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心性学说结构[1]杨泽波“是”与“应该”的矛盾是西方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圆满解决。一孔子心性之学结构的第一个层面,是利欲问题,一般的作法是套用西方哲学的概念,称之为感性。因为总的来说,西方的感性和理性处于两分结构的两极,彼此对立,而孔子心性结构中的利欲与其他层面是一种价值递进的关系,并不构成绝对的对立。所谓仁性,亦即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因是从心性结构层面上讲,故以性字相连,合称仁性。......
2024-04-04
一、脏腑学说主要内容
脏腑学说,是中医学最基本的部分。它是古代医家通过长时期的医疗实践,以及对人体解剖的粗浅认识,逐渐总结出来的。例如《灵枢·经水》篇说:“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这是中国记载尸体解剖的最早文献。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解剖方法的粗疏,仅从观察尸体方面得来的东西,远不足以说明问题,因而仍然着重通过医疗实践来加以论述,以弥补当时解剖知识的不足。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这就是对人体进行整体观察,通过分析人体对不同的环境条件和不同的外界刺激的不同反应,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内经》把从整体观察得来的人体生理知识,叫做“藏象”。“藏”即深藏于活体内的脏腑器官,“象”是内脏器官功能在机体外部的表现,是可以直接进行观察的。“藏象”的含义就是通过机体外部表征可以推导出人体内部的运动规律。《灵枢·本藏》篇说的“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就是这样一个道理。
脏,包括肝、心(心包络)、脾、肺、肾五个器官;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六个器官。此外还有脑、髓、骨、脉、女子胞等,称为“奇恒之腑”。同样的内脏组织,为什么有三种不同的名称呢?《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所指的“精气”又包括哪些内容呢?《灵枢·本藏》篇解释说:“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精、血、气三者,是机体最基本的物质,神、魂,魄三者,则属于精神意识的范畴。它们储藏在五脏内,所以人们便把这些内脏组织称之为脏,脏即藏的意思。
六腑又具有怎样的含义呢?《素问·五藏别论》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六腑中除胆为“奇恒之府”外,凡饮食入胃,经过消化以后,精微部分,经历三焦分别入于经脉以至各个脏腑,而发挥其濡养的作用。非精微部分及代谢产物,亦经历三焦,分别行于小肠、大肠、膀胱等排泄于体外,所谓“传化物而不藏”,就是这样的含义。府即府库,府库的作用是能聚能散,所以便把这几个“传化物”的器官叫做府。
胆、脑、髓,骨、脉、女子胞这几个组织器官又何以叫做“奇恒之府”呢?《素问·五藏别论》说:“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腑。”奇即不同,恒即正常,犹言它们和正常的六腑有所不同。从脏腑的阴阳关系言,脏为阴,腑为阳,“奇恒之腑”虽名曰腑,却不属阳而属阴,这是不同的第一点。脏和腑的基本区别是,五脏藏而不泻,六腑泻而不藏,但“奇恒之腑”虽名曰腑,其作用却同于五脏,藏而不泻,这是不同的第二点。有这两点不同,便称之为“奇恒”。
在结构上,五脏六腑还各有其所属的经脉,肺手太阴经、大肠手阳明经、胃足阳明经、脾足太阴经、心手少阴经、小肠手太阳经、膀胱足太阳经、肾足少阴经、心包手厥阴经、三焦手少阳经、胆足少阳经、肝足厥阴经。这些经脉既源于五脏六腑,又贯穿于脏腑和体表之间。内而通过经脉的络属(例如: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使肝胆互为表里)形成脏和腑之间的表里关系,外则与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筋肉皮毛等建立各有所属的联系。可见经脉在构成人体整体的结构上具有重大的作用。所以脏腑功能的变化,往往可以通过经脉反映到体表;同样,经脉的变化,亦可以影响络属脏腑的功能活动。
至于气、血、津、液、精、神等,都是产生于脏腑。例如气血的生成,是食物通过胃和脾的受纳、腐熟、运输等作用,以及有关脏腑一系列复杂的“气化”过程才能生成。就血而言,《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而心、脾、肝三脏又分别担负着主血、统血、藏血的重要作用。人身之气,更有多种,如营气、卫气、宗气、元气及脏腑之气等。但从其生发的根源来说,则不外乎是来自先天父母的精气,后天水谷的精微,以及吸入天阳之气等。这些气,在功能上除具有维持生命活动的主要作用外,又标志着脏腑功能活动的状态。因此,气血的变化异常,也就反映了脏腑机能的活动失调。津和液也是维持生理功能的要素,来源于饮食,产生于中焦,具有滋养肌肤、滑利关节,濡润空窍,补益脑髓等作用。而其分布调节则又与肺、脾、肾、三焦、膀胱等有密切的联系。精则秉受于先天,又有赖于后天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化生而成。神是精神和思维活动的概括,精、气、血的充足与否,关系着神的衰旺,即《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谓:“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可见神亦是具有物质基础的。
以上所述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精、神,是脏腑学说的组成部分。
二、脏腑学说的整体观念
中医脏腑学说的整体观念的特点主要从结构关系上,而不是从单一的物质实体上来研究人体。《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又《灵枢·寿夭刚柔》篇说:“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这是从阴阳角度来说明人身内外上下脏腑之间的结构关系,是一个整体而不可分割的。同时还进一步与五行结合起来,认为:心属火,肺属金,肝属木,脾属土,肾属水(同见于《素问·金匮真言论》),形成五行结构关系,说明机体脏腑如何通过自行调节,以达到动态平衡。五脏间的关系,从横的方面看,心(火)生脾(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肾(水),肾(水)生肝(木),肝(木)生心(火);另一方面,心(火)胜肺(金),肺(金)胜肝(木),肝(木)胜脾(土),脾(土)胜肾(水),肾(水)胜心(火)。相生是资生助长,相胜是克制约束。按照相生相胜规律,五脏之中(六腑同)的每一脏都有“我生”和“生我”两方面的关系,同时又有“我胜”和“胜我”两方面的关系,在《素问》里叫做“所胜”和“所不胜”的关系。除了正常生理的“生胜”关系之外,还有属于病理的“乘侮”关系。《素问·五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说明每一脏在太过或不及的情况下,就会打乱正常的“生胜”关系。如肝气有余,便会“乘”害己所胜的脾,同时反过来“侮”己所不胜的肺。如肝气不足,就会受到己所不胜的肺的乘害,又会受到己所胜的脾的反侮。从纵的方面来看,依据五行的同行联系法,以五脏为中心,不仅将身体各器官组织分别纳入五行系统之中,而且将与人发生密切联系的环境因素也分别纳入五行系统中,建立起与五脏之间的纵的同行联系,略如下表:
所谓同行联系是什么意思呢?试以肝为例来说明它。肝与胆为表里,有经络相互结属,肝开窍于目,主持全身的筋,情志变化表现为怒,因而怒的结果往往伤肝;青为春木之色,酸亦为木之味,适量则有助于肝,太过则有损于肝。其他几脏的同行联系,亦与此类似。由此可见脏腑学说在五行的影响下,把人体的器官组织和与人体生命活动经常发生联系的环境因素分成五大类,这五大类脏器和有关的环境因素以相生相胜的关系构成一个系统。整体观念正是从这样一个系统的结构关系上,从各脏腑组织之间及其与不同环境因素的联系上来认识人这一有机整体的。
经络在解剖学上虽然还没有找到单独的实体,但临床的实际效果表明它是客观存在的。那么,经络的实质究竟是什么?根据它所表现的生理现象来看,它的客观物质基础应该是整个活的人体。可能是五脏、六腑、肌肉、皮毛、骨、髓、五官、九窍,以及神经、体液等人体所有器官组织功能的一种综合表现,是整个人体作为整体的自行调节和控制的功能联系系统。经络现象是有生命的人体整体所特有的。人体作为整体系统,它的每一个部分与其他部分每时每刻都发生着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紧密联系,所以人体每一部分的状态,必然包含着其他各部分状态的信息。这一辩证关系是一切整体系统的特点。脏腑学说则自发地利用上了这一原理,即自发地利用系统论的基本原则来研究人体。
三、一脏器多功能的特点
脏腑的主要内容已介绍如前,其中是以五脏为主体,而五脏之中每一脏器都是具有多种功能的,这是脏腑学说中较大的特点。(www.chuimin.cn)
肝脏位于腹,处在下焦,具有少阳春生之气,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脏。位在下焦虽属阴,却富有春阳生发的特性。由冲脉、任脉构成的血海,统属于肝,所以肝有藏血的作用。血液藏于肝脏,即充分受到肝气的温煦,运行于全身,便能发挥其濡养生发的作用。反映于精神活动方面,则为“魂”的存在。故肝阳亢则魂扰,肝阳衰则魂散。两眼是肝的外窍,五脏六腑的精气虽灌注于目,独肝的血气居于首要。正如《灵枢·脉度》篇说:“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全身的筋,亦属于肝,因筋只有得到肝经气血的濡养,才能弛张收缩发挥其束骨利关节,运动自如的作用。手足爪甲亦是与肝密切相关的在体表的组织,《素问·五藏生成》说:“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这就是指肝的血气能营养筋爪,使之润泽的生理作用。综上所述,肝的功能有五:生发疏泄,藏血,藏魂,开窍于目,濡养筋与爪甲。
心脏位于胸,属上焦,富含“夏长”阳气,在五行属火,称为“阳中之阳”脏。心的阳气,不断地下降于脾胃和肾,中焦由饮食变化的精微,受到心阳的熏蒸,便因之化为血液。所以《灵枢·决气》篇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肾中所藏的精液,得到心阳的下交,便因之化为“元真”之气,这就是“阳化气”的功能活动之一。心阳既具有化生气血的功能,而全身的经脉又统统与心联系着,所以《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血液充盈,神气即随之而产生,故心为主“神明”的脏器,神明即指大脑的意识思维活动。心脏的经脉从肺系萦回于舌根部,故舌为心的外窍,语言之所从出。心的外周有包络,可以保护心脏,《灵枢·邪客》篇说:“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包络既能代心受邪,便具有保护心脏的意义。概括起来心脏的功能有四:具有旺盛的阳气,主持全身血脉,主神明,开窍于舌。
脾脏位于上腹,处在中焦,善于运化水谷精微,在五行属土。脾是靠近胃腑的器官,凡由胃消化过的饮食物,经脾吸收以后,一部分受到心阳的熏蒸,变为血液;一部分上输给肺,滋养肺气。前者即《灵枢·本神》篇之所谓“脾藏营”。后者即《素问·太阴阳明论》之所谓“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素问·经脉别论》所说:“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精气营血通过脾脏的统摄和运输作用,全身组织因之得到营养,手足四肢亦因之而得以滋濡温煦。所以《素问·痿论》说:“脾主身之肌肉”,而《素问·太阴阳明论》亦谓:“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径至,必因于脾乃得禀也。”口唇为脾的外窍,这是因其为饮食所入的门户,脾的经气上通于唇的原故。综观脾的功用有四:运化水谷精微,化生和统摄营血,濡养周身肌肉,开窍于口唇。
肺脏亦位于胸,在心之上,在五行属金,为阳中之阴脏,因位置最高当为阳,但肺气主肃降则又属阴。肺能主持全身之气,故《素问·五藏生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肺主气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呼吸作用,使体内之气得与外界之气相互交换,正如《灵枢·邪客》篇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第二,通过肃降的作用,使全身的营卫之气得以有秩序地顺利运行。肺气不衰,其表现于精神意识的活动方面,则为有魄力,所以《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魄之处。”气为阳,主表,贯注于全身皮毛腠理,因而体表是和肺脏息息相通的。肺的外窍在鼻,呼吸作用,气体交换,必须经过鼻腔这个通路。总的看来,肺的功能亦有四:主持全身之气,主藏魄,通腠理,实表,开窍于鼻。
肾脏位于下焦,素禀冬藏之气,在五行属水,为阴中之阴脏,因在下为阴,水寒之气亦属阴的原故。全身的精气都藏于肾而得以储备,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精之中,存在着阳气,一般称为肾气。肾精之所以具有生殖的机能,全凭肾气的存在,故《素问·上古天真论》在讨论男女双方具有生育能力的时期,都是强调“肾气实”、“肾气盛”、“肾气平均”等因素,生殖能力之所以减退,则主要是由于“肾气衰”。肾精储藏充足,则骨节健强、智慧敏捷,由于肾精能够生髓主骨,骨得髓养,自能健壮,髓充于脑,故主聪慧。《灵枢·脉度》篇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故耳为肾之外窍。约而言之,肾的功能有三:藏精气、主生殖发育,生髓主骨,开窍于耳。
以上五脏的多种功能,在脏腑学说中是表现得极其突出的,所以它不能与现代医学的解剖、生理学中的脏器画等号。过去有人认为中医脏腑学说中的一个脏有多种功能,是中医的特点,但并不是优点。近年的科学发展,已逐渐使人们认识到一种器官仅有一种功能的观点是不正确的,相反,一种器官具有多种功能的认识却是正确的。如肺、肾等具有多种功能的发现,为中医的脏腑学说提供了依据。
四、脏腑学说的临床意义
脏腑系统的功能一有失调,便意味着发生了病变。任何疾病因子都必须通过脏腑系统发生作用,所以同样可以理解任何疾病都是由于脏腑系统功能紊乱的结果。而临床症状和体征,同样可以认为是脏腑系统生理功能失调的反应。只不过由于脏腑系统和其所属组织的功能不同,呈现不同的症状和体征,便概括成不同的证候。因此中医辨证论治一系列的方法,是不可能离开脏腑学说来谈的。
中医临床的特点是辨证论治,辨证方法尽管有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种种不同,除八纲辨证外,其余的都属于脏腑系统的范畴,也就是都以脏腑学说为基础,从各个病变的局部联系到互为影响的有关方面,进行整个病变实质上的分析,明确了证候之后,遵循论治原理运用方药,这是辨证论治的全过程。这种辨证方法,在一定情况下反映了疾病的内在联系。所以直到今天仍为中医临床认识和揭示疾病本质的主要手段,并且对某些疑难大病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效果。
总之,疾病本质与外在症状和体征的联系,用辨证论治的方法给认识和治疗疾病提供了可能。同时历代医家从长期与疾病斗争中以脏腑学说为理论指导的一系列的辨证方法,又给我们留下了准绳和典范。因而我们有充分理由说,在脏腑学说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辨证方法,将会进一步揭示疾病本质,提高疗效,展现出更为广阔的途径。通过下面两种病的分析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脏腑学说在临床辨证论治上的地位和指导价值。
例如肾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属于中医学水肿病的范畴,现代医学所谓的急、慢性两个不同阶段,中医学认为是不同脏腑在不同阶段的病理反应。在病因学上,认为饮食劳倦则伤脾,形寒饮冷则伤肺,久卧湿地则伤肾,所引起的肺、脾、肾三脏功能的失调,特别是由于三脏的气化不利,影响了体内水精布化、运输、排泄等功能的严重障碍,就成为肾炎发病的基本原因。因为脾主运行,肺主气化,肾主五液。凡五气所化之液,皆属于肾;五液所行之气,皆属于肺;转输肺肾二脏,借以发挥制水生金的作用,全属于脾。所以对水肿的辨证,往往首先是要从这三脏来考虑。根据临床所见,凡是由于郁结太甚,则多见肺气实而气化不行的水肿;或者损伤过度,便会见到肺气虚而气化不及的水肿,这是病变在肺的虚实两证。膏粱厚味太过,造成脾气壅塞,则常见到湿热内盛的水肿;饥饱不节,营养不足,便会招致脾气虚弱而运行失职的水肿。至于肾脏的病变,尤应分辨阴阳,因肾这个脏器存在着水和火的关系。如果水邪太盛,便不能泌别清浊,而见湿热内蕴的水肿;假使命门火衰,不能制化阴水,必然会出现水邪泛溢的水肿。故总的说来,肺、脾、肾三脏的功能失调,是肾炎发病的根本原因。但在肾炎病程的不同阶段,往往是以某一脏的功能失调为主。一般说来,急性期应分别从肺气郁结而气化不行,脾气壅塞而湿热内生,肾水不泌而湿热内留几个方面来考虑。在肺宜宣化以散水,在脾宜燥湿以渗水,在肾宜启闭以利水。若病情进入慢性阶段,便应分别从肺气虚损而气化不利,脾土衰弱而运化失职,或命火衰微,蒸化无力,水邪泛溢几个方面来考虑。在肺则宜补肺气以行治节,在脾则宜温中以助运化,在肾则宜益火以消阴翳。当然,这还是辨治水肿的一般原则,具体情况尚须根据具体病证所作出的详细诊断,按照辨证论治原理,进行针对性更强的治疗,不仅能使症状消除,且对肾功能的恢复亦很理想。故对于肾炎中医在临床上所取得的成绩,是可观的。
又如,功能性子宫出血病,属于中医学的“崩漏”范畴,现代医学治疗的办法也不多,患者可因长期流血影响健康及劳动,病情顽固的甚至需要考虑摘除子宫,对妇女在精神上造成很大负担。中医学在脏腑学说的理论指导下,疗效却很好。本病发病的机制,原因不一,中医认为主要是肝、脾、肾的机能失常导致冲任二脉失调的原故。冲为血海,任主胎胞,在妇女,这两支经脉最能影响月经,而肝、脾、肾的生理功能发生变化,往往影响到冲、任二脉。就脾而言,它既是营血生化之源,而全身血液的运行又受统摄于脾。如果脾虚,中气下陷,统摄经血的力量不足,便会导致冲任脉气不固,血不归经而发生本病。就肾而言,肾气是经过任脉而通于胞宫(子宫)的,故肾气的盛衰,直接关系着月经生理的正常与否,如肾气旺盛,冲任和调,月经的来潮与停止都呈正常规律,反之,即可招致冲任不调而发生本病。就肝而言,肝是藏血的器官,性柔和而喜疏泄,这是它的正常生理,如果这种生理有所改变,或者亢奋之极,冲动血海而不能藏,或者抑郁之极,失其疏泄不条达,均可以发生本病。临床上既可以见到某一脏或两脏的病变,亦可以见到它们之间彼此影响的病变。如知其为脾虚而不能统摄者,当用补中益气之法;知其为肾气不足难以调冲任者,当用温补肾气之法;知其为阴虚肝亢而冲任不宁者,当用养阴平肝之法;知其为肝气抑郁而失其条达者,当用疏肝和营之法。脾肾两虚者,即当两补脾肾,肾虚肝旺者,即当滋肾平肝,肝亢制脾者,即当泻肝益脾,以这一理论来指导辨证论治,往往收到一定效果。
可见脏腑学说,确是指导辨证论治以及取得疗效的可靠的理论根据。
有关任应秋论医集的文章
孔子的心性学说结构[1]杨泽波“是”与“应该”的矛盾是西方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圆满解决。一孔子心性之学结构的第一个层面,是利欲问题,一般的作法是套用西方哲学的概念,称之为感性。因为总的来说,西方的感性和理性处于两分结构的两极,彼此对立,而孔子心性结构中的利欲与其他层面是一种价值递进的关系,并不构成绝对的对立。所谓仁性,亦即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因是从心性结构层面上讲,故以性字相连,合称仁性。......
2024-04-04
钨极氩弧焊设备通常由焊接电源、引弧及稳弧装置、焊枪、供气系统、水冷系统和焊接程序控制装置等部分组成,对于自动氩弧焊还应包括焊接小车行走机构及送丝装置。图7-52所示为手工TIG焊设备系统示意图,其中焊接电源内已包括了引弧、稳弧装置及焊接程序控制装置等,图7-53所示为自动TIG焊的焊枪和导丝机构示意图。......
2023-07-02
经络学说是研究经络的基本概念、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形体官窍相互关系的理论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经脉在四肢部位各分出一支别络,再加上躯干部的任脉之络、督脉之络及脾之大络合为“十五别络”,简称“十五络”。可见经络学说在中医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2023-08-20
刘因遂于此由经学章句转向道学。从这些言论可以看出,刘因是朱熹理学的信奉者和继承者,并对朱熹的学说有所推进。刘因对“本体”的看法,可以通过梳理他关于“理”“道”“心”“性”等范畴的言说来展示。刘因也谈到了“理”与天的关系。刘因通过这样的方式,既承认了老子之所见,亦指出儒家义理与道家学说的不同,这在客观上有“辟老”的效果。......
2023-11-20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以此为开端进行了研究,并最终导出了原子学说,完成了他的杰出贡献。道尔顿原子学说的主要点是:1.所有物质都不能无限分割,都要达到一个最后的极限。道尔顿做为一个新原子学说的提出者,不管是出于职责,还是出于满足自己的科学兴趣,他都是果敢地着手进行了各种原子量的测定。道尔顿原子学说的重要特点就在于它能够同实验事实密切相联系。......
2023-11-24
以理气药物为主要组成,具有舒畅气机,调和脏腑,调理冲任,用以治疗气机瘀滞病证的方剂,称为行气解郁剂。根据气滞的病因、病位以及气滞的病理变化,行气解郁又分为舒肝解郁和疏理脾胃两类。方中以柴胡疏肝解郁,使肝气得以条达,为君药。方中香附行气解郁,以治气郁,用为君药。因此,治疗应以祛邪为主,宜行气化痰,活血清热。......
2024-01-08
《论语》尝称孔子为教之目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以教育英材为任,苟来尽其相当之礼敬者,即有所诲焉。今当进而论孔子之教育法。孔子教人,盖无不尽,未有所隐。然孔子虽无所隐,犹必因材施教,使闻者各得其益焉。(同上)孔子薄轻华而贵笃实,常以此教人。(同上)孔子于弟子之所短,亦不吝直斥之。吴械以为此章之首脱“子曰”二字,然此自是孔子之言耳。孔子待门人,亦犹父之于子,是所以立师道也。......
2023-11-21
在2.1.1节中所创建的“labVIEW基础”项目中添加VI,命名为“hello.vi”,项目结构如图2-6所示。图2-6 在项目中添加hello.vi图2-7 hello.vi的前面板2.程序框图程序框图提供VI的图形化源程序。在许多情况下,使用VI可以仿真标准仪器,不仅在屏幕上出现一个惟妙惟肖的标准仪器面板,而且其功能也与标准仪器相差无几。......
2023-07-0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