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3月,朱湘与刘霓君在南京结婚。这是他在海外寄给妻子的第五封信。[1]霓妹,朱湘的妻子刘霓君,在朱湘投江自杀后削发为尼,1974年病逝于昆明。朱湘尽情地表露自己的心绪,毫不避讳地告诉自己远方的妻子,这既是他真挚情感的强烈迸发,也是他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朱湘和其他相爱的人一样,也希望和自己相爱的人长相厮守。我们从这些道歉与希望中,也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他与刘霓君间的深情厚爱。......
2023-12-03
此次进京陛见,本拟乞假归里[1]祭扫。不料于十一月十五日,钦奉谕旨使粤,查办海口事件。于二十三日陛辞出京,经由直隶、山东,皆无停滞,惟江西途次[2],连遇大雪,河冻泥泞,水陆均未能趱行;比及雪霁[3],加紧前进,直至正月下旬,始抵粤省。仰仗天威所被,震慑民夷,是以驻省年久之夷商喳吨,惊闻特派查办之旨,即请牌下澳,附搭港脚英船回国。伶仃洋趸船内有港脚基船,及咪利坚国[4]、小吕宋[5]等,共夷船十八只.亦一同起碇开行。惟思夷情诡谲,既有鸦片在船,未必遽甘回国[6],乘其计穷思遁,趁势尽行驱逐,以为正本清源之计。不过兹事体大,未敢擅专,业已专折奏请谕令师船,驻泊洋面,堵截夷船售私。若能将夷船驱逐尽净,则鸦片之来源断绝,禁烟较易奏功矣。
元抚手谕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少时虽家境贫寒,但家人仍供应其读书,不负众望的林则徐于嘉庆十六年赐进士。在林则徐40年的为官生涯中,他坚持廉洁奉公、“经世自励”,以造福一方百姓为己任。林则徐是一位讲究读书“经世致用”的人,晚清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中就有林则徐。中国历史最著名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就是林则徐领导发起的。1838年,西方列强大肆向中国偷运鸦片,林则徐上奏道光皇帝总结过去禁烟的失败教训,并警告说:“流毒于天下,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道光皇帝深为震惊,连续八次接见林则徐,林则徐趁机向皇帝力陈禁烟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1838年12月31日,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制广东水师,前往广东禁烟并节查办海口。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和爱国者,在这场禁烟运动中,林则徐指挥了抗英斗争,坚决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民族的尊严。
这封信是林则徐到达广州后,给远在福建家乡的妻子郑氏写的平安家书,同时在信中林则徐也介绍了自己的行程以及对禁烟问题的看法。
[1] 归里:回家乡。
[2] 途次:停留,住宿。(www.chuimin.cn)
[3] 雪霁:就是雪停了,天晴了。霁,雨雪停止,天放晴。
[4] 咪利坚国:即美利坚国,美国。
[5] 小吕宋:即菲律宾。
[6] 未必遽甘回国:肯定不会甘心情愿回国。
林则徐是忠君、爱国的典范,在他受命担当禁鸦片的钦差大臣后,一路马不停蹄,从紧凑的行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忠于国事、恪尽职守的精神。从信中我们可以看出,林则徐主张禁烟是有充足准备的,因为他意识到一旦外商走私鸦片船只被驱逐,外国人肯定不甘心,因此他打算“乘其计穷思遁,趁势尽行驱逐,以为正本清源之计”,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对待禁烟问题上,林则徐是以国家的长远利益为重的。
禁烟是关乎国家命运的大事,而教育子女则是关乎家庭前途的大事。作为一名父亲,林则徐在操劳国事的同时同样忘不了家中的两个儿子。在这封信的末尾,林则徐仍嘱托妻子,要多多督促两个儿子认真读书,虽寥寥数语,但深沉而伟大的父爱和对儿子的殷切期望跃然纸上。
有关中华名人家书的文章
1925年3月,朱湘与刘霓君在南京结婚。这是他在海外寄给妻子的第五封信。[1]霓妹,朱湘的妻子刘霓君,在朱湘投江自杀后削发为尼,1974年病逝于昆明。朱湘尽情地表露自己的心绪,毫不避讳地告诉自己远方的妻子,这既是他真挚情感的强烈迸发,也是他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朱湘和其他相爱的人一样,也希望和自己相爱的人长相厮守。我们从这些道歉与希望中,也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他与刘霓君间的深情厚爱。......
2023-12-03
1929年5月1日,许地山与周俟松喜结伉俪。1933年秋,许地山与妻子赴广州中山大学讲学,之后绕道台湾探亲。其间两人又发生口角,周俟松一气之下返回北京,许地山则远赴印度考察宗教。6月9日,许地山给妻子写了这封回信,详细介绍了自己的生活和计划。在这封信中,许地山再一次与妻子商量《藏经》一书的出售情况,希望可以尽早卖出去。......
2023-12-03
梁启超称自己是“趣味主义者”。作为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自小就受到父亲的影响与熏陶,人文学养丰厚。梁思成的美术知识和艺术眼光亦属一流。但是梁启超非常担心儿子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唯恐其“学问兴味太过单调”,所以特意写信嘱托他。梁启超对于这种情况非常担心,害怕在美国留学的儿子也变成这样。因此他将自己的这种想法在这封家书中,循循善诱地讲给赴美留学的儿子梁思成。......
2023-12-03
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从北京返回离别十余年的湘西故里。分别后,他十分牵念妻子。这是在1934年年初,他写给妻子的一封信,信中向妻子描述了旅途中夜宿鸭窠围时的见闻和思绪。尤其是在对鸭窠围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和在对“水手”、“妇人”自在生活体验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沈从文对湘西故土和湘西人民的无限热爱。沈从文本来是想在船停泊时到岸上去看看的,但是由于天气原因不能实现。......
2023-12-03
1927年10月,鲁迅先生与许广平同到上海,开始共同生活。5月30日,鲁迅给许广平写了这封信,他信中介绍了自己在北京的生活情况,并表达了对妻子的惦念。“小莲蓬”的来源则是在两人分别后,鲁迅在一封寄给妻子的信中,附有一张画有枇杷和一张画有莲蓬的两张信纸。鲁迅由原来通信时的“广平兄”改称“小莲蓬而小刺猬”,从他对许广平的称呼改变来看,他们的感情日见亲密、浓厚。......
2023-12-03
蔡锷对袁世凯此举极为不满,为捍卫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蔡锷以去天津看病为借口逃出北京,自日本转道昆明。在毕节驻扎期间,蔡锷写下了这封与妻子潘蕙英的信。[1]次:旧时写给妻子的信,台头下常用“妆次”,以示亲密。在这封家书中,蔡锷首先将当时的战争形势向妻子作了介绍,同时也谈及未来的作战计划,此时的蔡锷信心满满,从心底流露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作为驰骋沙场的老将,他认为自己指挥的军队“必能操胜算”。......
2023-12-03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杨虎城坚持把蒋介石除掉,然而没有得到张学良的同意。七七事变后,杨虎城多次向蒋介石要求回国抗日,但均遭到拒绝,这封信就是他在1937年8月20日写给弟弟杨茂三的。1949年9月6日,蒋介石下令杀害杨虎城,最终杨虎城死于重庆中美合作所的戴公祠,终年56岁。[8]呼尘:杨虎城的化名。......
2023-12-03
萧珊是巴金挚爱一生的妻子,原名陈蕴珍。巴金在萧珊去世后曾写道:“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有我的泪和血。这是她的最后,然而绝不是她的结局,她的结局将和我的连在一起。”在北京等待赴朝期间,巴金非常想念留在上海的妻儿,接连写信问候他们。8月2日,巴金写了这封信,在细致周到的关怀中表达了自己努力工作的决心。在这封信中,巴金以平和、舒缓的语言诉说了他与萧珊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与生活。......
2023-12-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