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华名人家书:感人教育,引领青少年

中华名人家书:感人教育,引领青少年

【摘要】:在此指张之洞的儿子四个月时间竟花费了一千元钱。在这封信普通的父子通信中,张之洞用平淡的语气,简朴的话语,写出了对儿子的浓浓深情。在信中,张之洞通过对比,认为儿子大手大脚花钱“绝不是真用功之人”。张之洞认为,节俭可以使人远离奢侈贪欲的诱惑,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开拓进取,这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成功和幸福有着重要的作用。张之洞的这些思想不但对他的儿子有着教育意义,而且对今天的青少年仍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

示谕吾儿知悉:

来信均悉。现再汇给你日本洋五百元,你收到后,给我复信,以免挂念。你自出国至今,为时不过四月,为何带去的千元钱已经用尽?是甚可怪[1]!你去日本,为求学也。求学宜[2]先刻苦,又不必交友应酬,即稍事阔绰,不必与寒酸子弟相等,然千金之资,亦足用一年而有余,为何四月不到,就用完了,你到底用在何处呢?我不是吝惜这一点钱,你如果用得在理,即使每日百金,也供得起,只是你不应该这样。求学之时,如果像这样奢华无度,到学成问世将成什么样子?何况你如此浪费,必非饮食之豪,起居之阔,必另所消耗。一方之所消耗,则于学业一途,必有所弃,否则用功都来不及,哪有多少时光供你浪费?所以我在这里可以断定你绝不是真用功之人,否则不会是这样。你也曾读过《孟子》吧?大有为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经受艰难困苦及心灵的苦难之后,才可能有所作为。你凭着有父亲的荫庇,当然不需这样,但也应知道生活的艰难,尽其求学之本分。不这样,即学成归国,民情不知,世事不晓,必一事无成。晋朝末代皇帝听说老百姓没有粮食吃时说,怎么不吃肉粥呢?问题就是出在这里。况且你是军人,军人应较常人更能吃苦,以备为朝廷效力。你现在这个样子,哪里是军人该做的?我恐怕今后对你不该有什么指望了。我固然不曾到过日本,就是将来有机会去,也不可能了解他们民间的情况。不是不想知道,只是身份有限,想知道也不可能。我听人说,一个学生在日本,每月有三十金,即足维持。即饮食起居稍顺适者,每月亦无过五十金。现在你两倍于这个数目的开销是可以的,何至于千元的钱不到四个月就花光,是必所用者,有不尽告人之处。用钱事小,而因之怠弃学业,损耗精力,虚度光阴,可就是大事了。我曾给你写信,要你努力学习,言犹在耳,怎么就忘了。过去的事就过去了,来者可追,从今以后,你要赶紧收住邪心,努力求学,不遇星期天不要出校门;即使星期天出校,也不得擅自在外居留,这样开支可省。不必节俭而自节俭,学业不荒;不欲努力而自努力,光阴可贵。求学不易,你毕竟不是十五六岁的孩子了,此中甘苦,自己应该明白,不要辜负了老人的教诲。

你最近身体如何?宜时时留意。父身体甚佳,家中大小,亦皆安康,不要挂念。

父涛

八月初九日

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香岩,贵州人。咸丰二年(1852年),16岁的张之洞考中顺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中进士第三名探花,官至军机大臣、体仁阁大学士,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并称晚清“四大名臣”。(www.chuimin.cn)

作为晚清洋务运动的重要领袖人物之一,张之洞崇尚并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提出应以“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张之洞曾经担任18年湖广总督,在任中大力推行“湖北新政”,从而促成了办洋务、筑铁路、建新军等许多新兴事务。武汉也因张之洞连续创办11家企业而成为全国的重工业基地,其中汉阳钢铁厂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

当时洋务和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毕竟是新生事物,很多人都不太接受,因此热心洋务的张之洞仍受到很大阻力,为了向世人显示自己对洋务的信心,张之洞把自己的儿子送到日本留学,这封信就是他收到在日本求学的儿子的来信后,写给儿子的一封回信。

[1] 是甚可怪:是什么原因出现如此奇怪现象。在此指张之洞的儿子四个月时间竟花费了一千元钱。

[2] 宜:应该。

在这封信普通的父子通信中,张之洞用平淡的语气,简朴的话语,写出了对儿子的浓浓深情。在信中,张之洞通过对比,认为儿子大手大脚花钱“绝不是真用功之人”。然后他又通过圣贤之言和晋惠帝的例子劝诫儿子不但要努力学习,而且还要注重节俭。张之洞认为,节俭可以使人远离奢侈贪欲的诱惑,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开拓进取,这对于一个人一生的成功和幸福有着重要的作用。正确的消费观念可以让年轻人趋吉避凶。张之洞的这些思想不但对他的儿子有着教育意义,而且对今天的青少年仍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