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抗清起义组织者顾炎武的家书《与三侄书》

抗清起义组织者顾炎武的家书《与三侄书》

【摘要】:清兵南下时,顾炎武组织参加了抗清起义,在昆山一带和清兵斗争。晚年的顾炎武专心学问,创作出大量作品,被称为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叔祖绍芾之子同古尚未娶亲就死了,但同古聘订的妻子王氏决心矢志守节。顾炎武的养母王氏是太学生之女,知书识字,深明大义,是个不寻常的女人。家人的举动,无论是学术成就、立身处世还是思想形成对顾炎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正[1]已移至华下。祠堂书院之事[2],虽皆秦人[3]为之,然吾亦须自买堡中书室一所,水田四五十亩,为饔飧[4]之计。

秦人慕经学、重处士[5]、持清议[6],实与他省不同。黄精[7]、松花[8]、山中所产;沙苑[9]蒺藜,止隔一水[10],终日服饵[11],便可不肉不茗[12]。然华阴绾毂[13]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而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志在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14]之便。

今年三月,乘道途之无虞[15]及筋力之未倦,出崤函[16],观伊洛[17],历嵩少[18]。亦有一二好学之士,闻风[19]愿交,但中土[20]饥荒,不能久留,遂旋[21]车而西矣。彼中[22]经营方始,固不能久留于外也。

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亭林先生。顾炎武读书讲求经世之学,在少年时就果断放弃科举,后因参加反宦官权贵的“复社”斗争,在当时很有名气。清兵南下时,顾炎武组织参加了抗清起义,在昆山一带和清兵斗争。明朝灭亡后,顾炎武更不愿意进入仕途,于是整日游历,结交反清复明义士。晚年的顾炎武专心学问,创作出大量作品,被称为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学者。

要理解顾炎武,就必须了解顾炎武的成长历程。顾家在江东是名门望族,但到了顾炎武父亲一代就已经没落,他父亲虽为国子监萌生但一直未能入仕。顾炎武叔祖绍芾之子同古尚未娶亲就死了,但同古聘订的妻子王氏决心矢志守节。正好此时顾炎武出生,于是在家族商量之后,刚刚出生的顾炎武就过继给已去世的堂叔为嗣,由王氏抚育。

顾炎武的养母王氏是太学生之女,知书识字,深明大义,是个不寻常的女人。王氏遗孀在家,每日勤读不辍。等顾炎武6岁时,就开始教顾炎武《大学》、《周易》等书籍,同时王氏还给顾炎武讲述刘基、方孝孺、于谦等明朝历史上杰出人物的故事,激励炎武学习前辈先贤。

不但是王氏,顾炎武的嗣祖绍芾也是位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他不但性格豪迈不群,而且熟悉朝章典故,对当时的朝政腐败的情况和社会危机也有着清晰的了解。顾炎武10岁时,绍芾开始让顾炎武学习《孙子》、《吴子》及《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经典书籍,14岁的时候,顾炎武已将《资治通鉴》全部读毕。明朝灭亡后,听到清兵

南下的消息王氏绝食十天自杀,临终给顾炎武留下遗言:“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

家人的举动,无论是学术成就、立身处世还是思想形成对顾炎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也不难理解为何明亡之后顾炎武一直执着地反清复明了。及至清王朝统治稳定下来以后,顾炎武仍把反清作为自己的大事不能忘怀。清朝开博学鸿词科和明史馆后,国内读书人都趋之若鹜,而顾炎武不但不参与,而且还告诫子孙门人“不登权门,不涉利路。”

[1] 新正:新年的正月,亦指元旦

[2] 祠堂书院之事:指准备建造朱熹祠堂和书院的事。

[3] 秦人:陕西人。陕西为古秦国地。

[4] 饔飧(yōng sūn):早餐和晚餐

[5] 处(chǔ)士:不出仕的人,隐士

[6] 清议:公正的舆论。

[7] 黄精:一种草本植物,根茎可入药,古人认为食之可延年益寿。

[8] 松花:松树花粉,可食。(www.chuimin.cn)

[9] 沙苑:地名,又称沙阜、沙海,在陕西省大荔县南,洛河、渭河之间,地多沙、草,宜畜牧。蒺藜:草本植物,果实可入药。

[10] 一水:指渭水,沙苑在渭北,华阴在渭南。

[11] 饵:食。

[12] 茗:茶。此处作动词。

[13] 绾毂:绾,系;毂,车辐所聚之处。比喻处于中枢地位,对各方面起联络、扼制的作用。关河:关,潼关,在华阴市东;河,黄河,在华阴市东北。

[14] 建瓴(líng):“高屋建瓴”的略语。意为把瓶水从高屋脊上向下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的形势。建,倾倒。瓴,盛水瓶,一说即瓦沟。

[15] 虞:忧虑。

[16] 崤(yáo):即崤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分东西两崤,延伸黄河、洛河间。函:即函谷关,在河南省新安县东。

[17] 伊:伊水,在河南省境内。洛:洛河,在河南省境内,入黄河。

[18] 嵩:嵩山,五岳之一的中岳,在河南省登封市北。少:少室山,嵩山三峰之一。

[19] 闻风:原意是听到风声、传闻,此指听到作者来河南,犹言“慕名”。

[20] 中土:犹言“中原”,指河南。

[21] 旋:回。

[22] 彼中:那里,指华阴。

在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忧国忧民英雄的内心坚定。晚年的顾炎武在北方游历,其实体察地理形势和考察风俗民情只是部分原因,其主要原因还是想结交反清义士,从事抗清活动,这封信是顾炎武在游历北方十几年后,决定在陕西华阴定居,定居后写给家人的。信中除了简略介绍了陕西的风土人情外,仍对关中形势做出分析,可见他时时没有忘记反清复明的“天下之事”。

真实地说,顾炎武是一个悲壮的英雄,整日追寻着日益渺茫的希望,然而在看到自己的毕生大事日渐式微时,我们虽然没有看到绝望,但也看到了顾炎武孤独而伟大的身影,如同巨灵,渐渐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