为四气;地右间少阳相火,为五气;司泉金,为六气。此每气六十度有奇者,万年不易之主气也。......
2023-11-01
以上所说的“气”指的什么气,练拳者必须要正确理解。武术虽无内外之分,而气却分内外,太极拳所指的“气”不是像空气一样的气体,也不是用口鼻呼吸的空气,而是指人体内在的精气,为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太极拳所练之气是人体内部固有的“气”,即道家所谓之“炁”,此“炁”与口鼻呼吸的空气完全是两种概念,故称为内气。太极拳锻炼中的“气沉丹田”“气贴于背”“气敛入骨”“气宜直养而无害”,这些都指的是真元之气。......
2023-10-17
冈阜之气以上着重讨论了汉魏六朝时期“行营高敞地”及以“四灵”为核心山冈形势之吉凶判断方法,从其推演模式而言,二者都从属于形法体系。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墓法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吉凶原则,那就是以“冈阜之气”来推断墓地吉凶,其实质也应属于形法。以“冈阜之气”来推断吉凶,是风水术与望气术相结合的产物。而“丘垅之骨头,冈阜之支,气之所随”。此可反证,当时墓法中当以冈阜相连为大吉之地。......
2023-11-28
该套丛书的作者们长期耕耘在教学、科研和生产第一线,他们未雨绸缪、身体力行、不断探索前进,将美国页岩气概念和技术成功引进中国;他们大胆创新实践,对全国范围内页岩气展开了有利区优选、潜力评价、趋势展望;他们尝试先行先试,将页岩气地质理论、开发技术、评价方法、实践原则等形成了完整体系;他们奋力摸索前行,以全国页岩气蓝图勾画、页岩气政策改革探讨、页岩气技术规划促产为己任,全面促进了页岩气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2023-06-25
图1-27 对防护工具进行检测2.屏护屏护通常是指使用防护装置对带电体所涉及的场所或区域范围进行防护隔离,防止电工操作人员和非电工人员因靠近带电体而引发触电事故。若材质为金属材料,则必须采取接地(或接零)处理,以防止屏护装置意外带电而造成触电事故。通常室内围栏屏护高度不应低于1.2m,室外围栏屏护高度不应低于1.5m,栏条间距不应小于0.2m。......
2023-06-22
图4.28运动装置的选择具有主要功能性组件的动力装置通常为简单的调节控制元件,如气缸或简单的旋转装置。主要功能可变的运动装置可进一步分为手动控制和程序控制的动力装置。它们用于在对人类有直接风险的情况下执行人类运动,或用于增强人类能力。图4.29显示了空间中的运动由不同的动力学阶段组成,这些阶段可能会影响机械手,如前所述。图4.29用不同颜色标记的加减速运动轨迹在传感器对运动序列的影响方面,近年来取得了重大进展。......
2023-06-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