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祖国医学的阴阳认识论及其对学术思想的影响

祖国医学的阴阳认识论及其对学术思想的影响

【摘要】:它对我国学术思想的影响很大,从《史记》的孟子荀卿列传里面,主要的述以驺衍的阴阳消息学说,便可概见。因而在当时的医学也不能例外,同样受到阴阳灾异的影响,这是很自然的事。医和这个说法,与司马迁述阴阳家之言,基本上是一致的,兼以董仲舒之流,大力喧染阴阳灾异,其对医学影响尤深。“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所以《内经》里的阴阳,基本上仍然没有摆掉它的原始意识。

(原载《江西中医药》1956年第3期)

(一)阴阳学说渗入医学

阴阳学说是随着农业社会俱来的产物。它对我国学术思想的影响很大,从《史记》的孟子荀卿列传里面,主要的述以驺衍的阴阳消息学说,便可概见。因而在当时的医学也不能例外,同样受到阴阳灾异的影响,这是很自然的事。太史公司马迁说:“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六家要旨》)阴阳在当时社会上占有这样的权威,宜乎无一不受其影响,尤其阴阳灾异的理论,与疾病寿夭的理论,极相接近,因而医学受到它的影响也最大,左传昭公元年秦医和诊晋侯的病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女阳物而晦时,淫则生内热惑蛊之疾。”医和这个说法,与司马迁述阴阳家之言,基本上是一致的,兼以董仲舒之流,大力喧染阴阳灾异,其对医学影响尤深。《汉书·五行志》云:“形罚妄加,群阴不附,则阳气盛,故其罚常阳也……及人则多病口喉欬者,故有口舌痾。”又云:“盛夏日长,暑以养物,政弛缓,故其奥也,奥则冬温,春夏不和,伤病民人,故极疾也。”又云:“寒气动,故有鱼孽……极阴之孽也……及人则多病耳者,故有耳病。”五行志里面像这类的说法很多,这些都可能是影响医学的渊薮。从此以后,阴阳便随时出于医家之口,而主要阐述于《内经》书中。

(二)《内经》中的阴阳

《内经》中阐述的阴阳,至夥至繁,综其要义,不外下列几方面。

1.保持着农业社会的原始意识

内经中的阴阳,既然是接受远古农业社会“教授民时”的阴阳概念,及其推求灾异等的演变而来的,因而它的主要表现,仍然摆脱不掉这个范围。

例如:“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素问·四气调神论》)“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以上天、地、日、月、春、夏、秋、冬、变化、生杀、躁静、养藏等,都是农业社会必具的知识,而且是他们最能亲切地体会到的。所以《内经》里的阴阳,基本上仍然没有摆掉它的原始意识。

2.说明一切事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现象

《内经》作者在阴阳的原始基础上,用不完备的辩证法则把阴阳推进了一步,即是利用阴阳来说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矛盾及其矛盾运动,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无以名之,把它叫做阴阳。

例如:“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素问·生气通天论》)“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为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素问·生气通天论》)“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地者,命曰阴中之阳。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故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阴阳之变,其在人者,亦数之可数。”(《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往复,寒暑迎随,……太过不及,专胜兼并。”(《素问·气交变大论》)

四时、万物、终始、死生、逆从、藏亟、卫固、有无、离决、平秘、气血、男女、左右、水火、内外、使守、覆载、出处、生长、收藏等等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一切事物是充满着矛盾,是在矛盾中变化着,所谓“阴阳往复,寒暑迎随。”世界和世界的一切事物总是这么矛盾着的。所谓“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整个世界并非静止的,而是在矛盾中变化着的,而且说:“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发现了矛盾,一定要一同解决,对世界做这样的看法,具有这样的观点,可说是并非形而上学的,而多少具有辩证法的萌芽了。

3.说明人体的统一整体观

人体是和内外环境互相关联的完整的统一体,尽管中医在远古是不懂得什么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但他们对生活过程中的统一整体观,是有一定的认识的,这个认识以什么为代表呢?就是阴阳。

例如:“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素问·生气通天论》)“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故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素问·金匮真言论》)“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以上主要说明人体的生命不能孤立的存在,其所以有生命,就是人体的内在和外在的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如“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等,就是说明这一点,又如“上窍”,即耳目口鼻,“下窍”即前后阴。出上窍的清阳,或为指涕、唾、气、液等类;出下窍的浊阴,或为指屎尿等类。发腠理的清阳,或指体温及经蒸发不见点滴的汗液,走五脏的浊阴,或指血液里诸物质,供给原料,以成新陈代谢及内分泌等功用的东西。实四肢的清阳,指营养料所发生的营养作用;归六腑的浊阴,指营养料的剩余物质等,然而这些生理化学的变化,对于外在的环境是受着极大的影响的,所以他们在辩证法的萌芽时代,便以自然界的天地云雨和人身的气味精形往往比拟而谈。正因为他们认为人体内在和外在环境是整个的统一体,所以《素问·天元纪大论》中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又云:“动静相召,上下相临,阴阳相错,而变由生也。”

4.观察病理的变化

人体与环境正常的相互关系发生破坏,便是疾病,在远古的意识,便是“阴阳失调”。《内经》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主俛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能冬不能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能夏不能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阳胜是生活机能的亢奋,阴胜则是生活机能的衰减,如心功能亢奋,血循环便会加快,血压会变高,热中枢亢奋便会发热,所以“阳胜则热”;反之,心功能衰减,血循环便会变慢,血压会降低,热中枢衰减便会体温低落,所以“阴盛则寒”。如身热,腠理闭,喘粗,齿干烦冤,这便是生活机能过度亢奋的结果,就是大青龙汤的表实里热证;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这是功能过分衰竭的结果,也就是四逆汤的表虚里寒证。于此说明把人体机能的亢奋和衰减,用阴阳来代表它了。

又如:“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不知其所由然也。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栗。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帝曰:阳胜则外热奈何?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素问·调经论》)阳胜是表实证,即发热无汗的麻黄证;阴胜是里实证,即痰饮水肿之类;阳虚是风伤卫的桂枝证,即发热恶寒;阴虚是里虚证,即虚痨潮热之类。这里的阴阳,又是代表病理变化的机势了。

又如:“阳化气,阴成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这里的阴阳,是指人体的物质(形)和官能(气)两方面而言。如肠胃消化、血管运输的种种营养物质,都是内在的,所以叫做“阴在内”,营养物质通过了新陈代谢的作用,而产生各种功能活动,便都显著可见,所以叫做“阳在外”,阴为供给阳的物质条件,阳的功能作用以阴为物质基础,所以一面叫做“阳之守”,一面叫做“阴之使”。但是物质和功能总要平衡,一不平衡,便要发生疾病,如:“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不胜阳,就是物质缺乏,而发生营养分消耗过度的“真阳外越”证,所以“并乃狂”。阳不胜阴,是功能衰弱,而有郁血、蓄水等阴盛的现象,所以“九窍不通”,前者是阴虚的虚证,后者是阴盛的实证,这说明阴代表物质,阳代表功能的又一情况。

总之,阴指物质,阳指功能,阳盛即亢进性的实证,阳虚即衰减性的虚证,阴虚多为营养不良,体液缺损,阴盛每指循环障碍淤血蓄水等现象,《内经》病理方面的阴阳,大概止此。

(三)《伤寒论》中的阴阳

张仲景在《伤寒论·自序》中说:“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可见《伤寒论》是多少要受到《内经》阴阳的影响的,可是全书398条(据赵开美本)中,谈及阴阳的不过30余条,兹就其所谈阴阳的内容,分述如下。

1.以阴阳代表两种不同性质的脉搏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第3条)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第286条)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第6条)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一作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第97条)

以上阴阳脉搏同属一个性类(俱紧、俱浮、俱停),则阴阳所代表的是部位,或诊法,因而有的注家指寸为阳,指尺为阴,有的指轻举为阳,重取为阴,无论其为何义,而其各代表一方面则一。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第12条)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第104条)

“太阳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第293条)

以上是阴阳两脉(同样包括有指尺寸和轻重取的意义)的不同性类,但其中可以看出脉搏受着机体影响的整体关系。如充血发热则阳浮,汗出热解则阴弱,由痛的影响而脉管的紧张度增高则弦等均是。阳脉不过分的亢奋而微和,阴脉并不衰竭而长浮,这是体力恢复的象征,因而都主病势欲愈。

“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第185条)

结阴代阴,都是歇止脉,惟结之歇止,一止后有若干搏动特别加速,以补偿歇止的至数,所以叫做“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代的歇止,一止后没有加速的补偿,所以叫做“动而中止,不能自还。”但不管何种歇止,总是由于心肌衰弱,或张缩力的微弱,血液不能继续不断地输送于桡骨动脉的结果为多,故主难治,所以这个“阴”字,仍然代表有衰减的意思。

“脉微阳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鞭也。”(第205条)

“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第246条)

这两条说明阳脉是亢奋性的脉搏,所以称“阳脉实”、“浮为阳”,《伤寒论》脉谈阴阳的只此11条,但有人颇怀疑这11条均非仲景本文。

2.“三阴三阳”是辨证论治的辩证法

三阴三阳,是《伤寒论》的基本方法,所以从来读《伤寒论》者,无不以先了解仲景三阴三阳的精义为首要,三阴即太阴、少阴、厥阴,三阳即太阳、阳明、少阳,合之而为六经。柯韵伯说:“仲景之六经,是经略之经,而非经络之经。”这话很对,所谓经略,就是对一切事物以客观的全面观察,得到通盘的了解后,从而予以处理的方式方法。如太阳、阳明、少阳都是阳性病证;太阴、少阴、厥阴都是阴性病证;太阳、阳明、少阳都是代表热性病证;太阴,少阴、厥阴都代表寒性病证;太阳、阳明、少阳,都属于实性病证;太阴、少阴、厥阴都属于虚性病证。这阴阳、寒热、虚实之中,又有在表在里和在半表半里的不同。太阳是表,少阴也是表,太阳之表属热属实,少阴之表,属寒属虚;阳明是里,太阴也是里,阳明之里,属热属实,太阴之里,属寒属虚;少阳是半表半里,厥阴也是半表半里,少阳之半表半里,属热属实,厥阴之半表半里,属寒属虚。太阳少阴都是表,太阳之表为发热恶寒,少阴之表为无热恶寒;阳明太阴都是里,阳明之里为胃实,太阴之里为自利;少阳厥阴都是半表半里,少阳的半表半里为寒热往来,厥阴的半表半里为厥热进退。太阳少阴都是表,太阳之表可汗,少阴之表不可汗,阳明太阴都是里,阳明之里可下,太阴之里不可下;少阳厥阴都是半表半里,少阳之半表半里可以和解,厥阴之半表半里不可以和解。而三阳病惟恐其热,三阴病惟恐其寒;三阳病惟恐其实,三阴病惟恐其虚;三阳病的体力抵抗都未至于衰减,所以三阳病很少死证;三阴病的体力抵抗都感不足,所以三阴病的机势较为危殆。总之,太阳病多属于疾病的前进期,少阳病是渐病期,阳明病是亢极期,太阴病是渐衰期,少阴病是衰减期,厥阴病是极弱期。如此错综复杂的分析和归纳,即所谓“六经万变”,便构成了《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论治的辨证法则,经若干中医千余年来临床经验的实践,这种以阴阳来辨识疾病的辨证法则,完全是正确的。(www.chuimin.cn)

3.物质和功能同时衰惫,叫做“阴阳俱虚”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第24条)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第60条)

“……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第111条)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第340条)

以上四条都是阴阳俱虚的情况,也就是人体物质既缺损,功能也衰竭的严重情况。如“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即体温(阳)既消失了,营养料(阴)不能补充热源,这就是“不相顺接”。又如“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体温低落而恶寒,是为阳虚,心脏衰弱,血液减少而脉微,是为阴虚,基本上仍是一个理由。又如阴阳气并竭的“面色青黄,肤者”,这是脱水的血循环障碍现象,属于阴虚,“无阳则阴独”,属于阳虚。总而言之,还是物质和功能同时衰惫的结果。

相反“阴阳自和者”,那便是良好的转归。如:“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第58条)

这就是说,凡是治病,不管是在汗、吐、下任何一种情况下,只要是机体的物质和功能不会发生太大的损害,而能自和的,总是良好的现象。

4.亡阳是严重脱水的象征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第28条)

“问曰:证像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证像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第31条)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第219条)

“……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鞕也。”(第250条)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第286条)

“伤寒六七日不利,复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第349条)

《伤寒论》里的“无阳”或“亡阳”,只此数条,而“无阳”或“亡阳”的现象,只是两个,一是大出汗,一是脉微弱,大出汗的结果是脱水,脱水的结果是血液浓缩,血浓缩的结果是心脏受阻,血循环障碍,其实,亡阳就是阴虚所造成,古人偏重功能作用,所以只言亡阳而不言亡阴。

5.血循环亢奋的结果为阳盛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第47条)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第49条)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第116条)

以上三条都是谈的“阳盛”的情况,也就是血循环亢奋,体温升高和充血等现象,所说的衄血,面色赤,躁烦,发热等均属之。

6.生活机能的衰减,叫做“阳微”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第30条)

“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第128条)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第155条)

以上三条是言由于“汗”和“吐”法用得不适当,便能影响了身体的抵抗力,这种情况,仲景叫作“阳微”,也就是生活机能的衰减。

7.辨识疾病机转的法则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第140条)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第272条)

这里的阳,是指表证而言,所以文蛤散条说:“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前条是由误下而引发浆液性胸膜炎症,仲景称做“阳气内陷”;后条的“阳去阴入”,同样是表邪入里的意义,所以“无大热,其人躁烦”。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第7条)

“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第345条)

发热恶寒,象征抵抗力的亢奋,无热恶寒,象征抵抗力的衰减。前者属于阳性,后者属于阴性,热多寒少为阳性,寒多热少为阴性,前者为正盛邪衰,后者为正衰邪盛。

“其面戴阳,下虚故也。”(第370条)

戴阳常见于消耗热病,所以主下虚。

“伤寒,其脉微涩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在阴经上,转入阴必利。”(第388条)

这里的阴,是指里证,也有体力衰减的含义。

以上6条,统为《伤寒论》辨识疾病机转的法则。

(四)结论

1.阴阳本来是在远古的农业社会,适应当时的历史条件而发生的,后来浸润在封建社会里,就被形而上学所喧染。正如《汉书·艺文志》所云;“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披上了浓厚的玄学外衣。

2.阴阳学说虽然不是祖国医学的产物,但它在《内经》中可以说是一个主要思想方法,在这个思想方法指导下,张仲景通过临床应用,发展成为一部治疗学,从这两部书来看,他们所用的阴阳,不过是代表事物之间矛盾,也就是说他们承认自然界的一切现象和过程都含有互相矛盾,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趋向。对这些趋向,他们通通用阴阳的偏胜、往复、调和、统一等道理来说明它,所以王肯堂说:“阴阳各因其对待而指之。形与气对,则以形为阴,气为阳;寒与热对,则以寒为阴,热为阳;升与降对,则以降为阴,升为阳;动与静对,则以静为阴,动为阳。……一气之中,而有阴阳寒热升降动静备于其间。”(《证治准绳·杂病》)而阴阳寒热升降动静,即是它的运动形式,也就是矛盾的运动。《素问》说:“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素问·五运行大论》)”因此,阴阳之说,舍此之外,似别无它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