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气血关系与机体功能-任应秋论医集

气血关系与机体功能-任应秋论医集

【摘要】:精为气所化生,神藏于血液之中,因此,精神还是来源于气血。甚至可以说,气血是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基础,这是相同的;而气和血的功能却大不一样,这是相异。因此,气和血之在机体,不仅是一个物质的概念,而且是一个功能的概念。凡属机体生理方面的气,统叫做真气。1.血的生化《灵枢·决气篇》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营气为血中之气,具有阳火之性,阳气之化生阴血,固为临床之所

一、气血在生理方面的概念

气和血是构成机体的两大基本物质,故《灵枢·本脏篇》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精为气所化生,神藏于血液之中,因此,精神还是来源于气血。正因为气能化精,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这说明精溢和精少,都决定于气的盛衰。正因为神藏于血之中,所以《灵枢·本神篇》说:“心藏脉,脉舍神。”气属阳,血属阴,是机体内两种对立统一的物质,血无气不行,气非血不载,所以它们在生理方面统一起来了。《灵枢·营卫生会篇》说:“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而同类焉。”即是说营血和卫气都是由水谷精微之气化生的,这是相同的一面,但营血毕竟是神气之所舍,属阴而行于经脉之中,与卫气的属阳而行于经脉之外,还有所不同,这是相异的一面。(《外台秘要》引《删繁论》云:“夫血与气,异形而同类,卫是精气,营是神气,故血与气异形而同类。”)相同,是统一的;相异,是对立的。甚至可以说,气血是构成机体的重要物质基础,这是相同的;而气和血的功能却大不一样,这是相异。因此,气和血之在机体,不仅是一个物质的概念,而且是一个功能的概念。

(一)气

《灵枢·决气篇》说:“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以雾露来形容气的存在,说明它是物质,熏肤充身泽毛,则又为功能了。不过气这物质是极细微的,甚至细微到肉眼不能识别,故有人把气说成是“无形而有机”的东西。无形,就是见不着,有机,指其功能表现。

凡属机体生理方面的气,统叫做真气。《灵枢·刺节真邪论》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这真气,是概括机体所有之气而言。李东垣在这里作了解释,他在《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而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胃气者,谷气也、荣气也、运气也、生气也、清气也、卫气也、阳气也。又天气、地气、人气,乃三焦之气。分而言之则异,其实一也,不当作异名异论而观之。”后来张景岳在《类经》注里亦作了类似的解释。所以真气犹言机体的正气,也就是概括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这种气是永恒地运行于周身,无处不到,所以叫做“充身”,充周一身的真气。再就整体和局部两个方面来分析,属于整体的有宗、中、元气三种,属于局部的则五脏各有其气,兹分述如下。

1.宗气

《灵枢·邪客篇》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宗气在《灵枢·五味篇》又叫做大气。它说:“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曰气海。”即是膻中的部位,为机体的上气海。宗气的功能,主要是推动作用,《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呴之”,呴即嘘吹,就是宗气的动态。《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左乳下其动应脉,宗气也;其动应衣,宗气泄也。应脉,是正常的动,应衣,是病变的动。看来,宗气搏动于左乳下,是和心的搏动有密切联系的,所以《灵枢·邪客篇》说宗气是曾经贯通心脉的。宗气主动并不仅限于心脉,而是与整个机体功能活动都有关,故周澂之《读医随笔》曾说:“宗气者,动气也。凡呼吸语言声音,以及肢体运动,筋骨强弱者,宗气之功用也。虚则短促少气,实则喘喝胀满。”

2.中气

李东垣径称为胃气或元气。它的来源,主要是由于饮食物的不断摄取,经过胃的腐熟,脾的运化,使机体各个脏腑组织都得到中气的供给,以维持其不同的生理功能。所以《素问·太阴阳明论》说:四肢皆禀气于胃;必因于脾乃得禀;太阴(脾)为之行气于三阴(五脏);亦为之行气于三阳(六腑),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胃),故为胃行其津液。李东垣的《脾胃胜衰论》亦说;“夫饮食入胃,阳气上行,津液与气,入于心,贯于肺,充实皮毛,散于百脉。脾禀气于胃,而浇灌四旁,营养气血者也。”最后他的结论说:“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悉言人以胃气为本。”总之,中气的主要功用是:熟腐饮食,以滋营卫,升清降浊,运化四方。所以一直把中气认为是后天之本。

3.元气

即元阳,又叫真阳之气,禀受于先天,秘藏于肾精之中,习惯称它做“水中之火”,是机体发育繁衍的根源。《素问·生气通天论》一而再地说:阴阳之要,阳秘乃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阳强不能秘,阴气乃绝。元阳就是要秘藏,才能发挥其生理上的作用。元阳作用于机体的各个部分,是通过三焦系统来完成的,所以《难经·三十八难》说:三焦“有原(元)气之别焉,主持诸气。”又《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灵枢·营卫生会篇》说:“营出中焦,卫出下焦。”营产生于胃气,故出中焦,而卫气则为元气所化生,故出下焦。张景岳解释说:“其气自膀胱与肾由下而出,故卫气出于下焦,下者必升,故其气自下而上,亦犹地气上为云也。”

以上三气,宗气在上焦膻中,其运布在肺;中气在中焦水谷之海,其转输在脾胃;元气在下焦命门,其藏纳在肾。这是机体最主要的三种气,也是从整体方面来区分的。此外,从个体来分,五脏亦各有不同的气。如:肝是生发之气,主疏泄;心是火热之气,主长养;脾是水谷之气,主运化;肺是清肃之气,主治节,肾是至阴之气,主收藏。这些不同的气,从临床角度来讲,其表现于功能方面的意义特为重要,因为当它们发生病变时,各就其不同的表现特点,进行分析,可以从中找到它们不同病变的实质,所以这一环节在临床上是很重要的。

(二)血

血是机体较多的物质之一,而且是不可少的物质之一。《景岳全书·血证》说:“血即精之属也,但精藏于肾,所蕴不多,而血富于冲,所至皆是。”正因为血属于精一类的物质,所以精血皆为阴,五脏主藏精,而五脏亦各有血。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灌溉一身,无所不及,以奉生身,莫贵于此。兹就五个方面,略述血在生理上的情况。

1.血的生化

《灵枢·决气篇》说:“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中焦即脾胃,脾胃接受水谷,经熟腐摄取其中的精微,这是血液的最根本材料。之所以能摄取精微以化血,须借助于营气的作用,故《灵枢·邪客篇》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而为血。”营气为血中之气,具有阳火之性,阳气之化生阴血,固为临床之所验证者。《血证论》说:“火者,心之所主,化生血液,以濡周身。火为阳,而生血之阴,即赖阴血以养火,故火不上炎。而血液下注,内藏于肝,寄居血海,由冲、任、带三脉行达周身,以温养肢体。”

2.血的贮存

《素问·脉要精微论》说:“夫脉者,血之府也。”古人训府为聚,言全身的血液都聚存于经脉和络脉之中。经络在机体是一网状组织,遍布于周身,表里上下,无处不有,故《灵枢·经脉篇》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正因为经脉络脉遍及全身,所以血液也就遍及全身。《灵枢·本藏篇》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阴阳,指三阴三阳,五脏六腑。意思是说凡经脉络脉所在之处,即血液所到之处,故经脉络脉的惟一作用,就是贮存血液,《灵枢·决气篇》说:“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通过大小不同的经脉和络脉,给血液一个范围,使其不能越于范围之外。血液是怎样入于经脉之中的?有两条路:一是当化生的时候,就是存在于经脉之中的。上面所引《灵枢·邪客篇》即提到了“注之于脉,化而为血”,而《灵枢·营卫生会篇》亦说:“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一是通过心脏进去的,因为心脏是紧与经脉相连接的。《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又《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其充在血脉。”所有经脉之中,尤以冲脉是人身的血海,《灵枢·海论》说:“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冲脉起于胞中,行于身前的,挟脐上行至胸,行于身后的,上循背里。《类经》解释说:“血海者,言受纳诸经之灌注,精血于此而蓄藏也。”此外《素问·五藏生成论》还提到“人卧血归于肝”,故肝亦为藏血的脏器之一,则冲脉与肝对血液的贮存均大有关系。

3.血的循环

《素问·举痛论》说:“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说明血液存于经脉之中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血液的流动有两大特点:一是永恒的流动,循环式的流动,即所谓“环周不休”;二是有节律的流动,《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正因为血液的流动有节律,才可以用呼吸的节律来计算它,多于此者或少于此者,都属病变,经过2000多年的实践证明,这基本是正确的。血液为什么会呈循环式的流动呢?《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说:“经脉之相贯,如环无端。”因为经脉在生理上的分布,就是相互贯通的,所以便很自然地形成一种环流。所以《灵枢·本脏篇》还说:“经脉者,受血而营之。”营,具有两种含义,一是营回运行,二是营养濡润。正因为它能反复地营回运行,才能使机体各个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至于肺循环的问题,虽未明确指出,但《素问·经脉别论》确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之说,所谓“朝”就是汇合的意思。看来血液与肺的关系,古人也是有所意识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欧洲医学在公元16世纪才开始认识小循环,到17世纪英人哈维在他的老师华布利发现静脉瓣的基础上,对于血液循环才有进一步的发明。可是要比我们推迟1000多年了。

4.血的清浊

《灵枢·逆顺肥瘦篇》提出:“血之清浊,气之滑涩”的问题来,说明人身中的血液是不一样的,如何不一样呢?在《灵枢·血络论》提出三个不一样:有“血出而射者”,有“血少黑而浊者”,有“血出清而半为汁者”。它解答第一种说:“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这是指动脉血而言,所谓阴气,便相当于氧气,因为古人的概念是“阴清阳浊”,所以《灵枢·阴阳清浊》篇说:“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动脉血氧气多,自然较静脉血为清。血为什么会黑而浊呢?它说:“阳气畜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阴气即是氧气,则阳气即相当于二氧化碳,故血色较黑浊,这应该是指静脉血了。至于说:“血出清而半为汁”,清汁,即血中存在透明液体,更明显的是指血清了。

5.血的功用

血液的功用,也就是营气的功用,因营气是存在于血液之中的,甚至有的说,营就是指血的功用而言,所以血与营是不能分割的。《素问·痹论》说:“营者,水谷之精气,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环上下,贯五脏,络六腑。”这就是概括地指出了营血的作用。张景岳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于《景岳全书·血证》中作了进一步地发挥。他说:“凡为七窍之灵,为四肢之用,为筋骨之和柔,为肌肉之丰盛,以至滋脏腑,安神魂,润颜色,充营卫,津液得以通行,二阴得以调畅。凡形质所在,无非血之用也。是以人有此形,惟赖此血。故血衰则形萎,血败则形坏。而百骸表里之属,凡血亏之处,则必随所在,而各见其偏废之病。倘至血脱,则形何以立,气何所归,亡阴亡阳,其危一也。”他这一议论,都是从临床实践中体会出来的。

二、气血的病机和辨证示例

(一)病机

《素问·调经论》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故机体的生理活动不能离开气血。一旦发生病变,同样地不是出之于气,便是出之于血。所以《调经论》又说:“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

有所偏胜叫做“并”,有所倾陷叫做“倾”。机体中的气血,无论是气与血之间,各种气和各血脉之间,都要保持相对的平衡,如果发生了相并或相倾的情况,便是失去了相对的平衡,寒热虚实种种病变即由之而生。具体说来,血并于阴,是阴邪盛而血实,如风痰之类,则变为惊;气并于阳,是阳邪盛而气分实,如火热之类,则变而病狂。血并于阳,是阳邪偏盛于血分;气并于阴,是阴邪偏盛于气分。阳邪伤血,固足为热,阴邪伤气,亦变为热,即伤于寒而病为热之类,故曰炅中。炅,热也;中,伤也。血并于上,为血分之邪扰于心,故病烦惋,惋,闷也。气分之邪动于肝,故病善怒。血并于下,是阴气不能升,气并于上,是阳气不能降,这样阴阳散离,故神志乱而喜忘。

不过,这都是举例而言,只是说明气血的对立统一受到干扰或破坏,就会发生上述种种不同的病变,以下以气病、血病分述之。

1.气病

《素问·举痛论》说:“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说明气的病变虽多,而引起气病的仍不外六淫、七情、饮食劳倦三方面的因素。寒与炅,六淫病因也,怒喜悲恐惊思,七情病因也,劳即劳倦。也就是说,内伤外感都可以引起气的病变。它对九种气的病机分析是:寒则气收,如伤寒无汗之类;炅则气泄,如风热自汗之类;怒则气上,如肝阳亢逆之类;喜则气缓,如心神不定之类;悲则气消,如肺虚少气之类;恐则气下,如肾虚精却之类;惊则气乱,如肝风抽搐之类;思则气结,如脾伤不运之类;劳则气耗,如劳伤虚损之类。

上述几种气的病变,寒、炅的病机就在于营气与卫气,劳损的病变,则气血津液均在其中,其它则为五脏之气,包括精神气血诸种病变,这些气的含义,都是相当广泛的,不仅是临床上狭义的概念。临床上所谓气的病变,习见的有以下三种。

(1)气虚

《素问·通评虚实论》说:“气虚者,肺虚也。”这句话没有普遍意义。临床所谓的气虚,一般都属功能衰减的范畴,而以脾肺两脏的表现,最为多见。如呼吸少气,动作喘乏,面色白,目无精采,懒于言语,自汗心烦,四肢困乏,食欲不振,便溏尿频,脉来微弱等,虽不全属于脾肺,毕竟是以脾肺为主的,从原则上来说,总属于补中益气汤的范畴,而补中益气汤的作用,无非就是虚者补之,劳者温之,下者举之,几种方法总的体现,而所谓虚者、劳者、下者,概属于功能衰减的含义。

(2)气郁

对郁病的认识,金元前后,略有不同。《素问》有五郁(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火郁发之,木郁达之,土郁夺之)之说;朱丹溪略谓:“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并创气、湿、痰、热、血、食六郁之名。究竟怎样才叫郁呢?戴原礼解释说:“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金匮钩玄》)这都是泛指一般病邪之郁。

从明代以后,则多以郁病属于情志的病机。如徐春圃说:“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之久,变病多端。”(《古今医统大全》)孙一奎说:“有素虚之人,一旦事不如意,头目眩晕,精神短少,筋痿气急,有似虚证,先当开郁顺气,其病自愈。”(《赤水玄珠》)到了张介宾,更是专从情志立论,而倡怒郁、思郁、忧郁之说。情志之郁,结合临床,体会较深较细的莫如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说:“郁则气滞,其滞或在形躯,或在脏腑,必有不舒之现症。盖气本无形,郁在气聚,聚则似有形而实无质,如胸膈似阻,心下虚痞,胁胀背胀,脘闷不食,气瘕攻冲,筋脉不舒。……情志之郁,由于隐情曲意不伸,故气之升降开合枢机不利。……盖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医者构思灵巧,不重在攻补,而在乎用苦泄热而不损胃,用辛理气而不破气,用滑润濡燥涩,而不滋腻气机,用宣通而不揠苗助长,庶几或有幸成。”

现在临床上一般以属于情志者为郁,多责之于肝气。非由情志者,如痰、食、热、湿之类,多名为滞。其分辨大略如此。

(3)气逆

气运行于机体,或升或降,一出一入,都是有规律的。例如脾气主升,胃气主降;肝气主升发,肺气主肃降;营卫气的运行,昼出行三阳经,夜入行三阴经,营气的运行自上而下,从手太阴经开始;卫气运行,自下而上,从足太阳开始。如果这些运行一反其常态,都叫做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肝气主生发而不能生发,心气属太阳而阳气不盛,肺气主收降而不能收降,肾气主秘藏而不能秘藏,均属于气逆的范畴。如果仅理解为“应下行而反上行者斯为逆”,这就有片面性,所以周学海说:“太过不及,皆为逆也。”(《读医随笔·升降出入论》)但临床上一般仍以应下行而反上者,或上而不顺者为气逆。临床上最常见的气逆病症如:胃脘痞闷,妨闷不食,气上攻冲,是为胃气逆;胸膈噎塞,痰涎壅盛,咳嗽喘息,上盛下虚,这是肺气逆;肾精不足,虚阳上奔,四肢厥冷,面赤烦躁,动则气喘,这是肾气逆;阴虚火动,手足烦热,咳唾带血,这是肝气逆。

另有一种气逆,叫做大厥,《素问·调经论》说:“血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者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沈又彭解释说:“厥证卒倒,是下气逆上之病,经言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言气复返于下,非散而复聚。”这是属于中风一类的昏厥。

2.血病

李梃《医学入门》说:“人知百病生于气,而不知血为百病之始也。凡寒热、踡挛、痹痛、瘾疹、瘙痒、好忘、如狂、惊惕、迷闷、痞块、疼痛、癃闭、遗溺等症,及妇人经闭、崩中、带下,皆血病也。”血液遍存于机体的脏腑经脉,宜其发为病变,亦极广泛。至于造成血病之因,虽极复杂,但概其要而言之,则有两端,正如《景岳全书》所说:“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主营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逼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故有以七情而动火者,有以七情而伤气者,有以劳倦色欲而动火者,有以劳倦色欲而伤阴者。或外邪不解,而热郁于经;或纵饮不节,而火动于胃;或中气虚寒,则不能收摄而注陷于下;或阴盛格阳,则火不归原而泛溢于上。是皆动血之因也。”阴虚者多火,火动则血难安;阳虚者乏气,气亏则血不宁。因此,外感内伤,阴阳虚损,都是造成血病的重要因素。临床习见的有如下几种:(www.chuimin.cn)

(1)血虚

营血之所以虚少,或由邪热伤津,津伤而不足以濡血;或由脾胃亏损,水谷精微不足以生血;或由肾气衰备,精水不足以滋血;或由失血过多,血液的资生难以为继。有一于此,都可以见到血虚的病变。其临床表现为:目眩头晕,朝凉暮热,皮肤甲错,面白色萎,脉细无力,甚则变为干血痨,脉多弦而微,或涩而微。治宜于补血药中增以益气之品,如当归补血汤、三才汤之类。

(2)瘀郁

血液之在机体,是行而不居的,如果留而不行,轻则为郁,重则为瘀,又统名之为蓄血。血液行于经脉之中,无寒热、气滞、损伤诸变,则无瘀郁之可言,有一于此,瘀郁以生。瘀郁的临床表现,在上焦多见胸膈肩膊间满痛,喉中有血腥气,或兼善忘,上肢麻木;在中焦则心下痛,拒按而软,漱水不欲咽;在下焦,小腹满痛,小便自利,大便色黑,甚或发狂。血既瘀郁,常因之影响营卫气的运行失常,以致发热,其热初亦类似外感,但不头痛,也不恶寒,继则天明稍减,至午复剧,有汗且汗多,齐颈而还,自汗,无气以息,目光短,不思饮食,不得眠,二便自利。总之,血液瘀郁的临床表现亦最复杂,凡有出血史或扑跌坠伤因素者,较易辨识。

唐宗海《血证论》说:“吐、衄、便、漏,其血无不离经,凡系离经之血,与营养周身之血已睽绝而不合。……此血在身,不能加于好血,而反阻新血之化机,故凡血证,总以去瘀为要。”有瘀即当去,固不仅限于血证也。

(3)血热

唐宗海《血证论》说:“火者心之所主,化生血液,以濡周身,火为阳而生血之阴,即赖阴血以养火,故火不炎而血液下注,内藏于肝,寄居血海。……如或血虚,则肝失所藏,木旺而愈动火;心失所养,火旺而益伤血。是血病即火病矣,治法宜大补其血,归、地是也。然血由火生,补血而不清火,则火终亢而不能生血,故滋血必用清火诸药。四物汤所以用白芍,天王补心汤所以用二冬,归脾汤所以用枣仁,仲景炙甘草汤所以用寸冬、阿胶,皆是清火之法,至于六黄汤、四生丸,则又以大泻火热为主,是火化太过,反失其化,抑之即以培之,清火即是补血。”这说明内伤病血中容易产生火热病变的道理。

至于外感热性病,热邪由营入血,是病变较严重的阶段,因血液本为火所化生,故对于火热最有亲和力。当火热入于营分时,以舌质红绛为特征,随即出现烦躁不安,夜甚无寐,斑疹隐现,舌干而不渴饮,或神昏谵语、舌謇肢厥等。至入于血分,舌色便变得深绛,或紫晦干枯,斑疹外透,色多紫黑,吐血、便血,或大便色黑易解,妇女月经增多,甚则神倦瘛疭,神昏谵语痉厥。所谓营分、血分,实际是血热病变的前后两个阶段,清营汤(犀角、生地、元参、竹叶心、麦冬、丹参、黄连、银花、连翘)犀角地黄汤,是这个时期必用之方。总之,血热不去,各种出血症均将由此而生。

(二)辨证示例

1.眩晕

眩者,视物皆黑;晕者,视物皆转;二者兼有,方名眩晕。甚而良久始醒者,谓之郁冒,如物冒其首,不知人事也。《素问》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乃指肝胆之风阳上冒而言。又《灵枢》曰:“上气不足,……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上虚则眩。”“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而眩晕。”刘宗厚曰:“眩晕乃下虚上实;虚者,血与气也;实者,痰涎风火也。”

气虚证:晨起即眩晕,喜按抚,须臾即定,日以为常,宜用升阳益气法,补中益气汤加川芎、菊花。

气郁证:眉棱骨痛,眼不可开,气机郁滞,少阳生发之气不能循经至目系,在上之浊邪不能下降也,宜用开郁降浊法,逍遥散合玉液汤(半夏六钱、生姜三钱、沉香末少许)。

血虚证:日晡加重,得卧稍可,营血不足以充于脑所致,宜用养血定眩法,六味丸合芎归汤。

2.头痛

头为清阳之府,外而六淫之气相侵,内而脏腑经脉之邪气上逆,皆能乱其清气,相搏击致痛,须分内外虚实。实者,其人血气本不虚,为外邪所犯,或蔽复其清明,或壅塞其经络,或内之实火上炎,而血瘀涎滞,不得通行而痛,其痛必甚,此为实。虚者,其人气血本虚,或以血涩,或以脉寒,踡缩紧急,引其小络而痛,得温则痛止,此为虚。

气虚证:每遇天寒阴雨则发,痛不甚而悠戚难已,或畏寒,或倦卧,或饮食乏味,脉微细,宜用升清益气法,补中益气汤加川芎、细辛、蔓荆子。

血虚证:痛时自鱼尾(项后发际两旁角处)上攻头脑,时或有热气上冲感,用当归、川芎、连翘、熟地黄各二钱,水煎去渣,入龙脑、薄荷末共一钱,乘沸泡之,鼻吸其气,候温即服,服后即安卧,甚效。

3.怔忡

心下惕惕然跳,筑筑然动,怔怔忡忡,本无所惊,自心动而不宁,其动也无时,轻者为悸,久则变为怔忡。有阳气内虚者,有阴血内耗者,有水气凌心者,有忧戚伤神者,有心火内炽者,有气郁不宣者,皆宜临证详审。

气虚证:心气不足,神不能安,内动为悸,常有忧戚感及忽忽喜忘诸症,宜用益气安神法,六君子汤加石菖蒲、炙远志、柏子仁、茯苓易抱木茯神。

血虚证:阴血内虚,悸动时作,睡则常因心悸而惊醒,梦中常有坠岩崖感,为血不养心所致。宜用养心安神法,归脾汤加干地黄、麦冬、丹参、玉竹。

4.喘息

喘为呼吸迫促,为气之上奔也,证分虚实,实喘有四:一曰风寒,二曰火热,三曰气逆,四曰水饮。虚喘有二:一者出于脾肺,一者出于肝肾。实喘多起于暴,气长而有余,呼出为快,脉滑数而有力;虚喘积渐所成,气短而息微,劳动则甚,脉微弱而无神,是其大较。

气虚证:多见自汗,呼吸短气,宜用益气敛肺法,六君子汤合生脉散。

气郁证:呼吸气促,胸膈不快,痞闷不舒,毫无痰声,用升降开疏法,宜四磨汤。

血瘀证:咳逆喘促,鼻起烟煤,口目黑色,此为瘀血乘肺,壅塞气道所致,用保肺去瘀法,参苏饮(白人参五钱、苏木四钱)最妙。

5.腹痛

腹痛,首当别其脏腑。在脏者,以肝脾肾为主,大腹属脾,当脐属肾,小腹属肝;在腑者,以肠胃为先,胃主受纳,小肠主受盛,大肠主传化,其机一阻,腹痛之症作矣。

气滞证:痛引两胁,甚至引及肩背,不得俯仰,脉见沉结或代,宜用辛通开郁法,方用木香顺气散(木香、香附、槟榔、青皮、陈皮、厚朴、苍术、枳壳、砂仁、甘草)。

血虚证:痛时隐隐,如细筋抽掣,如芒刺牵引,为血不养筋之故,宜用养血柔筋法,方用四物汤加陈皮、木香。

血瘀证:腹胁胀满刺痛,牵引腰脐,身半以下有着滞感,甚或大便色黑,宜用疏气化瘀法,小柴胡汤加香附、姜黄、桃仁、大黄。

6.心痛

心痛,当在胸膺骨曷骭骨处。心为阳中之太阳,阳不足以内煦则痛;心主一身之血脉,血不足以濡之,或有所瘀滞而不行则痛;心主神志,气血两伤,神无所倚则痛,其卒然大痛,口气冷,汗出不休,手足青过节,冷如冰,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为真心痛。

气虚证:痛不剧烈,悠戚无已时,胸闷气短,乏力易倦,心悸自汗,食欲不振,脉沉细,舌淡苔薄,心气虚损,血行缓弱,不足以濡养于心所致,用益气宣痹法,方用黄芪五物汤加党参、川芎、薤白、三七粉。

气滞血瘀证:针刺性疼痛,胸满气憋,烦躁不安,多为阵发性,舌质紫暗,苔略厚,脉弦。气行不畅,血因瘀郁之故,用行气化瘀法,方用金铃子散合丹参饮加香附、荜拔、五灵脂、三七粉、川郁金

7.发热

发热虽多,不外内外两因。《内经》所谓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另一系内因,所谓阴虚则发热也。

气虚证:不耐劳作,小有活动即汗出,一宁息即微恶寒,四肢困倦,筋骨酸。阳气既虚于表,不能卫外为固,复虚于里,以致津伤燥热,故常见有心烦、咽干、尿短赤诸症,脉来细数无力,宜用益气生津法,方用补中益气汤加玉竹、麦冬、知母。

血虚证:五心烦热,入夜加剧,咽燥口渴,睡卧不安,脉来细数,阴血虚不足以养阳之故,用益阴制阳法,方用四物二连汤去川芎加黄芪(当归、生地、白芍、黄连、胡连、黄芪)。

以上固然是举例,说明既明确了气血的生理概念和病变机制以后,要进行气血的研究,仍需要通过具体的疾病治疗和观察,才可能不断地取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