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教育观察:百年东吴仍青春,苏州教育印象

中国教育观察:百年东吴仍青春,苏州教育印象

【摘要】:1982年7月,我成为这个学校的一名年轻的教师,它的名字已经改为苏州大学。1907年,学校再次向田纳西州申请,更名为“Soochow University”,东吴大学之译名由此而来,现在的苏州大学仍然以此作为英文名。东吴大学约三分之二的师生及专业会同包括苏南文教学院等几所高校组建了苏南师范学院,两个月后改名为江苏师范学院。百年来,苏州大学先后向社会输送了25万多名毕业生,其中许多人已成为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中的著名学者和知名人士。

1978年初,作为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我来到了美丽的东吴园。当时,它的名字叫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7月,我成为这个学校的一名年轻的教师,它的名字已经改为苏州大学。2000年,作为苏州市副市长,我有幸参加了苏州大学的百年庆典。30年来,我参与了这所百年名校的建设与发展,见证了这所地方高校的崛起与辉煌。

1900年,美国人Hammond. J. D等在美国田纳西州为一所在苏州成立的大学注册,名字为“Central University of China”。1907年,学校再次向田纳西州申请,更名为“Soochow University”,东吴大学之译名由此而来,现在的苏州大学仍然以此作为英文名。

东吴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是美国人孙乐文(D.L.Anderson),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师资聘用、教材选用和学校管理等,都以开放的模式开展。学校办学的经费主要通过社会捐赠筹措,一是美国监理会在美的捐款,二是苏沪及周边地区的民众的捐款,已有二十多年办学史的博习书院成为学校最初的校址。学校的重点学科——东吴法科,也采取开放办学的模式,国内外司法界的一些名人都到学校兼职授课。东吴法科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通晓东西方不同的法律体系,即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东吴法学很快成为当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学科,赢得了“北有朝阳,南有东吴”之盛誉。

1927年,中国人杨永清担任了东吴大学的校长,学校的运行模式仍然继承了开放的传统。在他的主持下,“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的校训得以形成,于1928年正式招收女生。在教学管理方面,也保持了原先的开放格局,东吴法科逐步发展为东吴法学院,生物学科也开始声名鹊起,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和苏州对外开放格局的推动下,苏州大学延续了开放的传统,加大了开放的力度,先后与日本、法国、韩国、新加坡、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的10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每年接收外国留学生、进修生1 600余人来校学习。苏州大学的对外开放,与苏州市的外向型经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也为苏州的对外开放提供了人才资源。

如果说开放体现了苏州大学的一种精神、一种气概、一种胸怀的话,那么,融合则展示了它另外的一种精神、一种姿态、一种风情。

苏州大学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开放融合的历史。1952年,全国范围内的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法学院大部分并入华东政法大学,会计系和经济系并入上海财经学院,化工系并入华东化工学院,药学科并入南京的华东药学院。此前不久,社会学系并入复旦大学,医药组转入上海医学院。东吴大学约三分之二的师生及专业会同包括苏南文教学院等几所高校组建了苏南师范学院,两个月后改名为江苏师范学院。虽然这样的调整对于一所已经形成明显办学特色与优势的大学来说是伤筋动骨的,但是,保留着东吴大学精神的江苏师范学院,仍具有强大的融合功能,此后30年发展,学校励精图治、奋发进取,虽历经磨难,仍生机勃勃、青春不老。到20世纪80年代初,已成为省属高校中的领先者,并于1982年更名为苏州大学。(www.chuimin.cn)

1995年开始,中国进行了新一轮的高校重组。苏州大学先后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苏州丝绸工学院和苏州医学院合并办学,组建了苏南地区高校中的航空母舰。苏州大学抓住了这个历史上最大也是最好的发展机遇,用博大的胸怀迎接这场挑战。仍然依靠着开放融合的精神,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就使这所地方综合性大学跻身于中国“211”名校的行列。

开放与融合,既体现了苏州大学的精神气质,也彰显了苏州大学的活力魅力。而使这棵百年老树,能够繁花似锦、硕果满枝、历久弥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既根植于苏州这片神奇的土地,从肥沃的土壤中不断汲取养料;又反哺和报答这方水土,化作春泥更护花。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苏州大学围绕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进行了专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一方面,增设了苏州急需的经济管理、国际贸易、经济法国际法等外向型的专业,成立了财经学院、法学院和工学院;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发展光机电技术、辐照技术、生物医药、化工技术、新材料等学科领域,以科研成果为依托,创立了高科技公司。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先后成立了苏南发展研究院、中国农村城镇化研究中心、中国昆曲研究中心、吴文化国际研究中心、基层党建研究所、人力资源研究所等研究机构,主动为地方提供智力支持。“苏锡常特色研究”、“苏州和温州发展比较研究——区际比较的实证分析”、“政府推动与经济发展——苏南模式的理论思考”等研究成果,已成为苏南地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决策的有力支持。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才,一方人才服务一方水土。百年来,苏州大学先后向社会输送了25万多名毕业生,其中许多人已成为科学、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中的著名学者和知名人士。

苏州大学依靠着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抓住苏州和苏南经济的快速成长的历史机遇,在发展中服务,在服务中发展,在开放中融合,在融合中开放,使学校形成了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办学风格,使这所百年老校仍然青春焕发、活力依旧。

200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