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国内学者观点:统筹城乡理论应用

国内学者观点:统筹城乡理论应用

【摘要】:例如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研究室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研究院的领导专家学者,在2006年和2007年间直接参与重庆统筹城乡的方案研究与政策设计,对重庆的改革试验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不少学者到成都“五朵金花”考察,提出了不少有利于成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三节 对国内学者观点的理解与思考

一、我国城乡发展的阶段性分析助推发展的实践

1.阶段性的理论特征反映了城乡经济发展水平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学者们的研究更多的是从城乡、工农间的静态角度进行的研究,这与我国作为农业经济大国的状况是相吻合的,农业大国的发展阶段中其固化特征相对较强;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学者们的动态与多角度分析增强,工业经济加速发展伴随的城市化进程,不仅需要学者有敏锐的反应,更要求他们有立体的思维。

2.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

我国城乡发展与理论研究之间的相关联性和相互促成性,集中体现在政策和制度的设计上,这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体现得特别充分。1978年9月15日安徽省肥西县山南区决定实行包产到户,这是中国农业现代史上的一件大事,1980年5月邓小平同志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中指出:“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包产到户,增产增幅很大”。自此以后,我国学者高度关注城乡、工农问题的政策和制度研究,可以说从1979年的中央1号文件开始,从中央到地方,从政策研究机构到科研院所,广大学者对城乡关系的研究更多注重于制度层面的考虑。

3.部分研究成果直接助推了统筹城乡的改革实践

近年来,特别是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了重庆和成都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后,高层党政机关和研究机构高度关注统筹城乡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推动,例如国内50人在川渝地区频繁举行专题论坛,针对成渝地区统筹城乡的实践建言献策,有些直接参与重庆、成都的改革的政策设计。例如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研究室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研究院的领导专家学者,在2006年和2007年间直接参与重庆统筹城乡的方案研究与政策设计,对重庆的改革试验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不少学者到成都“五朵金花”考察,提出了不少有利于成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二、系统性制度设计相对滞后于统筹改革的实践

1.统筹城乡的复杂性决定了阶段性政策设计的客观性

历史的角度看,我国城乡发展的现状是中国几千年历史发展的结果,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长期使中国的农业处于落后的原始状况;从近代看,频繁的战争导致中国农村生产力始终处于停滞的状态;从现代看,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又致使农村的发展落后于城市;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1958年实行户籍制度以来,将人口划分为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同时在户籍制度后面捆绑了一系列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加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剪刀差现状的存在,使我国农村的发展仍然滞后于城市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相对于城市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农民工现象的出现,使城乡统筹的矛盾集聚深厚而沉重。长期历史构成的现状,不可能在短时间之内解决,统筹城乡的阶段性特征是存在的。

2.综合配套改革要求系统性的政策体系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西部的成渝地区进行统筹城乡的综合配套改革,是针对西部地区统筹的特殊性而提出的。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走到今天,已经步入了深水区,单一的改革推进已经很难以见效,国内经济社会矛盾的集聚要求改革的配套性。加之西部地区的统筹城乡是在相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的,这更需要政策的研究能够尽可能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同时注重当前也关注长远,这就要求统筹城乡的综合配套改革,必须有系统性的政策体系跟进。

3.统筹城乡的现状呼唤系统制度出台

2007年以来,重庆与成都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不少领域也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探索,但到目前为止,比较成型的能够在全国进行推广的制度性改革还缺乏。在实践中,成渝地区始终感觉到制度甚至现行法律的一些约束性问题,一些学者也提出了赋予试验区类似于深圳立法权和“试错”权,全面推进统筹城乡综合改革,其制度的约束是显而易见的,这既要实践者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无畏气概勇敢地探索,同时也需要系统制度的系统设计。

三、超前性的综合研究有待深入

1.城乡统筹要求统筹研究城乡

城乡统筹的实质是通过一系列旧制度的改革和新制度的设计,缩小城乡差距,逐渐形成城乡一体的体制机制,逐渐缩小城乡差距的过程就是城乡统筹的过程。相应的理论研究也必须打破城乡分割的局面,将就城市论城市、农村论农村改变为统筹研究城市与农村,如将城市规划改为城乡规划,将城市基础设施延伸为城乡合一的基础设施。(www.chuimin.cn)

2.资源要素布局需要超前性的综合分析

城乡统筹是个动态过程,从市场经济国家的发展规律看,城市化进程是必然的,而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农村的资源要素和生产布局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例如随着人口从分散到集中、从农村到城镇的转移趋势不断强化,农村人口的区域覆盖面积会逐渐缩小,与之相适应的资源要素的布局也会发生变化。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分析,本世纪初的前30年,将是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高速发展的过程,资源要素合理布局要求我们超前性地研究城乡的动态发展,从而使有限的资源要素形成科学的分布。

四、要加强对落后地区统筹城乡的研究

1.落后地区是我国实现城乡统筹的难点

20世纪80年代,我国向全世界庄严宣告,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前距离这个目标尚有10年时间,但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依然巨大,在2010年7月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的瓶颈制约仍然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自我发展能力不强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贫困面广量大、基本公共服务能力薄弱的问题仍然突出,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仍然繁重,西部地区仍然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讲,西部地区的落后集中体现在发展水平低和城乡差距上,所以要实现西部地区的全面小康,必须高度关注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工作的推进。

2.落后地区实行统筹城乡有其特殊性

改革开放的进程告诉我们,生产力的落后与生产关系的调整高度相关,落后地区经济落后又与落后地区的体制、制度和观念高度相关,所以在落后地区实行城乡统筹,除了采用经济手段加速经济发展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改革途径破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而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观念更新是更重要的前提。实现落后地区城乡统筹更需要落后地区人们进行一场观念的革命,这也需要理论工作者从落后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其特殊性。

3.必须加大对西部地区统筹城乡的重点研究

城乡统筹的过程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但也有处于不同生产力水平的阶段性特征,西部地区在统筹城乡问题上有其特殊性。一是经济发展水平低,统筹的力度小;二是工业化程度低,反哺农业的能力差;三是观念相对陈旧固化,改革的观念弱;四是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基础设施欠账多,与城市的差距较之发达地区更大。在总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又出现更大的差距,这是西部地区统筹城乡的特殊性,需要从理论高度深刻剖析这种特殊性。

【注释】

(1)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邹平:邹平乡村书店,1937:136.

(2)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邹平:邹平乡村书店,1937.

(3)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2,53.

(4)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2,53.

(5)费孝通.江村经济[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4.

(6)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中国农业发展报告(1999)[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51.

(7)孙立平.收入分配差距是如何扩大的?[N].南方周末,2003-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