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市场化带动模式及借鉴:统筹城乡理论与实践

市场化带动模式及借鉴:统筹城乡理论与实践

【摘要】:现在的义乌小商品市场,经营面积约260万平方米,每日商贸流动人口达20万人,共有5.8万多个交易摊位,汇集了34个行业约32万种商品。

第三节 市场化带动模式及借鉴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大力发展特色专业市场,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以市场带产业和城镇发展,实现城乡统筹。

一、主要模式及其特点

1.义乌模式

义乌位于浙江省中部,总面积1105平方千米。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义乌模式”的特色概括为:由“鸡毛换糖”开始,利用市场的先发优势和集聚功能,发展以小商品流通为主的商贸业,不断积累资本、扩大经营规模,促使商业资本向制造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扩张,实现市场与产业、城市的联动发展,推进区域经济工业化、城市化、国际化的进程。此后经过近10年的发展,“义乌模式”的内涵得到了极大丰富,已不仅仅是市场发展所带动的经济繁荣和农村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它已拓展为一个包含市场提升、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区域分工协作等诸多元素的县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模式。至2008年底,全市户籍人口72.4万,常住人口118.5万。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达68508元,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分别为28708元、1188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2∶1。集贸市场成交总额492.3亿元,其中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381.8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9.2亿元。

(1)由中介型市场向产业依托型市场转换。围绕市场平台,发展本地小商品制造业,不断降低产品成本,以商促工、贸工互动。目前,在义乌已建成80多平方千米的工业区,其中包括以国际商贸城为标志所规划的国际物流园区、小商品生产中心等工业园区,这些工业区的建立,大大提高了义乌汇集资金、技术、人才、资讯等要素的能力,强化了义乌的竞争优势。目前全市共培育了2.5万家工业企业,发展了20多个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引领国内外潮流、具有世界市场影响力的小商品制造产业,形成了针织袜业、饰品、服装、工艺品、拉链等16大优势行业,其中袜业、针织内衣、玩具化妆品、工艺品、饰品、拉链等产业的产销量占全国的30%以上,呈现出“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发展态势。现在的义乌小商品市场,经营面积约260万平方米,每日商贸流动人口达20万人,共有5.8万多个交易摊位,汇集了34个行业约32万种商品。从这里出口的外销商品可辐射至全球206个国家及地区,常驻此地的外商接近万人,常设境外商务机构500多家,占浙江省的1/3。

(2)促进城乡协调发展。2003年,义乌市委、市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2006年又发布了《义乌市新农村建设二十条》。目前义乌已基本实现了城乡道路、公共交通、污水处理、供水、垃圾收集处理的一体化,初步建立了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被列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市,并被命名为全国首批新农村电气化市。义乌坚持用开放、包容、公正、公平的理念和政策接纳、融合外来商人和建设者,积极推行“外来人口本地化”政策,在全国首开外来人口参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选举和担任人民陪审员的先河,并邀请外来建设者旁听人大、政协会议;在社会保障、医疗、住房、就业、子女上学、职业介绍、劳动保护购房、车辆上牌、领取驾照等方面,使外来人口基本享有与本地人口同等的待遇。

2.杭州模式

2000年,杭州就提出了“对外开放学苏州,个私经济学温州”的口号,立足于自身的文化积淀和城市特色,兼容了苏南、温州两大模式的优势,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了以和谐创业带动产业发展和城乡协调的模式。以城市建设为核心,以企业发展为动力,协调企业关系、人际关系、内外关系,推进人性化创业、协调创业、可持续创业和知识创业。为乡村提供创业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支持乡村特色种植业、生态旅游业等加快发展,改善乡村生活条件,促进城乡一体发展。

(1)创业是发展的核心。杭州提出和谐创业不仅包括了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创业,突破了创业只是企业家职责的一般认识的局限,而将创业扩大为一个普通个人面临职业选择和职业成就的挑战。这样就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培育了积极主动竞争向上的意识形态背景,主体由企业家扩大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全体成员,成为吸引和造就企业家的创业平台。

(2)注意创业的公共服务环境。杭州在创建高质量的公共服务环境方面做的大量工作更具有前瞻性,特别强调公共服务提供者——行政部门的干部素质和工作状态。在行政过程中工作要到位,不能缺位也不能越位,而且还要有创造性,即现场机动处置能力。由于公共服务到位、质量高,杭州的发展以“和谐创业”为核心,形成了三个和谐:一是经济发展与风景资源的协调,二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三是经济发展和政府执政能力的协调。这三个和谐在社会运行中形成了一个相互配套的综合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体系。

(3)经济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作为一个典型的风景旅游城市,杭州在保护优秀的环境文化遗产和山水景观前提下,并没有受此制约对工业发展采取消极态度,而是以工业立市,重在选择环境友好型的工业项目。建立多种所有制并存竞争的格局,民营企业发展超过了以民营经济发展著称的温州。因此,虽然杭州经济增长很快,但指标是在环境承载力和环境自净能力之内的,经济发展并不以破坏和污染资源环境为代价。

(4)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各群体关系融洽。居民的公共参与度高,满意度高,杭州和谐创业取得了杭州居民的认可。在制定杭州的发展规划和发展项目时,杭州居民公共参与水平高,有发言权和表决权,而且在相应的项目建设和行动实施中居民确实受益。在经济总量发展很快的同时,居民的总体满意度比较高;对外开放外来投资增长快,外来的民工也能够安居乐业。

3.寿光模式(www.chuimin.cn)

作为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寿光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蔬菜专业市场带动农村产业做大做强。把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等现代产业经营理念用于指导农业发展,积极实施农业“三化(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战略。通过抓全国性蔬菜交易市场这个龙头,形成“市场+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加、销一体化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2008年,寿光市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1亿元(连年保持35%以上的增长幅度),农民人均纯收入7654元(其中70%以上来自蔬菜产业),被授予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1)农业富民。从20世纪80年代末冬暖型温室大棚在寿光诞生以来,他们真正找到了解决难题的“灵丹妙药”——这就是科学种菜。寿光人把蔬菜产业当作一份神圣的事业来抓,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提出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特”的发展战略。蔬菜成为寿光人脱贫致富的一张“名片”,靠种菜发财是寿光人的一大发明,也是寿光人的致富法宝。

(2)“1.5产业”架起工农互动的桥梁。寿光人独创性地提出了“1.5产业”的概念(即农产品加工业),既是农业又是工业,找到了工业与农业、城镇与乡村连接的桥梁,所以称之为“1.5产业”。寿光坚持用经营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积极探索“政府引导、企业开发、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运行机制,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基地带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全面加快农业农场化、农民职业化、生产基地化、产品标准化、贸易国际化进程。目前,寿光有80%的农户进入到产业化经营体系,实现了企业与菜农的“双赢”。

(3)会展经济集成放大比较优势。寿光人把会展经济作为一种“金色品牌”来打造,通过举办菜博会带来源源不断的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有力地拉动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每年一届(4月25日—5月25日)的寿光国际蔬菜博览会给寿光提供了展示自己形象的广阔舞台,为我国蔬菜产业架起了与国际市场交流的双向桥梁。2008年的第九届菜博会参观人数达165万人,签约额达90多亿元。

(4)科技引领占有市场。寿光从起初17座冬暖型大棚到第五代温室大棚发展的全过程,无不渗透着世界上最高的科技含量。依靠科技进步,寿光农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领风骚;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在寿光成了最为时兴的“宠儿”,并在人力、财力、物力上长期得到大力支持。寿光借助外力,加快与国际前沿农业接轨,大量吸收引进国外一流的种养技术和设备,打造寿光现代农业的科技制高点。近年来,寿光先后引进节水设备300多台套、栽培设备100多台套、先进生产技术200多项;世界先进的蔬菜培育、种植、园艺等前沿技术在这里越来越集中,瑞士先正达、以色列海泽拉、荷兰瑞克斯旺等10多个世界知名种子公司纷纷入驻,在寿光建立研发基地,并以此为窗口辐射全国。他们带来的400多项新技术、1000多个新品种先后在寿光落地生根,使得寿光成为农业高新技术角逐的舞台。现在,寿光建起了80余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年产蔬菜逾40亿千克,建起了36个高效外向型农业示范区,上百种经过深加工的优质农副产品,已与美国、荷兰、俄罗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远销国内200多个大中城市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二、借鉴启示

统筹城乡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城乡要素资源的整合和统筹配置的过程,也是资源配置由城乡分割的二元市场转向城乡统筹一体化的市场的过程。这就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

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引导城乡资源通畅流动,优化配置城乡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如义乌以商品市场发展为龙头,产业集聚与城乡一体化良性互动、以点线面的加速度推进城乡一体化。

2.必须适时运用政府宏观调控

市场机制本身固有的局限性,其对资源的调解存在着盲目性、滞后性、趋利性,也不能协调城乡关系中的一些重大问题,不能自动解决城乡二元结构,政府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统筹城乡规划,提供市场不能有效提供的公共服务。如义乌市委、市政府制定城乡一体化纲要,杭州市着力打造良好的公共服务环境等。

3.必须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统筹城乡发展不仅仅是政府的事,也应变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要充分调动市场主体参与统筹改革的积极性,特别是要确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以市场机制的完善激励民间创业热情,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带动城镇和产业发展。如寿光以蔬菜专业市场带动农村产业做大做强,壮大县域财力和集体经济实力,创出了工农结合、城乡互动、和谐发展的城乡一体化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