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88个好故事:培养了不起男孩的秘诀!

88个好故事:培养了不起男孩的秘诀!

【摘要】:由于周恩来是南方人,魏校长一时间没能听懂他的回答,于是周恩来又沉着、大声地重复了一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校长高兴得连连称赞:“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正是因为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远大的理想,周恩来成为新中国第一任总理,更成为备受世界人民景仰的一位时代伟人。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誓言,百年以来,一直在中华学子之间流传,成为他们共同的座右铭。

1910年,12岁的周恩来随同伯父来到东北的沈阳,在当时的“奉天省官立东关模范二等小学校读书

新的学期开始了,学校的魏校长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目的,在一次“立命修身”的课上,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你们读书是为了什么?

有的同学回答:“为明理而读书!”

也有的回答:“为做官而读书!”

一些家境贫困的学生则回答:“为挣钱,为吃饭,为不受欺侮而读书……”

还有一个鞋店老板的儿子说:“为家父而读书!”引得全班同学一阵哄笑。

校长对这些回答都不满意,脸色沉了下来,他走到新来的周恩来旁边,问道:“周恩来,现在你来回答,为什么要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庄重地回答。

由于周恩来是南方人,魏校长一时间没能听懂他的回答,于是周恩来又沉着、大声地重复了一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异乎寻常的回答,使魏校长为之一振,也使得整个教室鸦雀无声。校长万万没有想到这年幼的周恩来,竟有如此远大的抱负。老校长高兴得连连称赞:“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正是因为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远大的理想,周恩来成为新中国第一任总理,更成为备受世界人民景仰的一位时代伟人。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誓言,百年以来,一直在中华学子之间流传,成为他们共同的座右铭。

俗话说得好:“有志者,事竟成。”人有了志向,才能看清自己最想取得的成就是什么;有了志向,才会有一股勇往直前的冲动。(www.chuimin.cn)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能力和判断的方向。许多人之所以在生活中一事无成,根本原因在于他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只有你选定了方向,才能不盲目地向前迈步,才能顺利到达理想的彼岸。

远大的志向可以造就伟大的人物。常言道:“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男儿的志向,就是他决心有所作为的努力方向。现实中,作为父母,在培养和引导男孩的志向方面,应该怎样做呢?

1.从小培养男孩树立远大志向的意识

一位著名教育家说:“志向是天才的幼苗,经过热爱劳动的双手培育,在肥田沃土里将成长为粗壮的大树。不热爱劳动,不进行自我教育,志向这棵幼苗就会连根枯死。确定个人志向,选好专业,这是幸福的源泉。”孩子还小,未必知道志向的重要性,这就需要父母的培养和引导。

作为父母应该让男孩意识到,只有他们树立起远大的理想,才能点燃他们的激情,有冲破层层阻力和障碍的能力。只有男孩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才有可能将理想转变为现实。但父母也要明白自己不是男孩的主人,而只是男孩的园丁。不要总想着为男孩代劳,男孩会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父母在引导男孩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时,既要看重男孩将来的发展,还要切合男孩目前的实际情况,更要注重引导男孩制订切实可行的实现理想的计划和步骤。

2.尊重和欣赏男孩的志向

在人生的道路上,一个人的志向非常重要。孩子虽小,也有志向,所谓“有志不在年高”,可是,对于孩子的志向与憧憬,大多数父母都不以为然,一笑置之。尤其是一些孩子的惊人之语,常被父母忽视。对于孩子的凌云壮志,父母要予以尊重,而不是听而不闻或妄加菲薄。尊重男孩的志向,对他们的未来十分重要。远大的志向,如果能够得到保护的话,将会是人生路上的巨大动力。

3.给男孩灌输一些争气的思想

有句话说得好:“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人需要争气,而且要有志气。其实,每个人骨子里都是有尊严的,都想争一口气,只不过有些人养成了一种不愿意变动的习惯,在浑浑噩噩的生活中,根本不记得奋发向上这回事,这是因为其志气没有被激发出来而已。

要培养男孩,就一定要培养有志气、肯争气的男孩,平时教育孩子时,不妨多给孩子灌输一些争气的思想,激发他们的志气,只有肯争气的孩子,长大以后才会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