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眉州眉山人,中国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他到任的同一年接到侄子苏千之的来信向他请教朝廷中新旧党争的疑惑。这封信就是苏轼在接到来信后写给侄子,向他解答疑惑,同时也劝诫他要多读史书的。在这封信中,苏轼不仅给侄子讲述了为人处世的人生哲理,还对他讲了学习上的事情,告诫侄子要多读历史典籍,以史为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和生活都有所收获。......
2023-12-03
侄孙[1]近来为学如何?恐不免趋时[2]。然亦须多读书史[3],务令文字华实相副,期于实用乃佳。勿令得一第后,所学便为弃物也。海外[4]亦粗有书籍,六郎亦不废学,虽不解对义,然作文极峻壮[5],有家法。二郎、五郎见说亦长进,曾见他文字否?侄孙宜熟前后汉史及韩[6]柳[7]文。有便寄近文一两首来,慰海外老人意也。
苏轼,中国北宋文豪。苏元老,字子廷,是苏轼的族孙。年少好学,擅长《春秋》,喜好文章。因为苏元老为学有功,所以苏轼非常喜欢他,苏辙也曾夸奖过他。第一次见到苏元老时,就连当时的文学大家黄庭坚,也十分惊奇,称赞他是:“苏氏之秀也。”后来,苏元老举进士,调广都簿,历太常少卿,有诗文流传于世。
作为长辈,苏轼非常关心后代的成长,特别是对族孙苏元老更加关爱。在这封家书里,他劝诫苏元老要多读书,勤学习。
[1] 侄孙:指苏元老。
[2] 趋时:趋赶时势。
[3] 书史:史书等其他各类书籍。
[4] 海外:这里指海南。(www.chuimin.cn)
[5] 峻壮:形容文章有气势。
[6] 韩,指韩愈,字退之,出生于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市),祖籍郡望昌黎郡(今河北省昌黎县),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卒谥文,世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与柳宗元是共同倡导中国唐代古文运动,合称“韩柳”。
[7] 柳:指柳宗元,字子厚,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韩愈共同倡导中国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虽然长了侄孙苏元老两辈,但在这封写给侄孙的信中,他说话的口吻仍然非常平易亲切,一点也没有长辈的权势与威严。他以“文字华实相副,期于实用”劝导侄孙努力读书。于循循善诱中,显现出一位文学大家的人生美德和家训之道。
关于读书学习,苏轼的观点是:“勿令考得功名后,所学便为弃物也”,这不仅在当时而且现在都有着普遍的意义。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产生的文化的影响下,读书已经成为一种职业准备,成为一种仕进的手段。因而,只要读书人金榜题名,功名利禄自然就会有了;而一旦失败,就会变为“百无一用是书生”。正因为这样通过考试,“走上仕途”也就成了读书的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读书被人们堂而皇之地称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和“垫脚石”。因为当他们考试通过之后,便将所学知识废弃。这种现象在有的人看来很自然,他们认为只要是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总不免会有这种急功近利的现象。殊不知,正是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才导致了百弊丛生的严重后果。功名利禄是读书的动力,这个我们不能也不需要否认,但这个动力好比“兴奋剂”,足以使读书成为“异化劳动”而走入歧途。知识可以增强人们的谋生能力,读书时要有正确的价值观,不能完全讳言功利。但更主要的是,知识与奋进可以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使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更加繁荣。而读书恰恰可以使人增长知识,知勇奋进。只有这样,我们才算是将读书的个人功利与推动社会进步联系在了一起。
有关中华名人家书的文章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宋眉州眉山人,中国北宋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他到任的同一年接到侄子苏千之的来信向他请教朝廷中新旧党争的疑惑。这封信就是苏轼在接到来信后写给侄子,向他解答疑惑,同时也劝诫他要多读史书的。在这封信中,苏轼不仅给侄子讲述了为人处世的人生哲理,还对他讲了学习上的事情,告诫侄子要多读历史典籍,以史为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习和生活都有所收获。......
2023-12-03
蔡邕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从“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普遍道理出发,向女儿阐述了修养品德、净化心灵的重要性。他希望女儿能够在美化外表的同时,不忘修身养性,净化心灵,因此才对其提出了这一明确的要求。蔡文姬的父亲很重视对子女们的教育,在父亲蔡邕的教育和熏陶下,她在人品和文品方面都卓然有成,她的作品《胡笳十八拍》被誉为千古佳作,而她本人也被称为才女。......
2023-12-03
在这段时间,傅雷与儿子尽量利用时间,深入系统地探讨了音乐艺术规律和艺术家的修养等问题。傅雷在傅聪离家后的第二天,怀着眷恋的心情写下这封信。儿子的成长令傅雷感到骄傲和欣慰。傅雷不仅将儿子看成一名艺术家,更把他当作自己的人生知己。信中傅雷对儿子谆谆告诫的话语蕴意深刻,表达流畅,使那些原本严肃的话题,显得自然而天真,也使得这封家书满怀欣喜,激情洋溢,充满了浓郁的家庭亲情。......
2023-12-03
面对儿子的不适应,梁漱溟特意给儿子写了这封回信。梁漱溟不仅是一位学识丰厚的思想家,更是一位尽职尽责的父亲。在这封信中,梁漱溟虽然语言犀利,但在向儿子阐述自己对人生态度的理解时饱含着浓浓的父子情。看到儿子的信中出现错别字时,梁漱溟立即用笔改过,然后告诉儿子谨记下次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在如此严格要求的背后也体现出他对儿子的殷切厚望。而信中阐述道理时逻辑之严密更是充分展现出梁漱溟丰富的人生经验。......
2023-12-03
这封信是东汉名臣张奂写给侄子张仲祉的劝诫信。对于侄子轻视长辈、侮辱同辈的做法,他在信中做了严厉的批评,告诫他们做人要重视交往礼节,并要以此来约束自己。......
2023-12-03
陶晓光是陶行知的次子。远在重庆的陶行知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立即打电话向儿子要回了假证明,并且给儿子写了这封信,连带着一张真实的证明材料寄了回去,对儿子的这种行为进行了批评教育。当得知儿子开具假证明书时,陶行知立刻予以纠正,并指出了正确的道路。陶行知对此也是为儿子做过打算的。对儿子的学习和工作,陶行知做出了明确的教育引导,体现了他弃虚务实、诚实做人的高尚道德品格。......
2023-12-03
萧纲,即南朝梁简文帝,梁代文学家,字世缵。这是他写给儿子萧大心的一封信,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他在信中讲到了关于做人与作文的不同要领:“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在这封信中,萧纲给儿子讲了学习的重要性。在信中谈到这一思想时,萧纲认为,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骄纵自己,要经过思考后再行动。萧纲的这个理论,强调了文学的独立性,即文不必如其人,这对人们来说是一种全新的理论。......
2023-12-03
黄炎培对中国近代学制的演变以及改革传统教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林永华是黄炎培的外孙,1961年8月,他被批准入伍。写这封信时,黄炎培已是83岁高龄,当时的林永华正在石家庄汽车团新兵中队集训,黄炎培在信中对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荣辱观进行了指导。这封信虽短却内涵深邃,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都是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关爱和厚望,这也是黄炎培写给外孙的第一封信。黄炎培对于儿孙们的入伍是丝毫不加掩饰的称赞“这的确是光荣”。......
2023-12-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