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新中国成立前的主要观点概述

新中国成立前的主要观点概述

【摘要】:第一节新中国成立前的主要观点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在新中国成立前,不少学者的城乡观点主要是从旧中国农村的现状及世界工业化进程为背景,或以农村某个点的深入剖析引申的认识,反映了时代的认识特征。第二是提出城乡一体化来解决中国农村的问题。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主要观点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在新中国成立前,不少学者的城乡观点主要是从旧中国农村的现状及世界工业化进程为背景,或以农村某个点的深入剖析引申的认识,反映了时代的认识特征。

一、梁漱溟乡村建设观点

梁漱溟是我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乡村建设理论的倡导者。他长期在中原地区和山东考察,蹲在乡村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他针对中国乡村的落后状况,系统地提出了从救济乡村到乡村建设运动的理论。他把破坏农村的力量分为国内与国际两方面,强调国际列强的经济侵略,对农村经济崩溃的影响尤其深远,彰显时代的乡村理论特点。

1.乡村理论排斥了工商业道路

他认为中国建设不能走发展工商业之路,技术进步产业开发只有两条路径:一条路径是个人营利、自由竞争,近代西洋社会即如此,为日本摹仿成功;另一路径是社会统治计划的前苏联之路。梁漱溟根据当时国内、国际情势分析认为,中国不能走近代工商业之路。而前苏联的路向所需政治条件更高,必须有强有力的政府,并运用国家权力来支持经济建设,而中国的社会恰好没有这样的政治,所以也不能走前苏联的路。梁漱溟的结论是中国经济建设只能走乡村建设之路径,“必走乡村建设之路者,即谓必走振兴农业以引发工业之路,换言之,即必从复兴农村入手” (1)

2.乡村理论强调乡村是解决国家问题的重心

“我所主张之乡村建设,乃是想解决中国的整个问题,是仅止于乡村问题而已。建设什么?乃是中国社会之新的组织结构(政治经济与其他一切均包括在内),因为中国社会的组织结构已完全崩溃解体,舍重新建立外,实无其他办法” (2)。梁漱溟强调解决中国问题的工作,必须从乡村入手;必须以乡村人自身的力量为主:关键在于使政治重心、经济重心都植根于乡村的一个全新组织构造的社会。他认为中国是集家而成乡、集乡而成国的社会,中国人理性主义是平静而有情的,乡村人的乡土观念易形成地方公共观念,借此来进行组织,将社会的重心放在乡村,这样就可以建成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

3.不主张直接办工业

梁漱溟认为中国问题的解决,寄希望于全社会中知识分子与乡村居民合并在一起所构成的力量,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动力,乡村运动是他们构成合一力量的唯一道路,梁漱溟并不主张直接办工业,而要从农业生产、农民消费两方面来刺激工业发展,只有先有工业的需要才能有工业的发展。

二、费孝通江村经济思想(www.chuimin.cn)

费孝通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长期在江苏省吴江县开弦弓村进行深入的经济社会运行的观察和实地研究,于1939年发表了《江村经济》一书。在书中,费孝通以开弦弓村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换等实际生产生活过程,来分析我国农村最基层单元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过程,并以此为基础来研究我国社会的宏观社会变迁过程及出路。

费孝通的江村经济思想对城乡关系理论的最大贡献集中表现在两点上。首先是他对城乡关系分析的视角集聚在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上。“要想在正常的方式中去吸收农业劳动力到农业之外去,一定要先想法使农业所需要的劳力减少。农业所需要的劳力减少之后,农村就无需要再拖住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口,使他们半陷在泥土中,动弹不得”。他提出了工农城乡协调发展的建议:“今后的政策不但要使乡村和都市的发展不相冲突,而且应当用农业来促进工业和以工业来维护农业” (3)。第二是提出城乡一体化来解决中国农村的问题。费孝通认为20世纪初期“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要的程度。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 (4)。他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的解决思路是:“最终解决中国土地问题的办法不在于紧缩农民的开支而应该增加农民收入” (5)。在后来的研究中,他更加注意从发展农村副业、劳动力转移以及城乡一体化等途径来解决农村问题。

三、张培刚农业国工业化观点

张培刚是我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1946年他在哈佛大学发表的《农业与工业化: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初探》是第一部从理论上系统探讨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如何走上工业化道路的著作,被国际学术界誉为“发展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他也被誉为“发展经济学之父”。他在该书中对农业与工业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工业化对农业生产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作了深入的论述。

1.农业在推动国家工业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他在分析工农业相互依存关系时,认为市场是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的非常重要的“联系因素”。就农产品的出售而言,如果把农产品进行初步加工后输出国外,则农业将起着为农业国的工业化而积累资金的作用。他分析了当时中国农产品及出口贸易的情况,认为我国农业可以通过输出农产品来帮助工业化的进程。他分析了几十年来我国桐油和茶叶等农产品曾在对外贸易中占第一位,这项输出是用于偿付一部分进口机器及其他制成品的债务,尽管数目小,但无论怎样,作为支持工业化所需的进口机器设备,农业通过向国家纳税和输出农产品而形成的资金积累及外汇储存,是一条非常重要途径。张培刚从农业产品、劳动力和市场等三个方面,提出并阐明了农业对工业化以及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2.工业化进程又会对农业产生较大的影响

工农业的发展与改进是相互影响的,在“产业革命”之前,农业对工业的影响大于工业对农业的影响;在“产业革命”之后则相反。当工业化进入成熟阶段,市场规律必然引起农业生产结构变动,这是因为人们的收入增加,消费需求的多样化,会促进与消费有联系的所有行业的发展。而伴随着工业化过程的加快,尽管农业生产规模也在增加,但与工业相比增加速度更低,这是因为土地的自然禀赋、农业生产增长极限以及农产品需求收入弹性低的三大属性所决定的。

3.工业化会对农村劳动力产生影响

张培刚认为当工业化进展到一定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被吸引到城市,手工业者首先被吸引到城市现代工业,其次才是农业劳动者,这是因为手工业者的劳动技能比较适合于城市现代工业。当工业化进行到较高阶段,农业改进与农业机械化的需求就会发生,农业大规模经营就会出现。每个国家的这种进程是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受此水平影响的农业经济规模紧密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