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义乌小商品市场,经营面积约260万平方米,每日商贸流动人口达20万人,共有5.8万多个交易摊位,汇集了34个行业约32万种商品。......
2023-12-03
第一节 工业化带动模式及借鉴
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推进乡村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市场化、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主要模式及其特点
1.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是学术界对苏州、无锡和常州地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和社会发展道路的概括和总结。江苏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和全国一样,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3%,比全国高出3个百分点。2003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2452亿元(列广东之后居全国第2位),人均突破2000美元(16796元),其中苏南地区人均已突破4200美元(35405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产值结构为8.9∶91.1,苏南地区已达3.5∶96.5。上述经济指标说明,江苏已率先进入工业化中期,苏南地区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苏南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坚持依靠工业化来致富农民、依靠城市化来带动农村、依靠产业化来提升农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剩余劳动力转移得以实现,以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农村发展,农村与城镇个体私营经济的工业化步伐基本一致,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总量大幅度增长,避免了城乡发展阶段的落差。苏南无锡市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了4个主要阶段。
(1)20世纪80年代中前期的探索阶段。这一阶段重点围绕“耕作机械化、农艺科学化、经营规模化、服务社会化、农民知识化”进行探索试验。按照“立足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指导思想,在全国率先发展和壮大了乡镇工业,建立了“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农业投入制度。
(2)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实践阶段。1987年提出了具有无锡农村特色的经济发展之路,概括为“一二三四五”,即“一个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三个为主”——坚持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所有制结构以乡镇村集体所有为主、经济运行以商品经济为主的发展格局;“四个结合”——农工结合、统分结合、产销结合、纵横结合的运作机制;“五个有利于”——有利于协调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实现共同富裕、协调社会事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缩小三大差别。“三为主一共同”,成为“苏南模式”的特征。这一阶段农村现代化建设,是依靠集体自身的力量,通过兴办以商品经济为主要形态、以镇村社区集体所有制为主要形式的乡镇企业大发展为主要特征,其最大的历史功绩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江阴县、无锡县、宜兴县在历次全国百强县、郊区的评选中都名列前茅,诞生了“华夏第一县”“神州第一郊”和“天下第一村”(华西)。
(3)20世纪90年代发展阶段。无锡农村现代化建设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了创新发展阶段,这期间主要工作是加快推进集体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外向型经济、规模经济。率先提出了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三集中”方针,即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小城镇集中。后来又创造性地提出“农业现代化、工业集约化、农村城市化”发展战略。在经济结构上突破了单一的以发展工业为主的传统结构,形成了以乡镇工业为主体、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发展的新结构。
(4)进入新世纪的提升阶段。这一阶段最主要特征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着眼于特大型城市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规划建设,通过城乡一体、优势互补、资源整合、集约发展,促进农业和非农产业协调发展、农民与城市居民共同富裕、农村与城市全面繁荣。在产业发展方面,统筹城乡重大工业项目、工业园区、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建设,支持城区相关企业有序地向农村特色工业园区迁移集聚,调整优化工业布局。
2.昆山模式
昆山为苏州下辖县级市,市域面积927平方千米,全市户籍人口70万,常住人口168万。2009年全市GDP达1750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13.5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60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726元。昆山的主要特点是异地开发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1)规划先行,增强发展的可控性。一是实施全域规划,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空间网络结构,强化片区功能发挥。二是促进规划向镇村延伸,把农村居民点纳入统一规划范畴,实行全区域覆盖,按照规模适度、合理集聚、梯度缩并和有利于生产生活的原则,针对不同地理位置和产业结构的行政村,走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梯次合理、特色鲜明的村居布局。
(2)分类指导,塑造区域发展特色。一是实施“五线”控制,按照“道路红线、绿化绿线、水域蓝线、市政黄线、文物紫线”等“五线”控制原则,分类管理。二是推行“五类”指导,将全市村庄划分为城市社区型(拆迁形成的城市中高档住宅小区)、乡村别墅型(农户自建连体别墅为主的住宅小区)、环境整治型(包括村庄整治和旧村改造两大类)、生态自然型(基本保持农业农村原生态村庄)、古村保护型(保护性开发利用古村落、古民居)等五种类型。三是推行“三个集中”,推进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区集中,乡镇工业向开发园区或工业集中区集中,农村居民向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居住。四是推行跨村跨镇异地办厂,由于昆山市实施片区发展战略,定位于农业发展的镇村就不能发展工业,为实现发展机会均等,市政府采取在园区统一划出土地,由农业镇村在异地建设标准厂房出租等办法,在本地专心发展农业或进行生态保护,实现发展机会共享。镇级经济对薄弱村建设标准厂房、集体宿舍等予以补助,支持其建立长效收益机制。这种开发方式既壮大了镇村经济,也实现了产业集中。(www.chuimin.cn)
(3)分类管理、分步实施。昆山已有6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90%的工业产值来自各类园区,20世纪80年代466个行政村已撤并为173个。当时有40多万农民(其中有26万农业劳动力),到2006年仅剩下15800余人在从事农业生产,农民集中居住后节约大量宅基地用于建设标准厂房,吸引企业入驻。昆山市农户户均住宅占地面积(包括公共用地)从0.8亩(1亩≈666.7平方米,下同)左右下降到0.25亩左右。基本形成“在空间形态上城乡有别,使城市更像城市,农村更像农村;在社会形态上城乡一体,让广大农村充分享受到现代城市文明”的状态。
3.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带动农村发展。以家庭、联户等民营企业为主要经济组织形式,通过市场组合生产要素,形成以日用小商品生产为主导产业、以小城镇为依托的商品生产群体,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这种模式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培育了大量竞争力强的市场主体,城乡资源要素较好结合,促进了城乡统筹。
2008年,温州市工业民营经济增加值1061.5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90.7%;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民营工业企业7484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631.5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8.3%;工业销售产值超亿元的企业629家,其中产值超5亿元企业79家,超10亿元企业33家。乐清市低压电器工业有限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发展到850家,销售占全国市场3/5,外贸出口额占全国同类产品的50%以上。永嘉县瓯兆镇的阀门、桥头镇的纽扣、龙港镇的纺织业、钱库镇的印刷包装等产品都颇具市场竞争力。目前,温州已基本形成了企业股份化、生产专业化、市场密集化、建设规范化、人口非农化的产业发展基本态势,农业增长方式向集约型、产业化、市场农业和大农业方向转变。
4.东莞模式
东莞统筹城乡的主要特点是以外向型产业带动城乡发展。充分发挥东莞毗邻广州、深圳的人缘、地缘、政策优势,以土地开发为重点,以加工贸易为突破口,积极发展“三来一补”等外向型经济,通过加速工业化使城乡产业自然融合发展。“三来一补”经历了起步——发展——提高三个阶段,在振兴农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支柱作用。
东莞市在开放之初,就把发展“三来一补”企业作为引进外资的突破口,作为乡镇企业发展的新起点。1978年末,市政府成立了对外加工装配办公室和对外加工服务公司,提供各种服务,制定了吸引外商办“三来一补”企业的优惠措施。在发展阶段,着重解决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立足于“开发资源,解决就业,发展农村生产力”,着眼于引进设备改造老企业,提高企业素质、人才素质,加强智力投资。在提高阶段,着重解决“三来一补”企业持续、长久发展问题,重视消化、吸收、创新。东莞模式引领珠江三角洲通过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和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外向型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产品出口日益增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不断加强。2009年,东莞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04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064元,城乡收入比为2.53∶1。
二、借鉴启示
工业化带动模式告诉我们,发展是第一要务,只有产业发展了,综合经济实力迈上了新台阶,政府在解决城乡差距大、社会不和谐、制度不健全等难题时,才能游刃有余。
(1)一定水平的工业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基础。工业化本质上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落后的农业部门占主导地位,向非农业占主导地位的转变过程,工业化的发展必然产生对工业劳动力的巨大需求。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从传统农业部门被吸收到第二、三产业,农村居民的收入不断增加;同时,伴随着农民的非农化转移,农业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为城乡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民营经济大力推动城乡统筹。通过发展民营经济,实现民营经济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带动农村经济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早在20世纪80年代,江浙等地就抓住改革开放的大好机遇,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促进产业非农化发展,以工业化带动市场化,形成强大的集体经济。进入90年代,又抓住上海浦东开发开放的机遇,依托上海,实现了乡镇企业向外向型经济的跨越。进入21世纪,又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村级经济和新型合作经济,民间经济十分活跃,所以劳动力需求多,生产要素需求大,村民们修建的标准厂房或集体宿舍供不应求。
(3)实现农村的工业化,应注意三点:一是中心城市工业企业的郊区化集聚和乡村逐渐发展起和中心城镇工业配套的乡镇企业,实现城乡产业功能的互补、对接;二是在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必须引导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而不能分散布局;三是发展工业企业过程中,必须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形成自己的优势产业。
有关统筹城乡理论与实践的文章
现在的义乌小商品市场,经营面积约260万平方米,每日商贸流动人口达20万人,共有5.8万多个交易摊位,汇集了34个行业约32万种商品。......
2023-12-03
第五节土地开发带动模式及借鉴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通过乡村土地流转或建设用地置换整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乡村面貌改观。......
2023-12-03
第一节城乡与城乡关系古代人们对城市的定义各有所论,但其共同之处是:城市是一个封闭的居民点,这个点不是若干个孤立的房舍,而且房舍特别密集。乡村概念也有较大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乡村与农村等同,认为乡村相对于城市而存在,主要是农业生产者农民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所以又统称为农村。......
2023-12-03
三、要从根本上认识农业的基础性作用高度关注农业的基础性作用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1963年他就指出“按照农轻重的次序安排,从长远看会发展得快一些、好一些。我考虑在一定时期内,我们的工作重点,必须按照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适当解决吃、穿、用的问题” 。......
2023-12-03
第四节对西方城乡发展理论的思考一、空想社会主义城乡理论思考空想社会主义最早出现在16世纪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圣西门、傅利叶和欧文这三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反映了当时不成熟的无产阶级要求对社会实际普遍改造的最初愿望,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所以恩格斯说:科学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依靠圣西门、傅利叶和欧文这三位思想家而确立起来的” 。......
2023-12-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