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林纾:文才卓越的君子林琴南

林纾:文才卓越的君子林琴南

【摘要】:林纾博学强记,因此诗、书、画俱佳,素有狂生的称号。林琴南18岁成家,对他非常推崇的岳父出资供他完成学业。在信中,我们可以从林纾反复的教导中看到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林纾一生虽有举人身份,但始终无法入仕,因此他对于官场是非常痛恨的。儿子长大后,当知道长子林圭执意出仕,林纾表示过强烈的反对。

榆子:

汝自瘠区[1],量以繁剧,凡贪墨狂谬之举,汝能自爱,余不汝忧;然所念念者,患[2]汝自恃吏才,遇事以盛满之气出之,此至不可。凡人一为盛满之气所中,临大事,行以简易;处小事,视犹弁髦[3];遗不经心之罅,结不留意之仇;此其尤小者也。有司为生死人之衙门,偶凭意气用事,至于沉冤莫雪,牵连破产者,往往而有,此不可不慎。故欲平盛气,当先近情。近情者,洞民情也。胥役之不可寄以耳目,以能变乱黑白,察官意之所不可,即以是为非;察官意之所可,复以非为是,故明者恒轻而托之绅士。然吾意绅不如士,士不如耆[4]。绅更事多,贤不肖半之,士得官府询问,亦有尽言者。然讼师亦多出于士流中,无足深恃;惟耆民之纯厚者,终身不见官府。尔下乡时,择其谨愿者,加以礼意,与之作家常语;或能倾吐俗之良,人之正邪。且乡老有涉讼应质之事,尔可令之坐语,不俾长踞,足使村氓悉敬长之道。死囚对簿,已万无生理,得情以后,当加和平之色,词气间,悯其无知见戮,不教受诛,此即夫子所谓“哀矜勿喜[5]”者也。监狱五日必一临视,四周洒扫粪除,必务严洁,庶可辟祛疫气。司监之丁,必慎其人,肆者可以卖放,愿者或致弛防。此际用人宜慎,宽严均不可过则,衙役既无工薪,却有妻子,一味与之为难,既不得食,何能为官效力?此当明其赏罚,列表于书室中。夫廉洁不能责诸彼辈,止能录其勤惰,加以标识。其趋公迅捷者,则多标以事;几迁延迟久,不能速两造到案者,必有贿托情事,则当加以重罚,不必另标他役;一改差,则民转多一改差之费矣。胥役以外,家丁之约束最难。荐者或出上官,或出势要,因荐主之有力,曲加徇隐[6],则渐生跋雇[7];严加裁抑,则转滋谗毁[8]。要当临之以庄,语之以简,喜慢不形,彼便不能测我之深浅,当留者留之,宜遣者以温言遣之足矣;教跃健讼,务在必胜;轻躁之官,恒左教而右民;庸碌之官,又左民而右教;实则皆非也。士大夫惟不与教士往来,故无籍之民,恃教为符,因而鱼肉乡里。若有司与主教联络,剖析以民情之曲直。教中宗旨,博爱而信天,吾即以天动之;彼迷信久,或可少就吾之范围。吾有《新旧约全书》一部,尔暇时翻阅,择书中语可备驳诘耶稣教之犯律违例者,类抄而熟记之。彼为教中人,乃不省教书,即以矛攻盾之意,庶免为教焰所慑。且判决教案,以迅捷为上;有司往往以延宕为得计,久乃被其口实,至不可也。下乡检验,务随报即行,迟则尸变,且防两造久而生心,故不若立时遣发之为愈。尸场以不多言为上,彼围观者,恃人多口众,最易招侮。此等事,尔已经过,可毋嘱。披阅卷宗,宜在人不经意处留心,凡情虚之人,弥纶[9]必不周备,仔细推求,自得罅隙[10],更与刑幕商之,亦不可师心自用。凡事经两人商榷,虽不精审,亦必不至模糊。其余行事,处处出以小心,时时谋我忠厚。谨慎须到底,不可于不经意事掉以轻心,慈祥亦须到底,不能于不惬意人出以辣手。

吾家累世农夫,尔曾祖及祖,皆浑厚忠信,为乡里善人,余泽及汝之身,职分虽小,然实亲民之官。方今新政未行,判鞠仍归县官。余故凛凛戒惧,敬以告汝。不特驾驭隶役丁胥,一须小心,即妻妾之间,亦切勿沾染官眷习气。凡事须可进可退,一日在官,恣吾所欲,设闲居后,何以自聊?余年六十矣。自五岁后,每月不举火者可五六日。十九岁,尔祖父见背,苦更不翅。己亥,客杭州陈吉士大令署中,见长官之督责吮吸属僚,弥复可笑。余宦情已扫地而尽。汝又不能为学生,作此粗官,余心胆悬悬,无一日宁贴。汝能心心爱国,心心爱民,即属行孝于我。尔曾祖父母以下,至尔嗣父,及尔生母,凡六大忌,用银十二两。此十二两,余欲以汝所得者,市鱼肉报飨。余随时尚有训迪。此书可装潢,悬之书室,用为格言。

林纾(1852-1924),字琴南,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近代文学家、翻译家。林纾从小爱读书,同乡薛锡极、李宗言家藏书众多,他在两人家读书将近三四万卷。林纾博学强记,因此诗、书、画俱佳,素有狂生的称号。

林纾于1852年11月8日(咸丰二年)出生在福州城东莲塘一户贫寒人家。林纾5岁的时候父亲因经商失败而去了台湾,穷得揭不开锅的林家只好把他送到外祖母身边抚养。因没有钱进学堂念书,林纾最初的启蒙老师就是他的外祖母。买不起书,他就借书来抄,甚至还在垃圾堆里捡书学习。林琴南18岁成家,对他非常推崇的岳父出资供他完成学业。光绪八年(1882年),林纾考中举人,但或许是考运不济,一直未能中进士。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林纾在北京任五城中学国文教员。林纾擅长古文,桐城派大师吴汝纶非常推崇他的文采,他在北京的名声越来越大,因此后来又被聘为北京大学讲席。辛亥革命后,北洋军人徐树铮创办正志学校,林纾又来此教学,推崇桐城派古文。林纾还创办了现在的福建工程学院前身--“苍霞精舍”,为人所称颂。

[1] 瘠区:贫寒的家庭。

[2] 患:担心,担忧。

[3] 弁髦:鄙视,看不起。

[4] 耆:社会上有名望的老人。(www.chuimin.cn)

[5] 哀矜勿喜:哀矜,怜悯。指对遭受灾祸的人要怜悯,不要幸灾乐祸。

[6] 徇隐:徇私隐瞒。

[7] 跋雇:即跋扈,专横暴戾,欺上压下。

[8] 谗毁:在别人面前说陷害某人的坏话诋毁此人。

[9] 弥纶:掩盖,遮盖。

[10] 罅隙:裂缝、缝隙,此处指线索。

在信中,我们可以从林纾反复的教导中看到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林纾一生虽有举人身份,但始终无法入仕,因此他对于官场是非常痛恨的。林纾本人对于做官也有一段独特的心史,而他的平民姿态也和他苦难的早年经历有关。儿子长大后,当知道长子林圭执意出仕,林纾表示过强烈的反对。看到对儿子劝阻无效,一生从未做官的林纾开始对儿子如何做官进行了悉心的指导和劝谕,恰是洞悉人情世故,独具菩萨心肠。从信中可以看出,林纾对于如何做官的确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想来他的这些理论不仅与他丰富的阅历有关,应该还和他对儿子的关心有着莫大的关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