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籍期属于子部之医家类,大都为病理及方剂配合之实例医籍。至存目卷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682卷,与右表所例之714卷计,实相差32卷,盖计算有误也。杨家骆氏著《四库全书通论》,其统计表为190部,与实数相差1部,而谓有“无卷数”之著录书1部,据总目提要,固皆有卷数者,其卷数之计算,尤为错误。究其实汉以前之医籍,《四库全书》中并未搜及,如其与《黄帝·素问》《灵枢经》二书列入上古中,实为唐王冰之注本,非原书也。......
2023-12-03
(此文写于1981年5月)
中国文化是悠久而灿烂的,其中医药文化尤为丰硕,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是做出了伟大贡献的。它经历数千年的发展,给我们留下了万种以上的医药典籍。建国三十多年以来,由于中医政策的贯彻,中医古籍的整理和出版工作是有成绩的,据初步统计,经过整理(包括标点、校勘、注解、今译、复印等)出版的古籍数百种,其中经典著作有《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名家著作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朱肱的《南阳活人书》,张介宾的《类经》《景岳全书》,叶天士的《温热论》等。还整理出版了部头较大的类书、方书,如《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圣惠方》《普济方》等。但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期间,不仅中医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完全停顿,而且原有线装古医书和铅印、影印的古医书亦损失惨重。就我个人而言,经40余年所收藏的数万册线装古医书,多半都被抄毁散失,现在不足一万册了。粉碎“四人帮”以后,此项工作开始恢复,如绝版数百年的名著《医学启源》,篇幅浩大的《医方类聚》,都已于近年整理出版。惟随着中医教育和医学研究工作的开展,以及学习中医的越来越多,甚至在国际间亦逐渐掀起中医、中药、针灸的热潮,显得中医古籍整理出版的规模和速度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实际需要。去年九月中央领导同志提出了整理古籍,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的指示,这对中医药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者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这对社会主义的四化建设,繁荣社会主义医药文化,解决当前中医乏人、乏术的严重问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历代医家和封建王朝对中医古籍的整理出版,都曾做出巨大的成绩。如王焘编的《外台秘要》,宋臣林亿等校刊的《素问》《伤寒论》,明代编的《普济方》,清人编的《医部全录》等,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说,他们在对待祖国医学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还是有所作为的。今天是社会主义社会,种种条件都比封建王朝要优越得多,我们能本着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在卫生部的直接领导下,竭尽我们的精力去做,必然会做出远远超过前代的成绩来。
为了做好中医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我认为首先应该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全面规划,这个规划应该是根据实际需要,按先后缓急来制订。如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仲景《伤寒论》等,是学习中医必须认真阅读和研究的,但为汉代以前的文字,不具备相当的古汉语水平,是难以进行阅读的,必须作为整理出版的重点书籍。其次如必读书、参考书、临床应用书以及工具书等,依次排列,并按现有人力物力,分期分批地整理,定期出版。至于有实用价值的善本、珍本、孤本,亦当尽量选印,不能把它当做古董,而任其毁于椟中。(www.chuimin.cn)
整理中医古籍的目的,是要使学习和研究中医学的人都能看得懂。因此,应根据不同的古籍,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整理。如明代清代以下的古医书,只要通体标点,就其个别难解之处,略加注释就可以了。宋元以上的古医书,文字较为艰涩,又历时较久,错简脱讹,势所难免,便得用校勘、训诂、注解、章句、今译等多种方法进行,这部分工作是相当艰巨的。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李一氓同志说:“整理的最终目的,是要研究和总结出一个有关的科学概论,如没有二三部很精较详细的《中国哲学史》,那末,一大堆子书,又有什么意义呢?”我同意这一说法,在这次整理出版大量中医古籍的基础上,必须组织一支精干的力量,从事“中医学史”或“中医学术思想史”的编写,来说明中医学在历史上发展与各个时期哲学、史学以及自然科学彼此之间内在联系,及其对中华民族繁衍昌盛所做出的贡献。
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而这一理论体系,主要是存在于经典著作之中的,所以必须组织具有较高水平的力量,从事这一工作。要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研究,把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能比较全面而完整地揭示出来,可以说这是整理中医古籍的最高阶段,为了要达到这个阶段,不仅校勘、训诂、注解、今译等方法不可少,还要通过归类、分析、阐发等过程,方能完成。整理中医古籍而没有达到这个地步,我认为是没有完成最终目标的。
为了保证很好地进行中医古籍整理出版的工作,建议卫生部应切实加强这一工作的领导,认真组织一个强有力的班子,同时更要发动各个地区水平较高、医学文学修养有素的人员,投入这一工作中来,能够使这一关系到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保质保量地进行下去。同时我认为整理出版中医古籍并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发展中医科学的百年大计。尽管通过了辛勤的整理工作,但出版部门的生产力和生产手段跟不上,还是不行的。特别是中医的经典著作,必须要用繁体字来排印,如没有这一设备,是完不成任务的。希望卫生部在中医局直接领导下,成立中医图书出版社,设置繁体字车间,培养能认识繁体字的工人,专门从事中医古典著作的出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甚至还应该考虑适当引进印刷出版的先进技术,来提高我们的出版生产力。
有关任应秋论医集的文章
医籍期属于子部之医家类,大都为病理及方剂配合之实例医籍。至存目卷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682卷,与右表所例之714卷计,实相差32卷,盖计算有误也。杨家骆氏著《四库全书通论》,其统计表为190部,与实数相差1部,而谓有“无卷数”之著录书1部,据总目提要,固皆有卷数者,其卷数之计算,尤为错误。究其实汉以前之医籍,《四库全书》中并未搜及,如其与《黄帝·素问》《灵枢经》二书列入上古中,实为唐王冰之注本,非原书也。......
2023-12-03
因而在广大人民中间享有很高的威信。在中医理论中尤其杰出的是统一整体观。中医运用其理论于临床,往往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这就是科学的真理。目前当务之急,不是辩论中医有无理论的问题,而是如何发掘中医宝库中的理论,并加以整理提高的问题。要做好这一工作,首先在于培养一支精通中医理论的、高水平的中医理论骨干。这两种人员都具备了发掘中医理论的能力。......
2023-12-03
(一)沿革《难经》是《黄帝八十一难经》的简称,仅次于《灵枢》《素问》的古医经之一。如《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崇文总目辑释》《通志·艺文略》《郡斋读书后志》《宋史艺文志》等均称之。于此,秦越人著《难经》之说,便几乎成为定案了。(三)注家祖国医学古典医籍中注疏最早的,莫过于《难经》。我们学习《难经》,似不能不首先备具这样一个集存汉唐宋的五家注本。......
2023-12-03
下面把我学习中医学的经过略述如次。诸如此类,刘先生对我的诱掖是很大的。我的思想既受到张文襄治经诸说的影响,亦欣赏南雷黄宗羲“先穷经,后证史”的学习方法,学习中医学似乎亦应该先从经典著作下一番工夫,才可能奠定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便在刘先生的同意下,从事《灵枢》《素问》的学习。二我治医经学的方法是,亦如读《十三经》那样,先从篇章句读下手。......
2023-12-03
也就是说正由于它的医药文化有了一定的成就,才可能保障人民的健康、民族的繁衍。因此,我们说中医药文化的成就,对于中华民族的保健医疗是做出了伟大贡献的。所以我们对中医药文化发展的过程和它的成就进行很好的认识,不仅是给它以历史的评价,而且要使它不停留在历史阶段,不断向前发展与提高,继续为中国人民服务,为世界人民服务。......
2023-12-03
《黄帝内经》在2000多年中,流传的情况怎样呢?可惜的是,向来注释《内经》诸家,鲜有精于校勘者,而不知医的,于《素问》《灵枢》的校勘,反做出一定的成绩。(一)林亿《新校正》即宋臣林亿等校《素问》时所作的校勘,今存于《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中。澍精小学,故其校勘,法度谨严。......
2023-12-03
究竟中医有没有理论?有人认为恒动观念和整体观念,这是祖国医学的两大特点,实际它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两个指导思想。但在国内却还有人提出中医有没有理论的问题,这就很值得我们考虑了。在广州全国冠心病辨证论治会议上,我就强调心脏应该是以阳气为主的问题。......
2023-12-03
注《黄帝内经》最早的,当推梁全元起所注的《黄帝素问》八卷,又叫做《素问训解》。王冰以母为应时旺气,张介宾以母指病因,马莳以母指为五脏相乘之气,高士宗谓母为病本。把母解释为胃气,是符合临床经验的。(二)全注《素问》《灵枢》诸家1.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三十卷杨上善的《太素》,实为《素问》《灵枢》的混合改编本,其改编的方法,容后再谈。......
2023-12-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