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赵树理被称为小说的“铁笔”、“圣手”。1957年,赵树理再次回到山西农村,但由于担心在外地工作的女儿赵广建的工作和思想问题,特别是女儿“看不起劳动人民”的思想让赵树理觉得应该进行批评与教育,所以写下这封信。这封赵树理给女儿的信,乍一看劝诫批评多于爱女之情,然而赵树理在劝诫女儿的过程中,把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劳动观表现出来,仔细品味,这也是一种爱,一种父亲对女儿寄予厚望的爱。......
2023-12-03
得正月二十七日书,知汝无恙,为慰。
吾于正月二十八日,在钱塘江首途[1],由严州、金华、处州、温州而至福宁。祖母今年八十有七,惟步履艰难,及重听[2]较甚耳,饮食起居,与前年无异,期颐[3]可望也。伯父之病,仍未脱体,幸公事清闲,颇足养病。吾在彼小住二十七日,仍由原路而还,水陆兼程,行殊不易。然泉声山色,颇足娱情;已于三月之末至西湖精舍,笔墨丛杂,宾客纷繁,远不如福宁太守之清闲自在矣。汝南旋之计,闻又不果。在都固无佳况,还南亦乏良图,触藩[4]之叹,诚有如汝所言者。眼前既不成行,宜随时排遣,勿郁结成病。汝有生以来,尚无大拂逆[5]之境,此日稍尝辛苦,亦文章顿挫之法。昨得彭雪琴侍郎书,有诗云:“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难好作人。”此言有味,故为汝诵之。
吾尝言人生须分三截:少年一截,中年一截,晚年一截,此三截中无一毫拂逆,乃是大福全福,未易得也。三截中有两截好,已算福分矣。但此两截好,须在中晚方佳;若晚年不好,便乏味也。必不得已,中一截不好,犹之可耳。汝少年总算顺境,但愿以中年之小不好,博晚年之大好,仍不失为福慧楼中人。善自保重,深思吾言。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学
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俞樾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近代名人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都曾做过他的学生。俞樾是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中第之后曾任翰林院编修。咸丰皇帝对俞樾非常赏识,曾破格提拔他为河南学政,然而却被御史曹登庸以“试题割裂经义”罪劾奏,因而罢官。罢官后的俞樾再也无心仕途,于是就移居苏州,潜心研究学问。俞樾治学严谨勤奋,涉猎广博,以经学为主,对诸子学、史学、训诂学等也有很高的造诣。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赞扬他“拼命著书”。俞樾著作丰厚,后集合成一部250卷大书,名为《春在堂全书》。
俞樾19岁时与姚夫人成亲,育有二男二女,其中小女绣孙聪颖超群,十岁既能写诗,深得俞樾钟爱,这封信就是俞樾写给爱女的一篇。
[1] 首途:启程,出发。(www.chuimin.cn)
[2] 重听:听觉不灵敏,耳背。
[3] 期颐:百岁老人。
[4] 触藩:进退两难。
[5] 拂逆:违背,违反。
这封信是俞樾写给最喜欢的小女的,语言平实,通俗易懂,读起来如同朋友间交流娓娓道来,虽没有表达父女深情的句子,但让人感觉到父亲与女儿的关系是如此的和谐、亲切。对于自己此时的想法和处境,俞樾叙述非常详细。衷肠诉于知心人,能和女儿如此交流,可以感受到其中包含的父女之情是如此之深。
信中俞樾认为人生分三截,其实也是人生的一个小小的规划,实是明白人的至理之论。俗语云,“早年福不算福”,其实也是和俞樾的认识是一致的,渐入佳境的人生设计也是俞樾一生的感悟吧。
有关中华名人家书的文章
作为“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赵树理被称为小说的“铁笔”、“圣手”。1957年,赵树理再次回到山西农村,但由于担心在外地工作的女儿赵广建的工作和思想问题,特别是女儿“看不起劳动人民”的思想让赵树理觉得应该进行批评与教育,所以写下这封信。这封赵树理给女儿的信,乍一看劝诫批评多于爱女之情,然而赵树理在劝诫女儿的过程中,把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劳动观表现出来,仔细品味,这也是一种爱,一种父亲对女儿寄予厚望的爱。......
2023-12-03
诸弟每日自立课程,必须有日日不断之功,虽行船走路,须带在身边,予除此三事外,他课程不必能有成,而此三事者将终身行之。故予从前限功课教诸弟,近来写信寄弟,从不另开课程,但教诸弟有恒而已。同治年间,曾国藩被封为一等毅勇侯,又授世袭罔替,并在死后赐谥号文正,故后人称曾文正公。因此后人评价这部家书完全可以体现曾国藩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曾国藩被誉为“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2023-12-03
1927年10月,鲁迅先生与许广平同到上海,开始共同生活。5月30日,鲁迅给许广平写了这封信,他信中介绍了自己在北京的生活情况,并表达了对妻子的惦念。“小莲蓬”的来源则是在两人分别后,鲁迅在一封寄给妻子的信中,附有一张画有枇杷和一张画有莲蓬的两张信纸。鲁迅由原来通信时的“广平兄”改称“小莲蓬而小刺猬”,从他对许广平的称呼改变来看,他们的感情日见亲密、浓厚。......
2023-12-03
陶晓光是陶行知的次子。远在重庆的陶行知得知此事后非常生气,立即打电话向儿子要回了假证明,并且给儿子写了这封信,连带着一张真实的证明材料寄了回去,对儿子的这种行为进行了批评教育。当得知儿子开具假证明书时,陶行知立刻予以纠正,并指出了正确的道路。陶行知对此也是为儿子做过打算的。对儿子的学习和工作,陶行知做出了明确的教育引导,体现了他弃虚务实、诚实做人的高尚道德品格。......
2023-12-03
纪晓岚从小受到家人严格督促,同时也深受父亲影响,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学问与日俱增。雍正十二年,纪晓岚随父入京,受业于著名画家董邦达门下。因此久不在家的纪晓岚首先就向妻子提出教育子女是父母的责任。在和妻子谈到教育子女原则时,纪晓岚认为必须要做到四戒、四宜。纪晓岚被称为一代通儒,是因其博学多才,涉猎较广,从这封家书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一斑。......
2023-12-03
蔡锷对袁世凯此举极为不满,为捍卫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蔡锷以去天津看病为借口逃出北京,自日本转道昆明。在毕节驻扎期间,蔡锷写下了这封与妻子潘蕙英的信。[1]次:旧时写给妻子的信,台头下常用“妆次”,以示亲密。在这封家书中,蔡锷首先将当时的战争形势向妻子作了介绍,同时也谈及未来的作战计划,此时的蔡锷信心满满,从心底流露出对战争胜利的渴望,作为驰骋沙场的老将,他认为自己指挥的军队“必能操胜算”。......
2023-12-03
陶渊明,东晋著名的田园诗人,曾与周续之、刘遗民一起被称为“浔阳三隐”。陶渊明一生胸怀坦荡,“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精神独立、内心自由是他所追求的目标。在陶渊明的身上,不仅充盈着古代知识分子追求个性价值的信念,而且激荡着儒、道思想交融的厚重内涵。陶渊明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真诚实践者,更是文人高洁品行的楷模。陶渊明三十岁左右丧妻,后续娶翟氏,五个儿子不是同一个母亲生的。......
2023-12-03
在留学期间,方声洞担任中国留学生总代表、同乡会议事部长、同盟会福建支部长等职。第二天下午5时30分,方声洞等人在黄兴率领下向两广总督署发起总攻。就在这场战斗中,方声洞阵亡。[4]颖:王颖,方声洞的妻子,同盟会会员。方声洞写此信时,王颖在日本。[5]旭:方声洞的儿子。为了祖国光复,为了人民的幸福,明知此行九死一生,但方声洞却义无反顾。......
2023-12-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