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活在永恒的现在-我为何如此倾心于读书

活在永恒的现在-我为何如此倾心于读书

【摘要】:我与读书我无论怎样忙,每星期都要顺便到最近的书店去一两次,在一般情况下,我都要买两三本新书回去。可是实际上,不但我忍痛拿出来的读书时间不足,而且头脑平庸,毅力也不够。当然,我的书既有日本人写的,也有翻译过来的,确切地说,也许我读得比较多的是翻译过来的书。我希望得到值得我整天进入书库,废寝忘食,边读边抄的那种宝书。

我与读书

我无论怎样忙,每星期都要顺便到最近的书店去一两次,在一般情况下,我都要买两三本新书回去。我在书店里停步翻阅的书架,与其说是写有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名称的书架,莫如说是陈列历史社会和随笔等书籍的书架。在那里,每当我闻到每星期新到的书籍的新鲜香味,每当我翻阅新书所产生的温柔的感觉,心里就不胜愉快。这一瞬间,使我感受到生的喜悦。

好不容易买来的书,不读它就觉得十分可惜。并且我正是为了阅读才买的。可是实际上,不但我忍痛拿出来的读书时间不足,而且头脑平庸,毅力也不够。我大致浏览一遍目录,然后挑选其中引起我兴趣的章节来读。有的书我不按顺序读着读着,就全部读完了。也有的书只看了一节就放下了。当然,我的书既有日本人写的,也有翻译过来的,确切地说,也许我读得比较多的是翻译过来的书。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翻译过来的比日本人写的书有读头。我认为,在构思宏大,立论雄伟,例证丰富,笔调锐利这一点,西欧的作品好得多。这可能是欧美人对他们所缔造起来的欧美文化感到骄傲和自信的缘故。中国的古典著作同欧美的古典著作,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本身就具有感人肺腑的力量。中国著作里既不介绍也不贩卖欧美人的思想,而是大胆地披露中国人固有的思想,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对比之下,日本人写的东西,缺欠就在于还没有完全摆脱这样一种状况:循着这两个东西方文明的传统中的一个,说得好点是忠实地介绍,说得坏点就是模仿。总之,恐怕是因为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自豪感和信心。无论对其中哪一个都不能作出肯定,也发现不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一味地徘徊于东西方之间而衰老下去,这正是许多日本人的情况。

在书店(昭和五十一年)

据老一辈的人说,在明治维新时,日本有大学北校和大学南校。北校主要讲授以四书五经为中心内容的修身齐家治国的学问,南校的主要任务则是输入和教授西洋的学问。可是,明治政府做了重大的选择,把这所南校作为学问的发祥地,形成今天的东京大学。于是,现代日本的学问的中心就放在洋学上面。它对日本的现代化恰如其分地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不过,偏重洋学虽然在日本的物质方面的现代化开出了绚丽的花朵,但形成其基础的西洋思想,在多大程度上化成为日本人的血肉,是否对引导日本人的实际生活起了作用,我还摆脱不了心里没底的感觉。(www.chuimin.cn)

当然,在明治、大正到昭和的现代化的过程中,日本也是一直孜孜不倦地在研究中国思想,从未间断。不能否认,规定我们实际生活的许多思想准则,其渊源均来自这种中国思想。尽管这样,日本置身于这两股巨大的思想潮流的旋涡中,一直是忽东忽西。即便在战后,这种状况也没有改变。恐怕可以说,在战后日本的这种特殊的状态,与恢复和平的过程联系在一起,更多地倾向于西方思想。

然而,我们日本人的精神上的渴求,经过这样的过程以后,一点也没有解决,而且无法决定向何处寻求自己的思想和生活的寄托,依然处于彷徨和苦闷之中。真正是日本人的,我们引以为豪和自信的固有的日本思想,究竟是什么?这个课题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甚至在更深的文化领域中,都没有得到解决,也没有确立下来。这种苦闷好像促使日本人产生强烈的焦躁情绪,新出版的书籍简直多如牛毛,目不暇接。没有哪一个国家比日本出版的书刊多。自然,日本就形成乱出、乱卖和乱读的现象,而给读者留在脑子里的东西,既不是自豪,也不是自信,更不是满足,留下的始终是精神上的渴求。

因此,近来我在认真地考虑不要乱读。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书籍,凡是经历了历史风霜的考验,仍然放射出强烈的异彩并具有生命力的少数书,就应该把它作为自己实际生活的伴侣,认真阅读,很好地消化和实践,否则,就不可能解决我们精神上的渴求。曾有一位哲人深刻地指出“字不是写的,是雕刻的”。有人虽然读书不多,但在认识历史和时代以及判断问题时却不犯错误。我们不应该炫耀书架上摆的书怎样多,而应该寻求几本给自己的实际生活带来坚定的信念光明,像珠宝一样宝贵的书。我希望得到值得我整天进入书库,废寝忘食,边读边抄的那种宝书。因为读书的目的并不在于寻求文章的精雕细刻,而在于寻求自己生活实践的明灯。

通过这种切磋琢磨,渗透到日本人的生活中并规定和鼓舞日本人民的生活的思想,不管来源于东方还是西方,都将变成日本人的血肉,不久便发展壮大,成为产生日本人自己的伟大思想、生活和文化的主要因素。近来工作之暇我便考虑这件事。

昭和四十年(1965)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