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早年热衷功名,但多次科举不中,在家乡做了40年的教书先生,直到72岁时才被授给一个“贡生”的名称。在这封家书中蒲松龄首先以兵法开篇,然后将兵家之法与文章之法作了类比,对“避实击虚”是在制敌和作文中的“百战百胜之法”做了强调。立意新奇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在这封信里,蒲松龄着重强调了这一点。正是用这种方法,蒲松龄写出了他的《聊斋志异》,以至篇篇尽是佳作,从而名垂千古。......
2023-12-03
新正[1]已移至华下。祠堂书院之事[2],虽皆秦人[3]为之,然吾亦须自买堡中书室一所,水田四五十亩,为饔飧[4]之计。
秦人慕经学、重处士[5]、持清议[6],实与他省不同。黄精[7]、松花[8]、山中所产;沙苑[9]蒺藜,止隔一水[10],终日服饵[11],便可不肉不茗[12]。然华阴绾毂[13]关河之口,虽足不出户而能见天下之人,闻天下之事。一旦有警,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志在四方,则一出关门,亦有建瓴[14]之便。
今年三月,乘道途之无虞[15]及筋力之未倦,出崤函[16],观伊洛[17],历嵩少[18]。亦有一二好学之士,闻风[19]愿交,但中土[20]饥荒,不能久留,遂旋[21]车而西矣。彼中[22]经营方始,固不能久留于外也。
顾炎武(1613—1682),原名绛,字忠清,江苏昆山亭林镇人,被称为亭林先生。顾炎武读书讲求经世之学,在少年时就果断放弃科举,后因参加反宦官权贵的“复社”斗争,在当时很有名气。清兵南下时,顾炎武组织参加了抗清起义,在昆山一带和清兵斗争。明朝灭亡后,顾炎武更不愿意进入仕途,于是整日游历,结交反清复明义士。晚年的顾炎武专心学问,创作出大量作品,被称为明清之际的著名思想家、学者。
要理解顾炎武,就必须了解顾炎武的成长历程。顾家在江东是名门望族,但到了顾炎武父亲一代就已经没落,他父亲虽为国子监萌生但一直未能入仕。顾炎武叔祖绍芾之子同古尚未娶亲就死了,但同古聘订的妻子王氏决心矢志守节。正好此时顾炎武出生,于是在家族商量之后,刚刚出生的顾炎武就过继给已去世的堂叔为嗣,由王氏抚育。
顾炎武的养母王氏是太学生之女,知书识字,深明大义,是个不寻常的女人。王氏遗孀在家,每日勤读不辍。等顾炎武6岁时,就开始教顾炎武《大学》、《周易》等书籍,同时王氏还给顾炎武讲述刘基、方孝孺、于谦等明朝历史上杰出人物的故事,激励炎武学习前辈先贤。
不但是王氏,顾炎武的嗣祖绍芾也是位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他不但性格豪迈不群,而且熟悉朝章典故,对当时的朝政腐败的情况和社会危机也有着清晰的了解。顾炎武10岁时,绍芾开始让顾炎武学习《孙子》、《吴子》及《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等经典书籍,14岁的时候,顾炎武已将《资治通鉴》全部读毕。明朝灭亡后,听到清兵
南下的消息王氏绝食十天自杀,临终给顾炎武留下遗言:“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
家人的举动,无论是学术成就、立身处世还是思想形成对顾炎武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也不难理解为何明亡之后顾炎武一直执着地反清复明了。及至清王朝统治稳定下来以后,顾炎武仍把反清作为自己的大事不能忘怀。清朝开博学鸿词科和明史馆后,国内读书人都趋之若鹜,而顾炎武不但不参与,而且还告诫子孙门人“不登权门,不涉利路。”
[2] 祠堂书院之事:指准备建造朱熹祠堂和书院的事。
[3] 秦人:陕西人。陕西为古秦国地。
[4] 饔飧(yōng sūn):早餐和晚餐。
[5] 处(chǔ)士:不出仕的人,隐士。
[6] 清议:公正的舆论。
[7] 黄精:一种草本植物,根茎可入药,古人认为食之可延年益寿。
[8] 松花:松树花粉,可食。(www.chuimin.cn)
[9] 沙苑:地名,又称沙阜、沙海,在陕西省大荔县南,洛河、渭河之间,地多沙、草,宜畜牧。蒺藜:草本植物,果实可入药。
[10] 一水:指渭水,沙苑在渭北,华阴在渭南。
[11] 饵:食。
[12] 茗:茶。此处作动词。
[13] 绾毂:绾,系;毂,车辐所聚之处。比喻处于中枢地位,对各方面起联络、扼制的作用。关河:关,潼关,在华阴市东;河,黄河,在华阴市东北。
[14] 建瓴(líng):“高屋建瓴”的略语。意为把瓶水从高屋脊上向下倾倒,比喻居高临下,不可阻遏的形势。建,倾倒。瓴,盛水瓶,一说即瓦沟。
[15] 虞:忧虑。
[16] 崤(yáo):即崤山,位于河南省西部,分东西两崤,延伸黄河、洛河间。函:即函谷关,在河南省新安县东。
[17] 伊:伊水,在河南省境内。洛:洛河,在河南省境内,入黄河。
[18] 嵩:嵩山,五岳之一的中岳,在河南省登封市北。少:少室山,嵩山三峰之一。
[19] 闻风:原意是听到风声、传闻,此指听到作者来河南,犹言“慕名”。
[20] 中土:犹言“中原”,指河南。
[21] 旋:回。
[22] 彼中:那里,指华阴。
在这封信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忧国忧民英雄的内心坚定。晚年的顾炎武在北方游历,其实体察地理形势和考察风俗民情只是部分原因,其主要原因还是想结交反清义士,从事抗清活动,这封信是顾炎武在游历北方十几年后,决定在陕西华阴定居,定居后写给家人的。信中除了简略介绍了陕西的风土人情外,仍对关中形势做出分析,可见他时时没有忘记反清复明的“天下之事”。
真实地说,顾炎武是一个悲壮的英雄,整日追寻着日益渺茫的希望,然而在看到自己的毕生大事日渐式微时,我们虽然没有看到绝望,但也看到了顾炎武孤独而伟大的身影,如同巨灵,渐渐高大。
有关中华名人家书的文章
蒲松龄早年热衷功名,但多次科举不中,在家乡做了40年的教书先生,直到72岁时才被授给一个“贡生”的名称。在这封家书中蒲松龄首先以兵法开篇,然后将兵家之法与文章之法作了类比,对“避实击虚”是在制敌和作文中的“百战百胜之法”做了强调。立意新奇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在这封信里,蒲松龄着重强调了这一点。正是用这种方法,蒲松龄写出了他的《聊斋志异》,以至篇篇尽是佳作,从而名垂千古。......
2023-12-03
正当他用心治学的时候,明朝灭亡,清兵南下,江南各地人民都组织抗清斗争,顾炎武和他的两位好友也参加了保卫昆山的战斗。顾炎武痛哭一场,葬了他的继母,离开了他的家乡。顾炎武隐姓改名,在长江南北一带奔走,想组织一支抗清义军,但毕竟势孤力单,没能成功。跟顾炎武同时代的思想家,还有王夫之、黄宗羲,他们都是参加过抗清斗争,始终不愿应召到清朝做官的,而且他们在学术上都有很大的成就,被合称为“清初三先生”。......
2023-11-27
故以夫子之门人,且学干禄。所著《日知录》三十余卷,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惟多写数本以贻之同好,庶不为恶其害己者之所去,而有王者起,得以酌取焉,其亦可以毕区区之愿矣。我所著的《日知录》三十多卷,生平的思想和学业都在这书里,只有多抄写几本,用以分赠同志,也许可以不被害怕这书会妨碍他们的那些人所消毁,而一旦有振作世道的人物出现,得以从我的书里择取一点东西,这也就可以了我一点微小的心愿了。......
2023-11-29
范仲淹小时候家庭贫寒但爱好学习,在他还是秀才的时候就有敢言之名,常以天下为己任。范仲淹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文辞秀美,气度豁达,目前有《范文正公集》流传于世。在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中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佳句,正是一生爱国爱民的写照。范仲淹是政治家,也是治家典范,在范仲淹看来,治家之道首要的就是家风,范仲淹通过言传身教,子孙后代无不受益。......
2023-12-03
郑板桥家境贫寒,可他人穷志不短。无论环境怎样艰苦,郑板桥对于自己的学业没有丝毫懈怠。据说,郑板桥的书法自成一体,还得归功于妻子的启发呢。家境贫寒但又不拘一格,这就是郑板桥的一生写照,郑板桥的志向就是苦读百家书,将来好有所建树。经过不断的努力和刻苦,郑板桥终于在诗、书、画上自成一体,被人们成为三绝,他的这种与众不同的创作精神和风格,始终激励着后人们的创作热情。......
2023-11-27
所贵乎师者,涵育熏陶,不言而喻,盖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于此亦可以验己德。因便布此,言不尽意。行及芜湖,复得旨回江西抚定军民。正宪辈狂稚,望以此意晓谕之。近得书,闻老父稍失调,心极忧苦。家中凡百,全仗训饬照管,不一。早晚更望太叔宽解怡悦其心。闻此时尚居丧次,令人惊骇忧惶。时尝游嬉宴乐,快适性情,以调养天和。正宪读书,一切举业功名等事皆非所望,但惟教之以孝弟而已。......
2023-11-16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杨虎城坚持把蒋介石除掉,然而没有得到张学良的同意。七七事变后,杨虎城多次向蒋介石要求回国抗日,但均遭到拒绝,这封信就是他在1937年8月20日写给弟弟杨茂三的。1949年9月6日,蒋介石下令杀害杨虎城,最终杨虎城死于重庆中美合作所的戴公祠,终年56岁。[8]呼尘:杨虎城的化名。......
2023-12-03
福州、厦门响应广州起义计划就是林觉民回到福州后与同盟会福建支部总干事林斯琛等人秘密会商布置的。在刚开始参加革命的时候,林觉民就已经下定舍身报国的决心。报效国家与夫妻恩爱两种感情,重合交错,取舍之间更加凸显出林觉民忧国忧民的精神。林觉民在被押期间,曾经滴水不进,最后泰然自若地走向刑场,从容就义,年仅24岁。[1]意映卿卿:意映,林觉民妻子的名字。......
2023-12-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