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祖国医学在痔核治疗中的成就:探讨枯痔疗法改进

祖国医学在痔核治疗中的成就:探讨枯痔疗法改进

【摘要】:一痔或痔核,一般叫做痔疮,是因于瘀血而引起直肠和肛门静脉怒张所形成的。民间流行着一句老话“十男九痔”,可见这是极普遍的疾病,其实妇人患痔核的也不在少数。由于我掌握的文献不够多,很难答复这个问题,但在祖国最古老的典籍——《素问》里,已经有了“肠澼为痔”的记载。不仅《素问》里曾将痔核作了这样简单的描写,战国时还有一个患痔核的故事。又因其“所治愈下”,说明当时还是没有太多的人愿作治疗痔核的医生的。

痔或痔核,一般叫做痔疮,是因于瘀血而引起直肠和肛门静脉怒张所形成的。民间流行着一句老话“十男九痔”,可见这是极普遍的疾病,其实妇人患痔核的也不在少数。这样普遍的疾病,究竟在什么时候才开始侵胁人类呢?由于我掌握的文献不够多,很难答复这个问题,但在祖国最古老的典籍——《素问》(约产生于公元前246~200年)里,已经有了“肠澼为痔”的记载(见《生气通天论》)。宋代陈言解释说:“肠澼为痔,如大泽中有小山突出为峙”(《三因极一病症方论》)。不仅《素问》里曾将痔核作了这样简单的描写,战国时(公元前770~403年)还有一个患痔核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秦王有病召医,破痈溃痤者,得车一乘,舐痔者,得车五乘,所治愈下,得车愈多,子岂治其痔耶,何得车之多也。”(庄子:列御寇)秦惠王能以五乘车的重赏,召请疗痔核的医生,这说明了痔核是个较难治的病。又因其“所治愈下”,说明当时还是没有太多的人愿作治疗痔核的医生的。因此,不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怎么样,甚至说它是“寓言”也好,其间道理,是完全可以体会的。而且在《抱朴子》(晋人葛洪著)里也还流行着“舐秦痔以属车”这样讥讽的话头,可见痔核对人类的危害是很早的,又因它长在直肠和肛门部(下部),一般人是瞧不起做痔核治疗工作的,因之在当时也可能没有很好的疗痔方法。

周秦以后,到了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在张仲景的著作中,不仅有“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的明确记载,甚至还有近于内外痔的鉴别,如《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篇》说:“蚀于肛者,雄黄散熏之。”又“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篇”说:“下血,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黄土汤主之。”用雄黄熏法治“蚀于肛”的病,是否为痔核虽不可知,但《神农本草经》记载雄黄的主治文说:“主……恶疮疽痔死肌。’现在许多的“枯痔散”中,仍然用雄黄,从疗效来看,我们认为蚀于肛的病,包括有痔核,并不是过分的。《医宗金鉴》解释上列《金匮》条文说:“先血后便,此近血也,谓血在肠也,即古之所谓肠澼为痔下血,今之所谓脏毒肠风下血也。”而《类聚方广义》,又用黄土汤治脏毒痔疾,脓血不止。据以上文献,很可能用雄黄熏法就是外痔,黄土汤和赤小豆当归散所治的为内痔。同时,在这一时期出现的《神农本草经》,所载365种药中,便有21种疗痔核的,表列如下:

上表21种疗痔药中,6种药都提到“五痔”,可见汉代不仅基本上鉴别了内痔、外痔,有了更多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还开始识别了5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痔核。究竟是哪5种类型,在汉代的文献上虽找不出,但在隋代巢元方于公元610年著的《诸病源候论》里,却明白地提出了,分做牡痔、牝痔、脉痔、肠痔、血痔。到了唐代,孙思邈于公元581~628年著的《千金方》,在五痔的基础上,又提出外痔、燥湿痔2种。王焘于公元752年著的《外台秘要》,又提出酒痔、气痔等,以后宋、元、明、清千余年中,分类更细致了,递增情况,如下列表:

(续 表)

上表所列62种痔核,大别为三种分类方法:部位、形状、性质。属于部位的,又分做内痔、外痔、混合痔三种。所谓内痔包括:出血、便时脱出、脱出后不能自收等情形。表内的血痔、气痔、酒痔、肠痔、通肠痔、翻花痔、血攻痔、脱肛痔、肠风下血、流血痔、内痔等,都属于这一类。所谓外痔包括:血栓性、静脉曲张性、炎性、结缔组织性等。表里的牡痔、牝痔、脉痔、肠痔、外痔、曲尺痔等属之。所谓混合痔,是属于梳状脉上下的,表内的漏痔、勾肠痔、盘肠痔、迫肠痔、担肠痔、乳痔、泊肠痔、锁肛痔等属之。至于莲子痔、莲花痔、鸡心痔、垂珠痔、栗子痔、菱角痔、子母痔、鼠奶痔、双头痔、夫妻痔、珊瑚痔、三迷痔、樱桃痔、雌雄痔、牛奶痔、鸡冠痔、蜂窝痔、元珠痔、蝼蛄痔、核桃痔、搭肠痔、悬珠痔、葡萄痔、莲蓬痔、烂瓜痔、鼠尾痔、蚬肉痔、羊奶痔、蝴蝶痔等,均以形状命名,于临床上的鉴别作用不大,惟燥湿痔、贯炼痔、久痔、虫痔、穿肠痔、肠钓痔、鹅管痔七种,可能有显示不同病变性质的作用,尚有供临床治疗参考的价值。可见祖国医学不仅在很早的时期便认识了痔核,而且在各个时代里,对于鉴别认识,是一直发展着的。

凡因血压亢进过甚,直肠下部以及肛门周围静脉瘀血的结果,致静脉丛发生限局性和广泛性的扩张,都为引发痔核的原因。这对于静脉系统功能不全表现的血管紧张度减弱,或血管壁弛缓,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同时神经性的影响,也应加以重视,所以现代学者有认为痔核是血管神经官能病的,并把它列在偏头痛和荨麻疹一类疾病里去了。祖国医学对痔核的病因说怎样呢?《素问》说:“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生气通天论》)古典文献里所谈的“肝”,一般包括有“血脉”、“筋脉”、“神经”等意义,因为肝藏血,主筋脉,“诸风掉眩”等神经症状,皆属于肝。又《素问》的“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是肝风动而气血乱,与现在所谓血压亢进,静脉系统功能以及血管壁发生了病变,或者是神经的影响很近似。所谓“筋脉横解”,可以说是由于瘀血,而致直肠和肛门的静脉怒张。公元1644年薛己说:“喜怒无常,气血侵于大肠,到谷道无出路,结积成块,出血生乳(即核),各有形像。”(《立斋医案》)更充分地说明神经性影响对痔核发生的作用。至隋代的巢氏《诸病源候论》说:“劳扰血气,而经脉流溢,渗漏肠间,冲发下部。”(痔病诸候)指出劳动刺激,扰乱血液循环,冲发下部而成痔核的原因。公元1281~1358年的朱震亨氏说:“气血下坠,结聚肛门,宿滞不散,而冲突为痔。”(《丹溪心法》)把这种续发于血管壁的变化情况,描写得更清晰了。

关于痔疮的发病原因,古代文献有如下的记述。孙思邈(公元581~682年)说:“久下不止,……多生此病。”(《千金方·肛论》)朱震亨说:“小儿久痢皆致。”明代李梃亦提出“久痢久泻”是发生痔核原因之一。朱丹溪认为“妇人产育用力”,薛己认为“妇人因经后伤冷,月事伤风,余血在心,血流于大肠。”李梃认为“伤膀胱与肾肝筋脉”皆足以发生痔核。明代陈实功说:“夫痔者,乃素积湿热,过食炙煿,或因久坐而血脉不行,又因七情而过伤生冷,以及担轻负重,竭力运行,气血纵横,经络交错,又或酒色过度,肠胃受伤,以致浊气瘀血,流注肛门,俱能发痔,此患不论老幼男妇皆然。”(《外科正宗·痔疮论》)巢元方说:“忍大便不出,久作气痔。”宋代窦汉卿说:“脏腑所发,多由饮食不节,醉饱无时,恣食肥腻,胡椒辛辣,炙煿酽酒,禽兽异物,任情醉饱,耽色不避严寒酷暑,或久坐湿地,恣意耽着,久忍大便,遂致阴阳不和,关格壅塞,风热下冲,乃生五痔。”(《疮疡全书》)窦汉卿说:“素不饮酒,亦患痔者,脏虚故也。”(《疮疡全书》)朱震亨亦说:“痔者,皆因脏腑本虚,外伤风湿,内蕴热毒。”(《丹溪心法》)窦汉卿说:“亦有父子相传者,母血父精而成。”明代薛己亦说有因在“母腹中受热”的小儿患痔核的。

由于在古代很早的时候就发现了痔核,当然在很早的时候也有一定的治疗方法,前面已经谈到在《神农本草经》里已有21种疗痔核的药物,便是明证。张仲景说:“有热者必痔。”似乎已经确定了痔核的性质,是由于有热。以后凡谈痔核的,便几乎无一个不说是由于湿热。

据现有文献记载,具体建立疗痔理论的,首推孙思邈。他主张:①治疗愈早愈好,他说:“凡人大便有血,即是痔病,勿得慢之。”(《千金翼方》);②散瘀祛毒,尤其是内服用药,他总是采用这一原则;③用药导下部,他说:“有疮内药疮中(外痔),无疮内孔中(内痔)。”是一种外治法。④护理:“禁服寒冷、食猪肉、生鱼菜,房室,惟食干白肉,病瘥之后,百日乃可通房内。”(《千金要方》)

宋代窦汉卿便着重凉血,他说:“以上诸痔,名类不同,其种则一,何也?皆由大肠传道以成,风热深而肾虚,……大法以凉血为主,徐徐取效。”(《疮疡全书》)

金元四大家的争论,是很难一致的,惟于治疗痔核,基本没有什么出入。如:

①刘完素:“风湿邪热,攻于肠中,致使大便涩而燥热郁血,热散而流溢,冲浚肠里,故以先血后便热在下,先便后血热在上,久而不愈乃作痔。《宣明论方》又云:当泻三焦,火热退,使金得气而反制木,木受制则五虫不生,痔自愈矣。”(《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痔疾论》)

②李东垣:“木乘火势而侮燥金,以火就燥也,则大便必闭而痔漏作矣。其疾甚者,当以苦寒泻火,以辛温和血润燥,疏风止痛,是其治也。”(《兰室秘藏·痔漏论》)

③张从政:“小肠有热,则中外为痔,其热复之变,皆病于身后及外侧也。又《灵枢》云:太阳经虚,则为痔疟癫疾。盖水虚则为火所乘故也。可先用导水丸、禹功散泻讫,次服枳壳丸、木香槟榔丸,更以葵羹菠菜通利肠胃,大忌房室、鸡鱼酒酢辛热之物。”(《儒门事亲》)

④朱震亨:“痔疮专以凉血为主,大抵以解热调血顺气先之,盖热则血伤,血伤则经滞,经滞则气不运行,气与血俱滞,乘虚而坠大肠,此其所以为痔也。”(《丹溪心法》)

因此,“清热凉血,散瘀祛毒”从汉至金元,基本上已成为治疗痔核的惟一原则。痔核既为血压亢进,直肠肛门部静脉瘀血的结果,用清热凉血,散瘀祛毒的方法来治疗,是适合的。明代张景岳在这一治疗基础上,分辨为虚实两途,更较扼要而精当了,参见下表。

祖国医学治疗任何一种疾病,都贵在掌握灵活的理法,而不是死守一方一药,如以上既确定了清热凉血、散瘀解毒为主要,又掌握住虚实辨证的方法,理法既熟,方药进退便应用无穷了,因而不必在这里胪列多方,只提出几个主要的疗痔方药如下:

①五灰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鳖甲、蝟皮、猪左足悬蹄甲、露蜂房、蛇蜕各等分。烧存性,随证倍一分和合,井花水调二钱,空心临卧时一服。治五痔,不问内、外、牝、牡、寒、热、劳、湿,悉主之。这个方子,以鳖甲治牡痔,蝟皮治牝痔,悬蹄治肠痔,蜂房治脉痔,蛇蜕治气痔,所以是治诸痔的主方,五味药兼备清热凉血、散瘀祛毒的作用,不偏攻,不偏补,效捷而应用广泛。

②痔漏肠红方(《景岳全书》):黄连(去芦毛净一两,好酒浸一宿,捞起,阴干为末)、百草霜(用草茅烧者,松柴烧者不用,一两研细)、乌梅肉(一两,蒸软,即用前浸黄连酒蒸烂)。三味同捣一处,为丸桐子大,如太干仍用前酒捣丸之,空心用酒送下四五十丸,三日见效,十日愈。本方用于止痛止血,确有殊效。

③槐子丸(《千金要方》):槐子、干漆、秦艽、吴茱萸根白皮各四钱,白芷、桂心、黄芩黄芪、白敛、牡蛎、龙骨、雷丸、丁香、木香、蒺藜子、附子各二两,共十六味为末,蜜丸如梧子大,饮食二十丸,日三。治燥湿痔,痔有雌雄皆主之方。张璐说:“方中蒺藜、白芷、秦艽、黄芩祛除风气,槐子、白敛,清解毒邪,二香、桂、附、吴茱萸根温散结滞,干漆、雷丸,攻逐瘀血,龙骨、牡蛎、黄芪,收敛津气,以其寒热间错,气血交攻,敛散并列,故牡痔、牝痔、气痔、血痔、干痔、湿痔,咸可治之。”

④诸痔如圣散(《圣济总录》):白蝟皮(二枚烧),鸡冠花(炒),皂荚针(炙)各二两,栝蒌(烧)一枚,胡桃(烧)十枚,槐花(炒)二两,不蛀皂荚(酥炙)二梃,黄芪(炙剉)、枳壳(去瓤麸炒)各二两,白矾、绿矾(飞过)各一两半。共十一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酒调下,或作丸服。本方有益气血定痛,止坠胀,清热祛毒作用,用于虚弱患者最好。

⑤止痛如神汤(《医宗金鉴》):秦艽(去苗)、桃仁(去皮尖研)、皂角子(烧存性研)各一钱,苍术(米泔水浸炒)、防风各七分,黄柏(酒炒)五分,当归尾(酒洗)、泽泻各三分,槟榔一分,熟大黄一钱二分。以上清水二盅,煎至一盅,再入桃仁、皂角子、槟榔,再煎至八分,空心热服。如有脓,加白葵花五朵、青皮五分、木香三分。肿甚,倍黄柏、泽泻,加防己、猪苓、条芩。痛甚加羌活、郁李仁。痒甚,倍防风,加黄芪、羌活、麻黄、藁本、甘草。下血,倍黄柏,加地榆、槐花、荆芥穗、白芷。本方有祛风除湿润燥作用,是从李东垣的四字诀组合而成,临床的效果颇佳。

除内服药外,还有多种外治法,而且效验都是很好的,略举数种如下:

针刺法:“痔痛,攒竹主之。痔,会阴主之。……痔,骨蚀,商丘主之。痔,纂痛,飞扬、委中及扶承主之。痔,纂痛,承筋主之。脱肛,下刺气街主之。”(《甲乙经·足太阳脉动发下部痔脱肛等第十二》)

艾灸法:“令疾者,平坐解衣,以绳当脊大椎骨中向下量至尾株骨尖头讫,再折绳,更从尾株骨尖向上量,为绳头正下,即点之。高虢州初灸至一百壮,得差后,三年复发,又灸之,便断,兼疗腰脚。”(《外台秘要·痔病阴病九虫等二十五门》)

导引法:“养生方导引法云,一足踏地,一足屈膝,两手抱犊鼻下,急挽向身极势,左右换易四七,去痔、五劳、三里气不下。”(《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又云:“踞坐,合两膝,张两足,不息两通,治五痔。”(《诸病源候论·痔病诸候》)

熨法:“必效熨痔法,痔头出或疼痛不可堪忍方,取枳实煻灰中煨之,及热,熨痔上,尽七枚,立定,发即熨之,永除也。”(《外台秘要·痔病阴病九虫等二十五门》)

熏洗法:“治痔下部出脓血,有虫傍生孔窍方,以槐白皮一担,剉,内釜中煮,令味极出,置大盆中,适寒温,坐其中,如浴状,蟋出,冷又易之,不过二三度瘥。”(《千金要方·五痔第三》)

外敷法:“治痔方,取八月槐子捣取汁,煎作丸涂之。又方,取熊胆涂之,取差止,但发即涂。”(《千金翼方·肠痔第七》)

结扎法:“芫花入土根,不拘多少,捣自然汁,于铜铫内慢火熬成膏,以生丝线入膏,再熬良久,膏浓为度,浸线取起,阴干,膏留后用,治外痔有头者,以药线系之,候痔焦黑落下,再用绵裹猪鬃蘸药膏,纳于窍中,永不复发。”(《疡科选粹卷五》)

烟熏法:“治五痔方:猬皮(方三指大,切)、熏黄(如枣大,末)、熟艾(如鸡子大),右三味,穿地作孔,调和,取便熏之,口中熏黄烟气为佳,火气消尽即停,停三日,将息,更熏之,凡三度,永瘥。”(《千金要方·五痔第三》)

枯痔法:“凡疗内痔者,先用通利药,荡涤脏腑,然后用唤痔散涂入肛门,片时内痔自然泛出,即用葱汤洗净,搽枯痔散,早午晚每日三次,次次温汤洗净,然后搽药,轻者七日,重者十一日,其痔自然枯黑干硬,停止枯药,其时痔边裂缝流脓,换用起痔汤,日洗一次,待痔落之后,换搽生肌散或凤雏膏等药,生肌敛口,虚者兼服补药,其口半月自可完矣。外痔者,用消毒散煎洗,随用枯痔散,照内痔搽法用之,首尾至终无异,完口百日入房乃吉,”(《外科正宗·痔疮论》)

目前世界医学对于痔核的治疗,不仅没有根治的方法,也没有一套较好治疗方法的定论。相反,在祖国医学中,却早已建立了一套治疗理论,并有多种的治疗方法,说明祖国医学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和痔核疾患作斗争是尽到一定努力的,而且是获得良好成绩的。以上列举的各种治疗方法,即以“枯痔法”一端而论,据重庆痔漏小组几年来在重庆、在北京所获得的疗效,都在90%以上,已足以说明这一点了。他如针灸疗法,亦有优良效果,如各种外治法,都能很好地配合内治法进行,疗效将进一步的提高,是不难理解的。(www.chuimin.cn)

根据以上所提出的材料,祖国医学对痔核的治疗仍是极全面的,但现在一般的都忽略了全面的整体治疗法,而突出地偏向于“枯痔疗法”这一方面。当然,枯痔疗法虽仅为祖国医学治疗痔核有效力法之一,但既为一般所重视,并经过实验,疗效还相当高,因此,把枯痔疗法的沿革,及其处理方法提出来一谈,是有必要的。

枯痔疗法,略起于宋,宋以前的文献,截至目前还没有发现记载。如北宋982~992年编成的《圣惠方》便已使用砒制剂,但是仅限于内服,到了南宋,便开始有枯痔法了。《薛氏医案》载“如神千金方”说:“此乃临安曹五方,为高宗(赵构)取痔得效,后封曹官至察使。”如神千金方的组成为:好信石三钱、白明矾一两、好黄丹五钱、蝎梢七个、草乌五钱。高宗在临安是1162年以前的事,后来魏岘在1227年辑成的《魏氏家藏方》所载的枯药,即好白矾四两、生信石二钱五分、朱砂一钱,可能就是从这个方子蜕变出来的,以后又发展为“三品锭子”,一般叫做“三品一条枪”,全方的内容是这样的:

上品:去十八种痔。白明矾二两、白砒一两另五分、乳香三钱五分、没药三钱五分,牛黄二钱。

中品:去五漏及翻花瘤气。白明矾二两、白砒一两三钱、没药三钱五分、乳香三钱五分、牛黄二钱。

下品:治瘰疬气核、疔疮、发背、脑疽等恶证。白明矾二两、白砒一两一钱、乳香二钱五分、没药二钱五分,牛黄三分。

所谓“三品”,组成药物的内容都是一样,只是三种不同分两的配合而已,与现在药房的编列号数是一样的。到了元代齐德之(1335年)著《外科精义》,他记载当时太医陈子宝所用的疗痔方,叫“寸金锭子”,组成为:藤黄、雄黄、雌黄、硫黄、轻粉、粉霜、麝香、砒霜、黄丹各一钱,牡蛎粉、红藤根、干漆各五钱,共12味药。现在的枯痔散配合雄黄或硫黄应用,这可能是较早的一个方子,兹将所有枯痔散的蜕变情况列表如下:

祖国医学千余年来所用枯痔疗法的蜕变情况,略如上表,其中主药,即砒石和明矾,其次是朱砂,又其次是雄黄、轻粉、黄丹,其他的药物,便无足轻重了。砒石、明矾,既是枯痔散的主要药,因此这两味药的性能,值得研究一下。

首先谈谈砒石,《肘后方》里已有用砒石治疟疾的记载,而陈承《本草别说》反说“古方并不入药”,明明在宋代已开始用它来治疗痔核,而当时本草亦没有载它的疗治性能,从李时珍起才开始说有“蚀痈疽败肉,枯痔杀虫”的记载。可见李时珍确是一位实事求是的学者。

用砒的另一关键问题,即生砒和熟砒的问题,李时珍说:“生砒名砒黄,炼者名砒霜,……生砒黄以赤色者为良,熟砒霜以白色者为良”。入药究竟宜生砒还是熟砒?古人有两种不同的意见。《炮炙论》《大明诸家本草》都主张炼熟用,《炮炙论》说:“凡使用,以小瓷瓶盛,后用紫背天葵、石龙芮二味,火煅,从巳至申,便用甘草水浸,从申至子,出拭干,入瓶再煅,别研三万下用。”《大明本草》说:“凡用药,醋煮杀毒用。”而《本草别说》和《本草纲目》都主张生用,《本草别说》:“此物生用能解热毒也,今俗医不究其理,即以所烧霜服之,必大吐下,因此幸有安者,遂为定法,尔后所损极多,不可不慎。”《本草纲目》说:“医家皆言生砒见火则毒甚,而雷氏制法用火煅,今所用多是飞炼者,盖皆欲求速效,不惜其毒也,曷若用生者为愈乎。”

即以枯痔散的配方而论,亦有生熟两派的不同,—般用的枯痔散,都要经过煅烧。例如“如神千金方”的制法是:“好信石黄明者三钱,打如豆粒,明白矾一两为末,好黄丹飞炒五钱,蝎稍七个洗净,瓦上焙干为末,草乌光实者,去皮生研五钱。上用紫泥罐先将炭火煅红,放冷拭净,先下明矾,烧令沸,次下信石入矾内,拌匀,文武火煅,候沸,再捣匀,次看罐通红,烟起为度,将罐掇下,待冷,取研为末,方入黄丹、草乌、蝎梢三味,再同研极细,以瓷罐收贮。”(《外科选要》)

现在重庆第一中医院枯痔散的方法是这样的:“白砒二钱、白矾一两五钱、雄黄二钱、硫黄二钱、硼砂二钱,先将白砒、白矾、雄黄与硼砂研细混合,置于砂罐内,罐用皮纸封闭,皮纸中央戳一拇指头大小的孔,然后置火上烧之,药物溶化时,有青烟由纸孔冒出,待药完全溶化后,将已研细之硫黄末倾投其中,直至全部药物混合烘干为度,由火上移开,稍凉,由罐内取出,研为细末,储于普通之玻璃瓶中待用。”(枯痔散治疗痔核的介绍)

相反,也有不同煅烧的枯痔散,如前表所列“贴痔法”一方,便是生用配制的,其法如下:“生白砒、轻粉各一字,水银一粒如米大,麝香一粒如小豆大,并入乳钵内研极细,如病有珠子者,将矾汤洗净拭干,用手捻药,揩在痔上,如或有孔,只用纸捻引送之,令彻其内。”(《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卷208第134方)

前表所列的“寸金锭子”,却是用熟砒配制的,法如下:牡蛎粉、红藤根、干漆各五钱,藤黄、雄黄、雌黄、舶硫黄、轻粉、粉霜、麝香、砒霜、枯黄丹各一钱,为末,陈米饭和捣,丸如枣核大,每一丸,纳肛门深二寸,用新砖球子二个,炭火烧赤,淬酢中,绵裹一个于肛门熨之,冷即换之。(《外科精义》)

这两个配制的枯痔方,“贴药法”用的是生砒,“寸金锭子”用的是熟砒,这是不同处。究竟应该怎样使用砒,怎样配制枯痔散呢?经重庆第七军医大学药学教授林兆英等“用合成枯痔散(即重庆第一中医院方)使兔耳坏死与脱落的报告”的结论为:“利用兔耳每日涂药,发现烧制品枯痔散(即重庆第一中医院药方煅烧而成的),各种浓度,皆可使兔耳发生干性坏死,以致脱落;同样,未经煅烧的配制品(即重庆第一中医院原方,不经煅烧,只是研细配合而成的,但他们仍是用的砒霜,不是生砒石)枯痔散,亦有使兔耳坏死与脱落的作用。因此,煅烧过程可以取消,配制品可以完全代替烧制品。”他们大概经过14只兔耳的实验,证明了枯痔散不必用烧制法,这说明陈承、李时珍主张用生砒,不仅有经验,而是有理论基础的。不过我还是同意用砒霜的配制品,理由有二:①熟砒容易研细,生砒不容易研细;②配制品的成分稳定,烧制品不容易掌握火候,因而全方所含的成分,便极不稳定,又不能大批量生产和推广。

以砒石明矾为主的痔药,经重庆第一中医院收容住院病人450例的观察,对一、二、三期痔核,都能安全治愈,而且对三期内痔兼患贫血的,或者绞窄性内痔,表层已有溃烂的,甚至合并有直肠黏膜脱垂的,它的疗效都非常明显。它所以有这样的疗效,从重庆第七军医大学林教授等所作的兔耳实验来证明,它是对痔核的局部组织发生干性坏死的作用,而至脱落,达到治疗目的的。但是不是就完全没有缺点呢?缺点是有的,最严重的,就是掌握不好,便有发生砒中毒的危险。因为砒石里面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砷,据重庆市第一中医院治疗450例中,便有38例发生有中毒的嫌疑,体温上升到39℃以上,占总人数11.5%,并有一例死亡。当然这并不是新问题,而是前辈古人在很早的时代就发现了的。例如明代徐春圃说:“予患此疾一十七年,遍览群书,悉遵古法,治疗无功,几中砒毒。”(《古今医统》)陈言也说:治痔“切勿用生砒,毒气入腹,反至奄忽。近见贵人遭北,痛不可忍言。”(《三因极一方》)正因为有这样的缺点,窦汉卿甚至提出了“切不可用砒霜毒药”的主张,因此为了要更好地使用枯痔疗法,实有进行改进的必要。现在仅介绍重庆市第一中医院和第二中医院初步改进枯痔疗法的方法如下。

①重庆第一中医院的改进方法是这样的,枯痔散的组成仍不改变,只是改变了使用方法。即于未用枯痔散前,先注射氯化钙合剂(10%氯化钙100ml,纯石炭酸0.1~0.2ml,奴弗卡因200mg,肾上腺素或麻黄素数滴)于痔核里,每个痔核每次可注入3~6ml,注射后,痔的周围用吸水棉包围固定,48小时后,才把枯痔散涂于痔的根部,每日换药2次,涂的深度,应较内痔突出的高度再深入1cm,并用枯矾粉盖于痔的脱出坏死部,使它把痔核中流出的液体都吸收了,直到干枯脱落为止。据了解重庆第一中医院用这种改进使用枯痔散的方法,已经通过了100多个病例的观察,痊愈出院的,已经有了80个病例以上,治疗过程中的住院日期,最短的10天,最长的43天,平均为24.3天,一般反映良好,痛苦轻微,容易掌握,也没有中毒现象。

②重庆市第二中医院吸收了邓辛犁医生的经验,采用明矾液注射压缩疗法,亦收到很好的效果。方法是:把痔核突出后,用止血钳,钳住痔核的基底,务必将痔核的基底完全钳住,使痔核的血液环流充分受到阻碍,然后徐徐地注入20%明矾水溶液(即取市售的普通明矾20克,盛于有橡皮套盖的玻璃瓶里,加入蒸馏水80ml,加热,使它完全溶解,过滤后,用高压消毒30分钟即成),普通一颗痔核,可注入0.2~0.3ml,看到鲜红的痔核,逐渐变成灰白色,便停止注射。停止注射后,不宜马上抽针头,须停留1~2分钟,再把针头抽出,另用一把止血钳,钳压痔核的中央部,再用一把止血钳,钳压住痔核的顶端,至少要钳压8分钟。经过这样处理后,痔核内部组织便充分受到破坏,血液亦逐渐凝固起来,于是便见到痔核一天一天地萎缩到纸样薄的形状,3~7天,终于脱落下来了。据了解这种压缩疗法,重庆第二中医院做了84例,涪陵县门诊部做了47例,610厂做了25例,效果都是非常好的。

前面已经谈到枯痔疗法的主药是砒石和明矾,砒石的腐蚀作用,不用再淡了。明矾用于痔核治疗的经验,前辈古人也是很丰富的。例如《圣济总录》记载284个治疗痔核的方剂,使用明矾的占53方(内服的41方,外涂的12方);又如元代危亦林治五痔痒痛的枯矾散,便是用枯白矾一钱、片脑五分,研为细末干搽在痔核上而取效的(世医得效方);《圣济总录》记载的矾香膏,即白矾灰五钱、木香末一分,用鸡子白调敷,治牡痔出脓血疼痛不可忍;又载白矾洗方,用白矾火上煅枯一两,研为细末,每用半钱匕,沸汤浸,如人体温,淋洗,治疗牡痔;又载涤痔散,用白矾末半两,小便三升,入矾末,趁热洗,治脉痔痒痛出血;《普济方》载,用生姜连皮切大片,涂白矾末,炙焦细研贴,治诸疮痔漏,久不结痂。可见明矾对于痔核的疗效,在祖国医学文献里,是有极其丰富的经验的,因此,明矾压缩疗法的经验,并不是偶然的。

其次,一般提到“枯痔疗法”,总想到是砒石的惟一作用,其实亦不尽然,兹举数例如下:

①贴药

蜀葵子半两、蝉蜕五个、槟榔一枚,并为末,用枣三枚,取肉细研,搜和药末,如觉硬,滴少蜜,研成膏,量大小贴病处。(《三因极一方》)

②治痔疮药

雄黄五分研细,五灵脂(去石,烧过,去烟),五倍子(炮过),以上各一钱,没药(明净者)二钱五分,白矾半飞半生,上为细末,研令极细,用纸花子贴疮口上。(《外科精义》)

③煮线方

芫花半两勿犯铁,壁线二钱,用细白扣线三钱,水一碗,盛贮小瓷罐内,慢火煮至汤干为度,取线阴干,用时,取线一条,大者用二条,双扣扎于根蒂,两头留线,日渐紧之。其患自然紫黑,冰冷不热为度。轻者七日,重者十五日,后必枯落,后用珍珠粉、轻粉、韶粉、冰片为散,收口至妙。(《张氏医通》)

④周先生枯痔法

赤石脂五钱、辰砂痛加一钱、明矾五钱、黄丹三钱,上为末。先用郁金末护肛门,如无郁金用姜黄末代之,调涂四围好肉,如不就加绿豆粉打合,却将枯药敷上。如肛门疼急,浓煎甘草汤放温,拂四围肛门上,就与宽肠药。(《医学纲目》)

⑤刘夷门枯痔疮方

用大雄鸡一只,置地板上,却不与食吃,伺饥甚,却移于净地上,用猪胰子四两,锉碎,旋喂鸡,令其撒粪,旋收之,如此二三日,候鸡粪积至四两,晒干入后药:明矾四两、胆矾五钱、叶子雌黄六钱、雄黄一钱、朴硝一两。上各为细末,或砂锅,或银锅,须完大者,先将鸡粪一两,铺在锅底,次以白矾一两,次以胆矾,次以雄黄,然后尽下白矾在内,再以鸡粪盖在上面,用新碗盖锅顶,簇炭火煅,青烟尽为度,于冷取出,细研,入乳香、没药各五钱,同研极细,入盒内收之。每用时,令患者缩一脚,用药少许,以津唾吐在手中调匀,以新笔蘸药敷之,一日三五次,一夜两三次,先用温汤洗净,软棉挹干,方可敷药,敷后有黄水淋沥不止最妙。三二日痔干枯剥落,倘硬,煎汤频洗。忌毒物酒色,甚效。(《古今医鉴》)

⑥王复巷枯痔散

新石灰二两、干碱(炭酸钠粉)二两、青黛五钱,先将石灰青黛二物研细,然后加入干碱、冰片二物,再研匀之,即成,用瓶严密紧封备用,用法同一般枯痔散。(《外科十三方考》)

以上的枯痔疗法,都不用砒,据我了解,都有一定疗效,其间的雄黄、雌黄虽含有少量砒的成分,究竟极其稀少,绝没有中毒的可能,当然疼痛亦要轻微得多。要改进枯痔疗法,这些方剂,确是很好的参考资料,特在这里提出来,以供有关单位参考。

结 语

祖国医学与痔核作斗争的历史,最迟在周秦(公元前1122~前207年)时代便开始了,在秦汉时代便创立了“经脉横解,肠澼为痔”的病理学说,也就是说痔核是由于直肠和肛门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形成的。至于遭到这一病理变化的病理因素和职业因素等,经历隋唐以后,在长时期的实践中,都先后作了具体的说明,而且是完全正确的。诊断治疗的体系,也随着认识的进步,理论的提高,而逐渐制定了较完整的治疗法则,同时亦运用了多种多样的治疗方法,基本控制着痔核疾患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其中的“枯痔疗法”便是成功地控制痔核较完善的方法之一。

枯痔疗法,最迟在南宋以前便已在运用了,经过临床的实验证明,在现代医学对痔核治疗还没有得到定论的时候,确实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由于党和人民政府对于这一疗法的重视和提倡,在已经肯定了它的优越性的基础上,中西医相互学习,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改进“枯痔疗法”这一新的工作,而且已经获得初步的成就。就现阶段来说,关于痔核的治疗,世界医学不能不让祖国医学这一治疗方法走在最前面了。但是,究竟怎样才能使枯痔疗法能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迅速地获得改进成功,实有待于我们不断地钻研,努力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