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父亲,林则徐在操劳国事的同时同样忘不了家中的两个儿子。在这封信的末尾,林则徐仍嘱托妻子,要多多督促两个儿子认真读书,虽寥寥数语,但深沉而伟大的父爱和对儿子的殷切期望跃然纸上。......
2023-12-03
蕴珍:
信收到,好像又跟你见面了。这些天我很好,住在文协,出街时候较多。城里的朋友大都看见了,谈得很高兴。可是闲下来,就感到心烦。我来迟了,要是早来十天我已经到了开城了。现在等着办手续,说是最近可走。你想我等得多心烦。迟一天就少看见一些东西。我在这里除了看朋友外,没有什么事情。最使我心烦的就是最近几个月上海的生活把我的精神消耗得太厉害。在朝鲜七个月的印象似乎全给磨光了。我想从事创作是因为我心中有许多感情,我非写出一部像样的东西来才不白活,否则死也不会瞑目。至于别人的毁誉我是不在乎的。但要写出一部像样的作品,我得吃很多苦,下很多工夫,忙对我创作没有妨碍。可是像平明那样的人事纠纷或者舒服的生活会使我写不出东西来的。老实说,我不愿意离开你们,但为了创作,我得多体验生活,多走多跑。我喜欢孩子,看见别人的孩子,就想到自己的孩子……
冰心已回来,见到一面,她的孩子都长大了。她问到你。梅尘未见到。东西送去了。译生见到,她和家宝都听见骏祥讲起小棠跌下楼的事,其实这是两年前的事了。徐成时也见到了,他陪我去国际书店买了批法文书。不过他一天工作多,睡眠不足,因此对小孩不大感兴趣。他的岳母来替他照应小孩。信写到一半,就被客人来耽误了。我一天很忙,其实没有事情。北京热。我晚上十二点睡,早晨八点起床,生活较有规律,身体不会坏。问候妈和十二妹。小林、小棠好。
祝好!
芾甘
八月二日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巴金。祖籍浙江嘉兴。清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1904年11月25日)生于四川省成都府城北门正通顺街。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萧珊是巴金挚爱一生的妻子,原名陈蕴珍。巴金在萧珊去世后曾写道:“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这是她的最后,然而绝不是她的结局,她的结局将和我的连在一起。”(www.chuimin.cn)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1952年2月,任全国文联组织的朝鲜战地访问团团长的巴金,组织文学、艺术工作者18人进入朝鲜前线访问学习。为了深入生活,创作更优秀的作品,1953年,他再次前往朝鲜采访。7月26日,他离开上海来到北京等待赴朝。在北京等待赴朝期间,巴金非常想念留在上海的妻儿,接连写信问候他们。8月2日,巴金写了这封信,在细致周到的关怀中表达了自己努力工作的决心。
[1] 萧珊(1918—1972),女,原名陈蕴珍,乳名长春,鄞州区人。巴金之妻。1936年至上海,入爱国女子中学读书,参加学校戏剧演出,扮演话剧《雷雨》中的四凤,进而结识进步人士。同年始认识巴金,在巴金的鼓励下,开始文学创作,处女作《在伤兵医院》发表于茅盾主编的《烽火》杂志。毕业后考取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外文系。1944年5月,在贵阳与巴金结婚。新中国成立后,参加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任《上海文学》、《收获》编辑,兼文学翻译。病逝上海。
在这封信中,巴金以平和、舒缓的语言诉说了他与萧珊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与生活。虽然只是对日常生活琐事的倾诉,没有多少甜言蜜语,但却蕴含着相互牵挂的温馨与幸福。
巴金胸怀远大理想,他并没有沉迷于儿女情长之中,而是始终以创作作为自己的使命,坚持不懈地去奋斗、追求。他以自己的经历为例证,在信中向妻子重点讲述了自己对创作过程的理解与认识。创作是件艰苦的事情,他认为:要想“写出一部像样的作品”,必须能够“吃很多苦,下很多工夫。”为此,他希望自己能够摆脱人事纠纷或舒适环境的羁绊,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之中,多体验生活,多走多跑。另外他还强调了“我想从事创作是因为我心中有许多感情”和“别人的毁誉我是不在乎的”的创作动机,表现出他执着的人生信念和坚定不移的可贵品质。
巴金做人与做事的一贯原则是:“别人的毁誉我是不在乎的”,这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于现代社会也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遇到的不可能只有鲜花与掌声,有时也会遇到狂风和骤雨。但是只要我们坚定心中正确的信念,不管外界的是非纷扰,不盲从别人,就一定能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这和庄子所说“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斯已矣”的道理是一样的。他们都是告诫人们不因名誉而勉励进取,不因非议而沮丧不前,坚定自己的信心,轻视外在的荣辱,从而达到辨明荣辱的境界。今天,我们在重温巴金这封家书的同时,应该牢记他讲的为人处世的道理,为自己树立明确的目标,并为之不懈地努力。
有关中华名人家书的文章
作为一名父亲,林则徐在操劳国事的同时同样忘不了家中的两个儿子。在这封信的末尾,林则徐仍嘱托妻子,要多多督促两个儿子认真读书,虽寥寥数语,但深沉而伟大的父爱和对儿子的殷切期望跃然纸上。......
2023-12-03
1925年3月,朱湘与刘霓君在南京结婚。这是他在海外寄给妻子的第五封信。[1]霓妹,朱湘的妻子刘霓君,在朱湘投江自杀后削发为尼,1974年病逝于昆明。朱湘尽情地表露自己的心绪,毫不避讳地告诉自己远方的妻子,这既是他真挚情感的强烈迸发,也是他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朱湘和其他相爱的人一样,也希望和自己相爱的人长相厮守。我们从这些道歉与希望中,也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他与刘霓君间的深情厚爱。......
2023-12-03
谢冰莹先生致肖凤信及注释谢冰莹女士1981年11月13日从美国旧金山写给我的信,是她请美国著名汉学家、《萧红评传》一书的作者葛浩文教授,于1981年岁末转寄给我的。一篇谢冰莹的老友、现住广州的魏中天先生发表在1981年11月1日香港《文汇报》上的文章《记谢冰莹》的剪报。敬祝健康谢彬敬上1981年11月13日写到这里,还需再做几句补充:我收到了谢冰莹先生的来信后,立刻把有关她的信息写信报告给怀念她的陆晶清先生和程俊英先生。......
2024-02-01
萧乾先生写给肖凤的16封信及注释1980年5月23日肖凤同志:你还是把我说得太好了——比我本人好。关于此信的说明:萧乾先生是我青年时代即敬仰的作家。我喜欢萧乾先生的作品,始于读他的长篇小说《梦之谷》,之后就开始关注写出了此书的这位作家。萧先生看过拙文以后,给我写了如上的这封信。为此,萧先生设计了如上的交换书籍的办法。启程之前,他于5月份给萧乾先生写信,告知他要来中国的消息。......
2024-02-01
左宗棠少有大志,常以“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自诩。史学界则认为,他是自唐太宗以后对国家领土贡献最大的人物。左宗棠不仅在政治上颇多建树,在文学修养方面也是一代大家。在这封写给女婿陶少云的信中,他主要讨论了学习中的立志与留心问题。左宗棠在这封信中提出了“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须随时随事,留心著力为要”的观点,可谓真知卓识。......
2023-12-03
1929年5月1日,许地山与周俟松喜结伉俪。1933年秋,许地山与妻子赴广州中山大学讲学,之后绕道台湾探亲。其间两人又发生口角,周俟松一气之下返回北京,许地山则远赴印度考察宗教。6月9日,许地山给妻子写了这封回信,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生活和计划。在这封信中,许地山再一次与妻子商量《藏经》一书的出售情况,希望可以尽早卖出去。......
2023-12-03
侄子这种喜欢议论人过失的行为,将受到马援严词斥责,马援立场坚定,将闻人过失提高到“如闻父母之名”的高度,严正申明:“好议论他人长短,妄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也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即使在今天我们也能从马援的劝诫信中看到很多值得重视的东西。......
2023-12-03
刘道玉谨呈2010年9月11日补记:杨弘远先生于11月18日上午8时15分,在中南医院不幸逝世,享年77岁。但是,医院已经尽到了一切努力,弘远先生毕竟与癌魔抗争了半年多,曾经几次从死亡线上挺过来,显示了一位科学家的无畏精神。弘远先生走了,他留下了遗言:“丧事从简,在家里和校内均不设灵堂,谢绝吊唁。”他的遗体告别仪式,于2010年11月20日上午8时在武昌殡仪馆举行,我向弘远先生做了最后的诀别。......
2023-11-2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