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赵树理家书-中华名人家书

赵树理家书-中华名人家书

【摘要】:作为“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赵树理被称为小说的“铁笔”、“圣手”。1957年,赵树理再次回到山西农村,但由于担心在外地工作的女儿赵广建的工作和思想问题,特别是女儿“看不起劳动人民”的思想让赵树理觉得应该进行批评与教育,所以写下这封信。这封赵树理给女儿的信,乍一看劝诫批评多于爱女之情,然而赵树理在劝诫女儿的过程中,把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劳动观表现出来,仔细品味,这也是一种爱,一种父亲对女儿寄予厚望的爱。

广建:

多日不见你的来信,不知近来有何进步。你离开学校已经一年了。在这一年中,你换了三个工作岗位,最后总算“接近”了劳动人民。我想在现在的条件下,你的思想应该有所开展,因而我又想对你一年来的生活、思想情况作一点分析,作为你今后调整生活的参考。

去年你要到新疆,我同意了。在商量这件事的过程中,你驳回了我好多建议:我要你回原籍参加农业社,你根本不愿考虑;我让你在北京参加服务业,并具体提出当售票员、售货员、理发员等职务,你调皮地说售票、售货只售给爸爸,理发也只给爸爸理,其实自然还是根本不愿考虑。

从这一件事来看,当时我说你是看不起劳动人民,你不服气,现在我想你应该能够认识这一点了吧!自然你当时的心情是复杂的,不过不论如何复杂,其主导思想只是一种,那就是“看不起劳动人民”。你有两个小小包袱[1]:一个是高中生,另一个是干部子弟。从旧社会传来一些社会职业评价,认为读了书或当了干部就应该高人一等,认为参加生产或服务业的人是干粗活的,俗人。这种与社会主义极不相容的旧观点,偷偷地流传到很多学生和干部子弟的头脑中,而你不幸也是接受了这份坏遗产的一个人。我相信你的头脑不太笨,学售票或售货还不至于连钱钞也查点不清,学理发也不至于削了顾客的耳朵,而你所以不愿干者是怕碰上你的老师、同学或和我同事的老前辈;要是回原籍参加农业生产,你也要比从来没有见过庄稼的城市青年好得多,而你所以不愿去者,也是怕亲戚们和小朋友们,也从要不得的旧观点出发,说你一声“没出息”。同样的中学生,在生产就业问题上,劳动人民的子女们要比干部子弟好接受得多--他们尽管也接受过对职业评价的旧观点,可是一到了真找不到所谓“高等职业”或升不了学的时候,农民的子女很自然地会去种地,理发师的子女很自然地会去学理发,即使思想上没有真通了,在行动上也会真做了;即使有点不满,也不至于见不得人。而干部子弟则往往不能那样开朗,总以为爸爸当干部儿子就不能理发,其实那有什么坏处呢?我当作家你理发,我的头发长了请你理,我写出小说来供你读,难道不是合理的社会分工吗?平等的道理,每一个中学毕业生不但能懂而且会说,干部子弟说得会更周全些,只是要让他们选择一种事业作为终身业务,他们往往偏不选择最大多数人参加的劳动生产,这除了说是“看不起劳动人民”还能再有什么解释呢?

听你的同学说,你近来写了几篇文章(内容我没有打听),我不反对,但也不敢贸然鼓励。我是从二十多岁起就爱好文艺,而且也练习过,但认真地写还是三十八岁以后的事。业余可以写作,今后的作家大部分仍会从业余中产生,但一定要认识什么是“业”什么是“余”,爱业务的精神应该超过爱写作的精神好多倍。你知道我也爱吹笛子,而且吹得很蹩脚[2];我不因为吹得不好而不吹,但也永远不争取登台独奏(在家自然只能“独奏”)。这就叫业余。业余的文艺爱好者对写作应抱这种态度--写得好了自然也可以发表,特殊好了也可以转业,也像我的笛子假如吹好了也可以登台演奏或参加乐队一样。有好多参加农业社的青年知识分子给我来信说,他们立志要当个作家,我不同意。农业社可以产生作家,只是把当作家放在第一位,而生产就成了“业余”。农业社参加的这种人多了,也许会把社变成了小的作家协会,只是不容易把社办成个模范社。

不写了!希望你参加生产,把主要兴趣放在主要业务上。

父示

九月十四日(www.chuimin.cn)

赵树理(1906-1970),原名赵树礼,山西沁水县尉迟村人,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赵树理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抗日战争时期,赵树理就致力于革命文艺的通俗化、大众化的研究创造,并写出了诸如《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三里湾》、《福贵》、《登记》等反映农村社会生活、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小说。新中国成立后,赵树理仍扎根农村,笔耕不辍,创作出了大量文学作品,让读者爱不释手。赵树理的作品由于乡土气息浓厚、新鲜活泼、通俗易懂,因此形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作为“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赵树理被称为小说的“铁笔”、“圣手”。

1957年,赵树理再次回到山西农村,但由于担心在外地工作的女儿赵广建的工作和思想问题,特别是女儿“看不起劳动人民”的思想让赵树理觉得应该进行批评与教育,所以写下这封信。

[1] 包袱:精神上的负担。

[2] 蹩脚:比喻质量差或程度低。

这封赵树理给女儿的信,乍一看劝诫批评多于爱女之情,然而赵树理在劝诫女儿的过程中,把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劳动观表现出来,仔细品味,这也是一种爱,一种父亲对女儿寄予厚望的爱。希望女儿能真正成为新时代有用的人不正是父爱的最好表达吗?

在对女儿的信中,赵树理分析了工作中“业”与“余”的关系,要求女儿虚心参加生产,把主要兴趣放在主要业务上。赵树理这些严谨、务实的人生态度和对孩子工作、思想上的严格要求可以给当代许多家长以启发。当今社会,大部分家长过多关注了子女的健康与学业而忽视了最基本的劳动教育,使他们失去了劳动锻炼的机会,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