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任应秋论医集:诊法学说与黑箱方法详解

任应秋论医集:诊法学说与黑箱方法详解

【摘要】:这是《内经》“以表知里”的诊法理论与控制论的黑箱方法的共同之处。因此我们认为“以表知里”是自发的原始的黑箱方法,所不同的是,它没有也不可能有现代控制论所具备的一整套严密的数学逻辑方法和实验方法,而只能靠直观的观察来进行推测。“以表知里”的诊断方法,分为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个方面。

一、诊法学说中的认识论

我国先秦的科学家很早就发现,许多事物的表里之间都存在着相应的联系。例如在地质学方面,《管子·地数篇》说:“上有赭者,下有铁。此山之见荣者也。”古人在实际勘探和采掘中,把握了地上和地下的这种有规律的联系,于是依据这种联系,由地层表面的状况判断地下有没有矿,有什么矿。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中医学的《内经》进一步体现出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的光辉思想。《内经》认为联系是普遍存在的,每一事物都与周围事物发生一定联系,当我们不能直接认识某一事物时,可以通过研究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间接地把握(推知)这一事物。这一见解是很了不起的,它引导人们自觉地寻找可能的中介,去探索那些由于条件限制而难于直接把握的奥秘。例如在谈到天文气象时,《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天垂象,地成形,七曜纬虚,五行丽地。地者,所以载生成之形类也;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形精之动,犹根本之与枝叶也,仰观其象,虽远可知也。”认为大地上的有形物类,和太空中的日月星辰以及大气的变化,“犹根本之与枝叶”,是有紧密联系的,尽管天体的情况不能直接观察,但是,可以借助这种根叶的关系,根据地面的材料,推知遥远的空中情况。当然,这种推测不是主观任意的,而是依靠多少代人的经验积累起来,从中找出规律性,进行正确的推测。天文、气象如此,人体亦是这样。《灵枢·刺节真邪》篇说:“下有渐洳,上生苇蒲,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也。”既然可以从苇蒲的繁茂情况,推断藏在苇蒲下面的湿地的大小和肥瘠,同理,机体外部的表征与体内的变化必然有着相应关系。通过体外的表征,一定可以把握人体内部的变化规律。《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说:“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意思是,人身体表的气色、脉象和自腕至肘皮肤的状态,准确地反映着人体脏腑气血的健康情况,就像枝叶的枯荣反映本根的强弱一样,是不会有什么差谬的。

因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认为:“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明确提出运用由表知里的方法可以认识人体内部过与不及变化的所以然,做到疾病初起之时,就判断出病邪的所在,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中医诊断学的理论根据,从此逐渐地确立起来,并在临证的实际运用中,既累积了丰富经验,又通过反复地论证,把经验上升为理论。《灵枢·外揣》篇基本上把这种由表知里的诊断方法从理论上肯定下来了。它说:“日与月焉,水与镜焉,鼓与响焉。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镜之察,不失其形;鼓响之应,不后其声,动摇则应和,尽得其情,……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阴阳也。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脏波荡,若是则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这一段结论式的叙述,主要是明确了两点:首先以形影、声响为例,说明事物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既可以从结果中探寻原因,也可以从原因中找寻结果,如同以影知形,以响知声那样,能够作到准确、及时而“尽得其情”的效果;其次认为,只要掌握了“阴阳”这个方法论,人体的奥妙,就可能昭然明了,因为人体是一个内外统一的机体,内为阴,外为阳,内外阴阳之间,彼此影响,互为因果,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可以从阴见阳,从阳见阴。所以根据望、闻、问、切得来的机体表征,必定能够推知体内的运动变化,就象清水明镜中的影子不改变原来的形象一般。如果人的声音、气色出现了病象,就说明内在脏腑有了异常。反之,如果把握了脏腑的病变,也可以推知外部会有何种症状和体征。这就是既可以由表知里,又可以由里知表的道理。至于我们要认识人体内在本质,维持健康,当然主要是“以表知里”的问题。这篇文献的篇名之所以叫做“外揣”,也就是这个意思。这种认识方法,显然是属于整体系统方法的范畴。

于此我们可以说,所谓“以表知里”的推导方法,与现代控制论的黑箱方法在原则上有着一致性。黑箱方法简单地说,就是对认识对象不采取分解手段,在保持对象完整性的前提下,通过比较和分析对象接受的刺激与对刺激的反映,从中探寻对象的本质和规律。黑箱方法属于整体系统方法的范畴,它建立在对象内部构件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对象与外界环境的相互联系的基础之上。“以表知里”的方法,主要依靠观察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同样也是以对象内部与对象外部的规律性联系为其基础。当对象内部的情形不能直接把握时,则可以通过认识对象与外界事物的联系,间接地把握对象。这是《内经》“以表知里”的诊法理论与控制论的黑箱方法的共同之处。因此我们认为“以表知里”是自发的原始的黑箱方法,所不同的是,它没有也不可能有现代控制论所具备的一整套严密的数学逻辑方法和实验方法,而只能靠直观的观察来进行推测。

“以表知里”的诊断方法,分为望诊、闻诊、问诊、切诊四个方面。其中尤以望面色五官和切寸口脉象,更为鲜明地表现了局部反映整体的特点。中医学认为,五脏六腑在体内各有一定的位置,而颜面左右上下不同部位的色泽,与脏腑内外相应,所以透过面部色泽的观察,可以了解内部脏腑的变化。面部划分脏腑以突起于面部正中的鼻柱为基准,基本是鼻梁一线为五脏的部位,鼻的两侧为六腑的部位。额中主头面,两眉之间略向上主咽喉,眉间主肺,两目之中主心,鼻柱正中主肝,鼻准主脾,鼻翼主胃,肝的左右方主胆,颧骨以下,从鼻翼至颊部的中心主大肠,由此向颊部以外主肾,肾以下主脐,鼻准以上的两旁主小肠,鼻准以下主膀胱、子处。略如右图:

脏腑深藏在机体之内,但它的生理和病变各在其面部所主的部位必有所反映。正如《灵枢·五色》篇所说:“五脏安于胸中,真色以致,病色不见,明堂润泽以清。”即是说五脏六腑安泰无恙,那么在脸上就会现出健康的正色,鼻部(明堂)首先就显得光润清明。如果发生了病变,亦如《灵枢·五色》篇所谓:“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其色部乘袭者,虽病甚,不死矣。……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各个部位假使出现气色不正,且有深陷入骨的表现,那相应的脏腑必然是发生了不同的病变。为什么面部能比较敏锐地反映全身健康状况呢?《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就是说,通达全身的最重要的经脉都汇聚于面部,全身的状况也就通过经络传达到脸上,并在相应的部位显现出来,所以中医学认为通过身体中某一局部是可以诊断全身状况的。局部可以反映全体,这正是一切整体系统的特性,中医学特别是《内经》在对人体的研究中,已经自发地利用了这一特性。

中医学发明切脉的方法也是很早的,特别独取寸口是带有特色的。寸口又名“气口”或“脉口”,是指两手腕后桡骨动脉的部位。《素问·经脉别论》说:“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肺主一身之气,气口为手太阴肺经的经气所出之处,又兼周身百脉朝会于肺,且会聚于气口,所以气口脉象可以反映全身气血盛衰的状况。又如《素问·五藏别论》还指出:“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诊察气口,可以推断脏腑情况的原因在于,饮食入胃所化生的津液精气,必输之于脾,再由脾上输于肺,在肺气的推动下才行于五脏六腑以及全身,因此,气口虽属于手太阴肺经脉,亦是足太阴脾经所归。胃为后天之本,五脏六腑皆仰仗胃腐熟水谷后产生的营养,五脏的功能变化又反过来会影响肺经布散精气的状况。所以气口能够间接地显现五脏的健康水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内经》里提出反映多种生理和病理变化的脉象,至今,为中医主要的诊断方法之一。

二、四诊撮要

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是综合应用,不可分割的。所以《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说:“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余愿闻见而知之,按而得之,问而极之……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

意思是说,与其仅能明于见色,或者是神于切脉,或者是工于问病,总不如把见(望)、闻、问、切四个方面都掌握好,并能参合应用,那才是高明之士(上工)。的确,望色、闻声、问症、切脉,是中医学诊法中四个最主要的环节,缺一不可。这四种诊法的范围,相当广泛,举凡病人的精神、形态、五官、齿舌、肤色、毛发、唾液、二便等等,都属于望诊的范围。呼吸、气息、臭味等,均属闻诊的范围。居处、职业、生活状况以及人事、环境等,都必须向病人问清楚。脉象、尺肤以及某些部位,均须进行切诊。只有这样,才能全面了解疾病的变化。兹将望、闻、问、切四部分的基本内容,撮要地分述如下。

(一)望诊

主要有七个方面:

第一察神。神即体内精和气在体表的反映。精充则神足,气壮则神旺。神足而旺的表现主要是生机活泼容光焕发的神态。所以外表神情的好坏,实际象征着体内精气的盛衰。《景岳全书·传忠录》有一段关于察神的叙述,颇为中肯,它说:“以形证言之,则目光精采,言语清亮,神思不乱,肌肉不削,气息如常,大小便不脱。若此者,虽其脉有可疑,尚无足虑,以其形之神在也。若目暗睛迷,形羸色败,喘急异常,泄泻不已,或通身大肉已脱,或两手寻衣摸床,或无邪而语言失伦,或无病而虚空见鬼,或病胀而补泻皆不可施,或病寒热而温凉皆不可用,或忽然暴病,即沉迷、烦躁、昏不知人,或一时卒倒,即眼闭、口开、手撒遗尿。若此者,虽其脉无凶候,必死无疑,以其形之神去也。”可见“神”并不是玄虚的,而是有形态可验,有气色可征的。“有诸内必形诸外”,从外表神色的良否,可以测知内在精气的衰旺。所以察神在望诊中占有头等重要地位。

第二观形。人的整个躯体都叫做形,所以又称为形体。观察形体的内容是广泛的,它包括形体的各个部位,以及病人行走坐卧的各种动态。因为形体的各个部位、部分,既和内脏有密切关联,而行走坐卧诸种动态,亦常常受到脏腑变化的影响。如以部位言,肝主两胁,心主胸中,脾主腹和四肢,肺主肩背,肾主腰脊,肺和大肠主皮毛,心和小肠主脉,肝和胆主筋,脾和胃主肌肉,肾和三焦膀胱主骨与腠理。以行动言,久视多能伤血,久卧多能伤气,久坐多能伤肉,久立多能伤骨,久行多能伤筋。因此,仔细观察病人的形态,是可以从中取得与疾病有关的许多诊断资料的。

第三辨色。无论常人或病人,都各有不同的气色,色见于外,气变于中,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也就是指出,色之所以见于外,实由于内在的五脏之气的变化。气荣于外则色佳,气败于内则色坏。临床时最习见的如:青色为肝病,多主剧痛,为沉寒痼疾;色白为肺病,多主营血不足,是虚寒证的表现;黄色为脾病,多主湿热内盛,黄如橘子色的尤偏于热,如黄而暗淡则多为寒湿;色黑主肾病,多为元阳不足,水气内滞;赤色主心病,多为里热实证,如仅见于颧,扪之并不甚热,常为阴虚或“戴阳”证的表现。总之,凡属暴感客邪,多见浑浊壅滞;久病气虚,常为瘦削清癯。假使病邪方盛,便清白少神;或为虚羸病久,反而妩媚鲜泽的,都是不吉祥的气色。五色之中,凡是见到青黑而黯淡的,无论病的新久,总是阳气不振的气象,惟有见到隐隐约约地略现浅黄,并且润泽而不枯索,这是疾病渐渐向好转方面发展的征候。

第四分部位。也就是五脏于面有联系的部位,除前面已经谈到不再重复外,临床上一般经常运用最简便的是,额部属心,鼻准属脾,下颐为肾,面的左颊属肝,右颊属肺,这一方法,无论男女老幼均适用,这是最简便不过的了。

第五察目。内在五脏的精气都灌注于两目,所以瞳子属肾脏,黑睛属肝,白睛属肺,内外眼眦都属心,上下眼包都属脾。察目的时候,首先应当观察其眼神。凡是眼清神足,病重无虑;相反,若是眼昏神暗,虽然病不甚重,亦应该注意,防有它变。其次应观察目睛的色采,出现赤色是有热,色红而淡是虚热,黄而浑浊是湿热,黄兼青紫为有瘀血。其次要观目睛活动的情况,目睛了了为阳证,目睛迟钝为阴证,昏睡露睛往往见于脾虚病人,横目斜视多为肝风内动,目暗而微有发定多是痰热内闭。又其次要观察视力,目开而喜见人多为阳证,闭目而不欲见人多为阴证,目能远视责其有火,不能近视责其无水,日出则视力好,日入则视力暗,多是元阳亏损,水谷精微不能上升的原故。又其次还要观察目窠的变化,上下睑肿,不是脾虚,便是脾热;肿如卧蚕,并有水泽色的,常为水肿的先兆。

第六察舌。约分做舌质和舌苔两个部分来观察。舌质,指舌体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舌面所生长的一层苔状物。舌质和舌苔,本是不可分割的,但一般说来,在苔的病轻,在质的病重。只要舌质正常,舌苔虽坏,不过是胃气中浊秽的反映而已,应从黄热白寒等色来辨识其病邪之所在。如果舌质发生了变化,便当仔细地观察它色气的死活,隐隐红润为活色,全变干晦枯萎为死色,活色说明脏气还存在,死色是脏气已经消亡的表征。

第七审视耳鼻唇。审视耳部,总以形态色泽为主。耳廓肿起,多为邪实;耳肌瘦削,总属正虚;全耳萎缩,是肾气竭绝的外候。见润泽的病浅,犹有可为;见枯槁的病重,预后多凶。红而润者生,或黄、或白、或黑、或青而枯燥的,都不是好现象。鼻头色青,多为腹痛,色黄为湿热,色白为失血或者是虚寒证,色赤为脾肺两经的热,色微黑常见于水饮病的患者。唇肿大为邪气实,唇萎薄为形气虚。口开不闭为虚,口张而气但入不出为肺绝。口闭不开为实,撮口唇青而抽搐为肝气侮脾。唇翻而人中满为脾阳绝,唇缩而人中短为脾阴绝,两者的预后都不良。(www.chuimin.cn)

(二)闻诊

听病人的声音和嗅病人的气味,都属于闻诊的范围。因为声音和气味均出自脏腑。如果脏腑生理功能正常,便声彰气和;相反,脏腑发生了病理变化,势必影响发音变调,气味变异。从听声音方面来讲,首先应辨别五脏声音各有所属不同的性质。肝属木,其音角,角音呼以长,音出于舌。心属火,其音徵,徵音雄以明,音出于齿。脾属土,其音宫,宫音漫以缓,音出于喉。肺属金,其音商,商音促以清,音出于腭。肾属水,其音羽,羽音沉以细,音出于唇。各脏发生了病变,而本音变调,便是病音。又五脏各有所主不同的情志,因而它的发声往往随之而不同。如肝的情志发为怒,病声为呼;心的情志发为喜,病声为笑;脾的情志发为思,病声为歌;肺的情志发为忧,病声为哭;肾的情志发为恐,病声为呻。若是六腑病变的表现,声长的,大肠病;声短的,小肠病;声速的,属胃病;声清的,属胆病;声微的,属膀胱病;声时大时小,或长或短,属三焦病。当然,脏腑所主的不同声音,基本如此,但不能说必然如此。听病人声音后,分析它的寒热虚实之所在。如:气衰言微,必然是中气虚;气粗言厉,总是因邪气实;语无伦次,或前后不相呼应的,说明神志已乱;妄言呓语,或骂詈不避亲疏的,多为痰闭热蒸;呼吸气粗,多为热邪;鼻塞声重,准是外寒;咳逆而声却不扬,多见于肺气不宣之症;气短而音调微弱,必然是中气亏损所致;鼾睡声高,一定由于痰湿浊气的壅盛;喉中有如曳锯般的声响,如果出现于久病的患者,属于危象;暴病音瘖,肺气窒塞;久病音瘖,中气消亡;暴病呃逆,多半是由于肺胃的火炽;久病呃逆,常常是代表胃气的消亡。总之,虽然是久病,但它的声音语言不改常态,转归多良;尽管病不久,而它的笑貌音容迥异平日,预后多凶。

再就嗅气味而言,自然界存在着臊、焦、香、腥,腐五气。臊为木之气,与肝相应;焦为火之气,与心相应;香为土之气,与脾相应;腥为金之气,与肺相应;腐为水之气,与肾相应。患病之后,五气便各从其所病的脏器发出,所以嗅其不同气味,亦足为诊断之一助。其次如耳、鼻、口腔、咽喉等器官,在病变的过程中,亦能发生不同的臭气。心热、胃热、龈疡等,常有口臭;耳聍、耳痈等,亦有耳臭;肺痿、肺痈、鼻渊等,时有鼻臭。它如汗臭、狐臭、月经臭等,亦是经常可以嗅到的。凡热邪盛的,其臭气亦比较大;热邪轻的,其臭气亦比较小。若是虚寒证,臭气虽不甚,却很缠绵,难于消失。至于时行瘟疫,因为戾气经口鼻进入脏腑而成,常呈尸臭气,甚是难闻。

(三)问诊

《素问·征四失论》说:“诊病不问其始……卒持寸口,何病能中。”可见古人在临证时对病人的询问是很重视的,所以才把它列为四诊之一。问的范围很广,凡一般情况,生活习惯,既往病史,以及有关起居、情绪等,愈问得详细愈好。其中当然以详细问明现在症状,最是辨证所必需。问现有症,首先要问清寒热情况,因为寒热的有无多寡,关系到证候阴阳表里的划分。其次问出汗,从汗之有无,可以辨别其为风寒虚实。其次问头身各部,头痛多为邪甚,亦当辨虚实。一身重痛为邪甚,周身软弱为正虚。其次问大小便,凡小便的多少,大便的秘泻,寒热虚实均可由此而分辨。其次问饮食,一般胃气的强弱,都可以通过食欲的情况而测知。其次问胸部,包括胃上脘,如胸满痛为结胸,不痛而胀连心下为痞气。其次问耳聋,伤寒耳聋,多属少阳厥阴病,杂病则耳聋为重,不聋为轻。其次问口渴,大抵寒热虚实都有渴症,而以口中和,索水不欲饮者为寒;口中热,引饮而不休者为热;大渴而谵语不大便者为实,时欲饮水,饮亦不多,二便通利者为虚。其次问有无旧病宿疾,以探究其发病历史。其次详问病因,借以明确其病本之所在。又其次问明先后就医服药情形,以便探究其中疗效有无的关系。至于妇女,尤须将经期迟迅,以及闭、崩、漏、带等查问明白。小儿还要将出麻疹,是否种痘等经过问询清楚,这样才算是基本上尽到了问诊之能事。

(四)切诊

主要是指切按脉搏而言。切按脉搏一般都是在两手的寸口,也就是腕后桡骨动脉的部位,这里是太阴肺气的总会。全身血脉都会合于肺,因此十二经脉的病变都可以通过肺气的变动反映出来。其次,五脏六腑的精气都来源于脾胃,脾主运输而统血脉,与肺同属于太阴经,手足两经而上下交通,所以交会于此,同样具有反映五脏六腑病变的作用。两手寸口各分寸、关、尺三部。以桡骨突起点为标准,突起点的前方为寸部,突起点的后方为尺部,突起点本身为关部。左手寸部属心,右手寸部属肺;左手关部属肝,右手关部属脾;左手尺部属肾,右手尺部属命门。六腑则各随其与五脏的表里关系而分别隶属左右手三部。如心与小肠相表里,则小肠便属于左寸;肺与大肠相表里,则大肠便属于右寸;肝与胆相表里,胆则属之左关;脾与胃相表里,胃则属之右关;肾与膀胱相表里,膀胱因之属于左尺;命门与三焦同司相火,三焦因之属于右尺。部位既定,便据此而进行切按,切按的方法是:先将中指端按在关部上,前后两指便自然地着于寸尺两部;三个指头以同等的力量,逐渐地轻轻向下压,或用三指齐按,或三指分别轻重独按,反复地交互进行,这就是切按脉搏的基本手势。滑伯仁《诊家枢要》说:“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举、按、寻三字,已将切脉的手法形容尽致了。常人的脉搏,一呼一吸,脉来四至,便算正常,多于此或少于此数,都是病脉。

脉象是异常复杂的,但归纳起来,不外八个大类,或者叫做八个系统。

第一类是浮脉,只须轻手摸皮肤,便可触到,多主表证的脉象。浮而有力为洪脉,主有火;浮而无力为虚脉,主气伤;浮而虚甚为散脉,主气血亏败;浮如葱管而中空为芤脉,主失血的虚象;浮而如按鼓皮,外强中虚为革脉,主阴阳不交;浮而柔细为濡脉,主伤湿。这是属于浮脉系统的七种脉象。

第二类是沉脉,要重手寻按到肌肉的深部才能触到脉的搏动,多为里证的脉象。沉而着骨,即重按到骨上还不十分明显的为伏脉,主邪闭于里;沉而底硬,其强度略如革脉的为牢脉,主寒邪里实;沉而细软为弱脉,主血虚,这是属于沉脉系统的四种脉象。

第三类是迟脉,一呼一吸脉仅来三至以下,多为寒证的脉象。迟而不少于四至为缓脉,主无病;迟而往来不流利为涩脉,主血少;迟而偶停无一定之数为结脉,主气郁痰滞;迟而中止有定数为代脉,主气绝。这是属于迟脉系统的五种脉象。

第四类是数脉,一呼一吸脉来五至以上,多为热证的脉象。数而往来流利为滑脉,主痰食为病;数而有如牵引绳索似的为紧脉,主寒主痛;数而时或一止为促脉,主阳邪内陷;在关部数而厥厥然动摇为动脉,主崩中脱血;这是属于数脉系统的五种脉象。

第五类是细脉,脉体细如蛛丝,多为虚证的脉象。细而至数不明显为微脉,主阴阳气绝,细而脉势的往来不大为濡(软)脉,主气虚;细而沉小为弱脉,主血虚失养,这是属于细脉系统的四种脉象。

第六类是大脉,脉体阔大非常,多主实证。大而如水沸涌跃为洪脉,主热实邪盛;大而坚硬为实脉,主胃中有实邪,这是属于大脉系统的三种脉象。(洪脉已见于浮脉,实际只两种)

第七类是短脉,脉气之来,上不及于关,下不及于尺,总是主阴阳两虚。

第八类是长脉,脉气之来,上透鱼际,下透尺泽,长而带缓,是正气不衰之象;若长而沸涌,当属阳盛。凡此三十种脉象,已可谓概括无遗了。

按诊也属于切诊内容之一,按摩体表各个部位,借以审察疾变之所在。进行按诊,首先要了解全身主要部位和脏腑的联系。例如头、项、胸、腹、背、腰胁、四肢,是体表较大的部位,按诊总不外在这些部位上进行。头为精明之府,髓海所在,三阳经脉上行于头,前属阳明,后属太阳,两侧属少阳,三阴只有厥阴经脉上于巅顶。阳明经脉遍布于面,耳、眼、口、鼻、舌各隶于肝、肾、脾、肺、心五脏。头面部位的所属,大略如此。项属太阳,颈属阳明,肩膺属肺,胠胁属肝,腹和四肢属脾,胸中属心,腰脊属肾,脐以下属大小肠、膀胱。心肺为上焦,脾胃为中焦,肝肾为下焦。此外还有八墟、八会。八墟是五脏真气出入之所,两肘属肺心,两腋属肝,两髀属脾,两腘属肾。八会是全身之气所聚会的部位,中脘为府气之所会,章门为脏气之所会,阳陵泉为筋气之所会,膈俞为血气之所会,阳辅为髓气之所会,大杼为骨气之所会,膻中为三焦诸气之所会,太渊为脉气之所会。了解这些重要的体表部位,按诊时已足以运用无遗。在这些部位上进行按诊,主要是诊其肌肤的滑涩,足以征验津液的多寡;腠理的疏密,足以征验营卫的强弱;肌肉的坚软,足以征验胃气的虚实;经筋的粗细,足以征验肝血的充馁;骨骼的大小,足以征验肾气的勇怯;爪甲的刚柔,足以征验胆液的清浊;手足指的肥瘦,足以征验经气的荣枯;手足掌的厚薄,足以征验脏气的丰歉;尺肤的寒热,足以征验表里的阴阳。这是按诊最主要的方面。至于各个脏腑,各个经脉的病变,反映于各所属的部位,那更是显而易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