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站在历史的高度,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破解跨世纪的重大难题。......
2023-12-03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城市工业化进程迅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城市工业劳资矛盾突出,工人运动此起彼伏,列宁在总结国际工人运动新经验的过程中,结合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状况,对资本主义制度下城乡对立的加深和尖锐化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一、列宁对城乡关系的理论贡献
列宁在分析城乡经济现象的方法上,与马克思、恩格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首先仍然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指出城市资本主义对农村的剥削。在对考茨基《农民的无产阶级化》评论中说:“资本主义越向前发展,经营商业性农业的困难也就愈大。土地所有权的垄断、继承权、长子继承制妨碍着农业的合理化。城市愈来愈重地剥削农村,从农业的业主那里夺走了最好的劳动力,愈来愈多地榨取农村居民生产出来的财富,使农民不能恢复地力……比起其他从事农业的阶级来,深深苦于重利盘剥和苛捐杂税,苦于自己经营不合理、地力疲乏、劳动过度和消费不足。不仅农村工人,还有农民子弟……也流入城市” (24)。列宁分析了城乡分离的客观性并提出了消除城乡分离的途径。
1.城乡分离的必然性
“城乡分离、城乡对立、城市剥削乡村(这些是发展着的资本主义都会有的旅伴)是‘商业财富’优于‘土地财富’的必然产物。因此,城市优于乡村(无论经济、政治、精神以及其他一切方面)是有了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的一切国家(包括俄国在内)的一般的必然的现象” (25)。他进一步分析城乡对立的原因。第一是城市与农村商品交换的不等价值形成了城市对农村的剥削。他借用了考茨基的研究成果:“考茨基首先研究了‘从农村流入城市的无等价物的商品价值’,并且完全正确地把这种现象看成是城市对农村的经济剥削。接着,考茨基又提出了有等价物的价值从农村流入城市的问题,即农产品与工业品交换的问题” (26)。第二是由于城乡关系的不平等形成了对立。即城乡的对立破坏了工农业间必要的相互依存关系。第三是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和农业生产要素缺乏。列宁指出,在城市工业大发展的时候,农业“经营的方式却仍旧是个体的、分散的、小型的(农民的),并且缺乏知识和资金”,这导致农村进一步贫困,拉开了与城市的差距。第四是城市工业化对农村劳动力吸引致使农村人力不足。列宁指出:“考茨基认为商业性农业的最后一个‘困难’是‘农村人力不足’,城市吞没了最好的、最强壮的和最有知识的劳动力……工业从农业中抽走最有力、最强壮、最有知识的工人,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不仅工业国如此,农业国也是如此,不仅西欧如此,美国和俄国也是如此。资本主义所造成的文明的城市和野蛮的乡村的矛盾,必然会产生这种结果” (27)。第五是城市工商业与农业发展不均衡加剧了城乡分割。他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是商品经济即社会分工的发展,社会分工使原料加工业一个个脱离农业,而原料的生产、加工和消费最初是结合在一个自然经济之内的。因此,资本主义随时随地都意味着:工商业的发展比农业迅速,工商业人口增加较快,工商业在一般社会经济制度中的比重和作用较大” (28)。(www.chuimin.cn)
2.消除城乡对立的途径
列宁在结合俄国实际情况对城乡对立的因素分析的同时,对消除城乡对立指出了方向。他首先认为土地国有化是保证农业最迅速进步的条件。他说:“无论在俄国地主土地占有制或农民份地占有制中,都最大限度地保存了封建残余。在这样的条件下,比较发达的工业资本主义和农村惊人的落后状态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不能相容的地步,由于种种客观原因,这种矛盾推动资产阶段革命达到最深刻的程度,为农业最迅速的进步创造种种条件。土地国有化就是保证我国农业的资本主义能最迅速进步的条件” (29)。第二,新技术会带来农业生产力的进步,并认为由此可以改变工农业的对立。“我们必须给新的经济建设造成新的技术基础,这个新的技术基础就是电气,我们必须在这个基础上建设一切,这件事要做许多年,我们不怕做上一二十年,但是,我们必须让农民看到,我们不是要造成旧日工农业的对立,不是要造成这种最深刻的矛盾来培育资本主义和引起产业工人和农业工人之间的纠纷,而是要向农民归还我们向他们借的粮食债,因为我们知道,纸币同粮食是不等价的。我们必须让农民看到,电气化将把城乡连接起来,在电气化这种现代最高技术的基础上组织工农业生产,就能消除城乡间的悬殊现象,提高农村的文化水平,甚至消除穷乡僻壤那种落后、愚昧、粗野、贫困、疾病丛生的状态……把整个俄国转到最高技术基础上,消除城乡间的悬殊现象,坚决彻底地消除农村的落后涣散和愚昧状态,铲除这种到现在为止还使农村陷入保守、落后和受压迫状态的主要根源” (30)。列宁给以电气化的如此高的评价是与当时俄国技术革命的阶段性特征紧密相关的。列宁还设想,在社会主义制度巩固以后,“城市才有可能给落后而分散的农村以技术的社会的根本的帮助,并且在这种帮助下为大大提高耕作和一般农业劳动的生产率打下物质基础,从而用榜样的力量促使小农为了自身的利益过渡到大规模的、集体的、用机器耕作的农业上去” (31)。第三,农业劳动组织形式是发展农业的重要因素。他在1919年参加苏维埃农业公社和农业劳动组合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对于先进的农业劳动组织从政治经济角度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非常重视农业公社,劳动组合,以及一切能够把个体小农经济转变为公共的,协作的或劳动组合的经济组织,一切能够逐渐促进这个转变过程的组织” (32)。从政治的角度列宁认为:“所有这种企业的意义是非常大的,因为原来那种贫困不堪的农民经济如果不加改变,就谈不到如何巩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从组织的角度列宁认为:“只有在事实上向农民表明了公共的、集体的、协作的、劳动组合的耕种制的优越性,只有用协作的、劳动组合的经济帮助了农民,才能真正向农民证明自己正确……无论哪一种能够促进协作的劳动组织的农业措施,其意义都是难以估价的”(33)。
二、斯大林关于城乡协调的思想
斯大林在直接领导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实践中,深刻体会了城乡工农之间的经济差别现状,他对城乡协调这个重大问题的分析从城乡对立现象剖析开始。他首先论述了消灭城乡对立的问题,他认为产生城乡、工农之间对立的经济基础是城市对乡村的剥削,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业、商业、信贷对农民的剥夺,因此资本主义制度下城乡对立是利益的对立。第二,斯大林分析了苏联的情况,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工农联盟的建立为消灭城乡之间、工农的对立奠定了基础,但这种差别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还将继续存在。他针对有人提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城乡之间差别消失的言论指出,这种差别仅是指城乡、工农之间所有制本质差别的消失,并不是任何差别都消失,“工业和农业之间本质差别的消失,不能引导到它们之间任何差别的消灭” (34)。“工业和农业之间的某些差别,就更加会保存下来” (35)。第三,斯大林提出了协调工农、城乡关系的途径。认为工农业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问题,要巩固苏维埃制度仅仅只有工业社会主义是完全不够的,还必须使农业社会主义化。要避免城乡、工农关系的破裂,要在新技术基础上装备农业,“一句话,必须逐步地把个体小农经济转到集体大生产的基础上去。因为只有公共的大生产才能充分利用科学成就和新技术,才能一日千里地推进我国农业的发展” (36)。“必须实行电气化计划,因为这是使农村接近城市和消灭城乡对立的手段” (37)。斯大林把生产条件上的平等,看做是消除城乡对立并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途径。第四,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要重视发挥大城市的作用,加强城乡商品流通。他针对有人提出城乡协调就是要阻止大城市发展的观点,旗帜鲜明地否定了城乡一体化与城市化同一或引导到“大城市的毁灭”这些极端认识,“不仅大城市不能毁灭,而且还要出现新的大城市,它们是文化最发达的中心,它们不仅是大工业的中心,而且是农产品加工和一切食品工业部门强大发展的中心。这种情况将促进全国文化的繁荣,将使城市和乡村有同等的生活条件” (38)。斯大林特别注意城乡之间的流通关系,“什么是结合呢?结合就是城市和乡村之间、我们的工业和农民经济之间、我们的工业品和农民经济的粮食与原料之间的经常联系,经常交换……因此,结合问题是我国工业的生存问题,是无产阶级本身生存问题,是我们共和国的存亡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的胜利问题” (39)。城乡之间的生产结合是结合的基本形式,“可是单靠生产结合还远远不够。必须用商品方面的结合来补充生产的结合,使城乡联系成为巩固而不可分离的联系”(40)。
有关统筹城乡理论与实践的文章
第一节城乡与城乡关系古代人们对城市的定义各有所论,但其共同之处是:城市是一个封闭的居民点,这个点不是若干个孤立的房舍,而且房舍特别密集。乡村概念也有较大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乡村与农村等同,认为乡村相对于城市而存在,主要是农业生产者农民居住和从事农业生产的地方,所以又统称为农村。......
2023-12-03
第四节对西方城乡发展理论的思考一、空想社会主义城乡理论思考空想社会主义最早出现在16世纪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圣西门、傅利叶和欧文这三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反映了当时不成熟的无产阶级要求对社会实际普遍改造的最初愿望,它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之一,所以恩格斯说:科学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依靠圣西门、傅利叶和欧文这三位思想家而确立起来的” 。......
2023-12-03
三、要从根本上认识农业的基础性作用高度关注农业的基础性作用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1963年他就指出“按照农轻重的次序安排,从长远看会发展得快一些、好一些。我考虑在一定时期内,我们的工作重点,必须按照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适当解决吃、穿、用的问题” 。......
2023-12-03
第一节重庆城乡发展的动态演进重庆城乡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50年3月中共重庆市委提出了有计划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方针。工农业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发生了重大变化。1961年到1963年,重庆市委组织了一系列调查研究,形成若干关于重庆城市调整工作的思考,针对“二五”以来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提出:第一,应当处理好城乡关系。重庆是三线建设范围内最大的中心城市,由此给重庆的工业建设和城市发展都带来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2023-12-03
第五节土地开发带动模式及借鉴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通过乡村土地流转或建设用地置换整理,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乡村面貌改观。......
2023-12-03
第一节工业化带动模式及借鉴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推进乡村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市场化、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江苏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省份之一。上述经济指标说明,江苏已率先进入工业化中期,苏南地区已进入工业化的中后期。“三为主一共同”,成为“苏南模式”的特征。......
2023-12-03
现在的义乌小商品市场,经营面积约260万平方米,每日商贸流动人口达20万人,共有5.8万多个交易摊位,汇集了34个行业约32万种商品。......
2023-12-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