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如何学会欣赏竞争对手

如何学会欣赏竞争对手

【摘要】:放学后,诺贝尔将他几天来在校所学的内容,做成完整的笔记,寄给了因病无法上学的柏济。到了学期末,柏济的成绩又赶了上来,在班里还是排名第一,诺贝尔则依旧名列第二。据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同学之间,在某些方面是竞争对手,但在生活里也许是好朋友。

瑞典著名化学家、硝酸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伯恩哈德·诺贝尔在读小学的时候,成绩一直名列班上第二名,第一名总是由一个名叫柏济的同学获得。

有一次,柏济意外地生了一场大病,无法上学就请了长假。有人私下为诺贝尔感到高兴,说:“柏济生病了,以后考试班上的第一名就非你莫属了!”诺贝尔听了并不因此而沾沾自喜。放学后,诺贝尔将他几天来在校所学的内容,做成完整的笔记,寄给了因病无法上学的柏济。到了学期末,柏济的成绩又赶了上来,在班里还是排名第一,诺贝尔则依旧名列第二。

诺贝尔长大之后,致力于炸药的研究,在硝酸甘油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一生共获得技术发明专利598项,并在欧美等五大洲20个国家开设了约100家公司和工厂,积累了巨额财富。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留下了遗嘱。在遗嘱中他提出,将部分遗产(920万美元)作为基金,以其利息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据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设置了诺贝尔基金会,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因为诺贝尔的开阔心胸与乐于分享的伟大情操,使他不但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也留下了后人对他的永远怀念。在历史上,大家都认识当年在班上总是考第二名的诺贝尔,却几乎没有人知道那个永远考第一名的柏济。

从诺贝尔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诺贝尔的成功,绝非只靠他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更重要的是他的心胸气度与乐于分享的情操。

一位哲人说:“要想有朋友,自己必须先够朋友。”高尚的人是不会因朋友在学习或事业上有好的成绩而感到烦恼甚至心怀嫉妒的。同学之间,在某些方面是竞争对手,但在生活里也许是好朋友。所以,要善待竞争对手,与竞争对手相互鞭策,相互勉励,这样可以使自己的步子迈得更大。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一般在家里不会有人跟他们争什么东西,父母也通常不会对他们的言论提出什么不同的意见。但是在家里以外的地方,比如学校,就出现了竞争者和反对者。这样,孩子就认为反对他们以及和他们竞争的小伙伴不是合作的对象。所以,父母要及时教育孩子端正他们的竞争心理。告诉孩子,竞争的目的主要在于实现目标,而不在于反对其他竞争的同学。父母要教孩子把其他同学作为学习上的竞争对手、生活上的合作伙伴,千万不可一味地把他人当成竞争对手和敌人,不顾一切地敌视他人。(www.chuimin.cn)

那么,在这方面,父母应该怎样培养男孩呢?

1.让男孩知道竞争和合作是可以同时存在的

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要想发挥出最大的功效就必须集合所有人的力量,博采众长,融会贯通,这个道理要让男孩从小就明白,告诉男孩,江河不拒细流所以汇成大海,要想有所成,就要集合众人的力量。同时,父母要教给孩子与人合作的技能,教育孩子考虑集体的利益,学会在关键时刻要约束个人的行为,牺牲个人的利益。如果孩子缺乏这种意识或者精神,是不可能成功与人合作的。

2.教育男孩助人为乐、与人合作

凡是那些被同伴接受的孩子,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助人、友好、合作、快乐,而那些被同伴排斥的孩子往往是那些攻击性、破坏性强,易争吵、好打斗的孩子。因此,父母如果想让孩子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就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好的性格。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可对孩子百依百顺、过于娇纵,要教育孩子在解决矛盾时,应采取协商的方式。

3.让男孩勇敢地去完成任务

父母让孩子和同伴共同完成某项任务,父母想要提高孩子的交往与合作水平,可以让孩子与同伴分担一个任务的不同部分,并通过合作去尽力地完成它。有时,对于一个复杂的任务,可以进行必要的分工,但必须保证他们活动的相互牵制性,以便他们通过必要的交往与协调完成总体任务。否则,合作就会变成单干,不利于培养合作精神。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情况是,一旦交给了他们任务,就要鼓励他们独立完成,即使遇到困难或者他们之间发生争执,父母也只能提供咨询,而不要越俎代庖,代替他们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