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医科学化与中医学发展

中医科学化与中医学发展

【摘要】:中医界自身亦倡言“中医科学化”,谓不如此不足以救亡图存。余在此混混洪流中,亦期期惟“科学化”自命,对陆渊雷的著作最为称许。建国以来直到现在,是余治中医学的后期。从一九五四年起,毛主席亲自检查中医政策的贯彻情况,批判了卫生部门轻视歧视中医的错误思想,中医学的研究、教育、医疗机构逐渐成立,特别是西医学习中医的工作,受到社会重视。曰医学史论,包括中医学术发展简史、中医学史的综合叙述、专题讨论等。

余年十七,诵经史古文辞毕,遵先王父命,从刘有余先生学习中医学,三年卒业,20岁即悬壶问世,并遍游沪上及湘水间,力求深造。光阴如隙驹过,忽忽已五十余年便成过去,今则两鬓如霜,垂垂老矣。

回顾余治中医学的历程,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一九四九年以前,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社会,崇洋媚外,风靡一时,中医学在国内毫无政治地位,余既迫于封建家庭之压力,不得已而业此,亦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也。当时官方舆论,则谓“中医不科学”,不仅中医当废止,即中药亦无存在的必要。中医界自身亦倡言“中医科学化”,谓不如此不足以救亡图存。余在此混混洪流中,亦期期惟“科学化”自命,对陆渊雷的著作最为称许。余之《任氏传染病学》《仲景脉法学案》《中医各科精华一集·内科学》《中医各科精华二集·内科治疗学》,均成于这一时期,也就是所谓“中医科学化”的产物吧,这是前期。

建国以来直到现在,是余治中医学的后期。这时期又可以分为三个小阶段。在一九五四年以前,社会虽已更新,而“中医不科学”之流言,不仅时有所闻,甚至为卫生部门某些领导所首肯,反映在当时推行之桥梁教育——中医进修教育方面,最为突出。余之《中国医学史略》《脉学批判十讲》《中医病理学》等,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成的。从一九五四年起,毛主席亲自检查中医政策的贯彻情况,批判了卫生部门轻视歧视中医的错误思想,中医学的研究、教育、医疗机构逐渐成立,特别是西医学习中医的工作,受到社会重视。余之《伤寒论语译》《金匮要略语译》《阴阳五行》《五运六气》《中医各家学说讲义》《病机临证分析》等,均成于这一阶段。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正常发展的中医工作,受到了空前的破坏。一九七六年粉碎了“四人帮”,中医工作又重新回复到正确的路线上来,并明确提出中医学一定要按照它本身的规律和体系发展。这时我写成了《内经十讲》《中医基础理论六讲》《医学流派溯洄论》《中医各家学说》等近一百万言。

从以上治学历程的回顾,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即治学无论怎样勤奋,如果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必然是事劳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得不到好的结果。我在五十余年中,勤奋一也,而先后的效果迥然不同,至今犹值得我深思。(www.chuimin.cn)

余除专著而外,兴之所至,常发为文章,或长或短,当在500篇以上,就所存者,略为审视,前一时期所作,多半无保留的价值,后期作品,谨选其中颇有一得之见者,编辑成册,命曰《论医集》,并就性质之不同,分作11类。曰医学小议,有关中医工作之评论以及整理中医事业之意见者属之。曰学习指导,如何学习中医学,特别是如何学习中医学的古典著作一类属之。曰基础理论,关于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研究,以及中医学的某些基本观点的探讨属之。曰医学史论,包括中医学术发展简史、中医学史的综合叙述、专题讨论等。曰典籍研究,主要是有关《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研究。曰医学流派,阐述中医学流派的源流,以及伤寒、温热、河间等几个主要医学流派。曰方药琐言,有方剂肤论、药效随笔两部分,多为临床讲授、由学生笔录,经整理而成者。曰争鸣碎语,大半为通讯问难、解答质疑的记录。曰诊治管见,主要是几篇作临床心得学术报告的论文。曰医验实录,除个别医案外,概为一九七四年在山西稷山“开门办学”时的验案,故称之为稷山医案,亦无不可。曰诊余文钞,包括十多篇序文、数十首今体诗,要皆有关中医学的讨论,而非泛泛之文或诗也。

《论医集》编辑未竟,余即大病,不能握管,幸赖及门徒鲁兆麟、石学文、马东俊、朱勉生、高春媛、李晓海诸君共襄其事,乃克完成,实为不幸中之大幸也。

甲子年一月一日蜀人任应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