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苏轼给侄孙苏元老的家书

苏轼给侄孙苏元老的家书

【摘要】:苏轼,中国北宋文豪。苏元老,字子廷,是苏轼的族孙。因为苏元老为学有功,所以苏轼非常喜欢他,苏辙也曾夸奖过他。作为长辈,苏轼非常关心后代的成长,特别是对族孙苏元老更加关爱。在这封家书里,他劝诫苏元老要多读书,勤学习。苏轼虽然长了侄孙苏元老两辈,但在这封写给侄孙的信中,他说话的口吻仍然非常平易亲切,一点也没有长辈的权势与威严。

侄孙[1]近来为学如何?恐不免趋时[2]。然亦须多读书[3],务令文字华实相副,期于实用乃佳。勿令得一第后,所学便为弃物也。海外[4]亦粗有书籍,六郎亦不废学,虽不解对义,然作文极峻壮[5],有家法。二郎、五郎见说亦长进,曾见他文字否?侄孙宜熟前后汉史及韩[6][7]文。有便寄近文一两首来,慰海外老人意也。

苏轼,中国北宋文豪。苏元老,字子廷,是苏轼的族孙。年少好学,擅长《春秋》,喜好文章。因为苏元老为学有功,所以苏轼非常喜欢他,苏辙也曾夸奖过他。第一次见到苏元老时,就连当时的文学大家黄庭坚,也十分惊奇,称赞他是:“苏氏之秀也。”后来,苏元老举进士,调广都簿,历太常少卿,有诗文流传于世。

作为长辈,苏轼非常关心后代的成长,特别是对族孙苏元老更加关爱。在这封家书里,他劝诫苏元老要多读书,勤学习。

[1] 侄孙:指苏元老。

[2] 趋时:趋赶时势。

[3] 书史:史书等其他各类书籍。

[4] 海外:这里指海南。(www.chuimin.cn)

[5] 峻壮:形容文章有气势。

[6] 韩,指韩愈,字退之,出生于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祖籍郡望昌黎郡(今河北省昌黎县),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卒谥文,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是共同倡导中国唐代古文运动,合称“韩柳”。

[7] 柳:指柳宗元,字子厚,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中国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虽然长了侄孙苏元老两辈,但在这封写给侄孙的信中,他说话的口吻仍然非常平易亲切,一点也没有长辈的权势与威严。他以“文字华实相副,期于实用”劝导侄孙努力读书。于循循善诱中,显现出一位文学大家的人生美德和家训之道。

关于读书学习,苏轼的观点是:“勿令考得功名后,所学便为弃物也”,这不仅在当时而且现在都有着普遍的意义。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产生的文化的影响下,读书已经成为一种职业准备,成为一种仕进的手段。因而,只要读书人金榜题名,功名利禄自然就会有了;而一旦失败,就会变为“百无一用是书生”。正因为这样通过考试,“走上仕途”也就成了读书的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读书被人们堂而皇之地称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和“垫脚石”。因为当他们考试通过之后,便将所学知识废弃。这种现象在有的人看来很自然,他们认为只要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总不免会有这种急功近利的现象。殊不知,正是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才导致了百弊丛生的严重后果。功名利禄是读书的动力,这个我们不能也不需要否认,但这个动力好比“兴奋剂”,足以使读书成为“异化劳动”而走入歧途。知识可以增强人们的谋生能力,读书时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不能完全讳言功利。但更主要的是,知识与奋进可以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使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更加繁荣。而读书恰恰可以使人增长知识,知勇奋进。只有这样,我们才算是将读书的个人功利与推动社会进步联系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