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北京四中的教育精神-中国教育观察

北京四中的教育精神-中国教育观察

【摘要】:三是北京四中的教师与学生共读活动。我感觉到,四中的许多做法,就是新教育实验强调和追求的东西。据说,2001年2月,四中二十几名“学生形象大使”成功接待了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大使”们良好的风尚、高雅的气质和流畅的英语给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全体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使评估团对四中的考察成为整个申奥活动中的亮点。不知道是否偶然,我似乎知道了四中的精神:认真。

2007年“两会”期间,民进中央秘书长赵光华先生要我抽空去北京四中作报告。早就仰慕四中的大名,现在有机会去考察, 自然顺水推舟,十分乐意。

最近连续在北京作了几次讲演。先是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在全国政协礼堂请我为全北京的学校校长作了“新教育实验与素质教育”的报告,后是顺义区邀请我为全区骨干校长与教师作了“新教育实验与教师成长”的讲演。“两会”期间,又为《北京教育》期刊社的编辑记者和北京八中的全体教师作了关于新教育的专题报告。我知道,北京人的眼界是非常高的,尤其是四中、八中这样的著名学校,要登上他们的讲台,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我清楚,尽管新教育实验还不够成熟,但是它的理念与行动精神,已经在影响着许多学校,改变着许多教师,这或许是校长们最看重的。

在刘长铭校长的陪同下,考察了四中的校园。北京四中校园不大,几幢20世纪80年代的建筑甚至已经显得陈旧。学校的介绍上写道,它创建于1907年,初名为顺天中学堂,1912年改名为京师公立第四中学校,1949年定名北京市第四中学;1988年由完全中学改为纯高中校。别看学校不大,但是名气很响,江泽民、贾庆林、刘淇等先后到学校参加各种活动。建校90年来,共培养毕业生近3万名。其中不少人成为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企业家,绝大多数成为党、政、军以及各行各业的领导干部和高级技术人员,现任国家领导人和部长中间,就有不少是四中的毕业生,薄熙来、李敖、陶西平、马凯等都是四中的学生。近年来,学校每年有100余人次在市区以上各种竞赛中获奖,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四中学生共获得六枚金牌、两枚银牌、一枚铜牌。据说,四中是北京优秀高中学生成长的摇篮,它的毕业生每年高考到重点大学的占96%左右,考入北大、清华两所著名高校的学生近年来一直稳定在40%左右。

刘长铭校长也是全国政协委员,所以交谈得特别亲切。他陪同我在校园里转了十几分钟。有几件事情我印象非常深刻。一是学校的两座铜像,不是那些声名显赫的领导人,而是两个普通的老教师——张子锷和刘景昆。二是学校体育课,我在操场上看到的不是许多重点中学的暮气沉沉,而是活力四射。三是北京四中的教师与学生共读活动。我作报告之前,每一位老师都拿到一份丰子恺先生的文章《怀李叔同先生》。我感觉到,四中的许多做法,就是新教育实验强调和追求的东西。我们的距离更近了。

刘校长告诉我,虽然考试的竞争非常激烈,但是学校并不主张加班加点,而是严格控制课程总量,减少必修课课时,增设选修课和活动课,使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和谐地发展。学校有30个左右的学生社团,他们的学生合唱团曾经出访过许多国家和地区,他们的科技俱乐部经常参加各种科学论坛、野外考察、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体验研究过程,他们的游泳队、篮球队都是北京的冠军。优良的校风学风和高雅的文化氛围使四中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沃土。据说,2001年2月,四中二十几名“学生形象大使”成功接待了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大使”们良好的风尚、高雅的气质和流畅的英语给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全体成员留下了深刻印象,使评估团对四中的考察成为整个申奥活动中的亮点。(www.chuimin.cn)

在这样的学校作报告,似乎更加理直气壮,更加精神焕发。近2个小时的时间一晃而过。在回去的路上,我翻开学校刚刚发的师生共读材料,学校的编后语这样说——记得有学生曾在一篇习作中提及:她很佩服那种连买支铅笔也要专门跑到某国外品牌专卖店的同学,因了那种对生活品位的执著。这固然有理,但我想,认真也是有品的——不仅有对物质要求的认真,还有精神上的乃至灵魂上的认真。在一个又一个主题词像小汤山的温泉水泡一样咕嘟咕嘟往外冒的时代,“认真”这个看似土得掉渣的词汇是否已缺失,在你灵魂的某个角落?

不知道是否偶然,我似乎知道了四中的精神:认真。这也是所有成功的学校的精神。

200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