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徐悲鸿香港画展:支持抗战,卖画捐款,取得巨大成功

徐悲鸿香港画展:支持抗战,卖画捐款,取得巨大成功

【摘要】:1939年1月,为了支持神圣的抗战大业,徐悲鸿只身携带自己的绘画精品及所收藏的数百件历代书画,由香港赴新加坡举办筹赈画展,计划将卖画所得的钱全部捐献给祖国。这是他在香港写给儿子徐伯阳和女儿徐静斐的信。由于未能顺利到达,徐悲鸿感到“非常心焦”。徐悲鸿对于前途是非常乐观的。在徐悲鸿的坚持和努力之下,他的这次画展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仅门票和卖画所得就收入一万两千四百余元。

伯阳丽丽[1]两爱儿同鉴:

我因要尽到我个人对于国家之义务,所以想去南洋卖画,捐与国家,行未到半路(香港)便遭封锁,幸能安全出国,但因未曾领得护照,又多耽搁了近两个月,非常心焦,亦无别法可行。兹已定今夜(一月四日)乘荷兰船赴新加坡。在路上有四日,如能一切顺利,二月中定能返到重庆。国难日亟,要晓得刻苦用功……我虽在外,工作不懈,身体不好亦不坏,可勿念。你二人须用功算学及体操。旧邮六张两人分之。外祖父前代我请安,母亲代我问安。

父字

一月四日

徐悲鸿(1895-1953),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屺亭桥镇人,中国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与张书旗、柳子谷三人被称为画坛的“金陵三杰”。徐悲鸿曾留学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他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于传统尤推崇任伯年,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作画主张光线、造型,讲求对象的解剖结构、骨骼的准确把握,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他所作国画彩墨浑成,尤以奔马享名于世。1953年9月26日逝世。

抗日战争爆发后,徐悲鸿积极组织美术界人士投身到抗战大业。1939年1月,为了支持神圣的抗战大业,徐悲鸿只身携带自己的绘画精品及所收藏的数百件历代书画,由香港赴新加坡举办筹赈画展,计划将卖画所得的钱全部捐献给祖国。这是他在香港写给儿子徐伯阳和女儿徐静斐的信。(www.chuimin.cn)

[1] 丽丽:即徐静斐。

站在国家的角度来看,徐悲鸿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站在家庭的角度来看,徐悲鸿是一个慈爱的父亲。在国难当头、民族存亡之际,他毅然放弃了与子女的天伦之乐,远赴海外,卖画筹资,为挽救民族危亡尽一份绵薄之力。这在他看来是“我个人对于国家之义务”。由于未能顺利到达,徐悲鸿感到“非常心焦”。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勇赴国难的民族责任感在家事与国事的对比中得到完美的突出和诠释。

徐悲鸿对于前途是非常乐观的。他对抗战胜利充满信心,对子女的成长也充满期待。他并没有要求儿女在战争的环境下,躲避灾祸,而是鼓励他们“刻苦用功”,并明确指出“用功算学及体操”,浓浓的父爱和殷切的期盼都蕴含在了这殷殷嘱托之中。

在徐悲鸿的坚持和努力之下,他的这次画展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仅门票和卖画所得就收入一万两千四百余元。这笔款项也被他全部捐献给国家,作为当时广西第五路军抗战阵亡遗孤的抚恤金。在那之后,他又先后在吉隆坡、恰保、摈城举办义展,总共筹得款六万余元,也是全部作为救济祖国难民之用,实现了他以绵薄之力支援抗战的宏伟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