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多在海外,做父亲的梁启超免不了想念他们,于是便常给他们写信。这封信就是他于1925年7月10日写给留学海外的子女们的。从他对子女们的这些可爱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对子女的疼爱和欢快的生活情趣。梁启超详细地描述了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情况,对子女们来信提出的问题给予了细致分析,层层剖析,好减轻子女的挂念和担心,并且因势利导,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于谆谆教诲中显现出他的睿智和深邃思想。......
2023-12-03
思成再留美一年,转学欧洲一年,然后归来最好。关于思成学业,我有点意见。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稍为多用点工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再者,一个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读书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谈交换,或开卷引进的机会。不独朋友而已,即如在家庭里头,像你有我这样一位爹爹,也属人生难逢的幸福,若你的学问兴味太过单调,将来也会和我相对词竭,不能领着我的教训,你全生活中本来应享的乐趣,也削减不少了。我是学问趣味方面极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专积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内容,异常丰富,能够永久保持不厌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也想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这封信你们留着,也算我自作的小小像赞)。我这两年来对于我的思成,不知何故常常像有异兆的感觉,怕他渐渐会走入孤峭冷僻一路去。我希望你回来见我时,还我一个三四年前活泼有春气的孩子,我就心满意足了。这种境界,固然关系人格修养之全部,但学业上之薰染陶熔,影响亦非小。因为我们做学问的人,学业便占却全生活之主要部分。学业内容之充实扩大,与生命内容之充实扩大成正比例。所以我想医你的病,或预防你的病,不能不注意及此。这些话许久要和你讲,因为你没有毕业以前,要注重你的专门,不愿你分心,现在机会到了,不能不慎重和你说。你看了这信,意见如何(徽音[1]意思如何),无论校课如何忙迫,是必要回我一封稍长的信,令我安心。
民国十六年八月二十九日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领导人之一,和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他学识渊博,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小说革命”等都是他积极倡导的。梁启超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在界内颇有影响。胡适曾说:“在那个时代读这样的文字,没有一个人不受他的震荡感动的。”在《新民说》、《少年中国说》、《中国不亡论》等文章中,梁启超不断地描绘着一个又一个的强国之梦。陈独秀、李大钊、鲁迅、毛泽东、周恩来等属于那个时代的热血青年正是在这些强国之梦的激励下,为了理想而忘我奋斗。因此,人们又称他为“新思想界之陈涉”,认为他是新旧学术交替时期之学界泰斗和领军人物。
梁启超称自己是“趣味主义者”。他曾写过多篇文章,而且还在大学中作过多次演讲,来宣扬自己学习中的“趣味主义”。东南大学暑期班学员就曾在1922年夏听过他作的一次颇有趣味的专题讲座--《为学的趣味》,这个讲座主要表达的是他的趣味主义人生观,在学员中引起了极大的兴趣。梁启超认为“觉得天下万事万物都有趣味”才是人生最合理的生活,“凡人必须常常生活于趣味之中,这样的生活才有价值,如果哭丧着脸捱过几十年,那么生命便成了沙漠,要它何用?”因此,他提倡“学问的本质能趣味始,以趣味终”,他自认为:“对于自己所做的事,总是津津有味,而且兴致淋漓,什么悲观咧、厌世噜,这种字面,我所用的字典里头可以说完全没有,我所做的事常常一面失败一面做,因为我不但在成功里头感觉趣味,就在失败里头也感到趣味。”梁启超一生勤奋探索救国真理的精神动力正是来源于他这种积极的人生观。
作为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自小就受到父亲的影响与熏陶,人文学养丰厚。梁思成在高中毕业时,就已经翻译了英国威尔斯的《世界史纲》。梁思成的美术知识和艺术眼光亦属一流。1924年,他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学。在那里他用“笨功夫”到图书馆博览群书,研究古代历史,参观古代文物,把那些著名的古建筑一个个默画下来,这全是为了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是梁启超非常担心儿子的学习方法与学习效果,唯恐其“学问兴味太过单调”,所以特意写信嘱托他。
梁思成按照父亲的叮嘱,努力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学习趣味,并在同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建筑硕士学位。后来他又到美国哈佛大学入研究生院,准备作“中国宫室史”的博士论文。在学习中,他感到对于研究工作,光在书本中寻找资料是不可取的,必须到实践中去考察才能更好地研究,于是他决定离开哈佛到欧洲去考察建筑。1928年,他学成回国后在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系主任,成为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为我国的建筑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www.chuimin.cn)
[1] 音:即林徽音(林徽因曾用名),梁思成的妻子。
在20世纪20年代初,梁启超就发现那些到欧美留学的青年一代,主要以实用的科学技术为主攻方向,却忽视了人文学术的修养。由此而来,虽然增长了学识,但却渐渐失去了人文精神,失去了生活中的艺术情趣,也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色彩。梁启超对于这种情况非常担心,害怕在美国留学的儿子也变成这样。因此他将自己的这种想法在这封家书中,循循善诱地讲给赴美留学的儿子梁思成。他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对于在学习中培养广泛兴趣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入浅出地剖析,在学习理念与学习方法上对儿子提出了忠告。
梁启超非常重视学习趣味,在这封家书中,他以自己的亲身经验来强调这一重要性。他说:“我每历若干时候,趣味转过新方面,便觉得像换个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觉这种生活是极可爱的,极有价值的。”的确,一个人如果没有趣味地活在世上,那么他就会变成一个乏味的人,这样的人不仅自己活得贫乏,别人同他交往时也会觉得无乐趣,生活也就因此变得单调枯燥。这和他在信中所说的“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是一样的。如今的许多为人父母者,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为他们设计了一生的“事业”,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孩子能够出国留学读博士,至于孩子将来到底该有多少人文修养、趣味爱好、情感节操,这些则被置之度外。
以自己对兴趣的正确认识为基础,梁启超在信中阐述了如何培养趣味。在他看来,首先要有所爱,爱亲人、爱朋友、爱事业、爱学问等;其次要有所学、有所悟、有感受,从而有思想、有见解、有一股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洋溢其间。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他们的每一天都是新鲜的,每时每刻都是幸福的,即使遇到困难挫折甚至失败,他们也不会改变自己的人生态度。梁启超之所以认为自己是“浑身浸泡在趣味中的人”,就是因为他正是用这种人生态度来对待一切的。
有关中华名人家书的文章
子女多在海外,做父亲的梁启超免不了想念他们,于是便常给他们写信。这封信就是他于1925年7月10日写给留学海外的子女们的。从他对子女们的这些可爱的称呼中,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对子女的疼爱和欢快的生活情趣。梁启超详细地描述了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情况,对子女们来信提出的问题给予了细致分析,层层剖析,好减轻子女的挂念和担心,并且因势利导,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于谆谆教诲中显现出他的睿智和深邃思想。......
2023-12-03
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从北京返回离别十余年的湘西故里。分别后,他十分牵念妻子。这是在1934年年初,他写给妻子的一封信,信中向妻子描述了旅途中夜宿鸭窠围时的见闻和思绪。尤其是在对鸭窠围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和在对“水手”、“妇人”自在生活体验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沈从文对湘西故土和湘西人民的无限热爱。沈从文本来是想在船停泊时到岸上去看看的,但是由于天气原因不能实现。......
2023-12-03
蔡锷对袁世凯此举极为不满,为捍卫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蔡锷以去天津看病为借口逃出北京,自日本转道昆明。在毕节驻扎期间,蔡锷写下了这封与妻子潘蕙英的信。[1]次:旧时写给妻子的信,台头下常用“妆次”,以示亲密。在这封家书中,蔡锷首先将当时的战争形势向妻子作了介绍,同时也谈及未来的作战计划,此时的蔡锷信心满满,从心底流露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作为驰骋沙场的老将,他认为自己指挥的军队“必能操胜算”。......
2023-12-03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杨虎城坚持把蒋介石除掉,然而没有得到张学良的同意。七七事变后,杨虎城多次向蒋介石要求回国抗日,但均遭到拒绝,这封信就是他在1937年8月20日写给弟弟杨茂三的。1949年9月6日,蒋介石下令杀害杨虎城,最终杨虎城死于重庆中美合作所的戴公祠,终年56岁。[8]呼尘:杨虎城的化名。......
2023-12-03
1925年3月,朱湘与刘霓君在南京结婚。这是他在海外寄给妻子的第五封信。[1]霓妹,朱湘的妻子刘霓君,在朱湘投江自杀后削发为尼,1974年病逝于昆明。朱湘尽情地表露自己的心绪,毫不避讳地告诉自己远方的妻子,这既是他真挚情感的强烈迸发,也是他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朱湘和其他相爱的人一样,也希望和自己相爱的人长相厮守。我们从这些道歉与希望中,也能够深切地体会到他与刘霓君间的深情厚爱。......
2023-12-03
吾意欲致书郝表弟,问此地下落,若未售,则封去十二金,买以葬吾夫妇。郑板桥,诗人,清代最为多才多艺的文人之一,擅长写诗、绘画、填词、书法等。郑板桥在信中就买墓地一事,讲到了为人应当“去浇存厚”的道理。而郑板桥对这种封建迷信却不以为然,他认为风水先生的话,不值得相信。郑板桥诗、书、画三绝,三绝中又有三真:真气、真诀、真趣。......
2023-12-03
作为一名父亲,林则徐在操劳国事的同时同样忘不了家中的两个儿子。在这封信的末尾,林则徐仍嘱托妻子,要多多督促两个儿子认真读书,虽寥寥数语,但深沉而伟大的父爱和对儿子的殷切期望跃然纸上。......
2023-12-03
根据《铁网珊瑚》卷四的记载,文天祥的长妹并未收到这帖家信。文天祥与家人的书信往来一直被元朝官员封锁着,这次是为了以骨肉亲情动摇文天祥的心志,才允许其给女儿柳娘写信。在此之前,文天祥一直以为妻子已经殉难。虽然文天祥爱自己的家人,但他更爱自己的国家。......
2023-12-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