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文明简史:7周朝学术思想的重要影响

中国文明简史:7周朝学术思想的重要影响

【摘要】:7周朝的学术思想孔子画像砖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自由文化不仅对中国文明史影响深远,在世界文明中也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孔子及其思想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古文献整理家及儒家的创建者。孔子的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老子的哲学思想大概可分为三大部分:“道”、“有”与“无”、“无为”。从中可以看出墨子的思想分为五类,共十条纲领,兼爱和非攻是十条纲领的核心内容。

7 周朝的学术思想

孔子画像砖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自由文化不仅对中国文明史影响深远,在世界文明中也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众多思想文化流派,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兵家、纵横家、杂家、阴阳家、农家等,反映了各阶层、各行业的各种诉求。对后世影响最深的莫过于儒、道、墨三家。

孔子及其思想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古文献整理家及儒家的创建者。孔子曾经对《诗》《书》作过修改,并修订《礼》《乐》,为《周易》作序,著成《春秋》。孔子创立开办私学之先河,相传其共收弟子三千,有七十二名弟子文才尤为出众,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且这七十二人均成为春秋战国时期鼎鼎有名的有用之才,孔子深以为荣。孔子的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他将其仁爱思想与政治相结合,提倡各国统治者施行仁政。孔子极为推崇“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极力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孔子35岁之时,鲁国发生内乱,孔子离开鲁国到了齐国。齐景公曾问政事于孔子,孔子言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大为欣赏,本欲重用孔子,却遭到齐相晏婴的百般阻挠,齐景公遂就此作罢。孔子大失所望,此时鲁国内乱已平,于是孔子又回到了鲁国。他一面继续钻研学问,培养弟子,一面抒发其政治主张。51岁时,孔子终于被鲁国国君任命为中都宰,实践政治主张的机会来之不易,孔子为政尽心尽力,施政有方,成绩卓然,一年之后被擢为司空、大司寇。前500年,鲁国与齐国聚会于夹谷,齐国势大,欲以其强势威胁鲁国答应齐国的无理要求,孔子提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并以礼斥责齐王,齐王深以为耻,与鲁国重归于好,签订盟约,归还本就属于鲁国的城池郓、龟和阴三地。后来鲁王渐渐沉湎于酒色,不视朝政,孔子感到很失望,遂辞去官职,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工作和学问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孔子创立了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等教学原则,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理论,有些理论一直沿用到今天。

老子及其思想 道家的创建者是老子。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并没有成为显学,其代表著作是《道德经》,该书开创了中国古代哲学之先河。老子的哲学思想大概可分为三大部分:“道”、“有”与“无”、“无为”。“道”是老子哲学体系的中心观念。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的最高抽象,世界是由无数对矛盾组成的,这些矛盾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互相依存,互为前提。在中国哲学史上,对世界的本体和本质究竟是“有”还是“无”的认识,存在原则分歧。“有”与“无”互相依存,“无”比“有”更为根本。老子对“有无”的论述对后来崇尚虚无的思想产生了很大影响。老子寓“道”和“有”、“无”于人生与政治问题之中,产生了无为的思想。有人认为“无为”就是什么都不做,只是听从上天的安排。就好比生病的人不用看病,放任不管,任其自生自灭一样,这是不对的。实际上老子的“无为”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并不是不做、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贪、不争、不占,尊重自然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意思。《道德经》中提到的“为无为,而无不治”、“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个含义。至今为止,老子的“无为”思想仍然包含着启示社会的合理内核,即无私无欲,超脱忘我,利于他人。

前538年,孔子拜见老子。临别之时,老子赠言:“吾闻之,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义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贵,无财以送汝;愿以数言相送。当今之世,聪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难而几至於死,在於好讥人之非也;善辩而通达者,其所以招祸而屡至於身,在於好扬人之恶也。为人之子,勿以己为高;为人之臣,勿以己为上,望汝切记。”这则典故充分反映了老子的人生观:“善利万物而不争。”(www.chuimin.cn)

《道德经》里所说的“少私寡欲”折射出了老子的养生思想。老子认为新生的东西虽然柔弱却富有生机,事物一旦强大就会导致衰老。因此,他主张无欲无为,回复到人生最初的单纯状态,这种思想深刻地影响和促进了当时和后世的中医养生保健。

墨子及其思想 墨家的创建者是墨子,著有《墨子》一书。据《墨子》可知,墨子思想有十条五类纲领,据《墨子·鲁问》所云:“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从中可以看出墨子的思想分为五类,共十条纲领,兼爱和非攻是十条纲领的核心内容。他坚决批判挑起战争的国家和骄奢淫逸的行为。他认为战争是万恶之源,是人们好勇斗胜、争夺利益的心态造成的,这就必须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他呼吁人们要“兼相爱,交相利”,并进行一系列实践活动。如墨子为了劝说楚王放弃攻宋,先给楚王讲了一个有“窃疾”的人的故事,这个患有“窃疾”的人自己家里有很多好东西,却偏偏眼红别人家里不好的东西,甚至还去把别人家破烂的东西给偷回来。墨子给楚王讲这个故事的用意在于提醒楚王,楚国本来就是个大国,国力强盛,物产丰饶,没有必要去做攻打宋国这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楚王听完故事无言以对,但这并不足以打消楚王攻打宋国的念头。楚王为此找了个借口,“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这句话就是说,公输盘是很有名的工匠,他制作的云梯很先进,攻下宋国轻而易举,不费吹灰之力,何乐而不为之呢?墨子见楚王一意孤行,决定采用模拟战争的形式彻底说服楚王放弃攻宋。几番模拟战下来,公输盘的新式武器云梯在墨子的防备工具前占不了任何便宜,最后,墨子告知楚王,自己已经将防备工具送往宋国,楚王见实在没有便宜可占,遂打消了攻宋之念。另外墨子的思想也包含着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不能凭个人的猜想判断是有还是无,而要以眼睛看到的或耳朵听到的为准。虽然墨子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的认识论有很大的局限性,但墨子并没有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还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逻辑思想体系。墨子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这在中国逻辑学术发展史上是一个历史性的创举。

天人关系的演变 西周时期,周公及大臣们提出了天命转移的“以德配天”说。这意味着神权法思想的一次重大变化。周公相信世上是有天命的,但并不固定,只有品行高尚之人才能承受天命,然而若此人德行不再,天命就将改变,另择有高尚品德之人。这就是“惟命不于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尧有德则启立夏,桀失德则夏亡;汤有道则代夏而兴,纣无道则夏亡周立。一方面,“以德配天”这一说法很显然还承认天命的存在,也就是说当时还没有摆脱神权法的桎梏。只要有天命存在,统治者相信,他们只要保有德行,就可以保周朝统治千秋万代,延绵不绝。领域方面,由于商残暴失德,以致失却民心,才导致灭亡的下场。周朝统治者吸取了商朝灭亡的教训,要珍惜天命,注重君王德行的修养,维护民心,否则就要为天命所弃。从侧面讲,“以德配天”说的提出表明了统治者开始注意人民的力量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春秋时期,天人关系朝着人的地位提高、天的地位下降的方向发展。从此,对于天人关系的探讨主要出现了两个新的方向:立足于人和立足于“道”。立足于人的主要是儒家学派的代表孔子和孟子。孔子重视和强调人的主观努力但又不完全否定天命,承认天命的存在有不完全宿命。孟子从人性的角度研究天人关系,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有天赋的善心,把人性、天道和人道统一起来,对天人关系作了天人合一的回答。立足于“道”的主要是道家学派的代表老子和庄子。老子提出“道”的概念,直接探讨天道,并由此引出人道,认为人道法自然。庄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气的变化、道的体现。他把人完全看做是自然的一部分,认同万物一体。在天人关系上,荀子的思想和儒家的两位主要代表有很大区别。他提出了“天人相分”的思想,强调天人是两个不同的领域,认为人应该在区分天人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除了儒家和道家两家外,还有墨家对天人关系也进行了探究,主要是墨子的反对天命论的观点。墨子提出,只有劳作才能维持生活,人的一切都取决于努力而不是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