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籍期属于子部之医家类,大都为病理及方剂配合之实例医籍。至存目卷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682卷,与右表所例之714卷计,实相差32卷,盖计算有误也。杨家骆氏著《四库全书通论》,其统计表为190部,与实数相差1部,而谓有“无卷数”之著录书1部,据总目提要,固皆有卷数者,其卷数之计算,尤为错误。究其实汉以前之医籍,《四库全书》中并未搜及,如其与《黄帝·素问》《灵枢经》二书列入上古中,实为唐王冰之注本,非原书也。......
2023-12-03
(1981年5月18日)
一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医古文研究会在安徽召开,是很有意义的。因安徽省是我国医学和文学都卓有成就的地区。
从医学言,华佗起于亳县,他的方药、针灸、外科、导引,均为后汉时期的大宗师。特别在明清两朝,医学尤为鼎盛。治内经学的有新安吴崐,他注《素问》时,年仅40岁,而字栉句梳,便胜扶轮老手。治伤寒学的有歙县方有执、休宁程云来、程郊倩,自方有执倡错简之说,研究《伤寒论》诸家渐次形成流派。治温热学的有桐城余师愚,以疫疹之流行,关乎运气,着重分辨秽气,并制成“清瘟败毒饮”名方。治本草学的有祁门陈嘉谟,著《本草蒙筌》,于气味归经、炮制诸方面独具心得,为李时珍所称道。治方剂学的,除吴崐的《医方考》外,休宁汪昂著《医方集解》,新安罗东逸著《名医方论》,均脍炙人口。治儿科学的,有休宁程公礼著《保赤方略》,合肥许学文著《保赤正脉》,贵池夏禹铸著《幼科铁镜》,均为幼科名著。治喉科学的,有许佐廷《紫珍集》,郑梅涧《重楼玉钥》。治外科学的,首推顾世澄《疡医大全》四十卷,他在芜湖享有40年的疡医盛誉,外科学的著作,没有比《大全》更为完备的了。治医史学的,休宁张杲有《医说》十卷。治医案学的,有歙县江瓘《名医类案》十二卷。治养生学的,有歙县吴正伦的《养身汇要》,休宁孙文胤的《丹台玉案》,都是不朽之作。丹溪之学的传人,祁门汪机、陈桷师弟,由泻火养阴,一变而为调补气血一派,休宁方广明辑的《丹溪心法》,程充重辑的《增注丹溪心法》,都是传朱丹溪治杂病的权威著作。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安徽刻有两部较好的丛书和一部类书。歙县吴勉学校刊的《古今医统正脉》192卷,44种,是中医学第一部最系统的丛书。建德周学海辑的《周氏医学丛书》,196卷,32种。两者相较,吴书系统强,周书重点突出,校刻尤精可称为姊妹刻。祁门徐春圃辑的《古今医统》100卷,161门,从医史、医经到临床各科,无不齐备,内容尤优于后来清代官修的《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从文学言,远的且不谈,有清一代的古文家,尽管有桐城派和阳湖派的区别,但阳湖实渊源于桐城,也可以说阳湖派是桐城派的一个分支。因阳湖派的倡始人是钱伯坰,钱实受业于刘大櫆,而大櫆与方苞、姚鼐,是桐城派的三大领袖。钱以师说影响于阳湖恽敬、武进张惠言,恽和张都尽弃其声韵考据之学,专从事于古文的研究,于是阳湖古文之风渐起,而形成了阳湖一派。深于文学史论者,略谓桐城派深于法,为儒者之文;阳湖派长于才,为策士之文。所以研究古文体的,无不以桐城派为正宗。这就说明了安徽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从文学与医学的关系言,文学是医学的基础。安徽诸医家于中医学的研究有巨大成就,我认为受到文学的影响关系很大,如吴崐、方有执、程郊倩、汪昂、罗东逸、张杲、周学海等的文学都是有较高修养的。特别是吴崐和周学海的文章,一读便知其是深于古文学的,确有桐城的风范。又如金元四大家中,朱震亨的文章最好,故《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篇篇可读,因他先治儒学,从理学家许谦学习多年,基础好,根柢深,发而为文,便不同凡响。张子和《儒门事亲》的文章亦还可以,但是经过麻知几润色的。刘河间、李东垣的文章便不太高明了。因此说明孙思邈主张学医学,首先要“读五经,读三史,读诸子,读庄老”,这是很有见地的。五经三史,以及庄老,都是先秦时期最优秀的史记文和议论文,通过这些文章,打好基础,学习医学就有了武器。徐大椿亦曾说:“黄帝、神农、越人、仲景之书,文词古奥,搜罗广远,非渊博通达之人不可学也。”所谓渊博通达,非认真读好五经三史、庄老诸子,是办不到的。
二
古文学,就是研究古代文字语言的一门科学。所谓“文以足言”,就是文字能够使语言更完整的表达;“文以载道”,就是一切科学都必须通俗文字才能表达出来。中医学存在于浩瀚的典籍之中,也就是一种“载道”之文。要想学好这些典籍,不掌握古代的语言文字,是无从学习,亦学习不好的。反之,具备了掌握古代语言文字的本领,从事中医学的学习就容易多了。例如晋代的皇甫谧,他本是一位大历史学家、大文学家,著名诗人左思写好了“三都赋”,特地向皇甫谧去请教,皇甫谧甚为赞赏,并为他写了序,消息传出轰动了洛阳,人们争着传抄,一时洛阳为之纸贵。《晋书》列传中并没有提到皇甫谧研究医学的问题,但由于他编写了一部《黄帝针灸甲乙经》,有很大的实用价值,直到今天都承认他是一位大医学家。遍查文献,找不到皇甫谧执医业的痕迹,相反,他是一个多年瘫痪的慢性病患者,由于他编写了一部很有价值的医书,所以文名反为医名所掩。这亦充分说明只有学好文学,才能学好医学的例证。又如我国近代两大经师之一,井研廖季平先生,在治经学之余,竟编写《六译馆医学丛书》共40余种,即从事中医学专业研究的人,亦少见有著作如此之富。特别是其中都是对《灵枢》《素问》《难经》《太素》《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的研究,都是对经络、脉法、宣导、骨度、俞穴等难度相当大的问题的研究,更是难能可贵了。上海的一代名医恽铁樵,在他未钻研中医学以前,是商务印书馆《小说月报》的主编,向以文笔犀利著称。一九一三年,鲁迅首次在国内以“周逴”的署名写了一篇文言小说《怀旧》,恽铁樵极为赏识这篇文章,并在文后加按语说:“曾见青年人才解握管,便讲词章,卒致满纸饾饤,无有是处,极宜以此等文字药之。”说明恽铁樵赏识文章的眼力也是很高明的。由于他具有这样深厚的文学水平,加以发奋钻研,竟通过自学,对于中医学取得相当高的造诣。相反,研究中医学如于古文学毫无修养,纵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既不能很好地进行总结,更不能把经验提高为理论,把感性知识变为理性知识。如清代的王清任,临床经验不少,访视脏腑的实践精神,尤为难能可贵。但由于他的文学修养不甚高明,既未能将其访验情况如实描写清楚,甚至写出不少错误的内容。曲解“小肠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即是“小肠化粪”;脉是“气管”,而非血管;见到尸体血管中有的无血,有的血瘀,便得出百病由气虚血瘀而成的结论。全书文理词句欠通之处尤夥,说明学中医学而无文学基础,必事劳而功半。有的同志说,医古文课在中医学院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也就是医古文这根毫毛还没有很牢地附着于中医学院这张皮上。我认为从本质来说,应该是医附于文,文学是医学的基础,文总是要“载道”的,各种道,包括医道在内,总是要通过文字来表达的,所以文以治医,医以文传。历史上许多大医家,通过优美的文字语言,把他们的医疗经验、学术成就留传给后代,而我们没有一定的文学水平,便不能很好地把它继承下来,更谈不到整理、提高、发扬。当前亦有很多老中医的学验两丰,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他们没有掌握一定的文学技能,不能将其学术和经验,用文字记录下来,而我们亦不具备足够的文学水平与之整理,竟使其可贵的医学知识与人共亡,这说明我们这一代学习中医学的人首先要学好文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因而可以肯定地说,医古文是中医学的基础,医古文课是中医学院基础课中的必修课。我在1962年7月与秦伯未、李重人、于道济、陈慎吾共同写给卫生部的“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即文化大革命中轰动一时的“五老上书”)中的第五项,强调中医学院的学生必须突破文字关,建议加强医古文课程,讲授100篇左右的古文,60篇左右的医古文。既有一般的古文,又有属于医药专业的古文,而且是针对着学习中医学的学生讲授的,故我建议仍沿用医古文名称,因在中医教育系统有其特殊意义。
医古文研究会从今天起已经正式成立了。几天的会议中,首先是交流了教学经验,宣读了科研论文,讨论了组织简章,选举了委员会和常务委员会。承全体出席代表的信任,要我对研究会多负一点责任,从个人的水平来说,是难以胜任的。惟事属草创,无陈规可循,只好勉尽棉薄,把学会事务逐渐推动起来,一俟略具规模,即当由年富力强,学验两丰的同志来把这个光荣的任务承担起来,把新兴的事业开展下去。医古文研究会是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的组成部分,是它属的分科学会,是一个合法的学术团体。希望它能够成为对医古文专业有所作为的团体,是一个能分担社会主义建设四个现代化任务的团体,要使医古文在中医教育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团体,要使这个团体成为医古文教学工作的智囊团。在讨论中医教育工作中,要随时摆出我们的观点,提出我们的意见。可能在今年下半年卫生部将要召开全国中医教育工作会议,我们就应该积极地对医古文课程的性质,教学的安排,师资的培养等向会议提出具体的建议。对于各兄弟院校医古文教学的经验,也应该通过研究会经常交流,尤其是关于医古文的科研工作,更应该通过研究会制订全面规划,有计划地分工合作开展起来。真正办成这样的研究会就比较有生命力了,因此,我们必须团结起来,共同办好这个具有生命力的医古文研究会。
三
下面我就医古文的师资、教材、科研三个方面的规划问题,谈几点意见。
关于师资队伍的培养。医古文师资,一向是来源于普通高等院校中文系的毕业生,20多年来他们在中医院校医古文教学的岗位上付出了辛勤劳动,作出了一定的成绩。这个队伍是从无到有,从相当薄弱到初步形成规模,从不懂中医到懂得一些中医基础理论,这个进步是很可宝贵的。这次大会的经验交流,有的经验是相当好的,值得推广。再从大会交流的学术论文来看,绝大多数都是从中医学角度来写的,说明这支队伍已经渐次蔚成医古文教学的专门人才,这和一般教词章、教语法的教师是有很大不同的。有的医古文教师已经从事中医学方面的著作,甚至有的还可以搞中医临床治疗,这完全可以与王肯堂、周学海比美。但是这支队伍多数已经是中年以上的人了,如何使这支既能文又能医的师资队伍不断壮大,不要再像当前中医队伍那样,面临着既乏人又乏术的危险。建议研究会应该作一个培养医古文师资队伍的具体规划。初步考虑分做两个方面:一是对现有青年教师的进修提高,一是接纳新的力量。进修提高可以分为高初两级。初级的进修,上海中医学院已经有了具体的计划,我完全同意这个计划,只是是否还可以考虑讲一点中医基础理论和教学法。至于高级的进修,应该以现有的中年教师为对象,课程内容要求高一些,进修方式也应改进一些。主要开设小学、经学、史学、子学、中医学,目录学六门课,每门课都采用讲座形式,请老专家来主讲二三次,讲后即自行阅读研究,不再用课堂讲授的方法。历代的文章,都是从经、史、子发展下来的,故不必再选讲古文了。惟在阅读研究时,必须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如经学着重于《诗》《书》《易》,史学着重在《左氏传》《史记》,子学着重《老》《庄》《荀》《韩》之类。时间不宜过长,因各兄弟院校教研组的人都少,而中年教师所承担的任务又都很重,可以半年到八个月之间为准。通过这样的短期进修,肯定可以提高中年教师的治学、教学、科研的本领。关于接纳新的力量,最好的办法,还是以招收医古文研究生比较理想。明年可以招收五年制的本科应届毕业生,对研究生的教学,可以配合中医学教师进行,对古文水平的要求,不要低于师资高级进修班,特别还要注重中医学基础理论的学习,必须要把古文学与中医学在研究生的身上统一起来,如果只教古文学不教中医学,就失去了医古文研究生的意义。究竟是由各兄弟院校分别招,还是办研究生班?我看都可以,惟必须在师资条件许可下来进行,也就是说要在具有承担指导医古文研究生的“梯队”条件下来进行。
关于医古文教材的更新。我同意大家的看法,现有的教材经过一再的修订,在教学过程中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亦应当不断地提高。提高的方法,我想谈三点意见。第一,应及时制定具有基本性质的教学大纲。以前的教学大纲,仅是教材的说明书,对教课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现在各兄弟院校于医古文教学都累积了不少经验,中医教学的方向亦比较明确,已经具备制订具有指导性质教学大纲的条件。例如课时安排、讲授内容、教学方法等,都应在大纲中作出原则性的规定,使教师能根据大纲使用教材,甚至编写教材。一般来说,应该是从大纲中就可以看出你的教学内容和质量。第二,这些年来编写的统一教材,亦取得某些经验,其中有利有弊。在大家的讨论中提议今后应编两种教材,即本科生和研究生用的,我亦基本同意。现在有的高等院校宋以后的文章可以略少一些。其次是医学论文,究竟应选多少,可随师资不同的医学知识水平而定。应该多选医学理论性较强的文章,过于接近临床的可以不选,以免增加教学的困难。两种文章的比例,以一般古文多于医学论文为宜。1962年“五老上书”提出的比例是,一般古文100篇,医学论文60篇,可供参考。两种文章都可以适当加些注释,惟留给学生练习用的,便不注释,甚至不断句,不标点。又其次是语文基础知识,包括文字、音韵、训诂,校勘、语法等,不要求过于高深,具备基本知识,能够运用有关这方面的工具书就行了,语法更不宜多。
关于医古文科研工作。由于中医学这一伟大宝库,主要是存在于浩瀚的文献之中的,要发掘文献中的宝藏,搞医古文的同志可以说最为便利,应当仁不让。历史上的皇甫谧、葛洪、王焘、王肯堂等都不是医生,但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高,都在整理医药文献方面,做出了很有科学价值的成果,这就历史地说明我们医古文教师完全可以开展科研工作。从这次会议在大会上交流的63篇论文的分析,讨论语法的10篇、教材的2篇、教学的11篇、音义注释的6篇、校勘的8篇、考据的12篇、医学史的5篇、医学家的4篇、《内经》的3篇、《伤寒论》的1篇、其他的1篇。以上论文都具有相当水平,有的同志说,比想象中的要高得多,我亦有同感,说明我们搞科研的潜在力量是不小的。究竟有哪些科研工作可做呢?根据几天来各小组的讨论,大致可分为近期规划和远期规划两个方面。(www.chuimin.cn)
近期规划
(一)文献整理
1.辑佚:从《千金方》《外台秘要》《医心方》《证类本草》《太平御览》《说郛》等文献中,将其所著录的各种古代医方,如《小品方》《深师方》等分别辑录出来,由北京、黑龙江、贵阳三中医学院合作,两年内逐步完成。
2.辑存:将各丛书中存在的医学书籍,将其辑出,单独印行,便于阅读。如《海陵丛书》中的《运气图说》,《说郛》中的《黄帝虾蟆针灸经》,《委苑别藏集》中的《内照图》等。
3.注释:《难经集注》郭霭春拟于三年内完成,《十四经发挥注释》辽宁中医学院年内可成,《景岳全书注释》贵阳中医学院已在进行,《校点医学汇海》北京中医学院年内可脱稿。
(二)工具书编纂
《十大医经类编》《内经索引》北京中医学院已接近完成。《中医用字典》《素问索引》浙江中医学院一二年内可完。
远期规划
(一)《医籍考辨证》:可由各中医学院通力合作,拟于五年内初具规模。
(二)《新中国医籍考》:分集编号,以500部书为一集,每书首版本、次作者、次序跋、次凡例、次目录、次提要、次考证,最后殿以作者小传,这样便大大超过了日人所编的《医籍考》,这个工程相当浩大,须组织强有力的编写班子,制定计划,有领导地分工进行。
除此而外,还有许多科普工作等待我们来做,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将要提出这方面的全面规划。尽管这是个科研草图,希望在这草图的基础上,由研究会常委会再制定一较详细的实施方案,争取纳入来年国家的科研规划,人力物力才更有保证,才能作出较高质量的科研成果。总之一句话,医古文研究会的成立,还是为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出人才,出成果。只有在医古文的师资队伍中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才能在中医院校培养出高水平的中医师,具备这两种人才,才可能在中医学战线出成果。从去年三月中医工作会议决定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力量长期共存,都要发展的方针,即是说中医学也要独立地发展,所以中医教学与科研工作,都必须用大力气设法提高,开展起来。尽管这些年来,中医队伍有些缩小,只要能够在质量上不断提高,还能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因为后继乏人,不甚可怕;后继乏术、乏学,那就真正危险了。2000年前的中医队伍并不很大,但华扁之术,仲景之学,不是仍然流传到现在吗。把中医学这一对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不断提高,做出成绩,肯定它是“不废江河万古流”的。国际上正在掀起中医热,特别是中医学的理论,引起西方医学家、科学家的很大兴趣,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病机学说等,他们都在进行研究。日本研究中医学有了上千年的历史,他们现在已经认识到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还有待于作进一步的研究。我去年到东京讲学,主要就是讲的阴阳五行、脏腑、病机、诊法、辨证、治则六个问题,对日本东洋医学界的震动较大,一直还邀请我们去讲。今年三月以矢数道明为首的访华团,他们将要翻译若干中医理论书和工具书。说明医古文研究会从事中医学的文献整理研究工作,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最后,祝大会成功!祝同志们精力充沛!工作胜利!并对安徽省卫生厅、中医学院、地区卫生局领导同志致以诚挚的感谢!
有关任应秋论医集的文章
医籍期属于子部之医家类,大都为病理及方剂配合之实例医籍。至存目卷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682卷,与右表所例之714卷计,实相差32卷,盖计算有误也。杨家骆氏著《四库全书通论》,其统计表为190部,与实数相差1部,而谓有“无卷数”之著录书1部,据总目提要,固皆有卷数者,其卷数之计算,尤为错误。究其实汉以前之医籍,《四库全书》中并未搜及,如其与《黄帝·素问》《灵枢经》二书列入上古中,实为唐王冰之注本,非原书也。......
2023-12-03
(一)《本草经》的由来古代人类如伏羲、神农、黄帝、岐伯,在不断的医疗活动过程中,发现了许多能治疗不同疾病的药物,也就是所谓“本草”,一代一代地积累,越来越丰富。随着语言文字的发展,把这些具有不同疗效的药物,逐渐地记载起来,这就是《本草经》之所由“定”。由于《淮南子》《史记》《世本》《通鉴外纪》诸书,都说神农尝百草和药,而神农又为历史上“教民稼穑”、“树艺五谷”最有代表性的象征性人物。......
2023-12-03
下面把我学习中医学的经过略述如次。诸如此类,刘先生对我的诱掖是很大的。我的思想既受到张文襄治经诸说的影响,亦欣赏南雷黄宗羲“先穷经,后证史”的学习方法,学习中医学似乎亦应该先从经典著作下一番工夫,才可能奠定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便在刘先生的同意下,从事《灵枢》《素问》的学习。二我治医经学的方法是,亦如读《十三经》那样,先从篇章句读下手。......
2023-12-03
(一)沿革《难经》是《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简称,仅次于《灵枢》《素问》的古医经之一。如《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辑释》《通志·艺文略》《郡斋读书后志》《宋史艺文志》等均称之。于此,秦越人著《难经》之说,便几乎成为定案了。(三)注家祖国医学古典医籍中注疏最早的,莫过于《难经》。我们学习《难经》,似不能不首先备具这样一个集存汉唐宋的五家注本。......
2023-12-03
《黄帝内经》在2000多年中,流传的情况怎样呢?可惜的是,向来注释《内经》诸家,鲜有精于校勘者,而不知医的,于《素问》《灵枢》的校勘,反做出一定的成绩。(一)林亿《新校正》即宋臣林亿等校《素问》时所作的校勘,今存于《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澍精小学,故其校勘,法度谨严。......
2023-12-03
注《黄帝内经》最早的,当推梁全元起所注的《黄帝素问》八卷,又叫做《素问训解》。王冰以母为应时旺气,张介宾以母指病因,马莳以母指为五脏相乘之气,高士宗谓母为病本。把母解释为胃气,是符合临床经验的。(二)全注《素问》《灵枢》诸家1.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杨上善的《太素》,实为《素问》《灵枢》的混合改编本,其改编的方法,容后再谈。......
2023-12-03
但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期间,不仅中医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完全停顿,而且原有线装古医书和铅印、影印的古医书亦损失惨重。历代医家和封建王朝对中医古籍的整理出版,都曾做出巨大的成绩。为了做好中医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我认为首先应该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全面规划,这个规划应该是根据实际需要,按先后缓急来制订。......
2023-12-03
我对于医学史这门科学的知识,只是一半的又一半。因为医学史应该包括中国医学史和世界医学史两个部分。1957年又写成《通俗中国医学史话》,这是应科普单位的要求,写成故事性的。今天有这个大好的机会,我向同志们汇报由于我对中国医学史的酷嗜而产生的一点认识,敬请指正!希望今后的医史学会应该在这方面大作宣传,坚决维护医学史这门科学的科学性,一定要尊重史实,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医学史和中国医学史的研究。......
2023-12-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