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籍期属于子部之医家类,大都为病理及方剂配合之实例医籍。至存目卷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682卷,与右表所例之714卷计,实相差32卷,盖计算有误也。杨家骆氏著《四库全书通论》,其统计表为190部,与实数相差1部,而谓有“无卷数”之著录书1部,据总目提要,固皆有卷数者,其卷数之计算,尤为错误。究其实汉以前之医籍,《四库全书》中并未搜及,如其与《黄帝·素问》《灵枢经》二书列入上古中,实为唐王冰之注本,非原书也。......
2023-12-03
(原载《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980年第4期)
究竟中医有没有理论?这个问题,解放前不说了,解放后,包括部分领导在内,是不是真正解决了,也很难说。这个问题的提出,说穿了,就是中医科学不科学的问题。问题既提出来了,究应如何对待呢?谨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第一,我认为祖国医学能经受几千年的历史检验,还说它没有理论,是很难说服人的。从科学发展的过程来看,凡是局限在经验范围内的自然科学,许多都被淘汰了,但是祖国医学却长时期经受了亿万人的临床检验,不仅在我国扎下了根,而且在世界上也不断地开了花。去年在广州召开的医学辩证法会议上,有个别人提出中医是经验医学,我是持反对意见的,因为单纯经验的东西能长久存在,目前还举不出例子。我认为中医不仅有理论,而且有自成体系的理论,如脏腑学说、经络学说、病机学说、诊法学说、辨证学说、治则学说,甚至于本草的性味、制方的原理、针灸的治疗等,无一种学说不是自成体系的理论。这些理论不仅有丰富的内容,还有它合乎科学的指导思想。首先是“恒动”观念,它认为世界是物质世界,包括人体这一物质体在内,都是永恒运动的。《素问·六微旨大论》说:“动而不已,则变作矣。”从自然界来看,有生、长、化、收、藏的规律,从人体来讲,有生、长、壮、老、已运动规律,这一恒动观念,在中医学里面很突出,是具有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因素的。
其次是“整体”观念,它认为自然界是个整体,人身是个整体,人与自然界也是一个整体。以脏腑学说为例,每一脏或每一腑是个整体,而脏与脏之间,腑与腑之间,脏与腑之间,甚至脏腑与四肢七窍、皮肉筋骨、气血津液之间,无一不是整体,所以它们无论在生理活动、病理变化的过程中,都不可能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自然环境的变化,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也是息息相关的。这个整体观念,贯穿在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之中。有人认为恒动观念和整体观念,这是祖国医学的两大特点,实际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两个指导思想。
去年是爱因斯坦诞生一百周年,全国和全世界都曾举行纪念会,认为爱因斯坦发明的“相对论”能够在科学界维持73年之久,一直具有指导意义,很值得推崇。那么产生于数千年以前的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至今一直指导着广大中医的临床实践,而且不断得到一些外国医学专家的肯定,难道这不是科学上的奇迹吗?为什么还有人对中医理论持怀疑态度呢?像这样具有丰富的唯物辩证法因素的理论体系,很值得有民族自尊感的每一个中国人引以自豪。现在世界卫生组织里有一个是传统医学组织,他们已把中医划在传统医学里面。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都有不同的传统医学,但传统医学里面有两种状况,有的传统医学还保持在原始的状态,没有上升为理论,或者虽有一定的理论,但存在着较多缺陷,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大,多已濒于灭亡。例如印度的传统医学也有它的理论,它认为地、水、风、火,是构成自然界和人体的四大物质,我国孙思邈的《千金方》曾引用过这一理论,但与我国的五行学说相比较,尚未能形成体系,所以终于成为历史上的陈迹而不复存在了。世界上传统医学,划分为亚洲系统、阿拉伯系统、欧美系统和南美系统,祖国医学属亚洲系统的一个分支,但世界上的传统医学都不能与祖国医学同日而语。为什么呢?首先可以从它的现实意义来看。我国是属于多民族多人口的国家,几千年都是靠祖国医学维持它的繁衍昌盛。这就客观地证明了它的现实意义。其次从我们保存的文献来看。在文化大革命前,据全国59个国家级图书馆以及两家私人藏书统计,有7661种中医文献,去年全国图书馆会议统计,虽经文化大革命这个大灾难的破坏,中医图书还存有一万多种。像这样丰富的文献,是任何国家的传统医学都没有的。有这么多的文献,其中还有像《灵枢》《素问》《伤寒》《金匮》《难经》《脉经》这些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著作,怎能说中医仅有经验而没有理论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客观的实践检验是如此,在真理面前,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承认中医有理论了。
前次在马尼拉开的世界传统医学会议,我国派代表参加了。会议提出,要解决全人类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医疗的问题,惟一的办法是大量提倡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传统医学。还特别提出,希望中国医学能走在最前面。他们知道中国医学与其他传统医学不一样,远远居于领先地位,所以希望中医能最先取得成绩。会议还指出,在当前提倡传统医学绝不是倒退,传统医学的许多方法,不是属于第二流的,特别是日本代表提出要为中医国际化而努力。但在国内却还有人提出中医有没有理论的问题,这就很值得我们考虑了。
第二,我想谈谈中医理论的科学性问题,换句话说它是不是有科学基础。谨从三个方面提出几点粗浅的意见。
1.从脏腑学说来看。祖国医学的脏腑学说,是用来说明人体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的一种综合性的知识。它的五脏六腑跟现代医学的脏腑器官是不能对号入座的,它的一个脏,一个腑,都有多种功能。而现代医学过去基本上是一个脏器一个功能。有人认为中医的一个脏腑多种功能只是中医的特点,并不是中医的优点,所以他们是不支持中医的脏腑学说的。但是近年来由于科学的不断发展,证明一个脏器仅有一种功能的观点是错误的,相反,一个脏器具有多种功能是正确的。例如心脏,它既主血脉,又主神明,又主阳气,特别是它主阳气这一功能,十分重要。《素问》说:“心为者,……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这不同于“六经”的太阳,而是说心脏必须具备盛大的阳气的意思。在广州全国冠心病辨证论治会议上,我就强调心脏应该是以阳气为主的问题。心固然主血脉,假如没有阳气存在,心脉就无法推动,所以冠心病着重瘀血一个方面来研究是说明不了问题的。假如阳气不虚,血脉就不可能瘀。所以《素问》说:“太阳不长,心气内洞。”洞,同虚。心阳一虚,就要大大影响血液的循环,循环不利,血便凝滞而瘀。故桂枝甘草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乌头汤,这些补心阳的方子,在临床上是很有效用的,所以心主阳气的概念,并不是抽象的,它在临床上有指导意义。再说说心主神明。《素问·本病论》说:“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从现代医学看,好像是属于脑的范围,但祖国医学根据临床的实践,却以之属于心。例如“温邪上受,逆传心包”,临床上就会见到神识不清的症状,如用紫雪丹、至宝丹、安宫牛黄一类清心安神的方子,神志不清的症状很快就可以消失。这就说明一个脏器不单纯是解剖概念,它是包括某些生理病理的综合概念。心脏是如此,其他脏腑也是如此。近几年来现代医学也涉及到了这个问题,目前已经知道肺并不是单纯的呼吸器官,肾也不是单纯的泌尿器官了。当然从科学的发展来看,我们不能安于现状,心主阳气,心主神明这些功能,我们还要用现代科学方法来进行研究,进一步把它弄清楚。但是,我们亦不能因为目前说不清,道不明,就否定它。如果这样做,未免太偏激、太武断了。
下面我再举个例子。“肾开窍于耳”,这是脏腑学说的传统概念。耳就是肾之窍,肾之阴精和阳气,都要分布到耳里去发生濡养与温煦作用,所以耳的许多病变,我们常要联系肾去考虑。从现代医学看来,还是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但是1976年美国医学会杂志报道明尼苏达大学有个教授叫奎克,提出肾的病可能有某种程度的听觉丧失。他从1968年7月到1975年12月发现602个经过透析和肾移植的病人中,107个病人有听觉丧失。他认为肾脏有了病变,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耳的听觉。虽然他还没有完全从理论上弄清楚究竟是什么道理,但这统计还是客观的,说明了部分问题,证明中医的脏腑学说是有一定的实验基础的。肝开窍于目的实验,在国外也有报道,就不一一列举了。不过我们对眼病,往往要从肝治,脾胃病有时亦要治肝,肝脏的病人还往往影响思想情绪,同样说明一个肝脏有多方面的功能。以上可以充分说明中医的脏腑学说是具有科学性的。
2.从系统论来看。系统论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我是个门外汉,但我亦知道系统论核心的问题就是统一整体观。而祖国医学认为五脏六腑在人身之内是一个统一整体,而各个脏腑的本身也是个整体。如心的主阳气,主血脉,主神志,这三种不同的功能,也是统一的整体。正因为心主阳气,它才能推动血脉,这就是阳气和血脉的整体统一关系;心所主的血脉,又是神志的物质基础,所以《灵枢·本神》说:“心藏脉,脉舍神。”血脉和神志又是统一的整体;阳气可以推动血脉,但阳气又必须存在于血脉之内,故“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助血行,血载气行,没有血脉,阳气就不可能存在,没有阳气,血脉就不可能运行;只有气血运载正常,才能维持神志的清明,反过来,亦只有神志清明,才能统摄阳气和血脉。这就是心脏的统一整体观念。心脏的阳气要下交于肾,肾脏的阴精要上交于心,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这又是心与肾之间的统一整体关系。其他脏腑和各个器官组织,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统一整体关系,我在前面已经提到一些,就不必再细说了。所以本世纪出现的普通系统论,基本可用以阐明祖国医学的整体观理论,因为它强调研究事物要从整体着眼,它把具有一定结构关系的整体叫做系统,而此系统本身又可成为它所从属的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中医认为天人相应,人体本身是个小天地等整体观念,在普通系统论中都获得了证明。中医既具备了这样的统一整体观,能说它没有科学性吗?
3.再从控制论来看。我们知道现代医学对人体的研究已经由人体的各个系统、各个器官、各个组织、各个细胞达到了亚细胞和分子细胞的水平。这是科学的发展,对研究人的生命活动规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我们也要承认,由于解剖学、生物化学、组织学的研究方法,对人体正常生命活动都有不同程度的干扰,甚至于割裂了人体局部和整体的紧密关系,因此单是凭解剖学,单是凭生物化学,单是凭组织学,现在看来还不能完全地、正确地反映人体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所以控制论认为不能单纯用分析的方法,提倡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来认识事物,所以提出“不打开黑箱”研究系统的方法,从综合的角度为人们提供一条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祖国医学的辨证论治方法,就是不打开黑箱来调节控制人体的医学理论体系。由于辨证论治中受控量或被调查量,基本上只限于望、闻、问、切所获得的变量系统,此系统在被调查过程中,可于不干扰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情况下进行。《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也就是要在不干扰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情况下进行调查诊断,我看这和黑箱理论在方法上有很大程度是相似的。只是它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还不够完善精确就是了。
有人说中医单凭三个指头,一个枕头,不合科学,我看这个结论下得过早了。就从上面几个例子来看,说明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是有一定的科学基础的,并已不断得到新兴科学的证明。西德有个专家,名字叫满晰驳,他是慕尼黑大学的教授,他组织了一个中医研究所,自己担任所长,去年访问中国在北京座谈过几次。他认为中医理论要用科学方法研究,但不必强调中西医结合。他著有《中医诊断学》《中医基础理论》两书,基本是按照中医传统理论写的,他对用现代医学来研究的方法不感兴趣。《黄帝内经·素问》近有美国人译的英文本。如果说中医毫无理论,或者说中医理论不科学,我不理解这些外国专家却为什么这样酷好中医呢?
第三,谈谈如何正确对待中医理论问题。看来中医不仅有理论,而且还有一定的科学性。这一认识得到了统一,还有一个如何正确对待的问题,我认为还是应该实事求是,既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要把它摆到恰如其分的位子上。试就阴阳五行这个问题来说,有人提出它是祖国医学的核心,这个提法应该慎重考虑。我认为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代的认识论,或者说是方法论。在中国古代文化里,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没有不讲阴阳五行的,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都讲阳阴五行。儒家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一书中讲得厉害,他是搞社会科学的,人称他为“汉代孔子”。他讲阴阳五行远远比《内经》讲得还要细致,但并没有听说儒家以阴阳五行为核心。河南的张衡是个天文学家,也讲阴阳五行,他也没有提到阴阳五行是天文学的核心。农学家、地理学家、历法学家都讲阴阳五行,都不曾说阴阳五行是他们的核心。所以阴阳五行学说,只是属于古代的哲学范畴,是古代哲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祖国医学在那个历史时期,也和其它科学一样,在医学理论中充分运用了阴阳五行这一认识论,并把它贯穿于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如脏腑学说、病机学说等,都是通过阴阳五行这个认识论来阐明的,它在祖国医学中所起的作用如斯而已。
阴阳是朴素的对立统一学说,在祖国医学理论中说明了四个方面的问题:(www.chuimin.cn)
1.说明各种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联系和事物变化的复杂性、多样性。比如,“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说明了事物的永久可分性。“阴阳者天地之道”,说明了事物有普遍联系的规律。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心肺在上为阳,肺为阳中之太阴,心为阳中之太阳;肝肾在下为阴,肝为阴中之少阳,肾为阴中之少阴,则又说明了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
2.说明事物平衡与不平衡的辩证关系。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事物的平衡性;“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是事物的不平衡性。又《素问·调经论》说:“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名曰平人”,这是阴阳的平衡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这是阴阳的不平衡性。所以医生治病的惟一手段,就是通过种种方法,以调治阴阳的不平衡性。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3.说明事物之间是相互转化的。《灵枢·论疾诊尺》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甚则热,热甚则寒。”物极必反,阴可变为阳,阳可变为阴,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往往如此。
4.阴阳是一对矛盾,但却有主次之分。阴阳平衡的概念,并不是一个半斤,一个八两,矛盾双方,总有一方是主要的。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正因为阳是主要的方面,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更形象地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意思是说要正确处理好人体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要保护阳气,使其能够致密,起到护卫和调节机体的作用,这是使身体强健的关键。如果阳气不足,便会“折寿而不彰”,维持不了对立的统一。
从以上几个方面来看,阴阳学说在祖国医学的生理病理各方面是很紧要的。但我们不要夸大它,不能提为中医理论的核心。有人说,阴阳学说是矛盾论,这种提法更不行。从事物的范畴来讲,阴阳指的范畴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特殊的含义,而矛盾所指的范畴比阴阳宽阔得多,不管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可以包括,若把阴阳学说用于社会学、伦理学,必然会走到唯心主义上去。阴阳有它的特殊含义,局限性很大,所以不能和矛盾论相提并论,阴阳只是矛盾学说的一部分而已。祖国医学中的阴阳学说,对矛盾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斗争,有一定的认识,但只限于天才的想像,直观的范畴,不可能概括出矛盾统一性的相对性和斗争性的绝对性这一原理,不可能懂得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所说的阴阳转化,只局限在周期性的循环方面,也就是囿于直观的狭小天地,不曾明确提出事物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前进过程。
五行学说颇具有相互的系统论概念,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五行学说基本具有整体观的因素,并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把五行当作宇宙的普遍规律,故《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五就是五行。《素问·天元经大论》说:“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五运即五行,五行的相生相胜五个方面的固定关系,既是一个整体,又是一种相对稳定的有规律的结构联系。
2.说明了事物之间的动态平衡。五行中间的每一行,由于既生它,又被生,既胜它,又被胜,在整体上呈现出动态均势。可见五行所达到的平衡,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建立在运动的基础之上的,这种运动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它对于事物的正常生化,又是必不可少的条件。故张介宾《类经图翼》说:“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必须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运行不息,相反相成。”这虽然是几百年前提出的,却很能说明事物的动态平衡问题。但我们也要承认五行学说有很大的缺点,就在于把复杂的事物用简单的五个方面来概括它,对认识事物有很大的框框,限制了人们的思想。同时五行学说本来是特殊的功能属性和特殊的关系,当作是一般的东西加以使用,就在认识过程中违反了特殊与一般的辩证法,因而在指导人们从系统整体观点观察问题的同时,势必发生限制和束缚人们思想的消极作用。
总之,阴阳五行学说在祖国医学中有指导实践意义,是无可非议的,但因它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却有较大的局限性,甚至其中还有某些错误论点。我们的任务是如何更科学地把它整理提高。必须反对民族虚无,一概否定,以及原封不动一成不变的两种错误态度。
现在卫生部召开了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确定了三支力量同时发展的方针。当前搞好中医研究工作,中医是一支力量。中医本身要很好研究,不断整理提高。当然西医学也要研究,中西医结合的工作也可以搞,但不一定把它说成是创造新医学的惟一道路。中西医结合搞了20多年,只是一方一药的结合,没有出太大的成果,我认为中西医结合应从理论上结合,中医的理论是客观存在,是无庸怀疑,更不容否定的。但是中医的理论一定要整理提高,特别是基础理论,非加速整理提高的步伐不可,甚至还要以多种学科,如系统论、控制论等新兴学科配合起来进行研究,才可能较快地做出新成绩来。
与开展研究工作有最密切关系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搞好中医教育的问题。必须要培养一批能系统掌握中医理论的人才。这个任务主要靠中医学院来承担。有条件的学院,可以考虑办个系统学习的专业,从基础到临床都是系统学习中医本身的内容,特别对有代表性的古典著作,必须深入地学习,不学其他任何课程,还得延长学制,六年到八年,能够培养这样一批道道地地的人才,可以说祖国医学有了种子,才可能一代一代地薪传下去,不然,中医真要成“绝学”了。中共中央1978年56号文件说“后继乏人”,实际是“后继乏学”的问题。因为中医队伍人少一点问题不是太大,虽有人而无学术,这却是个绝大的问题,人数多少只是代表了量变,学术有无是说明了质的变化。只有培养出系统掌握中医理论的高水平的中医,才算是解决了后继乏人的根本问题。现在中医理论研究工作展不开,尽管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缺乏对中医学术有比较高深修养的人才。
总之,祖国医学后继乏人,不是数量的问题,更严重的是质量的问题,如果不注意这个问题,我们将出现一代不如一代的局面。历史证明,中医是有坚实的群众基础的,谁也消灭不了,但从中医学的角度来看,目前确是到了危险的边缘,能系统地掌握中医理论的人太少了,希望青年教师和同学们要重视中医理论的研究工作,并必须从打好中医理论基础做起。
有关任应秋论医集的文章
医籍期属于子部之医家类,大都为病理及方剂配合之实例医籍。至存目卷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682卷,与右表所例之714卷计,实相差32卷,盖计算有误也。杨家骆氏著《四库全书通论》,其统计表为190部,与实数相差1部,而谓有“无卷数”之著录书1部,据总目提要,固皆有卷数者,其卷数之计算,尤为错误。究其实汉以前之医籍,《四库全书》中并未搜及,如其与《黄帝·素问》《灵枢经》二书列入上古中,实为唐王冰之注本,非原书也。......
2023-12-03
因而在广大人民中间享有很高的威信。在中医理论中尤其杰出的是统一整体观。中医运用其理论于临床,往往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这就是科学的真理。目前当务之急,不是辩论中医有无理论的问题,而是如何发掘中医宝库中的理论,并加以整理提高的问题。要做好这一工作,首先在于培养一支精通中医理论的、高水平的中医理论骨干。这两种人员都具备了发掘中医理论的能力。......
2023-12-03
例如《伤寒论》便是:“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法”。《金匮要略方论》同样是“病脉证治”并提的,说明辨证就是要辨识某一疾病的证候,辨证的目的在于认识疾病、治疗疾病,所辨的证,就是某一具体疾病的证候,而不是其他的证。这就是在明确疾病的基础上所进行的辨证。以上系以头痛为主症的辨证。......
2023-12-03
(一)沿革《难经》是《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简称,仅次于《灵枢》《素问》的古医经之一。如《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辑释》《通志·艺文略》《郡斋读书后志》《宋史艺文志》等均称之。于此,秦越人著《难经》之说,便几乎成为定案了。(三)注家祖国医学古典医籍中注疏最早的,莫过于《难经》。我们学习《难经》,似不能不首先备具这样一个集存汉唐宋的五家注本。......
2023-12-03
《黄帝内经》在2000多年中,流传的情况怎样呢?可惜的是,向来注释《内经》诸家,鲜有精于校勘者,而不知医的,于《素问》《灵枢》的校勘,反做出一定的成绩。(一)林亿《新校正》即宋臣林亿等校《素问》时所作的校勘,今存于《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澍精小学,故其校勘,法度谨严。......
2023-12-03
注《黄帝内经》最早的,当推梁全元起所注的《黄帝素问》八卷,又叫做《素问训解》。王冰以母为应时旺气,张介宾以母指病因,马莳以母指为五脏相乘之气,高士宗谓母为病本。把母解释为胃气,是符合临床经验的。(二)全注《素问》《灵枢》诸家1.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杨上善的《太素》,实为《素问》《灵枢》的混合改编本,其改编的方法,容后再谈。......
2023-12-03
但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期间,不仅中医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完全停顿,而且原有线装古医书和铅印、影印的古医书亦损失惨重。历代医家和封建王朝对中医古籍的整理出版,都曾做出巨大的成绩。为了做好中医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我认为首先应该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全面规划,这个规划应该是根据实际需要,按先后缓急来制订。......
2023-12-03
我对于医学史这门科学的知识,只是一半的又一半。因为医学史应该包括中国医学史和世界医学史两个部分。1957年又写成《通俗中国医学史话》,这是应科普单位的要求,写成故事性的。今天有这个大好的机会,我向同志们汇报由于我对中国医学史的酷嗜而产生的一点认识,敬请指正!希望今后的医史学会应该在这方面大作宣传,坚决维护医学史这门科学的科学性,一定要尊重史实,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医学史和中国医学史的研究。......
2023-12-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