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教育观察:前元庄教育行触发新路

中国教育观察:前元庄教育行触发新路

【摘要】:很快,发现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山西柳林县前元庄的教育改革。首先,这是一种新型的教育体制。学校成立由教师和学生参加的“智囊团”,随时为村里出谋划策。我因此想到,前元村的探索也许就是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方向。农村的义务教育既要使部分学生“榜上有名”,也要使大多数学生“脚下有路”。其实,前元村的探索也不是拍脑袋的结果。

五一放假,由于非典的原因,不能远行,只好在家里整理自己的读书笔记和收藏报刊。很快,发现了一个很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山西柳林县前元庄的教育改革。

于是,上网搜索,查询资料,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前元庄是山西省吕梁地区黄土高原深处的一个群岭环绕的小村庄,全村有195户人家、700余口人。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是一个贫穷落后、纠纷不断的穷山沟。但是,现在的前元庄已经变成闻名遐迩的文化村、文明村、富裕村:

“3—60岁的村民全部入学,15—45周岁的青壮年全部达到初中文化程度,并会几门实用技术;全村形成种植、养殖、运输三大产业,年人均收入由2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十几年来无打架、赌博、盗窃、上访、封建迷信和邪教活动事件,13次被省地县评为文明村、模范村。”

我把这种变化称之为“前元现象”。中国的农村义务教育也许能够从中得到一些启发。首先,这是一种新型的教育体制。这里实行村校一体、三教一体、教科劳一体的大教育体制。村里成立由村委会主任和校长担任正副主任的教育委员会,负责编制学校的发展规划和课程设置。学校成立由教师和学生参加的“智囊团”,随时为村里出谋划策。学校的图书、仪器为村民开放,村民的果园、土地供学生实习时使用。村干部既抓经济又抓教育,教师既教学生又教村民,村校一体,从体制上保证了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实行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三教一体”的教育体制。学校成立了学前教育部、小学教育部、初中教育部和成人教育部,全村3到60岁的村民全到学校学习。

其次,这是一种新型的课程体系。这里的学校课程设置,实行理论课与实践课分设,并有机结合。如初中课程,与语文、数学体育音乐等并列的一门课叫劳技。根据学生发展的规律和知识结构差异,初一学习农作物栽培,初二学习蔬菜栽培,初三学习林果栽培,初四除开设电工摄影、美工课外,增设了高效增产微肥使用和高效农作物种植技术课程。根据需要,还开设养殖、汽车摩托车维修等。学校还先后创办了鸡场、猪场、农场葡萄园、蔬菜园、苗圃等示范实习基地。学校利用农闲和结合农时,向村民传授农业技术,帮助村里改造百亩老果园,苹果品种得到了改良,产量由3万斤猛增到20万斤。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从周一到周五,晚上还要为村里的成年人开设文化课、林果、蔬菜、缝纫、鞋帽加工等课程。

第三,这是一种新型的评价体系。这里的学校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不搞分数第一。实验学校正式成立的第一年,学校就买了200棵葡萄苗,请来了技术员。技术员讲完课后,学校给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每人发一棵苗,并明确提出,这棵葡萄的种植情况和语文、数学一样算成绩,不及格不能毕业。放学后,孩子们把幼苗拿回家种在院子里,每天一放学就浇水,一有空就观察。结果,他们不仅直观地理解了植物根、茎、叶、果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植物生长过程,有的还学会了剪枝、嫁接。(www.chuimin.cn)

第四,这是一种新型的学制。这里的学校实行五、四分段。五年学完小学的课程,初中四年除按国家颁布的《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教学外,还开设了20%的农村职业技术课程,并要求学生毕业时达到初级农技校毕业生的水平。这样,学生既可以进一步到高中或者中专学习,也可以回到村里创业或者就业。十年多以来,他们未上大学、中专回村就业的238个学生中,全部有三至五门实用技术,其中120多人是当地有名的技术人才。村里彻底告别了传统农业,形成了以科技为先导的种植、养殖、运输三大产业。

第五,这是一种新型的教师队伍。这里的学校,老师的舞台不仅在教室,同时在社会。学校的校长都在村支部或村委会任副职。31位老师每人固定联系6个家庭。老师到村民家里不仅是家访,还要帮助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新华社的记者说,老师们就像一个“智囊团”,既为学校发展争取条件,也为村里发展出谋划策。如村民康丑小曾对计划生育政策想不通,康启明老师就借一次次家访的机会,给他们算经济账,讲科学理,最后夫妇俩心悦诚服地放弃了再生一胎的想法。

我虽然没有机会去前元村核实有关的资料,但是我相信,他们的探索是有意义的。 目前,在广大的农村,一方面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缺乏,农民拿不出更多的钱提供给子女上学;另一方面是农村学校的教育严重脱离农村的生产与生活,把所有的学生引领到应试教育的“独木桥”。结果造成大多数学生陪伴少数学生读书的现象,许多农民也失去了对子女教育的兴趣。

我因此想到,前元村的探索也许就是中国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方向。农村的教育只有与农村发展和农民致富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受到农民的欢迎、支持与参与。农村的义务教育既要使部分学生“榜上有名”,也要使大多数学生“脚下有路”。我们的教育应该选择最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才是最有发展前景的道路。

我也因此想到,我们的教育政策制定,如何多去调查研究,既善于从理论中吸取营养,又善于从生活中发现典型,可能会更加符合我们的实际,更加受到群众的欢迎,更加取得辉煌的成绩。其实,前元村的探索也不是拍脑袋的结果。它和当时担任吕梁地委文教部副部长的刘辉汉同志有密切的关系,正是刘辉汉在认真学习陶行知先生关于乡村教育的长篇论述的基础上,去晋绥边区首府兴县蔡家崖村调查边区教育的传统,到方山县疙杈咀学校总结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经验,才有了这样的改革方案。所以,我们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大胆地鼓励地方和学校进行积极的探索,要主动地听取不同的意见与建议,要经常举行教育政策的听证会,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

200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