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发展实践与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发展实践与理论

【摘要】: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发展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众多的著作中对城乡关系问题进行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其中尽管没有明确提出城乡统筹发展的概念,但他们的论述对今天的实践仍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对这些重大的社会变革现象,马克思、恩格斯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城乡发展理论。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导致了社会分工,出现了家庭、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和国家,从而推动了城市的诞生和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乡发展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众多的著作中对城乡关系问题进行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其中尽管没有明确提出城乡统筹发展的概念,但他们的论述对今天的实践仍然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在他们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制度最终确立,工业化大规模展开,城市迅速崛起,城乡关系发生急剧变化的时代。对这些重大的社会变革现象,马克思、恩格斯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城乡发展理论。

一、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城市与农村的分离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每一次进步,都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他们从生产力发展的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分析,揭示了城乡差别的形成和消失的漫长过程。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导致了社会分工,出现了家庭、私有制,产生了阶级和国家,从而推动了城市的诞生和发展。因此生产力发展是城市产生、发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发展使社会分工不断深化的过程,就是城乡分离的过程。马克思分析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促成了城市和乡村的分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畜牧业商业和工业等又从农业中逐渐分离出来,出现商品和商品交换,形成商品经济,这一过程的演进就逐渐形成了规模不一的与农村功能有明确分工的各级城镇,“某一民族分离和城乡利益的对立” (1)。由此可见城乡的分离是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思维进一步分析了城乡差别、城乡对立只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城乡差别的消失是历史的必然。马克思指出:古代的历史是城市的历史,不过这是以土地财产和农业为基础的城市。而中古代(日耳曼时代)是从乡村这个历史舞台出发的,它的进一步发展是在城市和乡村的对立中进行的;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而不像古代那样,是城市乡村化。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一文中,驳斥了关于城乡对立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和消灭城乡对立是一种空想的小资产阶级观点,提出随着剥削阶级的消灭,城乡对立的阶级基础也就消失。很明显这两位革命导师揭示了一般的城乡发展规律。

二、用辩证的观点分析城乡分离现象

在指出了社会分工和生产力发展对城乡变化产生的影响之后,马克思、恩格斯又指出了城乡分离和利益的对立,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城市对农村的剥削,“无论什么地方都没有例外的是城市通过它的垄断价格,它的赋税制度,它的行会,它的直接商业诈骗和它的高利贷在经济上剥削农村” (2)。“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 (3)。马克思深刻地指出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城乡尖锐对立成为一大社会矛盾,城乡之间的对立“鲜明地反映出个人屈从于分工、屈从于他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这种屈从现象把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乡村动物……” (4)站在无产阶级大众的立场,两位导师从生产力角度分析了城乡关系的变化,还从生产关系方面指出了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城乡关系最终会积累经济和政治的双重问题。“资本主义社会不仅不能消灭这种对立,反而不得不使它日益尖锐化” (5)。“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由此必然产生的后果就是政治的集中” (6)。(www.chuimin.cn)

与同时代的其他社会经济学家一样,马克思、恩格斯在看到城乡分离和对立的同时,也指出了城市工业化在社会发展进步中的作用,尤其非常看重城市文明的作用,他们认为,文明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把城市与乡村的对立作为整个社会分工的基础固定下来” (7)。“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经耸入文明时代了” (8)。马克思、恩格斯还认为,城市是经济的中心,是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他们非常重视城市的中心地位,称城市“聚集着社会的历史动力” (9)。对当时的欧洲重要城市巴黎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在这个城市里,欧洲的文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这里汇集了整个欧洲历史的神经纤维,每隔一定的时间,从这里发出震动全世界的电击……它真的是世界的心脏和头脑” (10)。恩格斯称英国城市最密集的地区是“英国工业完成了自己的杰出典型基地” (11)

三、坚信人类未来社会会走向城乡融合的统一体

几乎与马克思同时代的所有社会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在研究城乡关系时都没有对城乡发展的未来作出科学的描述分析,唯有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坚定地认为城乡分离和对立“只是工农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的表现” (12),而城乡的分离将成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所以未来的社会不是固化城乡的分裂,而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城乡融合,这种更高层表现为“结合城市和乡村生活方式的优点而避免二者的偏颇和缺点” (13)的新的统一体。

马克思、恩格斯论证了在更高级形态上实现融合的客观必然性。首先是农业发展和乡村摆脱愚昧落后的要求,只有消除城乡对立“才能使农村人口从他们数千年来几乎一成不变地栖息在里面的那种孤立和愚昧的状态中挣脱出来” (14)。其次是城市化工业化自身合理发展的要求,“消灭城乡对立……日益成为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的实际要求……当你看到仅仅伦敦一地每日都要花很大费用,才能把比全萨克森王国所排出的更多的粪便倾抛到海里去,当你看到必须有那么多巨大的建筑物才能使这些粪便不至于弄臭伦敦全城……那么你就知道消灭城乡对立的这个空想是具有极实际的基础了” (15)。“城市和乡村的对立的消灭不仅是可能的,它已经成为工业生产本身的自觉需要,正如它已经成为农业生产和公共卫生事业的需要一样。只有通过城市和乡村的融合,现在的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毒才能消除,只有通过这种融合,才能使现在城市中日益病弱的群众的粪便不致引起疾病,而是用来作为植物的肥料” (16)。从表面上看,这里讲的是城市一般管理问题,而实质揭示的是工农城乡发展的内在关系的规律性。第三是从人类自由发展的高度提出城乡融合的客观必然性,“人的自由发展”要求消除城乡分离造成的“劳动活动本身的畸形发展”,消除城乡对立是“消灭整个旧的分工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17)。同时城乡对立的消失,会使劳动者的生产方式发生改变,生产方式的改变必然有利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在研究关于实现未来社会城乡融合的可能性及条件分析上,马克思、恩格斯既从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自然科学的角度,更从无产阶级消灭私有制的政治角度作了深刻的分析。他们认为,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与发展在加剧城乡对立的矛盾的同时,又孕育着新的消除城乡对立的新社会的可能性。而消除城乡对立,在资本主义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只能依靠无产阶级。所以他们首先提出的是消除这种对立的最重要的条件是消灭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进行生产教育、变换工种、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以便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18)。除此之外,他们在总结时代的重要研究成果的同时,又进一步提出了有关城乡发展的理论。①重视城市和城市化的积极作用。在城乡融合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大工业和城市的历史地位,充分发挥城市在调节城乡关系中的积极作用。“大工业应当首先创造出必要的手段,即大工业城市和廉价而便利的交通(19)。“城市的繁荣也把农业从中世纪的简陋状态中解脱出来了” (20)。②必须实现工业和农业的有机结合。《共产党宣言》指出:“在最先进的国家里可以采取的方法是:把农业和工业结合起来,促使城乡之间的差别逐步消灭” (21)。③关注技术革命对融合的推动作用。在电发明之前的产业工厂是以水能为动力的,而电的发明极大地推动了产业革命的进程,马克思、恩格斯既看到了电对产业经济的影响,更敏锐地注意到电对城乡关系将起到的巨大作用,“这一发现使工业几乎彻底摆脱地方条件所规定的一切界限,并且使极遥远的水力的利用成为可能,如果在最初它只是对城市有利,那么到最后它终将成为消除城乡对立的最强有力的杠杆(22)。④将城乡融合理论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他们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出发,没有过激提出在短期消除城乡对立,而指出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是个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文明在大城市中给我们留下了一种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努力才能消除的遗产。但是这种遗产必须被消除而且必将被消除,即使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