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刘备致儿子刘禅的信:勿以恶小为,勿以善小不为

刘备致儿子刘禅的信:勿以恶小为,勿以善小不为

【摘要】: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葬惠陵。刘备在临终前写信嘱托儿子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早年丧父,起于贫寒,成就帝业。他写这封信的时候已是重病临终时,但他心里挂念的仍是儿子的成长。刘备从自己的疾病说起,讲到自己的人生已无憾,只是担心儿子,所以写信嘱咐儿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告诫儿子要多读书,提高修养,增长智慧,要学会以德服人。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1],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2],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3]、《礼记[4],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5]、《商君书[6],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刘备(161-223),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三国志》中对他的评价是待人宽厚、善于用人,有高祖遗风,有英雄气概。公元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葬惠陵。刘备在临终前写信嘱托儿子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1] 夭:夭折。

[2] 恨:遗憾。

[3] 《汉书》:《汉书》,又名《前汉书》,中国古代历史著作。东汉班固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沿用《史记》的体例而略有变更,改“书”为“志”,改“列传”为“传”,改“本纪”为“纪”,无“世家”。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记载了上自汉高祖六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历史。

[4] 《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礼记》是战国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宋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www.chuimin.cn)

[5]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旧题周初太公望(即吕尚、姜子牙)所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现在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六韬》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兵家权谋类的始祖。

[6] 《商君书》:《商君书》也称《商子》,现存24篇。《商君书》的文体多样。议论体有《农战》、《开塞》、《划策》等十数篇,或先综合后分析,或先分析后综合,兼用归纳演绎,首尾呼应。有时也运用比喻、排比、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

刘备早年丧父,起于贫寒,成就帝业。他写这封信的时候已是重病临终时,但他心里挂念的仍是儿子的成长。刘备从自己的疾病说起,讲到自己的人生已无憾,只是担心儿子,所以写信嘱咐儿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告诫儿子要多读书,提高修养,增长智慧,要学会以德服人。

“勿以恶小而为之”讲的是坏事要从小处就开始防范,不能积少成多,使小事变成大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则是说做好事要从小处做起,积小成大,方可成就大事。简单地说,就是不要因为恶事小而去做,也不要因为善事小而不去做。小恶积多了会危害自身甚至乱天下,而小善积多了就会成为利天下的大善。丝毫之恶,不仅损害自己的品格,也会危害到他人与社会;点滴之善,不但能为自己积功累德,也能利益他人。正如古语有云:“修善如春日之草,未见其长而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未见其灭而有所损。”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万事万物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开始时只是一件小事,但是经过辗转影响,层层放大,一件小事所造成的影响层面将会变得不可预料。

古语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做人做事要脚踏实地,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小事认真做好了,才能成就大事、大业。