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俞樾:与次女绣孙-中华名人家书

俞樾:与次女绣孙-中华名人家书

【摘要】:俞樾著作丰厚,后集合成一部250卷大书,名为《春在堂全书》。俞樾19岁时与姚夫人成亲,育有二男二女,其中小女绣孙聪颖超群,十岁既能写诗,深得俞樾钟爱,这封信就是俞樾写给爱女的一篇。这封信是俞樾写给最喜欢的小女的,语言平实,通俗易懂,读起来如同朋友间交流娓娓道来,虽没有表达父女深情的句子,但让人感觉到父亲与女儿的关系是如此的和谐、亲切。

得正月二十七日书,知汝无恙,为慰。

吾于正月二十八日,在钱塘江首途[1],由严州、金华、处州、温州而至福宁。祖母今年八十有七,惟步履艰难,及重听[2]较甚耳,饮食起居,与前年无异,期颐[3]可望也。伯父之病,仍未脱体,幸公事清闲,颇足养病。吾在彼小住二十七日,仍由原路而还,水陆兼程,行殊不易。然泉声山色,颇足娱情;已于三月之末至西湖精舍,笔墨丛杂,宾客纷繁,远不如福宁太守之清闲自在矣。汝南旋之计,闻又不果。在都固无佳况,还南亦乏良图,触藩[4]之叹,诚有如汝所言者。眼前既不成行,宜随时排遣,勿郁结成病。汝有生以来,尚无大拂逆[5]之境,此日稍尝辛苦,亦文章顿挫之法。昨得彭雪琴侍郎书,有诗云:“欲除烦恼须无我,历尽艰难好作人。”此言有味,故为汝诵之。

吾尝言人生须分三截:少年一截,中年一截,晚年一截,此三截中无一毫拂逆,乃是大福全福,未易得也。三截中有两截好,已算福分矣。但此两截好,须在中晚方佳;若晚年不好,便乏味也。必不得已,中一截不好,犹之可耳。汝少年总算顺境,但愿以中年之小不好,博晚年之大好,仍不失为福慧楼中人。善自保重,深思吾言。

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清末著名学

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俞樾是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近代名人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都曾做过他的学生。俞樾是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中第之后曾任翰林院编修。咸丰皇帝对俞樾非常赏识,曾破格提拔他为河南学政,然而却被御史曹登庸以“试题割裂经义”罪劾奏,因而罢官。罢官后的俞樾再也无心仕途,于是就移居苏州,潜心研究学问。俞樾治学严谨勤奋,涉猎广博,以经学为主,对诸子学、史学、训诂学等也有很高的造诣。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赞扬他“拼命著书”。俞樾著作丰厚,后集合成一部250卷大书,名为《春在堂全书》。

俞樾19岁时与姚夫人成亲,育有二男二女,其中小女绣孙聪颖超群,十岁既能写诗,深得俞樾钟爱,这封信就是俞樾写给爱女的一篇。

[1] 首途:启程,出发。(www.chuimin.cn)

[2] 重听:听觉不灵敏,耳背。

[3] 期颐:百岁老人。

[4] 触藩:进退两难。

[5] 拂逆:违背,违反。

这封信是俞樾写给最喜欢的小女的,语言平实,通俗易懂,读起来如同朋友间交流娓娓道来,虽没有表达父女深情的句子,但让人感觉到父亲与女儿的关系是如此的和谐、亲切。对于自己此时的想法和处境,俞樾叙述非常详细。衷肠诉于知心人,能和女儿如此交流,可以感受到其中包含的父女之情是如此之深。

信中俞樾认为人生分三截,其实也是人生的一个小小的规划,实是明白人的至理之论。俗语云,“早年福不算福”,其实也是和俞樾的认识是一致的,渐入佳境的人生设计也是俞樾一生的感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