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胡孟晋致妻张惠的书信-中华名人家书

胡孟晋致妻张惠的书信-中华名人家书

【摘要】:胡孟晋自1938年春别妻离子,投笔从戎后,饱受思念的折磨与煎熬。同时,对于妻子作为革命伴侣的进步思想,胡孟晋寄予了很大期望,时时以“舍小家,顾国家”的道理与妻子共勉。在写这封信的前几天,胡孟晋在家乡精心帮妻子草拟了一份《妇女抗敌协会讲演词》来支持妻子工作。这是胡孟晋在面对家中贫苦的生活对妻子的安慰和鼓励,他还对妻子说:他一如既往地支持爱妻积极参加妇女抗敌协会的各项工作。

最亲爱的惠呵:

我们又要离别了!当你听了离别的声音,或者不高兴吧!

亲爱的,谁不愿骨肉的团聚,谁不留恋家庭的甜蜜。要知道国家民族重要,比[1]个人前途重要,因此又要别离亲人,而远征他乡了。

为了你的寂寞,为了你的思念,千里外的我,暂时停了救国的工作,越津浦跨淮南,到达别离一载的故乡来。二月来的团聚欢谈,畅言国事,解释问题,你的政治水准提高了,民族意识加强了,革命的阵营中,增加一位健将了。

畸形发展的中国,教育不普及,人民的知识简单,而妇女尤甚,只要家而不顾国。大难当头,应踊跃赴前线杀敌,而妇女们阻碍其夫或其子之伟志。希望你将[2]无知识的妇女组织起来,宣传和教育她们,使伊等知道“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国之不存家何在”?使她们不致含泪终日,倚门遥望前线上的夫、子早日归来呢!(望胜利归来)

惠,最亲爱的人,你是妇女中的先进者,对于我这次的外出,请不要依恋,要知道你爱人的走,不是故意地抛弃你,而是为着革命,为着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的啊!

家庭经济之困难,生活之痛苦,我是深知的。要革命成功,须经过困难艰苦的阶段,当此环境中是要立定脚跟,具坚强之意志,任何之外诱,不可动摇的,“国危见忠臣”,在困难中锻炼成真正的革命者啊!

富贵反多忧,钱是要人用,不要给钱用了人,在此抗战时,多少富翁成寒士,由此看来,金钱不足恃也。对于穷人要客气,要同情他;对富人也要与对普通人一样;对于守财奴,少与之来往,因为他只认钱,不认人,这些人不要看起他,但与之面子往来而已。

惠呵,我们要认清时代,当此革命时期,家庭衣食可维持就够了,不要有其他念头,要知道整千整万的难民,千百万的劳苦大众,生活是多么的痛苦呵!人生是要作伟大事业,而不是做了金钱的奴隶呵!太看重金钱的人是最污脏的,不要与之往来。

爱人呵,你在无事的时候,多多阅读书报,可使你知识进步,多多想工作的方法,切不要空想,也不要太挂念在外的我,劳神伤身,于事无益。好好教养二个小孩,切忌打骂。处家事,对外人,言语态度等事,可参考我的日记和通信,要切实的做,不然我的心思枉费了。请你真正的做吧,否则,太对不起在外的人呢!

最亲爱的人,你不要太念我,你的厚情我是知道的,我不是个薄情的人,请你放心,决不辜负你的热情呵!

在外的我,身体自知珍重,一切当知留心,请你安心在乡努力妇女解放的事业,成为女英雄,我在外对革命之伟业亦更加努力呵!别了,别了!

此致(www.chuimin.cn)

敬礼

民国)廿八、十一、廿八

群于舒百

胡孟晋(1912—1947),烈士,安徽舒城人,20世纪30年代毕业于师范学校,抗战爆发后参加了新四军战地服务团,转战安徽、江苏两地,后又随新四军北撤,1947年逝世于河北。1939年,他从前线回乡与妻子短聚,临别时给妻子留下了这封语重心长、情感浓烈的信件。

1939年11月28日,在结束了家乡舒城的两个月假期后,作为新四军五支队司令部秘书的胡孟晋将返回前线。临行前,他面对依依不舍的妻子,强忍离别伤痛,尽力安慰、鼓励妻子,并留下这封感人肺腑的辞别书。

胡孟晋自1938年春别妻离子,投笔从戎后,饱受思念的折磨与煎熬。夫妻离散,自是倍感无奈和依恋。在这封写给妻子的信中,字里行间充溢着夫妻间炽热的爱,抒发着对妻子的思念和对家人的关切。同时,对于妻子作为革命伴侣的进步思想,胡孟晋寄予了很大期望,时时以“舍小家,顾国家”的道理与妻子共勉。

[1] 原信无“比”字,后添加。

[2] 信为“何”,改为“将”。

在写这封信的前几天,胡孟晋在家乡精心帮妻子草拟了一份《妇女抗敌协会讲演词》来支持妻子工作。“要革命成功,须经过困难艰苦的阶段,当此环境中是要立定脚跟,具坚强之意志,任何之外诱不可动摇的”。这是胡孟晋在面对家中贫苦的生活对妻子的安慰和鼓励,他还对妻子说:他一如既往地支持爱妻积极参加妇女抗敌协会的各项工作。

中国妇女大多“只要家而不顾国”,甚至“阻碍其夫或其子之伟志”,这是我们的社会现状,但是在信中,胡孟晋勉励妻子要做抗日的先锋,将无知识的妇女组织起来,宣传和教育她们,使她们知道“国之不存家何在”的道理。为了革命成功和民族独立,我们所有人无论男女

都应该起来抗争,另外他还细致地在讲演词后附了“讲演注意事项”,目的就是为了让妻子的讲演达到最佳效果。而张惠也没有辜负丈夫的期待,在家乡的妇女抗敌协会中积极组织工作,而且在丈夫牺牲后又独立承担起全部家务,把几个孩子抚养长大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